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长Philos在肱骨多段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2017-04-03孟祥财张辉史宗新
孟祥财,张辉,史宗新
(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 骨科,北京 102401)
2007年5月-2013年9月,我院使用加长Philos治疗肱骨多段骨折23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3例,男20例,女3例,年龄18~52岁,平均36.5岁,左侧14例,右侧9例,骨折按Maresca分型[1],A 1型 6例,A 2型 8例,A 3型2例,B型 7例。全部为闭合性损伤,无桡神经损伤,其中摔伤7例,车祸伤1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5~12 d,平均7d。术前行肩关节CT检查,了解骨折近端情况。
1.2 手术方法
患者取“沙滩椅”位,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或全麻,取肱骨远端前外侧切口,肱桡肌内侧纵行钝性劈开肱肌,显露骨折远端;取三角肌及胸大肌间隙入路,显露肱骨近端。牵引间接复位,体外放置钢板,透视,骨折复位满意后,选择长度适宜钢板,将钢板塑形。做肌肉下隧道,放置钢板,近端安置锁钉4~5枚至肱骨头内,远端近骨折线1孔安置皮质骨螺钉1枚,使钢板尽量贴附,再安置锁钉2~3枚,透视满意后,闭合切口,留置引流管。术后均未使用外固定,尽早进行肩肘功能锻炼。
2 结果
2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7.3个月,根据Neer评分系统[2]评价肩关节功能,优18例,良2例,可3例,优良率86.9%;根据Jupiter[3]评价系统评价肘关节功能,优18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91.3%。所有患者均顺利愈合,愈合时间平均10.2周(9~15周),无桡神经损伤,无骨折移位及内固定失效。
3 讨论
肱骨干骨折发生率占所有骨折的1%~2%,男性主要分布在两个年龄段,高峰在30岁左右,多为中重度创伤所致,女性的高峰则出现在70岁左右,多为平地摔倒所致[4]。对于本文讨论的肱骨骨折,保守治疗虽然可行,但制动时间太长,容易造成肩肘关节功能障碍,骨折的不稳定造成的畸形愈合,使很多患者不能接受。手术治疗方式基本分为髓内钉和钢板两种。由于解剖、生物力学及技术的原因,髓内钉技术至今未普遍应用于肱骨干骨折的治疗。文献报道髓内钉治疗肱骨干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结果有很大差异,骨不连、畸形愈合、锁钉所致的桡神经麻痹及肩肘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率仍较高[5]。传统钢板由于螺钉把持力差,容易出现固定不牢及失效。锁定钢板的设计完全遵循了生物学内固定的原则,通过间接方法实现骨折复位,将钢板通过肌下隧道插入,桥接固定骨折端,可避免大面积的软组织切开及骨膜剥离,有效地保护了骨折端血供,即使是骨折粉碎严重的患者同样固定牢靠,这对于骨折愈合非常重要[6]。虽然手术进行成功,但术后肩肘关节的活动仍将受到一定影响[7],故术后强调早期功能锻炼。本组骨折由于骨折靠近近端,故内固定材料选择加长Philos。其长度为120~270 mm,可固定至肱骨干远端1/3。手术操作要点:⑴肱骨头螺钉打法:打开皮质后,电钻反向进入至软骨下骨,如骨质欠佳,打开皮质后,可使用测深尺直接插入到软骨下骨,这样可避免螺钉穿出,且避免了由于螺钉穿出造成的骨屑及软骨碎片进入关节;⑵钢板需塑形,于钢板近端矢状位旋转,使钢板近端位于肱骨头外侧面,远端位于肱骨干的前面,以适应桡神经走行,并避开三角肌止点。总之,使用加长Philos治疗肱骨多段骨折,可以提供坚强固定,安全可靠。
[1]兰俊,王继纬,周崇斌,等.经三角肌劈开入路锁定接骨板固定治疗股骨近端骨折[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70-71.
[2]Neer CS.Displaced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I Classification and devaluation[J].Bone Joint Surg(Am),1970,52(6):1077-1089.
[3]Jupiter JB,Neffu,Holzach P,et al.Intercondylar fracture of the humerus:anoperat iveapproach[J].Bone Join Surg,1985,67(2):226-239.
[4]Tytherleigh-Strong G,Walls N,McQueen MM.The epidemiology of humeral shaft fractures[J].Bone Joint Surg,1998 Mar,80(2):249-253.
[5]匡勇,侯春林.交锁髓内钉在治疗肱骨干骨折中对肩关节功能的影响[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0,15(2):102-103.
[6]罗从风,姜锐,胡承方,等.锁定加压钢板微创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的初步报告[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6,8(11):1005-1009.
[7]彭海州,刘明礼,罗睿,等.髓内钉与钢板治疗肱骨干骨折79例疗效比较[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4,19(12):795-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