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夏秋季蚕病防控 夺取蚕茧丰收

2017-04-03陈德菊

四川蚕业 2017年4期
关键词:蚕病蚕体蚕座

陈德菊

(凉山州蚕种场,四川 德昌 615512)

养蚕生产环节多,技术要求高,在生产过程中,蚕病一直是蚕种、蚕茧生产丰收优质的最大威胁,直接影响到蚕茧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是蚕业生产不稳定、不安全、风险大的主要因素。凉山州夏、秋两季发种量占全年60%以上,而夏秋季往往是蚕病最容易发生的季节,如何做好夏秋季蚕病防控工作,夺取蚕茧产、质量双丰收,是凉山州蚕业的重点工作之一。为此,笔者根据多年农村大面积蚕桑生产积累的经验,谈些认识和体会。

1 夏秋蚕病多发的因素

1.1 人的因素

1.1.1 专业技术人员缺少。目前我省乃至全国较少有蚕桑专业院校或专业,蚕桑生产技术队伍无新鲜血液注入,原有的从业人员年龄不断老化、退休人员的增加导致专业技术人才断代,无论是县、市蚕业部门还是蚕桑生产企业或蚕种场在专业技术人员的使用上都捉襟见肘。

1.1.2 养蚕劳动力的缺失。现在愿意从事蚕业生产的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壮年越来越少,留守在农村从事养蚕的基本是妇女和老年人,他们接受和推广养蚕生产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导致很多工作如技术指导、消毒防病、栽桑管桑等难以执行到位。

1.1.3 从业人员思想上不重视消毒防病。相当部分蚕农,甚至部分技术人员、共育户存在以前或者上季养蚕未发病或病少,无病不肯先预防的思想意识。同时由于对引起蚕发病的病原(传染源和污染源)认识不清,对病原传染给蚕儿致病的传播途径未充分掌握和了解,未能采取有效的消毒防病措施,等到蚕发病时才求医问药,造成大的损失。

1.2 消毒防病技术不规范

1.2.1 消毒方法不正确。消毒不全面、不认真;只消小蚕房、小环境,不消大蚕房、大环境;用点消点,只消不洗;简单毛消等导致消毒不彻底。

1.2.2 未抓住消毒防病工作的关键点。重春蚕消毒,轻夏秋蚕消毒,每季养蚕后又不及时认真开展回山消毒工作,造成病原垂直传播扩散。对蚕体易感病期认识不足,蚕期中又不认真消毒防病或蚕体蚕座消毒工作重视程度弱化,眠蚕起蚕处理不撒石灰防僵粉,或用量过少,起蚕不加网除沙,蚕沙、死蚕、烂茧、病弱小蚕等乱丢乱扔,污染环境。

1.3 消毒药物的使用、贮存方法不当

一是药量不足,不按蚕房、用具量兑配药量。二是用药浓度不达标,不测定母液浓度,不严格计算水量和药量,凭感觉兑药。三是施药时不严格保持消毒药物的温度与时间要求。四是药物贮存方法不当,失去药效或药效不足。

1.4 养蚕布局安排不当

当前各地多采用多批次养蚕,同季前后批之间预留消洗时间不足,导致前后批大蚕同室或隔室混养,增加了交叉传染机会,特别是夏季及两秋季蚕期重叠。

1.5 防消死角的存在

越来越多的蚕农弃桑不管、不养蚕,成为桑树病虫害防治死角,增大了发生蚕桑病虫害的隐患。

2 夏秋蚕病防控措施

2.1 思想重视,合理布局,预防为主

夏秋蚕生产,客观条件远比春蚕差,因此应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认真贯彻预防为主、无病先防、综合防治的方针。每个蚕期间、批次间要留出10~15d间隙进行消毒清洗工作,严防前、后季(批)之间大小蚕饲养发生交叉感染,减少蚕病传播。

2.2 观察蚕儿健康状况,预防蚕病的发生和蔓延

通过以下四方面,并根据各类蚕病的特异病症及病变规律,就可以正确判断发病种类,迅速查明发病原因,及早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尽可能地减轻感染爆发蚕病的危害。

2.2.1 闻气味。进蚕房首先多闻闻蚕室内空气是否新鲜,是否有异味、臭味,是否有桑叶的清新味道。如空气污浊有异味、臭味,则可初步判断已有蚕病发生。

2.2.2 听声音。进蚕房能听到蚕吃桑叶的“沙沙”声,整齐有序,则该批蚕蚕体健康。

2.2.3 看状态。农村养蚕中,多把尾蚁或各龄迟眠、迟起、青头蚕集中于一或二箔(台)内饲养,这些蚕体质相对大批蚕差些,如管理不当,容易发病,并由此扩散蔓延,造成严重损失。因此,观察蚕是否发病的前兆应以这些蚕为重点。虽然提青蚕不一定是病蚕,但病蚕一定都先在其中出现。如果这些蚕已有病征,就应引起注意,必须加强对大批蚕的观察:一看蚕体色,青白则健康,如体色发黄,体皮多皱则为病蚕;二看蚕体态及食桑活动,如食桑旺盛,活泼好动,眠起齐一,眠时头胸高举则健康,如正常给桑情况下蚕座内剩叶多,蚕儿行动呆滞,静伏不动,伏于蚕座或残桑中,且眠起不齐,久不入眠,入眠后软弱无力,头胸部平伏,尾部细小,出现半蜕皮或不蜕皮蚕,则多为体弱和发病的前兆;三看蚕粪软硬和形状,如蚕粪形状固定且比较坚实则健康,如蚕粪形状异常,排软粪、念珠状粪及污液者以及蚕粪粘结于蚕尾部等都是发病的症状。

2.2.4 手感觉。手触蚕体结实富有弹性,蚕体凉快为健康,如体软或体硬无弹性,体内有硬块,蚕体温热,入室有臭味则为发病前兆。

2.3 具体措施

2.3.1 杀灭病原,切断传染源

养蚕生产中危害最严重的是传染性蚕病(病毒病、真菌病、细菌病、微粒子病),其传染源来自于养蚕环境中的病原物和患病的野外昆虫。杀灭传染病原做到抓早、抓狠、抓严,一批比一批重视,一批比一批严格。

2.3.1.1 蚕前、蚕后彻底消毒。蚕前彻底认真消,蚕后回山及时消,真正做到养蚕前蚕室蚕具和环境无病原。清洗消毒方法要科学、彻底、及时、全面、严格。要求处处、间间、件件、里外、上下,不留死角,防止漏消。先外后内,先高后低,一气呵成,净化养蚕环境。化学药物消毒要求配制浓度准确(至少达标)药量足,并保证各种药物所需要的温度、时间密闭等条件,才能达到最好的消毒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漂白粉消毒:1、兑药方法:当天现配现用,先测定漂白粉有效氯含量,如含量为25%,则1kg漂白粉用少量水调成米糊状后加足24kg水,充分搅拌覆盖静置1h后,取澄清液使用即为1%有效氯消毒液。2、用药量:按照每100m2用25kg以上消毒液,蚕具多时用药量按比例增加。3、温度:15.5℃以上,如果期间干了还必须重新补消药液,浸泡消毒时药液也必须淹没所浸蚕具0.5h以上。4、贮存方法:由于漂白粉易受潮失效,最好使用坛缸或带内膜的塑料袋密封保存。

甲醛消毒:1、兑药方法:当天现配现用,先测定原液浓度,如原液浓度为35%,则1kg甲醛加水16.5kg,充分搅拌均匀,即兑成2%的甲醛药液。浓度可掌握在2%~3%,还可以加入2%~3%的鲜石灰粉,增强消毒效果。2、用药量:每100m2用25kg以上药液,室内蚕具多时可按比例增加用药液量。3、温度:24℃以上保持5h,密闭一昼夜后开放门窗。4、密封条件:消毒前必须糊门窗,力求达到全封闭,不留缝隙。5、贮存方式:由于甲醛易生沉淀,应保存在干燥低温黑暗处。

2.3.1.2 加强桑园病虫害防治。桑树生长在田野,暴露于空气中,很容易受到野外昆虫,桑树病虫害,环境病原和化学毒物(工业“三废”,大田作物农药)等污染,成为第二大传染源,蚕吃下容易致病或中毒。因此除了坚持做好桑树病虫害(特别是弃桑不管不养蚕的农户桑园更应高度重视)、野外昆虫的化学物理防治和桑叶试喂外,在危害严重的蚕区还应推广桑叶消毒工作,确保蚕儿食下“良桑”,保证防治效果。桑园病虫害防治,应根据蚕期、批次间间隔时间长短,在上季(或批)养蚕结束,立即合理选用中、短残毒期的正规厂家生产的农药,如敌敌畏、乐果乳油、乙酰甲胺磷等,根据病虫害种类、多少、危害程度配兑浓度以800~1500倍为宜,养蚕期间建议配兑使用“桑蚕宝”1000倍液喷消桑叶,因该药在当天早上施药,下午即可采叶喂蚕,既起到防病治虫的作用,又不影响养蚕,每年最后一季养蚕结束,宜选用中、长残毒期农药进行2~3次封园工作,减少越冬虫口密度。桑叶消毒可采用含有效氯0.30%~0.35%的漂白粉澄清液在桑园地内进行喷消。桑叶正、反面都要消全,以喷湿稍微滴水为度,或者将桑叶采回后用0.30%~0.35%的漂白粉澄清液浸泡消毒4~5min,脱水阴干0.5h后喂蚕。

2.3.1.3 加强蚕期中消毒防病。蚕前、蚕后消毒不是一劳永逸,只是为预防蚕病奠定基础,随着蚕期病原不断增加,还必须加强和重视蚕期中消毒防病工作。一是消除蚕座内病原水平传播感染。蚕期中必须经常观察捡出病弱小蚕,丢入消毒缸、碗或塑料袋内统一消毒,深埋处理,并用鲜石灰粉或防僵粉每天进行蚕体蚕座消毒,用鲜石灰或防僵粉(现配现用)严格消毒蚕体蚕座。二是坚持做好防病卫生工作,如踏灰入室(勤换石灰),三洗手两换鞋,勤换、洗、晒养蚕用具,勤换气,勤消毒等。

2.3.1.4 科学合理规范处理蚕沙。蚕沙中含有大量病原,除沙时不能倒在室内地面或乱摊晒,应运到专用蚕沙坑或沼气池集中堆放经腐熟后再用,防止病原扩散传播。

2.3.1.5 改善饲养环境、精养细管,增强蚕儿体质,促使蚕壮茧厚。在养活蚕儿的前提下,蚕的生长发育、体型大小、吐丝多少主要取决于桑叶营养价值高低,做到“良桑饱食”,增强蚕儿体质,是预防蚕病的重要环节。小蚕饲养上必须精选适熟良桑,做到“三保一匀”(保温、保湿、叶保鲜)防干育,勤扩座、匀座促使小蚕生长发育整齐。在气候条件极端恶劣的情况下,努力调节使其最大可能达到或接近标准温湿度。大蚕期怕热、怕闷、怕吃水叶(不良叶),管理上更应稀放稀喂,充分吃饱,通风换气,控制环境,防闷、防热、防饿,防水叶、不良叶、不良刺激,提高叶丝转化率,促使蚕壮茧厚。

2.3.1.6 合理采、运、贮存桑叶,真正做到“良桑”饱食。防止桑叶萎凋、蒸热、发酵,防止水叶、湿叶长期贮存(不超过4h,否则发粘变腻滋生病菌)。特别是长期阴雨时,切忌长期湿叶喂蚕,否则导致大蚕后期爆发蚕病。

2.3.1.7 加强眠起处理和提青分批技术的贯彻落实。蚕在眠起期间对外界环境条件抵抗力差,抗病能力急剧下降。眠前饱食,眠中防止高温闷热、震动、强光、强风直吹、多湿和蒸热,及时饷食,用叶适熟新鲜良桑(切忌用陈叶),饷食前用防僵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细致操作,防止受伤。对提青分批出来的发育不齐的早起、迟眠蚕应立即隔离或淘汰,防止传染蚕病。

养蚕是一项技术型、劳动密集型的工作,技术要求高,风险大,但只要我们每个蚕业工作者在栽桑、管桑、养蚕、消毒防病等各环节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技术标准,不断分析总结、完善提高,既抓重点关键环节,又不忽视细节之处,时时处处抓落实,真正实现标准化、现代化、省力化养蚕就一定能够控制好蚕病的发生,夺取蚕茧生产量、质双丰收,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提升蚕农生产积极性,促进四川蚕业稳步良性发展。

猜你喜欢

蚕病蚕体蚕座
霍山县蚕病发生原因分析及综合防治措施
2020年射阳县蚕病发生状况调查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夏秋养蚕有三早
小蚕共育一日二回育规范化操作技术探讨
关于毛脚茧判定方法的探讨
秋蚕僵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控措施
小蚕的饲养技术要点
养蚕消毒防病技术
养蚕眠起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