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多元导学”的酸碱盐复习的探索

2017-04-04胡绮妙

化学教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习题初中化学

胡绮妙

摘要:阐述了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的一道习题“氢氧化钠溶液的变质”为素材而展开的酸碱盐复习的教学探索,体现了“导读、导思、导做、导学、导练”的“多元导学”策略。并提出了酸碱盐复习要重视教材习题的“二次开发”、重视导学案功能的多元开发、重视学科思想方法的渗透,以提高复习的效率。

关键词:多元导学;习题;酸碱盐复习;初中化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7)2–0044–06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对“多元导学”的认识

“学案导学”教学是第八次课程改革过程中在本土进行的一种自发却又集体无意识的草根式教育改革实验活动,目前已遍及全国[1]。学案导学(又称导学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的确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是学生的学习习惯,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11]。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导学案使用过程中的一些弊端也日渐暴露出来。不少实践者也意识到这些问题,如,导学案的研制及其使用主要由教师“操控”,并未体现真正的自主课堂[12];导学案的编制远离了课本、弱化了探究、压缩了空间、异化了教研、落套于形式[13];导学案的设计中结構过于程式化、内容过于复杂化、设计缺乏系统化[14]。又如,导学案教学对学生能力发展的促进并不均衡[15]……,即导学案在研制、使用、评价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提出了发展“多元导学“,它可以尽可能地降低“学案导学”的劣势,可以最大化实现“导学案”应有的效应。

“多元导学”是学案导学优化的一种全新做法,它突破了“导学案”对课堂教学的文本束缚,更加重视教师引领作用的发挥,更加重视学生个体的能动作用,要求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必须重视对课程目标的多元解构,对教学手段的多元选择,对教学资源的多元整合,对学生智能的多元发展,对学生发展诉求的多元关注[16]。基于“多元导学”的导学案设计将教师课前教学的预设和课堂中学生知识生成进行整合,强化学生“导读、导思、导做、导学、导练”过程的设计,旨向打造有效课堂,目的是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学习效果。基于“多元导学”的复习课模式旨在建立“以学生为本、轻负担、高效率”的有效复习与有效训练的教学模式,以达到温故知新、减负增效的有效复习教学效果。

2 对“酸碱盐复习”的反思

作为教师,我们普遍对复习课这种课型的准备感到非常棘手:既要回顾旧知识,又不能让学生感觉像在“炒冷饭”。既要夯实基础,又要在原来的基础上有突破、升华。酸碱盐的学习是初中化学学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概念多、物质分类多、反应规律多、记忆内容多、实际应用多、题型变化多,因此,精心设计并成功实施一堂“酸碱盐的复习课”的难度可想而知。

但是,有关酸碱盐的复习课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总感觉不给力。有些教师把它等同于单元测验前的演练课或习题课。采用反复、大量的习题训练的方式,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多数停留在回忆和再认水平,不能较好地辨认和建构概念及相关知识的命题框架,不能应用知识到新情境中解决问题,更不能灵活地进行知识迁移,普遍出现了“一听可懂,一看能做,一做就错”的现象[17]。有些教师把它等同于填写学案。学生填,教师对答案,课堂基本是静止的。而且学案的设计一般只是知识点的详细罗列,忽视了思维的培养,缺少方法的总结归纳,缺乏对问题的变化和拓展的分析。这样造成学生即使记住了大量的事实与公式,也不能灵活运用……凡此种种,从知识再现到网络梳理,从例题剖析到习题演练,依次展开,循序渐进,这成为许多教师惯用的复习模式。但这样的复习缺少鲜活的知识情境,缺乏培养能力的活动载体,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导致复习效率低下。

因此,结合酸碱盐复习课的特点和任务,笔者认为,“多元导学”的设计指向就是强化教学的“导读、导思、导做、导学、导练”过程,能更好地发挥“梳理线索,精练多思,温故更是知新”的复习功能。“多元导学”在这类复习课的设计的运用中仍然要注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进入复习状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理顺和巩固,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将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引导学生思考疑难,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问题,并适度地将知识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据此,笔者在经过一些实践后,以“探究氢氧化钠变质”复习课设计为例,尝试运用“多元导学”对酸碱盐复习模式做了重新设计,在这里和各位同行共同探讨,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3 研究教材——寻找承载复习功能的素材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复习中创设情境的目的,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为学生的复习提供认知的依托,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对知识重新认知、建构网络、化解疑难。寻找承载复习功能的素材,是复习课设计的良好开端,它将激发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探究的热情,完成对主题意义的建构。在酸碱盐复习课设计过程中,笔者寻找到如下载体: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78页习题4:

某同学发现,上个月做实验用的氢氧化钠溶液忘记了盖上瓶盖。对于该溶液是否变质,同学们提出了如下假设:

假设一:该溶液没有变质;假设二:该溶液部分变质;假设三:该溶液完全变质。

请设计实验方案,分别验证以上假设,简要叙述实验步骤和现象,并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此题是第11单元“课题1生活中的盐”的课后习题,该习题涉及:氢氧化钠变质原因的探究,如何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和变质程度,如何除去变质氢氧化钠中的碳酸钠等系列问题。这些知识点在各种测试题中屡见不鲜,经常以检验和鉴别、分离和除杂、工艺流程图等综合考核方式进行。它体现了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进行综合运用,为训练学生设计综合性实验方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提供了鲜活的知识情境,为酸碱盐复习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分析、学会设计实验来证明氢氧化钠碱液的变质问题,需厘清的思路有:(1)分析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的关键要看是否有碳酸钠存在,因此可以利用碳酸钠的性质进行检验;(2)分析氢氧化钠的变质程度关键在于分析生成物的成分:如果是全部变质,生成物只有碳酸钠;如果是部分变质,生成物中既有碳酸钠,又有氢氧化钠[18];(3)要说明变质程度关键是要证明氢氧化钠是否存在,而检验氢氧化钠的存在,还需要考虑如何排除碳酸钠的干扰(即涉及共存的两种物质的鉴别与除杂问题)。

可见,该习题的处理已经不是简单的习题讲评,而是进行酸碱盐复习的很好的活动载体。它为学生对酸碱盐知识的综合运用提供了新的切入点,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发展。

4 教学设计和探索过程

4.1 教学流程图

教学流程图见图1。

4.2 教学策略的分析

复习教学不是知识的简单再现和梳理,而是需要将重心落在知识的整合、应用与提升方面,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化学思维水平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19]。本节课貌似是解决“NaOH的变质”的习题,实质是以该习题为素材,分别展开“问题线、知识线、活动线”融合的酸碱盐复习教学,体现了“导读、导思、导做、导学、导练”的多元导学策略。

4.2.1 设计情境激趣——导读

在课前展示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如图2),在“眼见为实”的丰富、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面前,学生往往乐于积极解读题目信息,把握解题的关键,建构解题的思路。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学生的复习提供认知的依托,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对知识重新认知、化解疑难。

4.2.2 设计问题串驱动——导思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是复习课能有序推进的关键。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不仅能引导学生复习巩固相应的知识、明确本课的任务,更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涉及的4个主要问题:(问题1)为什么久置后的NaOH溶液有可能变质?→(问题2)如何检验NaOH溶液是否变质?→(问题3)如何检验这瓶NaOH溶液变质的程度?→(问题4)若证明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如何排除碳酸钠对氢氧化钠检验的干扰?

利用连续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的全过程。一方面复习了常见的酸和碱、碳酸盐的化学性质和检验;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发现验证实验中的干扰因素并考虑如何排除干扰,在问题分析与解决的过程中提升化学思维,形成应用化学反应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4.2.3增加实验探究环节——导做

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真正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被动的复制学习。显然,在复习课中,学生需要的是自己动手实践,而不是过多地接受讲解。因此,在本复习课的设计中能有意识地创设条件让学生就本课的教学难点“证明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进行实验是难能可贵的,学生也非常喜欢这样的方式。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沿着“交流讨论、方案设计、实验验证、交流反思、得出结论”这样一条线索,增进对酸碱盐相关知识的整合与理解,进一步发展实验探究物质性质与检验的思路和方法。

4.2.4 活化导学案的呈现方式——导学

复习课中使用导学案是常用的手段。对学生而言,复习课不是新授课,复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查缺补漏、能力培养的过程[20]。对导学案的呈现方式可以通过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背景的合理转化,有助于培養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分散性,促进化学知识的灵活迁移。

本课中主要设计了以下实验报告和流程图进行导学。

设计意图:三个表格的能力要求是有递进关系的。表1是引导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证明新物质(碳酸钠),在此过程中有意识地复习酸碱盐间的复分解反应;表2是本课的难点和高潮,引导学生分析和探究氢氧化钠溶液的部分变质问题,通过填空形式规范和提升学生实验方案的书写与表达水平;表3作为课后习题,让学生对本课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重新理清答题的思路和规范。

图3让学生初识流程图,了解到将实验方案用流程图表达,可以帮助形成清晰的思考问题的路径;图4则是让学生模仿和迁移图3的方法,尝试利用流程图分析更复杂的实验方案,并为完成中考题型——工业流程图的分析埋下伏笔。

4.2.5 共享典例,提炼方法——导练

复习课中穿插练习是复习课的重要特点之一。精选典型考题,既利于学生把握考点,提炼解题方法和规律,又在解题成功过程中也感受到化学复习课的愉悦。本课节选了2013年广州市中考题,学生在弄明白了NaOH溶液变质的相关问题后,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该中考题中KOH溶液部分变质的相关问题,成功感倍增,同时对工业流程图的运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013年广州中考题(节选):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发现一瓶未密封的KOH固体,对其成分提出以下假设,假设1:只含KOH;假设2:含KOH和K2CO3;假设3:只含K2CO3。

(1)成分中可能含有K2CO3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回答) 。

(2)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到 ,说明假设2或假设3成立。

(3)进一步探究的过程如下:

4.3.1 酸碱盐知识得到巩固与提升

以“NaOH的变质”为载体,将二氧化碳、氢氧化钠、氢氧化钙(钡)、碳酸钠、碳酸钙(钡)、氯化钙(钡)、稀盐酸等常见物质与相关反应建立关联,建立这几种物质的性质、反应、检验与转化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有联系的知识,促进知识的巩固、整合与系统化。

4.3.2 分析思路与方法的完善

以“NaOH的变质”为探究点,通过实验、实验报告填写、实验流程图分析等课堂教学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能快速提取信息、准确理解信息、合理迁移问题及规范表达结果。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完善分析思路与方法,注意到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融会贯通。

4.3.3 彰显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本课的设计中,就“氢氧化钠的部分变质”进行实验探究是难点和高潮。教师大胆地让学生设计实验与动手实验验证猜测,在此过程中,学生体验了“讨论分析”、“动手试验”、“倾听思考”、“归纳整理”,使学生在课内课外都动起来、学起来。

5 反思与总结

5.1 酸碱盐复习要重视教材习题的“二次开发”

复习课的任务是使学生对所学的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加以巩固、总结,使之系统化。通过复习可以弥补和纠正学生认识上的错误与缺陷,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酸碱盐部分是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的“重头戏”,还涉及金属、二氧化碳等物质,内容十分丰富。由于它的基础性、综合性、思维性等特点,是考查学生能力、体现选拔功能的必考内容,既是重点更是难点。而且近几年的中考命题更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因此在中考总复习教学中如何利用好教材就显得格外重要。在中考总复习教学中“回归教材,进行教材习题的二次开发”就是发挥教材在复习中的积极作用的极好的措施。

教材习题的二次开发是指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对教材的原题进行一次或多次的改编,在习题的组合、变式、新颖化上下功夫,使之更加适应学生的需要,以期达到优化解题思路、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21]。以本课的设计为例,在以一道习题统领的酸碱盐复习课必须要有“战略性思维”,对互相关联的内容加以组织和提炼,将知识、问题、情境、活动等构课要素有机合成为一体,突出教学内容的关键属性,努力寻求落实三维目标的可操作途径,形成结构性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使学习素材具有一定的新鲜感和陌生度,有利于在新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积极的思考,让原本枯燥无味的复习课变得灵动起来。

总之,试题的素材和试题情境会不断变化和创新,教师唯有帮助学生形成在教材中进行“追本溯源”的本领和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复习的效率。

5.2 酸碱盐复习中重视学案导学功能的多元开发

复习课的目标是什么?很多人以为只要解决学生的知识遗忘,通过典型例题的合理归纳,再给予学生科学的解题技巧,就不难取得好的成绩。然而,却忽略了中考试题不仅具有典型性,更具有原创性,学生在陌生的情境下,如何调用既有的知识存储,迅速准确切入问题的关键?其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解题能力。这种能力体现了学生顺利解决陌生综合题的4个要素:快速提取信息→准确理解信息→合理迁移问题→规范表达结果。同时,这种能力是不能通过简单或重复训练实现的。

导学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载体,通过导学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整合相关资源,形成整体,融会贯通,同时也让学生逐步学会自主学习[22]。导学案是一座“桥梁”,“导”是其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在编制导学案的过程中若能围绕学生解题能力形成的4个要素,摆正知识、能力、技能三者关系,在复习目标的达成上就能有所突破。

如前所述,在本课的教学策略分析中,多元导学凸显了“导读、导思、导做、导学、导练”功能,最大化实现其“导”的效应。导读: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复习状态;导思:引导学生思考疑难,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问题,并适度地将知识拓展延伸;导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行实验验证,激活学生复习的兴趣;导学: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理顺和巩固,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将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导练: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5.3 酸碱盐复习课也应该重视学科思想方法的渗透

化学学科思想方法的渗透是知识提升为能力的“桥梁”。然而,由于已有的教學惯性以及对新课程研究的缺失,使学科思想方法的教学在复习课上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科思想方法与学科知识教学时常脱节[23]。化学学科思想方法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应注意内容适度、方法得当,通过具体化学知识、概念、化学反应的复习逐步将其渗透在教学内容之中,并随知识层次的推进不断发展与深化,贯穿整个化学教学的始终,最终促进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完善。

在本课的设计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这些具体素材所承载的学科重要概念、学科思想观点与方法,通过图片、表格、流程图、实验等多种手段,整合设计了一些比较,如检验碳酸钠时使用酸、碱、盐的比较、鉴别题与流程图题的比较等。试图帮助学生将学习重心从记忆事实转移到对更为根本的学科知识结构的深层理解。学生则通过迁移、联系、对比等途径深入理解知识本身及它们之间的规律,能够认识到知识间的关系和差异,促进在大脑中建构出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网络,促进正确选择,收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参考文献:

[1][2][19]黄勤雁,许芬.“导学案”问题面面观[J].基础教育课程,2012,(4):42~43.

[3]孔凡哲.“导学案”与“先学后教”异化现象及其问题诊断[J].教育科学研究,2012,(9):27~30.

[4][12]屠锦红,李如密.“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学理分析、价值透视及实践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3,(3):24~29.

[5][13]渠东剑.关于数学“导学案”教学的冷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2,(1~2):8~10,18.

[6][14]崔益林.导学案,究竟能够走多远[J].教育科学论坛,2012,(8):20~21.

[7][15]张旸,蒙泽察.“导学案教学”与“翻转课堂”的价值、限度与共生[J].全球教育展望,2013,(7):10~17,94.

[8][16]胡学发.“问题驱动、多元导学”教学法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2,(20):26~29.

[9]张海晨,李炳亭.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252~263.

[10]孙天山.“目标导航、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学教育教学版,2012,(4):23~27.

[11]朱卓君,孙承辉.为学生自然生长创造机会[J].创新人才教育,2014,(4):28~21.

[17]梁晓康,廖锐星.宏观把握微观掌握——利用思维导图上好化学复习课[J].化学教育,2008,(3):33~35.

[18]何彩霞.多角度地认识化学反应[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4,(9):3~7.

[20][21]康永军.基于“教材重构”的初中化学复习课教学的探索[J].化学教与学,2014,(8):3~4.

[22]于容峻.浅谈化学作业的二次开发[J].化学教学,2015,(8):71~74.

[23]梅伟权.例谈初中化学单元复习课的有效策略[J].化学教学,2015,(11):45~47.

猜你喜欢

习题初中化学
一道课本习题“链式反应”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对一道习题的多角度思考与拓展
关于一道习题解的讨论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试论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教学瓶颈及解决策略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初中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技巧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化学基础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