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大肠杆菌病的诊治
2017-04-04刘思春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畜牧兽医局277200
刘思春(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畜牧兽医局 277200)
兔大肠杆菌病的诊治
刘思春(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畜牧兽医局 277200)
兔大肠杆菌病在养兔业中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传染病,虽不会像兔瘟或巴氏杆菌病那样引起剧烈传染和死亡,但对幼兔或仔兔的危害非常大,发病后若得不到及时的治疗,死亡率可高达到60%以上。2017年4月,本单位接诊本辖区内一家兔养殖场的病例,经过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使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现报告如下。
1 临床症状
该兔场共有230余只仔兔,年龄平均在34日龄左右。现已发现有80余只病兔和5只病死兔。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消失、被毛粗乱、腹部鼓胀;有的粪便细小呈串状或粘糊状,外面包有胶冻样的乳白色粘液;有的剧烈腹泻,排水样稀粪,污染肛门周围和后肢的被毛等。病兔畏寒,四肢发凉,磨牙流涎;有的因腹泻而引起脱水、消瘦、眼窝下陷等。
2 剖检变化
剖检病死兔发现胃膨大,里面充满大量的气体和液体,胃粘膜有出血点;十二指肠充满气体和淡黄色液体;空肠、回肠、结肠和直肠内均可见到含有乳白色的胶冻样物,并伴有气泡;粘膜和浆膜充血、出血、水肿;胆囊肿大;肝脏及心脏局部有小点状坏死的病灶。
3 实验室诊断
(1)取结肠或盲肠内容物,接种于麦康凯培养基上,然后置于37℃的恒温培养箱内,经过24~48h的培养后,取出观察,可发现有呈扁平圆形、边缘整齐、表面光滑且湿润的粉红色菌落。(2)挑取可疑菌落,经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可发现有呈革兰氏阴性、无芽孢的杆菌。(3)生化试验:经生化试验测定,此菌能发酵乳糖、葡萄糖、麦芽糖和甘露醇等,且产酸产气,不产生硫化氢。(4)药敏试验:通过对该菌的药敏试验,发现本菌株对丁胺卡那霉素、氟哌酸、庆大霉素高敏;对呋喃唑酮、磺胺嘧啶钠中敏;对氨苄青霉素、链霉素不敏。
4 结果判定
通过以上综合诊断的结果表明,该兔场发生的为兔大肠杆菌病。
5 治疗措施
(1)干酵母片1~2片/只口服,2次/d,连用3~5d。(2)用生物制菌王(噬菌体)按0.1~0.2ml/只的剂量饮水或滴服,连用3~5d。(3)用庆大霉素或丁胺卡那霉素按2~5mg/kg剂量肌肉注射,2次/d。(4)对于腹泻严重者,进行腹腔注射或口服生理盐水及收敛药等,防止脱水,保护肠粘膜。
6 预防与小结
(1)该病虽然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节、气温不稳定或突变,饮用水冷热不均,饲养管理不当等更易引发本病,此时应多注意天气变化,提前做好预防准备。(2)因大肠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属于条件性致病菌,应搞好消毒灭源和场内外卫生,避免兔群过于拥挤,保持兔舍通风干燥,避免应激等。(3)仔兔在断奶时应循序渐进的使用易于消化和吸收的饲料,以免造成肠道不适而引发本病。(4)此病多发于1~3月龄的幼兔,但以20~30日龄的幼兔危害最为严重,在此阶段提前进行药物预防、避免环境应急,是减少和避免本病发生的有效方法。(5)发病后及早进行确诊,对症使用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能够降低死亡率,减少经济损失。
(2017–07–12)
S858.291
B
1007-1733(2017)11-01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