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夷山『森林人家』:领跑乡村奔小康

2017-04-04熊慎端

福建林业 2017年6期
关键词:武夷山市武夷山种养

文/ 熊慎端

新年和煦的阳光,照射在武夷大地上。一批批来自北方的老年旅游团前来武夷山乡村下榻,呼吸新鲜空气,品尝农家美食,体验乡土文化魅力,其乐融融。83岁的黑龙江省哈尔滨老人管康在刚退休儿子的陪同下,正在武夷山仙店森林人家门口晒太阳。他说,冬天北方常常零下几十度,漫长的冬季令老人日子难熬,这些天,武夷山白天气温16℃左右,又阳光明媚,感觉特别舒服,尤其森林人家周围空气好,提供的食品原汁原味,更让人流连忘返,乐不思蜀。

近年来,武夷山市围绕“森林人家”品牌建设,有效带动了山区和乡村的全面发展。目前,武夷山市已命名“森林人家”特色村53个,另有12个列入培育名单,万鑫源农庄成为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武夷源、陶观、乡巴佬、葫瓜农庄、黄角潭等21处“森林人家”,已挂牌营业多年,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成为后来者创业的榜样。

一、依托生态资源,建设养生福地

武夷山是我国第四处文化与自然遗产地,全市绿化程度98.49%,森林覆盖率80.4%,拥有生态公益林约10.3万hm2,在全国县级市中保持第一,主要流域水质全优,被列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和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先后被评为国家首批生态旅游示范区、中国深呼吸小城100佳、中国避暑名山,武夷山具有发展森林休闲养生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也为发展美丽乡村提供了基础保障。

目前,武夷山有1万多人直接从事森林休闲养生经营活动,带动社会就业5万多人。2016年,武夷山市接待游客1237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31亿元,分别增长15%和20%,其中全市森林休闲养生产值达53亿元,形成生态受保护、林农获收益、市民和游客得健康的良性发展格局。

融合发展有效提升了产业链和价值链。在武夷山市五夫镇澄溪、翁墩等村,板粟、柿子树已成为山里人的摇钱树。每年秋季吸引游客上万人次,前来果山敲打板栗、柿子,不仅是澄溪等村的主要经济来源,还拉动其他经济的形成,如农家乐、乡村民宿、户外运动场等,提高了板栗等林果的附加值,为农民增收致富创造了新途径。

武夷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武夷源森林人家,属转岗分流的国有林场职工参与经营的模式,是在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全面禁伐的四新采育场基础上建立的。“森林人家”的开发,不但解决了采育场职工再就业,还带动了周边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村民发展养蜂28户、茶叶加工厂8处、香菇种植户31户,林农收入大幅提高,户均收入从几年前的3千元增加到5万元以上。作为全市农家乐的发源地和武夷山生态旅游发展最早、规模最大的集散地,四新村,以森林人家项目为带动,以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文化发掘为亮点,以休闲养生为主线,打造集休闲农家体验、森林氧吧、森林穿越徒步等为一体的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依靠丰富的森林资源优势,开发了红河谷、酸枣王等景区,形成吃、住、游等为一体的生态型养生福地。

二、打造生态宜居地,彰显乡村魅力

一棵棵葱茏茂盛的树木,清澈见底的溪水绕村而过,清脆的瀑布声和婉转的鸟鸣声演奏着自然的乐章,走进大安源山间,清新的空气和满目的翠绿则让人如入仙境,一路走来不时碰到三五成群的游人,或观景或戏水,怡然自得,享受其中。

武夷山市在大力推进“森林人家”建设中,通过森林古道、健康森林群落等休闲养生场所和游憩、体育、娱乐等休闲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养生和观光旅游产业,致力打造能为居民和游客提供身心双养的森林养生地,并让村民共享绿色发展带来的生态福利。

碧水蓝天,风景如画,“森林人家”把砍树人变为看树人,促进了森林资源保护。地处武夷山东部的上梅乡是省老区贫困乡,以前青壮年几乎全部外出打工,如今随着生态旅游的开发,原已迁移或外出打工的村民,又纷纷回到村里从事乡村旅游或者开店,旅游旺季时,家家生意红火。上梅乡漫山遍野都是毛竹,这里所产的竹笋,口感特别好,远近闻名。金竹村民丁带娣在大王山下新建的“森林人家”,以办笋宴为特色,竹笋加工成一道道美食。如今除了常住客,每逢双休日或节假日,每天10多桌客人,全家忙的不亦乐乎。与江西交界的洋庄乡大安、坑口等地的森林人家建设,则把森林文化与当地的民俗风情相结合,以“家庭乐队、电影队、导游队”为载体,以“走一趟红军路、吃一顿红军饭、唱一首红军歌、看一部红军电影”的形式,让游客体验红色之旅与绿野之游的乐趣。

武夷山“森林人家”建设不仅重视绿化,还十分注重综合治理,实现了“美丽村庄,美丽经济,美好生活”的三美转化。武夷山岚谷乡横源村,是个典型的红色古村落,至今留下许多革命遗址。长期以来,村民以砍竹木为生,不仅山林植被遭到不同程度破坏,该村也一度成为脏乱差的代名词。自从开展“森林人家”建设以来,全村开展了以治理岚溪、保护古树古民居、庭院洁化美化等为内容的环境整治,以拆旧房、围墙革命、绿化美化为重点,打造森林人家品牌,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经过改造提升后的村庄处处散发着魅力,变成了宜居宜游、风景秀美、彰显韵味的美丽乡村。由于森林植被得到切实恢复,附近的白米落锅瀑布常年再现飞流直下景致,吸引了许多城里人前来一睹风采,从而带动了“森林人家”生意火爆,独具特色的岚谷熏鹅店也从2家发展到20多家,品尝者络绎不绝。

武夷山市星村镇曹墩村,有100多幢古民居,是董公故里,地处武夷山九曲溪上游,依山傍水,景色迷人,在保持原有山区村落自然布局的基础上,对全村房屋进行外立面改造,形成较为完整的明清建筑风格和浓郁山区特色的优美村落,由于山里人热情与好客,这里一年四季游客不断。村民种植的黄豆品质优异,加上甘甜的山泉水,传统手工磨制的豆腐脑,成为游客的最爱,还有玉米、马铃薯、酸枣糕、蜂蜜、芋子、冬笋等土特产,都是游客的抢手货。

三、以点带面,村民走向小康路

“桐木国家自然保护区,地处华东屋脊黄岗山下,生态家园格外美丽,让我们近两千村民端起旅游‘饭碗’,每逢春节、‘五一’、国庆等节假日,来我们森林人家吃饭的游客爆满。”桐木村民张美敏说道,跟村里很多家庭一样,张美敏先前靠外出务工谋生。2015年,她回乡办起麻粟森林人家,来访的游客络绎不绝,张美敏看到了一条靠旅游创业脱贫的新门路。靠着市里帮贷的10万元3年免息贷款,张美敏将自家庭院修葺一新,改建了厨房、大厅和6个包厢,接待慕名来访者,生意相当不错。“鸡鸭和蔬菜都是我们自家种养的,原生态!”张美敏的哥哥负责采购兼大厨,姐姐做服务人员,全家齐上阵。客人多的时候,大厅的12桌和6个包厢都坐的满满的,昔日平静的小自然村一时热闹起来。

乡巴佬农庄坐落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九曲溪畔,景观独特,是全市创办较早的森林人家。店主郑金华,是个自强不息、轮椅上唱出不屈之歌的典型。1995年5月,一场无情车祸改变了郑金华的一生,醒来时,原本四肢健全的他,下半身已经完全失去知觉,高位截瘫浇灭了他心中最后一丝希望,那一年,他30岁。在众人帮助下,郑金华没有向命运低头,他将全部积蓄投入快餐业,逐渐有了资本积累。1999年底,郑金华发现武夷山市政府大力扶植的乡村旅游很有潜力,就在武夷山市红星村桥头买下几十亩茶园,并租下一个废旧汽车修理厂,经营起乡巴佬农庄。当时武夷山的茶叶市场很萧条,他经营后不久,武夷茶出现了产销两旺的良好势头。现在他拥有茶园13.3hm2,多年来乡巴佬农庄坚持乡土特色,生意一直十分红火,年营业额都达到150万元以上,并通过“种养农”结对共同致富模式带动了12户村民共同致富。为表彰他的业绩,2012年8月,国务院授予郑金华“全国就业创业优秀个人”奖牌,他坐轮椅进人民大会堂领奖,热泪盈眶,成为福建省7位获此殊荣者之一。

近年来,武夷山市在全市推广“种养农”结对共同致富模式,即一个农家乐或森林人家结对X家种养农户,为农家乐、森林人家提供配套的新鲜蔬菜、土鸡、清水鱼、笋干、菜干、豆腐等农副产品,签订合同,指定销售,种养户旺季时还可以为他们提供帮工。“种养农”结对致富模式采取的是包销制,即农户送多少,森林人家包销多少,新鲜原料如销售不完可制成菜干,再由森林人家通过电商平台进行网络销售。过去,武夷山密林深处的红菇、猫爪菇、苦珠、鸡脚梨、甜珠等山珍,均自生自灭,现在,村民利用森林人家优势,加工成传统小吃或佳肴,赢得许多许多游客赞美声。如今武夷山的900多户农家乐和森林人家,与1350多农村贫困户结对,带动4500多人致富。武夷山市用“人口致富”的结对模式,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人有活干,户户有收入”的要求,至2017年底,武夷山市建档立卡的农村贫困户已全部脱贫,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武夷山市委书记林旭阳表示,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不真刀真枪地干,不真金白银地投,是喊不出来的,是干不出名堂的,武夷山将以“森林人家”成功经验为平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定信心、咬定“三农”目标、苦干实干、久久为功,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武夷山市武夷山种养
它们的家园——武夷山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大美武夷山
鄱阳县富大种养专业合作社
快乐书面坊
——福建省武夷山市百花小学生书面展
快乐书面坊
——福建省武夷山市百花小学生书面展
壮大集体经济的武夷山市实践
风雨廊桥——武夷山馀庆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