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曲艺争取青少年受众的思考

2017-04-04刘景亮

曲艺 2017年2期
关键词:曲艺受众青少年

刘景亮

在审美需求多元化、艺术形式多样化的今天,每一种艺术都在争取受众,而且都在关注青少年受众,因为青少年代表着未来。如何理性地吸引青少年受众,是一个十分复杂,且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

一、青少年受众丢失的原因

前些年,戏曲界在谈到失去青少年受众的时候,多归因于戏曲落后于时代。于是,很多人出于吸引青少年受众的愿望努力改变戏曲本身,改来改去,青少年并不买账。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生活、心理与成年人和老年人存在着差异。传统艺术的确有不符合青少年口味的地方,然而,青少年受众的丢失,是否都是出于对传统艺术的审美抵拒,则是需要具体分析的问题。事实上,曲艺青少年受众丢失的原因,有社会原因,也有艺术原因。据我回忆,在20世纪50年代,青少年是艺术受众中非常显眼的人群,即便到了80年代,不少孩子还是边吃饭边守着收音机听评书的。

為什么今日不复当年的景象了呢?首先看一看当今青少年的生活状态,无论是城市青少年,还是农村青少年,他们很少有自由的闲暇时间。从小学到中学,孩子们除了正常的上课、写作业,还要上这样那样的补习班、辅导班之类,即使在周末都很少有空闲,哪还有时间和心思去听曲艺?那些中学毕业没有继续深造的孩子,多是跑到城市打工,自然也没有什么闲散时间。

社会生活中求新意识的急剧膨胀,是青少年远离曲场的又一原因。上世纪80年代,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市场经济的确立,必然伴随社会求新意识的膨胀,这种社会心理问题,有学者称之为“嗜新症”。在艺术领域,由于一些人拒斥传统艺术,迫使传统艺术盲目创新,加上求新意识过强的理论精英们对传统艺术不切实际的批评,本就爱追逐时髦的青少年,自然对于传统曲艺没有多少好印象。

当然,青少年受众的丢失,也有曲艺自身的问题。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曲艺开始走上团队化和舞台化的道路,走乡串户、随处设场的流散艺人不断减少。然而,曲艺自形成以来,就是在生活化的场景中与听众进行近距离的交流。这是曲艺艺术与受众交流空间的基本构成样式,它对曲艺艺术特点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为交流是近距离的,曲艺艺术必然是生活化的,质朴的,自然的,具有异乎寻常的亲近感。而曲艺的舞台化,使它原有的一些艺术特点不能尽情发挥,曲艺人特有的言说优势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当曲艺走上孤立于生活场景的舞台时,它越来越多地寻求形体的美化、布景灯光的陪衬与舞台的“孤立性”实现统一,且以夸张的表演、说唱实现与远距离受众的交流。前不久,笔者观看了一台多种艺术的跨界融合演出,其中有一个节目,是曲艺、话剧、舞蹈同时在台上表现一个故事。曲艺人总想与话剧、舞蹈实现强烈的统一,却越用力越不搭调,于是,观众鼓起了倒掌。正是由于曲艺缺乏艺术自觉和艺术自信,没有在强化自己本质特点的根基上与时俱进,所以在艺术多元化的今天,表现力衰减,社会显示度逐渐降低。我认为这就是曲艺艺术失去青少年受众的自身原因。

二、要用曲艺魅力征服青少年受众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童年的记忆是深刻的,往往能够影响人的一生。人们把从少年时代就习练的功夫称为“童子功”,一个人如果从少年时期就接触曲艺、喜爱曲艺,他就会钟情于曲艺,对曲艺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从这个意义来说,所谓曲艺“从娃娃抓起”,争取青少年受众是极其必要的。

不过,艺术争取受众,是用艺术本身的美学特点和艺术魅力去征服受众,而不是向受众献媚,讨好。曲艺争取青少年受众的正确途径,只能通过演出曲艺的经典作品,打造新创的优秀作品,展示曲艺的艺术魅力,从而引起青少年的广泛关注,用曲艺的美去征服他们。如果忽视曲艺的叙事手段、丢弃曲艺历史形成的本质特点来争取青少年受众,只能南辕北辙,适得其反。

所以,在争取青少年受众的问题上,应该避免盲目性,大可不必以为曲艺在一段时间内失去青少年就一定失去未来。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心理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兴趣是可以发生转移的。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我曾经听一位老知识分子谈到他年轻的时候喜欢新奇,追求时髦,甚至只读外国书;到了中年,认识慢慢有了改观,看到本民族的东西,戏曲、曲艺、民间工艺、社火等都觉得特别亲切。河南省话剧院著名演员蔡小艺也告诉过我,她小时候不喜欢曲艺,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喜欢了,觉得曲艺有着丰富的内涵,“这可能与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欣赏心理有关”。所以,在争取青少年受众的问题上,只能依据规律循序渐进,提升自觉性,减少盲目性。笔者在郑州绿城广场看过一次曲艺演出,十几个中老年女演员,身穿鲜艳夺目的大红旗袍大声合唱《摘棉花》。这种靠演唱者的服装造型和音量来吸引观众的做法可想而知——看无可看,听无可听,中老年观众说是胡闹,青少年观众说不美。曲艺应以故事的跌宕有趣、言说的形象生动、节奏的鲜明有致来表意传神,靠花里胡哨的外包装和放大的音量是争取不到青少年受众的。

我关注过其他艺术门类争取受众的做法。戏曲为了争取青少年受众,曾极力变异自己,提出京剧可以不姓京,豫剧可以不姓豫,借用西方叙事方法和晚会表现方法,把自己打扮得面目全非,但是,青少年并不买账;倒是把一些保持传统神韵和戏曲特色的剧目,甚至原汁原味的传统经典剧目请青少年观众欣赏,得到了他们的由衷赞叹。

曲艺也是如此,能够吸引青少年的同样是那些最能体现曲艺本质、曲种个性而又有所创新的节目。2016年10月,商丘市举办“华商节”,主办单位安排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进行展示,把当地的大铙、坠子、琴书、豫东花鼓、豫东大鼓等曲种原汁原味地展现给观众,令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大为震惊,想不到自己的家乡竟有如此美妙的艺术。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艺术总要与时俱进,这是不可更改的规律。上面所说的原汁原味,其实也已经不是几十年前的味道。但是,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最稳定的成分,改变了这种成分就失去其自身;每一种艺术在与受众长期磨合中,总要形成受众最为认同的特色,丢失了这样的特色,就丢失了受众。所谓“原汁原味”,就是坚守不能和不该丢失的成分。曲艺要争取青少年受众,必须拿出既保持艺术本体、体现突出特色而又与时俱进的作品。用曲艺自身的魅力争取青少年,才是艺术传承的正道。

三、充分利用争取青少年受众的现有平台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文化自觉意识的逐日增强,大家越来越认识到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越来越认识到民族文化是该民族安身立命的根本,也越来越认识到以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为教材实施社会审美教育是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途径。这样的语境为曲艺争取青少年受众提供了有利的背景,也造就了一些可资利用的平台。曲艺界应该利用好这样的背景和平台,来争取尽量多的青少年受众。

笔者认为要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平台。近年来,很多曲种都进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关单位经常举办相关展示活动和进校园活动,这是培养青少年曲艺爱好者的极好平台,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传播曲艺,培育青少年受众。例如,河南省师范学院多年来一直坚持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青年教师、学生利用这一机会,不但欣赏了曲艺,体验了曲艺的美,而且还爱上了这门艺术。一位名叫吉莉的年轻教授,从演出中感受到了曲艺文化的博大精深,积极组织学生观赏之余,自己还认真学习起了河南坠子。目前,该校已经凝聚起了一个曲艺爱好者群体,他们有热情,还主动尝试创作,在河南首届曲艺大会中表演了原创曲艺作品,受到了好评。此外,建议曲艺搭上姊妹艺术“戏曲进校园”这班车,争取这一传承、传播、培育青少年受众的大好机会,选择经典曲目和具有知名度的艺术家走进校园,与青少年面对面交流,这会对青少年曲艺受众的培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诚然,审美兴趣的培养、审美素养的提升,仅仅依靠社会团体组织观看艺术作品,或者听别人讲解艺术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这充其量只是培养受众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的一种人为措施、辅助手段,真正的艺术审美教育,必须建立在自由欣赏的基础上。培育青少年曲艺审美兴趣、审美能力的根本途径,亦是如此。所谓自由欣赏,就是不受任何外力的干预,甚至不受自己意志的强制,在身心绝对自由的状态下进入并完成艺术欣赏。要做到这一点,曲艺必须实现多样化、多渠道传播。河南鄢陵县有一个销售民间工艺、民间食品的地方,每逢节假日游人甚众,经营者设立了一个坠子书场,吃饱喝足的孩子们很喜欢坐在书场里听书。虽然听众时多时少,孩子们也大都不会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听书,多是听一段,玩一阵,但笔者认为这种自由欣赏正是培育审美兴趣、构建审美心理结构的有效方式。

另外,曲艺还要利用自己的现有平台,培养优秀青年演员,用青年演员的演唱吸引青少年受众。曲艺是门语言艺术,在物质匮乏的时代,人们对曲艺演员的形象几乎没有要求,关注的就是他们的语言叙述技巧和表演技巧。但是,进入消费社会后,人们对形式美的要求不断提升,这种需求必然影响到各种艺术审美。曲艺演员的外在形象越来越成为受众的关注点,青少年受众尤其如此。加上同龄人更易沟通,所以,青少年演员的表演更易得到青少年受众的认同。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是一所拥有曲艺教育历史的学校,从未间断过曲艺演员和演奏员的培养,其中两个学生丁飞飞和王梦柯学习了河南坠子的表演后,在学校举办的演唱会上一露面,学生们简直像炸了锅,气氛瞬间达到了沸点。很多人因为他们的演唱而爱上了河南坠子,一些学生还主动要求学习。最近,学校申报了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开办了河南坠子培训班,很多青年教师报名。可见,有意识地培养青少年演员来吸引青少年受众,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要抓住当前有利于文化艺术发展的良好契机,利用好现有平台,曲艺团体需自觉承担起传承发展曲艺艺术的重任,每个曲艺人都要把培育受众,特别是青少年受众视为自己應尽的责任,相信曲艺的精神家园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猜你喜欢

曲艺受众青少年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曲艺泉城》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