森林的无声美
2017-04-04苏祖荣
文/苏祖荣
当下,城市的人们离开身边精致的公园、园林,舍近求远,不迟辛劳,去深山老林,其动机有多种多样,但有个共同点即追求一个“静”字,一个接近自然的安静生境。
森林虽有四时季相,晨昏变化,林分演化,但无论的山地森林、或平原森林、滨海森林,总是森森严严,威然肃立,不动声色,森林总能给人一种荫凉、寂静和深邃的感觉。人世间需要一个清新的环境和宁静的氛围,森林的无声美,正提供这样一个环境和生态。
体会或感受森林的无声之美或宁静环境,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物理声学,一是心理素质。从某种意义上,心理素质更为重要。风动心亦动,心静自然静。
森林群落自身,其内部发生的声音是十分微弱的,近乎于无声或寂静。如种子的破土,新叶的初绽,花蕾的开放,树液的流动,果实的开裂,叶片的飘落等等,这些声音极其细微、文弱,一般不能被人感知。只有把自己的心静下来,细细倾听,才会感知种子破土、新叶初绽、花蕾开放、树液流动、果实开裂、叶片飘零等极细微的声音,感知生命的律动和自然的节奏,体验生命的存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以宁静的心理感知细微的声音,领悟春的到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从柳树抽梢散叶中,似能听到自然裁剪师裁剪大地的嘶嘶声响。“春风杨柳千万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同样是杨柳,同样是春天,在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的胸中,则是神州大地,万马奔腾,一片热气腾腾景象。
显然无声不是一片死寂,不是零分贝。无声是宁静,是排除工业噪音和人间杂音,那种烦人的嘈杂和极可笑的功利争吵。
森林中有各种生命声音:如高山流水,泉珠瀑玉,行云絮语,花开花落,松涛蕉雨,蛙鼓虫鸣,莺歌燕舞等等。人们进入林中,倾听这些声音时,并不感到嘈杂和烦恼,而是体会到宁静和快乐。“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蝉噪更觉林静,鸟鸣倍感山幽。静态通过动态观照,无声通过有声复现。无声不是绝对的无,绝对的静。无声之美正是通过森林中诸多生命活动声音,当这些清音、和音和纯音在森林这座音乐殿堂流淌、鸣奏、传布时,人们才会体验到森林中的那种寂静、安静和宁静,理解并领悟森林之声,与之合拍,引起共鸣,为之陶醉,获得心灵上一种从未有过的抚籍。森林作为地表上最雄伟的景观,同时,又是一首最动听的乐曲。聆听森林乐曲,会复现森林在空间上的建构。观照森林建构,必然会在时间上聆听到森林最动听的音乐。
推而广之,森林之无声,指大声希音。这是一种境界。当大声达到了境界这一层面,就近乎无声(希音)了。它是自然天地宇宙的“无声之乐”,是宇宙中最深微的结构形式。庄子在《天地》中对大声希声,无声之乐,作了这样描述:“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其核心是“和”,在人与自然,人与宇宙深层结构与秩序共认上达到一种和谐、融合和合拍。德国文学家雨果也说:“我对树木说/阴森的树木/我像你一样有无穷的声音。”无穷是声音极宏大又极细微、极辽远又极接近,这也大声希音的真正含义。大声希音是自然的启示,上帝的呼唤,心灵的领悟。大声希音就弥漫在我们周身,只要我们用心、细心、静心,便能领悟到天地之大乐,宇宙之绝响。
王维的《辛夷坞》诗曰:
木未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含苞待放时极像荷花。辛夷在深山幽谷,默默无闻。但辛夷并不因无人知晓(涧户寂无人)而停止生命进程。相反,辛夷遵循规律,尽情绽放自身(山中发红萼),似是在无声中,聆听到生命的乐音。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诗曰: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鸟儿飞走了,云朵飘散了,世界上只有诗人与敬亭山。谁也不知道他们在交谈什么,也许他们什么也没有谈,只有长久长久地相对相视。这就是无声之美,这就是大声希音,这就是天地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