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现状与发展对策

2017-04-04黄建兰

福建林业 2017年6期
关键词:闽江护林员管理局

文/黄建兰

一、保护区基本概况

福建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地处武夷山脉中段的建宁县东南部,属森林和野生生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全区面积13022 hm2,其中:核心区面积4633 hm2,缓冲区面积3441hm2,实验区面积4948hm2。区内的严峰山西南麓海拔950m处,是闽江的正源头。主要保护对象是:武夷山脉中段重要的生物区系组份、大面积的钟萼木和南方红豆杉原生种群、独特的生物群落类型和福建闽江正源头森林植被。

根据科考统计,区内有维管束植物228科899属2268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的有3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有27种及64种兰科植物。模式标本种有建宁金腰、建宁椴和建宁野鸦椿3种。脊椎动物有99科385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的有云豹、豹、蟒蛇、黄腹角雉等5种,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有38种,国家“三有”名录陆生野生动物256种。

二、保护管理工作情况

(一)以项目为抓手,基础设施建设日渐完善

闽江源自然保护区先后编制完成了福建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期、二期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保护区能力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其中一期建设项目总投资816.7万元,于2009年5月基本完成并通过了验收。二期建设项目总投资618万元,环保部能力建设项目总投资615万元。保护区已建成的基础设施项目主要有:管理局业务用房、4个管理站、17个管理点;3个水文气象观测站;界碑、界桩及指示性标碑和限制性标牌、防火瞭望塔、主干道维修、供电工程、给排水管道等;更新添置办公、科研监测、宣传教育、森林防火等设备。

(二)以生态安全为重心,管护能力大幅提升

一是加强巡护管理。加强护林员培训,提高管护人员素质,与护林员签订管护合同,严格落实护林员奖惩措施;在金铙山管理站和里窠哨卡安装电动门,在地形复杂的道路口、管护点安装了视频监控设备,为护林员配备GPS定位手机,不定期开展巡护管理检查。

二是完善管理机构。增设了综合执法科和高峰管理站,配备相应人员和设备;与森林公安签订护林联防协议,积极主动协同林业部门依法打击和查处非法采矿、采石、乱砍滥伐等各类违法行为。

三是狠抓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制定了森林防火应急预案,严格执行高森林火险零报告制度;加强对保护区内及周边地区火源的管理,严禁携带火种进入保护区,森林高火险期全体护林员一律不得请假;加强对林木病虫害的防治监测,保护区未出现一例重大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

(三)以交流合作为平台,科研宣教事业稳步推进

积极利用各类舆论宣传工具,对外宣传自然保护区,扩大影响。特别是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先后获得“福建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福建省科普教育基地”“福建省环境教育基地”“三明市环境教育基地”等称号。同时,充分利用保护区内自然资源优势和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功能,加强了与国内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联系,依靠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先进条件和水平,走合作科研之路。自保护区成立以来,连续与省内外各级自然保护及有关部门就野生动植物保护、保护区建设与管理进行了广泛的交流;组织完成了保护区科学考察、钟萼木种质资源调查、保护区湿地调查等项目;多次参加了国内外有关珍稀动植物及湿地等保护网络交流与培训,2010年起更是实现了与台湾国家森林公园协会的交流互动。

(四)以构建和谐为目标,社区共管模式日渐成熟

本着保护与发展协调并重的原则,保护区积极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林业自然保护区建设解决区内群众生产生活有关问题的意见》(闽政文〔2008〕1号)文件精神,把合理解决保护区及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作为重点,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服务。保护区管理局与十四个村缔结《闽江源自然保护区联合保护公约》;为了加强与保护区相关村的交流与沟通,不定期邀请村干部到管理局召开座谈会,共同探讨保护区建设与发展地方经济的关系;选派干部到社区担任第一书记;为村民修建牧场,完成了牛栅栏建设5km,实现耕牛圈养,同时有效保护区内资源;多方筹措资金65万元用于社区自来水和机耕路及所挂村水西村村部建设,引进了高山茶叶、油茶及无患子等种植项目,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还为附近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了群众收入。

(五)以增强发展后劲为推动,生态旅游跨越发展

保护区管理局依照批复的《福建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抓住中央支持海西建设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历史机遇,充分利用保护区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生物资源、原始的自然景观,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开发建设闽江源生态旅游区,主要项目有:闽江源瀑布群、金铙山索道、凌空栈道、高山滑雪场、高山观光小火车和帐篷宾馆。目前,闽江源生态旅游区建设已初具规模,于2010年元旦起正式对外接待游客,闽江源生态旅游区已成为建宁旅游产业的核心景区。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保护管理手段有待提高。目前,保护区在资源保护上主要依靠护林员每月的巡山护林和几个护林点的设卡检查,而保护区的地形成长条状,进出保护区的道路四通八达,可谓是鞭长莫及。加之护林员的工资收入太低,时常出现不到岗到位的现象。同时,防火主要靠瞭望塔、望远境和对进山作业人员的火源检查,防火压力很大。

二是机构不够健全。保护区管理局现有实际人员数仅占总编制人数的60%,同时缺乏野生动植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人员。保护区成立至今还没有自己的执法队伍,尤其是没有属于自然保护区的森林公安队伍。

三是管理资金紧缺。保护区管理局虽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但县财政除拨给人员工资外,几乎没有其他费用的预算;管理局在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后,工资津贴部分还需管理局自筹50%;加上日常办公经费不足,管理局每年管理资金缺口较大。

四是林地、林木权属问题。保护区林地总面积为12417hm2,其中山权属国有439 hm2,占3.5%,属集体11978 hm2,占 96.5%;林权属国有 1365hm2,占 11.0%,属集体或其他11052 hm2,占89.0%,林地、林木使用权和所有权大部分属集体所有,以致保护区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处于相对被动角色。此外保护区由于成立时间短,区划界线时较为匆忙,工作没有做细,部分自留山甚至自费造林山场划入保护区,给今后的保护管理工作留下了隐患。

五是生态公益林补偿偏低。目前,生态公益林补偿金相对保护区外山场的收益偏低。以人工林为例,按照30a一个轮伐期、林木主伐时出材75m3/hm2、扣除营林成本,净利润300元/m3计算,则每年应付补偿金750元/hm2。

六是科研监测水平提高较慢。由于经费、人员等条件限制,保护区管理局在科研监测及本底情况调查方面一直无法有大的作为,无法全面及时地掌握资源变化动态,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也无法健全完善。保护区已开展的调查和研究项目都较粗放,难以满足开展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提升科学管理水平的需要。

四、对策与建议

一是进一步提升生态资源保护能力。按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导则》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提高保护区森林管护现代化水平,建立完善科学有效的森林管护网络体系(管理局—管理站—管理点三级保护管理网络),做到保护区的野外巡护监测既突出重点又覆盖全面,及时制止和消除各种危害森林资源的因素,做到无乱砍滥伐、无乱采滥挖、无乱捕滥猎、无火灾病害,有效地维护林区秩序和生态安全。

二是加快自然保护区的项目建设。认真完成保护区二期工程和能力建设项目,按照上级部门和总体规划要求,搞好新的建设项目可研编制和上报工作,争取列入国家项目库并获得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争取在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更多国际合作项目,多渠道争取国内外资金,促进保护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是提高生态补偿标准,逐步赎买集体林和自留山。建议将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提高到750元/hm2,护林员的工资收入提高到2万元/a,以此激发农户和护林员地积极性。同时要筹措专项资金,通过协商、置换和购买等方式,逐步将集体林和自留山赎买过来,尤其是保护区内的毛竹林。将林地、林木使用权和所有权、管理权统一集中到保护区。

四是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和科研监测,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做好野生动植物保护日常性宣传活动,保证活动内容、形式上有创新和突破;组织做好“爱鸟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世界湿地日”等活动;抓住社会上出现的有关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的焦点、热点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大科研监测力度,提高科研监测能力,为保护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同时,进一步加强国内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交流与合作,力争能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等国际组织开展交流与合作,承办相关自然保护的国内国际论坛、会议及考察活动,争取国际保护资金与技术支持。

五是增强自然保护区发展后劲。利用各自然保护区的地理和资源优势,在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开展生态旅游和种植养殖加工等,努力增强自然保护区发展后劲。加快生态旅游开发和产业发展工作,促进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加快闽江源生态旅游区的建设完善工作,努力把景区建成集休闲度假、生态科考、体育健身、文化体验为一体的4A级旅游区。

六是提高群众收入促进社区经济协调发展。把开展自然资源保护开发和促进当地社区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主动为社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积极帮助他们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地发展高优高效农业,引导和鼓励周边群众参与生态旅游开发与建设,使周边群众由“资源直接使用受限者”成为保护区开发建设的最大受惠者,做到保护区建设与社区经济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统一与效益最大化。

七是强化管理,提高队伍建设水平。吸纳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加大培训力度,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尽快组建保护区自己的森林公安队伍,以加强保护区的执法能力,提高执法水平,从而加大对破坏保护区资源行为的打击力度。同时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全力保障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确保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水平上新台阶,成为国家级示范保护区。

猜你喜欢

闽江护林员管理局
闽江雨情
第三届甘肃最美护林员(草管员)
沈葆桢题闽江仰止亭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光影视界
第二届甘肃最美护林员(草管员)
平凉市出台生态护林员管理实施办法(试行)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组建三江源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局的通知
长江航务管理局
巧借它山之石 铺宽转型之路——赴新沂市盐务管理局考察学习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