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的应用
2017-04-04赵秀芹
赵秀芹
(江苏省常熟市常熟东南医院,江苏 常熟 215500)
急诊抢救往往争分夺秒,急诊护理的效率与速度决定了患者的生死存亡与预后效果。在急诊护理管理中采用有效的管理模式,往往能够缩短抢救时间、提升抢救效果,降低患者的病死率[1]。大多数医院医护人员急诊抢救时采用了小组形式,但小组成员之间有序性不足,分工不够明确,导致抢救效果不高。今特选取我院急诊收治的患者200例,以探讨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9月我院急诊收治的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及家属皆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意识不清、昏迷及死亡病例。以实施前即2017年6月~7月急诊收治的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实施后即2017年8月~9月急诊收治的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观察组男58例,女42例,年龄21~67岁,平均年龄(43.5±3.4)岁,急性颅脑损伤、慢阻肺急性发作、多发性损伤、急腹症、其他疾病的例数分别为32例、28例、22例、14例、4例;对照组男57例,女43例,年龄22~68岁,平均年龄(44.1±3.9)岁,急性颅脑损伤、慢阻肺急性发作、多发性损伤、急腹症、其他疾病的例数分别为33例、29例、21例、14例、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论是年龄、性别、病类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存在可比性。急诊科负责抢救的护理人员30例,皆为女性,年龄22~38岁,平均(28.6±3.4)岁,护龄2~14年,平均护龄(8.7±1.4)年,本科、大专与中专学历分别为16例、10例与4例,副主任护师、主管护师、护师与护师分别为2例、12例、14例与2例。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模式,即评估患者、护送、就地抢救、呼叫就诊人员、转送到急诊科、常规记录等。对观察组给予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具体如下。
首先,组建护理小组。按照抢救室人员数量给予优化护理分组,各小组由一名急诊护理经验丰富、操作熟练的人员担任组长,组长下设置副组长、低年资护士、轮转护士。成立小组后,各小组在工作时间内要通力合作,落实好自身职责。
其次,提升成员急诊护理能力。小组中各成员都要经过急救理论及操作技能培训及考核,按照急诊有关规定制定培训与考核的相关方案,培训后进行考核,保证各成员都考核合格。按照急诊病种的抢救流程与特点划分小组各成员的岗位、职责以及流程,提高他们的护理技能与协作能力,防止出现抢救无序、抢救时岗位不明确的情况。
最后,优化抢救实施过程。护理小组成立后,要明确各成员岗位、自身在抢救程序中的位置、协作配合程序以及抢救流程,帮助急诊医生做好诊断与抢救工作。组长要发挥只会作用,在床尾位置指导与监督小组抢救时的整个护理程序。副组长要在床头位置对患者呼吸复苏,两名护理人员分别在患者左右侧落实心电监护及复苏与静脉输注药物工作。最后一名护理人员在床尾记录整个抢救过程。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总抢救时间、药物应用时间、建立静脉通道时间以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调查由本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交于患者填写,内容包括护理质量、护理技术、护理态度与护理整体素质等,满分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护理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的药物应用时间、建立静脉通道时间、总抢救时间分别为(94.4±7.6)s、(84.8±6.8)s与(173.5±12.6)s,而对照组的三项时间分别为(126.6±9.8)s、(127.2±10.4)s与(304.5±24.3)s,观察组药物应用时间、建立静脉通道时间以及总抢救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显著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7.2±2.7)分,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3.4±2.8)分,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在现代化社会中,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方式越来越便捷。导致人们睡眠饮食日益不规律、锻炼机会越来越少,很多慢性疾病在人体中蓄积,最终发展成急性重症疾病,导致现如今临床急诊抢救的病例越来越多[2]。急诊科抢救患者的成功率取决于临床护理工作的速度与效率,抢救效率的高低则取决于护理人员的技能水平与护理管理模式的有效性[3]。
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是现代医学新型护理管理模式,它对参与抢救的护理人员进行优化分组,以提高抢救工作的时效性,提高抢救效率,保证满意的抢救结果。对小组各成员进行培训与考核,让各成员能够熟练急诊抢救护理中的各个流程以及护理技能,从而保证他们在临床实际工作中能够游刃有余[4]。在优化护理分组模式下,由经验丰富且技能熟练的护理人员担任组长,指导与监督整个抢救护理过程。副组长即其他护理人员直接参与到抢救护理工作中,分别负责呼吸复苏、心电监护、静脉输注药物等工作,各小组成员有自身的岗位职责,并得到合理的调配,能避免临床抢救工作中茫然无序的情况出现[5]。此外,组长从旁指导,另一护理人员记录整个过程,不仅能从全局出发给予监督,而且能避免环节疏漏,让整个护理抢救过程能够快速有序进行。在本次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药物应用时间、建立静脉通道时间以及总抢救时间显著较低,护理满意度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印证了上述观点。
综上所述,在急诊护理管理中应用优化护理分组管理模式,不仅能够缩短急诊抢救时间,提高建立静脉通道与应用药物的效率,而且还能提高急诊护理满意度,在临床上推广普及很有价值。
[1] 晏升霞.在急诊护理中应用风险管理模式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2:141-142.
[2] 位 娟.急诊护理管理中团队管理模式的应用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09):241-242.
[3] 蒋月花.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07):171-172.
[4] 李靖忠.团队管理模式应用于急诊护理管理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17):114-116.
[5] 高利平.急诊护理中实施量化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02):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