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毛脚茧判定方法的探讨

2018-11-12高明辉国琳琳毕海忠和西艳张勇汪希姣宗红

中国纤检 2018年11期
关键词:干茧蚕体茧层

文/高明辉 国琳琳 毕海忠 和西艳 张勇 汪希姣 宗红

毛脚茧是蚕茧收购、加工、使用过程中对特定类型蚕茧描述的习惯用语,GB/T 19113—2003 《桑蚕鲜茧分级(干壳量法)》的术语和定义(3.15条)中规定“蚕体正常未化蛹或尚在吐丝的蚕茧”。毛脚茧无论在鲜茧收购、存放、加工(烘制干茧),还是干茧加工(缫丝)、存贮等过程中都存在损害茧质的危害和隐患。

《茧丝质量监督管理办法》(质检总局令第43号)第三章《茧丝经营者的质量义务》中明确规定“不得收购毛脚茧、过潮茧、统茧等有严重质量问题的蚕茧”。但是,近年来,通过专业纤检机构的蚕茧收购检查和桑蚕干茧公证检验发现,毛脚茧存在的问题仍然比较普遍,而且,随着蚕品种、饲养方式、收购形式以及茧丝市场经营环境的变化,毛脚茧的形成方式和自然形态,以及对质量具体影响度也发生了变化。为此,泰安市纤维检验所在中国纤维检验局的指导下,自2018年7月开始,采取对蚕茧化蛹全过程蛹体变化程度进行观测的方式,对毛脚茧的形成过程、形态变化,以及质量影响等进行了综合试验调查,现将相关试验过程和分析总结情况分享,以引起行业同仁的关注和共识,建立全国统一的毛脚茧判定规则或标准,规范茧丝经营者行为,提高我国蚕茧的整体质量和效益。

1 样本选取与采集

为保证观测样本的代表性和时效性,通过向蚕茧生产企业和养殖户咨询,确定本期观测样本选取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刘庄村郑广富的2018年夏茧,具体采集情况见表1。

2 样本制备与观测

2.1 样本制备

2.1.1 营茧方式

2018年7月25日17时,将采集的样本运回泰安市纤检所选茧实验室,进行营茧管理。营茧过程中,方格蔟垂直悬挂,适熟蚕自然上蔟,吐丝结茧。

营茧环境条件:采取自然通风(窗户适当开启),辅助控制温湿度(开启空调,温度22℃~26℃,相对湿度62.0%~79.0%),自然光照,避免强烈噪音干扰。

2.1.2 样本筛选与编号

7月25日19时,样本基本在方格蔟具内就位,少部分蚕体开始吐丝营茧。7月26日8时23分,绝大部分蚕体开始吐丝营茧,个别蚕体因病死亡。通过全面观察并筛选,选择一张营茧状态良好的方格蔟,按照营茧时间顺序进行编号,并对特殊蚕体(双宫茧、病蚕等)标注具体时间。本期共选择170个样本,其中108个用于营茧中的蚕体变化过程观测,7个用于蚕体受热过程视频拍摄,其他样本用于相关补充试验。

表1 样本的选取及采集情况

2.1.3 其他说明

本次蚕(茧)体加热烘干设备采用Y802L八篮烘箱,参考茧站烘茧工艺分两次进行烘干试验。第一次设定温度为93℃,时间保持2.5h;第二次设定温度为87℃,时间保持3h。

2.2 样本观测

主要对营茧前(上蔟后)、营茧过程中、营茧完成后选取的蚕体及茧体样本,在烘干前、烘干过程中、烘干后等不同阶段,对其长度、重量、颜色、主体性状进行观测和测量。各阶段蚕体及蛹体变化总体情况为:

2.2.1 营茧前

观测样本一个。

烘干前:样本为蚕状,蚕体长度5cm,颜色青白色、蚕头及足部特征明显,吐丝正常。

烘干中:预热阶段蚕体仍在吐丝,但丝条凌乱。随温度升高和受热时间延长,蚕体无规则扭动明显,直至死亡。

烘干后:整体为蚕状但明显收缩,蚕体直立,体长3.0cm,颜色黄灰色,蚕头及足部特征明显。

2.2.2 营茧过程中

观测样本67个。

烘干前:共观测2天4次,样本总数34个。蚕处于吐丝营茧过程中,通过切剖茧层或观察,总体呈蚕状,平均体长4.0cm(随着时间延长,体长逐步缩短),蚕体柔软,颜色青白色(随着时间延长,颜色变暗变黄,蚕体透明度下降),蚕头及足部特征明显。

烘干后:对样品切剖后,进行加热并观测,共观测烘干后的样本33个。烘干后样本仍呈蚕状,部分蚕体扭曲,蚕头及足部特征明显,体型收缩,平均体长2.0cm,背部颜色呈灰黑色或灰黄色,腹部和足部呈黑色。

2.2.3 营茧完成后

观测样本32个。

烘干前:共观测2天4次,样本总数13个,其中蚕体样本4个,蛹体样本9个。对蚕体样本(4个)切剖茧层后观察,蚕已吐丝完成,总体仍呈蚕状,体型缩小,平均体长2.9cm,颜色青白色转乳黄色,蚕头及足部特征明显。对蛹体样本(8个)切剖茧层后观察,蚕体已化蛹,平均体长2.75cm,呈纺锤状,颜色呈焦黄色,头部很小,复眼、触角及翅状明显,足部特征基本消失,肢节明显,尾部颜色稍暗。

烘干后:样本总数19个。其中蚕体样本8个,蛹体样本10个。对蚕体样本(8个)切剖后,进行加热并观测,烘干后样本呈蚕状,蚕头及足部特征明显,体长收缩60%左右,平均体长1.95cm,背部青灰色或黄褐色,足部黑色,对蛹体样本(10个)切剖后进行加热并观测,烘干后样本呈干瘪收缩蛹状,蛹体长1.89cm,背部黄色,腹部黄褐色。

2.3 典型样本图片(视频)拍摄

为准确反映和保存观测样本的蛹体变化程度,以及烘干过程对蚕体吐丝过程的影响表现和程度,对选取的典型样品不同阶段的蚕体、茧体(茧层)、蛹体等进行图片和视频拍摄(拍摄主要参数:尼康D200数码相机、浅灰色背景、自然光、f8、ISO200、1/60),本期观测试验共拍摄221张图片,22段视频。具体情况见表2。

2.4 典型样本保存

对观测后的样本,按时间顺序予以低温冷藏保存,保存温度为2℃。本期共保存7份40个样本,其中:营茧前期10个,营茧中期10个,营茧后期7个,营茧结束后13个。

2.5 其他情况说明

为准确反映采茧、运输、收购、烘干、储存、缫丝等过程中,毛脚茧的具体特征判定和质量影响程度,测试人员与泰安丝绸集团(蚕茧生产企业)、泰安正通丝绸有限公司(缫丝生产企业)和山东农业大学的专业人员进行了专题研讨,各方一致认为毛脚茧对于蚕茧生产、收购、烘干、运输、原料采购、生产加工等造成危害,严重影响茧丝产品质量,同时对毛脚茧的成因和具体危害表现进行了沟通交流。

3 综合结论

3.1 毛脚茧的主要成因

(1)采茧时间过早的蚕茧。正常情况下,熟蚕上蔟后,经3至4天吐丝营茧,再经3至5天蜕皮化蛹后成为可以采摘的化蛹茧(由于目前蚕品种原因和环境因素影响,化蛹时间明显缩短)。在刚吐完丝或者吐丝未完成就采摘的茧,必然为未成熟化蛹的毛脚茧。

表2 典型样品不同阶段的蚕体、茧体(茧层)、蛹体等观测情况

(2)熟蚕微量中毒或轻微发病的蚕所结的蚕茧。能够正常吐丝或吐丝较慢,待吐丝结束或者未能完全吐丝,最终却没有能力正常化蛹,在死之前一直保持着蚕体特征的蚕茧为毛脚茧。

(3)营茧管理程度低,发育不良蚕体所结的蚕茧。因蚕户管理水平较差,导致蚕发育不齐,形成一部分弱小蚕,比正常的蚕晚成熟1~2天,甚至3~4天,待大批蚕吐丝营茧并化蛹成熟采摘时,迟熟的蚕尚未化蛹,蚕农混合采摘会形成毛脚茧。

3.2 毛脚茧的影响

3.2.1 生产环节(主要指蚕茧采摘、收购、烘干过程中)

(1)污染茧层。采摘和收购毛脚茧时,还会有大量刚化蛹的嫩蛹茧。由于蚕体和刚化蛹的嫩蛹皮肤尚无蜡质层或者蜡质层薄,受到震动时,表皮极易破损,体液污染茧层,形成印头茧或者烂茧。

(2)影响茧质。毛脚茧含水率高,在化蛹过程中会大量散发水分,堆积时会发生蒸热,严重影响茧质,特别是解舒率指标。嫩蛹在烘干过程中散发水分较快,容易烘成偏老过干蛹体,导致蛹皮的薄脆处或环节间发生破裂,致使蛹油外渗,形成油茧。烘烤过程中蚕体挣扎,胸足和腹足抓挠茧内层,造成断头多乱,茧内层成为废料。

(3)影响烘茧质量。现有的烘茧工艺是针对正常化蛹的蚕茧烘茧工艺,毛脚茧在烘烤过程中水分的散失和正常化蛹茧有很大差别,在烘茧中无法做到均匀适干,难以保证烘干质量。同时由于毛脚茧体内水分较高,造成鲜茧烘折增大。

3.2.2 使用环节(主要指缫丝生产过程中)

(1)影响生丝质量。含毛脚茧较多的干茧,茧内层受到破坏,煮茧后茧内层容易绵软,造成生丝清洁、洁净成绩降低,万米吊糙次数增加,缫折增大。

(2)影响副产品加工。在蛹衬处理环节,毛脚茧容易粘附在蛹衬上面,给制绵工序增加负担。同时,毛脚茧还会造成蚕蛹利用价值的降低,缫丝辅助效益相应减少。

3.3 毛脚茧的判定

根据本期观测试验的总体情况,结合毛脚茧的成因和质量影响,提出判定方法建议如下:

(1)鲜茧状态下:毛脚茧的判定主要取决于茧腔内是否为毛脚蚕体,主要特征为:蚕体状(未化蛹),胸足、腹足明显,身体收缩,颜色呈青白或者乳黄色。在不切剖茧层情况下,色泽较鲜亮,手触潮湿感较强,茧层弹性差,轻轻晃动,手感略沉涩、声音闷滞。另外,由于轻微发病或者微量中毒原因产生的毛脚茧会成为死笼茧,若蚕体破裂体液渗出污染茧层形成内印茧或烂茧。

(2)干茧状态下:毛脚茧的判定首先要考虑鲜茧状态进行烘干时蚕茧的初始状态,同时结合干茧使用过程中毛脚茧实际造成的不良影响,建议根据切剖试验结果综合判定。

(3)未化蛹类:切剖后,呈干缩的蚕体状,蚕头和蚕足明显,体型约为未烘干蚕体的1/2,颜色整体呈灰黄色或背部呈灰色、腹足呈黑色。蚕体未破损情况下,内(外)部茧层均无污染。具体见图1。

图1 干茧状态未化蛹茧毛脚茧特征图

(4)半化蛹茧类:切剖后,呈干缩的半蚕半蛹状,蚕头明显,蚕足收缩退化,体型约为未烘干蚕体的2/3,颜色整体呈黄色或黄褐色或头部呈黑色,腹部呈黄色或黄褐色。蚕体未破损情况下,内(外)部茧层均无污染。具体见图2。

图2 干茧状态半未化蛹茧毛脚茧特征图

3.4 相关建议

(1)病变或烘茧质量所致,由于病变、烘茧不良等原因造成的病蛹茧(蛹体颜色是黑色,或者蛹体破损,茧层被污染)、病蚕茧(蚕没化蛹,但是蚕体黑色或者霉变,体纹模糊,有的茧层被污染,甚至蚕体粘在茧层上,成为死笼茧)和嫩烘茧(蚕已经化蛹,但是蛹体颜色呈淡黄色,形态干瘪),建议不作为毛脚茧。具体见图3。

图3 干茧状态病蛹、病蚕、嫩烘茧特征图

(2)毛脚茧的概念源自区域方言,术语定义较为笼统宽泛,其具体成因,以及经采茧、运输、烘干等处理后性状变异多样和影响程度不一,因此,建议纤维质量管理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企业和检验检测机构进一步开展全流程观测试验,综合分析毛脚茧的特征,以建立更为科学准确的定义和评定标准。

猜你喜欢

干茧蚕体茧层
蚕品种对不同发育阶段蚕体、蚕沙及蚕茧稳定同位素特征的影响
江苏省2021年桑蚕干茧(春茧)质量状况分析
柞蚕秋茧茧层厚度抽样测量
高原蚕区家蚕茧层率遗传分析
2014-2018年四川省桑蚕干茧质量状况通报
秋蚕僵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控措施
781A和781B原原种繁育成绩比较分析
四川省桑蚕干茧和生丝质量位居全国前茅
重庆市纤检局开展2016年春茧收购执法检查
鲜茧生丝与干茧生丝理化性状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