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启廷用活血解郁汤治疗神经血管性头痛经验

2017-04-04荔,向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7年4期
关键词:东垣颞侧太阳穴

刘 荔,向 征

(山东省临沂市中医医院刘启廷传承工作室,山东 临沂 276002)

刘启廷用活血解郁汤治疗神经血管性头痛经验

刘 荔,向 征

(山东省临沂市中医医院刘启廷传承工作室,山东 临沂 276002)

刘启廷主任中医师是全国和山东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行医66年,学验俱丰,医术精湛,谙熟经典,善用经方。现将刘启廷治疗神经血管性头痛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内经》中对头痛有明确记载,如《素问·风论》中称之为“首风”、“脑风”,描述了其临床特点,并指出导致头痛发生的主要病因是外感和内伤,如《素问·风论》中记载的“新沐中风,则为首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内经》认为六经的病变皆能导致头痛。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论述了太阳、阳明、少阳和厥阴病头痛,并给出相关的治法方药。李东垣《东垣十书》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补充了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丹溪心法·头痛》还有痰厥头痛和气滞头痛的记载。《济生方·头痛论治》曰:“凡头痛者,气血俱虚。”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头痛大法分内外之因》认为“头痛自内而致者,气血痰饮,五脏气郁之病,东垣论气虚、血虚、痰厥头痛之类是也;自外而致者,风寒暑湿之病,仲景伤寒东垣六经之类是也”。王清任大倡瘀血之说,《医林改错·头痛》论述血府逐瘀汤证时说“查患头痛者无表证,无里证,无气虚、痰饮等证,忽犯忽好,百方不效,用此方一剂而愈”。

头痛病因有外感、内伤、虚实夹杂、瘀血内阻及痰饮蒙闭等。风、火、痰扰、肝失疏泄是其发病基础,气机失常、气血逆乱、痰瘀互结是发病的关键。

2 治疗方法

治当活血化瘀、开郁通络、解痉止痛。药用当归、川芎补血养血,活血行气;石菖蒲、郁金开窍通郁,祛瘀止痛;全蝎、细辛、蔓荆子、白芷通窍祛风,散寒止痛;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药性。诸药合用,共奏养血活血、化瘀通络、散寒解痉、开郁止痛之效。

根据不同部位的疼痛加用引经药,如两侧太阳穴痛甚加柴胡、黄芩以引药入少阳经,前额及眉棱骨痛甚加白芷以引药入阳明经,头顶痛甚加藁本以引药入厥阴经,后头连颈痛加葛根以引药入太阳经。

3 典型病例

程某,男,56岁,2013年8月5日初诊。7天前与人争吵后出现头部颞侧太阳穴周围及眼部胀痛,伴有跳动感,同时伴有轻微的头晕耳鸣等。在社区医院检查血压146/98mmHg,服用氟桂利嗪胶囊、正天丸等治疗6天头痛缓解不明显。检查体温正常,血压136/88mmHg,神志清,语言流利,口眼无歪斜,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软肝脾未触及,无压痛及反跳痛,双肾区无叩击痛,神经系统检查肌力、肌张力均正常,病理征未引出。血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颅脑CT、颅脑彩色多普勒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西医初步诊断为神经血管性头痛。除头部颞侧太阳穴周围及眼部胀刺痛外,还伴有轻微的头晕耳鸣,无发热恶寒,饮食二便无明显异常。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涩。辨病为头痛,证属气滞血瘀。治以活血化瘀,开郁通络,解痉止痛。方用活血解郁汤加味。当归30g,川芎15g,石菖蒲30g,郁金15g,全蝎10g,细辛6g,蔓荆子15g,白芷15g,柴胡15g,黄芩10g,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2次,混合取汁400mL,分2次早晚温服。忌生冷、辛辣、油腻之物,避免情志刺激,保持心情舒畅,按时作息。2013年8月8日二诊,服药3剂后头部颞侧太阳穴周围及眼部胀刺痛明显减轻,跳动感、头晕、耳鸣消失,无发热恶寒,饮食、二便无异常。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涩。辨证准确,治疗有效,药已对症,原方继服3剂。2013年8月12日告知头痛等症均已消失。

4 体 会

头痛主要表现为一侧头部搏动性疼痛,或两侧交替发作,呈周期性、发作性、搏动性疼痛。现代医学认为与血管痉挛有关。病机为“瘀血阻滞,风邪上犯”,发病往往与疲劳、紧张、焦虑有关,故要注意调节好情绪,保证充足的睡眠。

R249.7

B

1004-2814(2017)04-0442-01

2016-11-25

猜你喜欢

东垣颞侧太阳穴
不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白内障患者眼表的影响
翼状胬肉对眼角膜内皮质量的影响*
来自未来的信
刘邦东垣是与非
东垣灸法浅析
太阳穴
高度近视患者与中低度近视患者周边屈光度的比较研究△
敦煌《灸经图》之足太阳穴
国医大师张琪教授临证运用东垣代表方剂经验
Half-moon syndrome 1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