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绍敏调理脾胃学术思想的临床应用
2017-04-04王英淑兰绍敏
王英淑,兰绍敏
山东省威海市中医院康复科(威海 264200)
·名老中医经验·
兰绍敏调理脾胃学术思想的临床应用
王英淑,兰绍敏
山东省威海市中医院康复科(威海 264200)
兰绍敏系威海市中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40余年。老师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期间熟背中医各家经典著作,临证论治另辟蹊径,用药灵活轻廉,效显,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疑难杂病效果突出,笔者非常有幸成为兰老的学术经验传承学员,跟随老师门诊,学习、继承和发扬其学术思想和经验。近2年来,在跟师侍诊过程中,总结兰绍敏在临床用药中非常注重对肝脾病的调理,并且以调理脾胃为主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均取得较好效果。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元气之本,历代医家都注重调理脾胃在中医诊疗过程中的作用[1],在疾病的病因病机中,依《金匮要略》“四季脾旺不受邪”,法金元时代的李杲在其所著《脾胃论》中强调调理脾胃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并力倡补脾胃、理肝气,从而被称为“补土派”,当代国医大师路志正亦是根据脾胃的生理特点提出调理脾胃是治疗疾病的重中之重[2]。兰老认为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思虑损伤心脾”, 加之现代人饮食生活不规律,过食过于肥甘厚味,致脾胃受损,气血生活乏源,易导致各种慢性疾病、疑难杂症。
1 临床特色 兰师在治疗杂病中,特别注重调护脾胃,认为疾病的发生、预后与脾胃有着密切的联系,脾胃为后天之本,《内经》有云:“人以水谷为本”,强调补益脾胃的重要性,“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病,则气血生化不足,五脏气机失调,四肢百骸失养;脾胃健,则营卫气机调和,气血津液生旺,诸疴乃可渐愈。故吾师语杂病须知从脾胃论治,形成较为系统的脾胃内伤病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并且收到较好临床效果[3]。
另外,兰师在临症过程中,非常重视脾胃病与肝脏的关系,善疏理肝胆,脾胃升降运化皆有赖于肝气疏泄,肝气得疏,脾胃气机才能调畅,此即“土得木则达”。若七情失畅,肝疏泄太过或不及,都会影响脾胃运化,出现肝郁脾虚或肝胃不和的证候,故临床常见脘腹胀痛,腹痛即泻,运化不良等;而脾胃病日久又常常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出现“土壅木郁”、“土虚木贼”等症,因此,吾师在临症中常用柴胡、升麻提升脾胃之气,佐苏梗、延胡索、厚朴、陈皮、佛手、香橼等以疏理肝气,使脾胃气机升降出入运动正常有序,病症若失。
考虑到临床脾胃病的病情复杂性,兰老在临证过程中,用药灵活,随症加减,温、消、疏、通、降相合之法常相兼而用标本兼顾,例如治胃阴虚,不饥不纳,用温润清补之药,如麦冬、沙参、玉竹、石斛等药;治胃阳虚,食谷不化,用补法,用生姜、韭子、乌药等药;治脾阴虚,不思饮食,胃中嘈杂,用甘润之法,用如玉竹、白芍、生地、麦冬等药;治脾阳虚,腹胀纳少,多用炒白术、黄芪、桂枝、干姜等药, 方用小建中汤加减,大抵脾脏以守为补,胃腑以通为补,脾宜升则运,胃宜通则降,或用“太山老李炙肝散”健脾、柔肝、开提肺气而治之[4]。
2 临床医案
2.1 胃脘痛:患者张某,男,42岁,因家庭琐事致胃脘部疼痛,呈胀痛感,甚则疼痛连胁,伴呃逆,每遇情志不舒则疼痛加重,不欲饮食,睡眠质量较差,睡后易醒,醒后难以入眠,来我院就诊,行胃镜检查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HP(+)。经消化内科中西医治疗,效果欠佳,经人介绍,来吾师门诊就诊,观其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薄白苔,摸其脉为弦脉,诊断为胃脘痛(肝气犯胃型),治则应以疏肝和胃、调达气血为主。方给柴胡疏肝散加减,组成如下: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芍药、沙参、蒲黄、延胡索、砂仁、半夏。服上方10剂,胃痛缓解,呃逆消失,睡眠改善,食欲好转,继服5剂后,服完病愈至今。
分析:患者因情志不畅出现以上诸症,气郁伤肝,肝气横逆犯胃,气机阻塞瘀滞,胃失和降而痛连两胁,“胃不和则卧不安”、“胃宜降则和”,老师认为:肝胆气郁,肝气犯胃,多见胃气上逆,故降胃必须先平肝,和则纳,降则通,肝之疏泄利则气不滞血不瘀,而痛止。故治疗用柴胡疏肝散疏理肝胆之气,《别录》曰:“沙参疗胃痹心腹痛”,用蒲黄、延胡索疏肝理气止痛,砂仁、半夏和胃降逆止呕,诸药合用则病痛自愈。
2.2 内伤发热:患者蔡某,8岁,因发热咳嗽在我院儿科住院治疗,住院期间给予西药退热药物,其热不但不减,反继而增高,咳嗽加重,为求中药治疗,请吾师会诊,患儿当时表现为低热绵绵,伴咳嗽、腹胀便溏,口渴时时欲饮而不能多,舌质红,舌苔干燥偏黄,脉数无力,其家长补述患儿平素饮食不节,屡伤脾胃,诊断为内伤发热(脾胃气虚发热),老师强调此证为内伤发热,绝非外感,宜用甘温除热之品配合助消化之药方能治愈,给予补中益气汤加减,方用:黄芪、白术、陈皮、党参、茯苓、焦三仙、山楂、鸡内金、炙甘草。日服一剂,每日两次,服药后,2剂热退,继服10剂,调理脾胃助消化而热退病愈,随访未再发病。
分析:老师认为外感发热,多由于外邪侵袭,发病较急,病程较短,热象表现为“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内伤发热,一般有脏腑失调或气血虚衰的病史,且发病缓慢,病史较长,此患儿为脾胃虚弱,元气受伤所致,按东垣甘温除热之法治之,所谓“劳者温之,损者益之”是也,甘温之剂能益脾胃之气,使阳生阴长,相互协调,则阴平阳秘而虚热自除,按法用之,其热自退。
3 体 会 总结老师治疗脾胃病特色:①明知病理,用药有的放矢。脾胃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类疾病,多因饮食失调、情志不畅、感受外邪所致,老师认为,临床中脾胃病中以气虚甚至阳虚者占绝多大多数,用药应以甘温为主,且宜平稳、轻灵、有方有守;脾胃病与肝脏关系密切,临床中若见脾胃功能失调,则应佐以护肝柔肝之品[5]。②治脾宜升清温阳,治胃宜降浊养阴。脾性喜燥恶湿,脾脏易湿邪所困,湿邪外侵,脾气升降流通被遏,运化失司而出现脾虚诸症[6],老师认为治疗脾病临床用药时用量宜轻,温脾阳防其燥,补脾气防其壅滞,使补而不滞,特别是升麻量不宜过大,一般用3~6 g;胃喜润恶燥,其腐熟功能全赖胃阳之鼓动,其通降功能又赖胃阴之濡润,因此,胃中阴阳必须协调平衡,老师认为治胃宜清不忘通腑,通腑须顾护胃阴,滋阴佐以消食,从而能滋而不腻。③脾胃病应整体治疗,重视调养。老师认为日常调养是脾胃病治疗非常重要的一环,脾胃病经治疗后,要均衡饮食营养,勿食刺激之物,避免再损脾胃之气,另外,注重调畅情志,心情舒畅才能散肝脾郁结之气。
总之,老师认为脾胃病病机本虚标实居多,因而临床治疗中只要抓住脾胃病本虚标实的特点所在,就能够做到临床用药左右逢源,效如浮鼓,力起沉疴。
[1] 张心海,程 玲.脾胃病常见证型中西医辨证要点[J]. 四川中医, 2014,32(6):168-170.
[2] 吴耀南,谢俊杰,许正锦.路志正调理脾胃治疗胸痹的学术思想浅析[J]. 北京中医, 2015,34(2):216-218.
[3] 张永红. 路志正论治痹证不忘脾胃[J]. 陕西中医,2014,35(1):616-618.
[4] 夏寒星.枳实薤白桂枝汤对高脂血症调脂疗效的临床观察[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6,39(6): 219-221.
[5] 冉青珍,路 洁,路志正.巧用路志正脾胃升降学说治疗闭经验案举隅[J]. 陕西中医, 2014,35(5): 405-408.
[6] 陈建发,林晓彬.潘金辉名老中医治脾胃病的经验总结[J]. 光明中医, 2015,29(4): 106-109.
(收稿:2017-03-25)
中医师 @兰绍敏 脾胃调理
R256.3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7.1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