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化高校创业教育的思考
2017-04-03赵春明陈锐锋
赵春明,陈锐锋
(山西农业大学 校长办公室,山西 太谷 030801)
关于深化高校创业教育的思考
赵春明,陈锐锋
(山西农业大学 校长办公室,山西 太谷 030801)
高校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现在或未来开拓事业所需素质的一种教育活动,是当前培养高素质人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高校创业教育的本质是育人,高校应当坚持“育人为本”的理念,在创业教育中融入以学生为主体的价值追求,以是否培养和储备了大学生创业应当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为衡量标准,防止实务性、功利性或精英化的教育倾向,切实将创业教育全面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结合专业教育,注入创新内核,强化实践教育,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 创业; 创业教育; 育人
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对于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也具有促进意义。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同各界优秀青年谈话时,号召广大青年要勇于创业,不断开辟事业新天地。[1]李克强总理2014年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后又将大学生定位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推动了高校创业教育的持续升温,全面展开。实践中,各地高校对创业教育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良好成效。同时,也应该看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出现功利性、实务性和培育个别精英等教育倾向和问题。下一步,如何引导深化高校创业教育,促进其健康发展,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迫切需要研究解决。
一、理性认识创业教育的内涵
理性认识创业教育的内涵,对高校深化创业教育具有指导意义。把握创业教育内涵,首先要科学认知创业的概念。国内外学者在阐释什么是创业时,有的认为是一种导致价值产生、增加的行为方式[2],有的认为重在对机会的识别和把握[3],有的将创新看作其核心要素[4],还有的则直接把创业阐释为创办企业[5],也有人认为创业的实践领域不仅仅存在于企业还存在于非盈利组织和政府部门等领域[6]。本文认为,创业可以理解为,创业者用开创性的精神状态去开拓一项新的事业,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创业者一般都具有一种内在的创造、创新精神,具有勇敢的开拓精神、强大而迅速的执行能力、面对困难大无畏的挑战精神等人格特质。
关于创业教育,多数学者将哈佛大学的学者迈奥斯·梅斯于1947年开设的《新企业管理》,作为世界创业教育的发端。1989年联合国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了“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的概念,后被译成“创业教育”。北爱尔兰政府在2002年出台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教育行动计划》中认为,创业教育是培养个体一系列基本技能和相关知识的教育,不管个体是选择就业还是自主创业,拥有这些能力都可以使其在工作中做出独特的、具有创新和创造力的贡献。
结合上述对创业概念的理解,本文认为高校的创业教育可以界定为:高校在“育人为本”理念下,通过有效组织与创业相关的教学及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现在或未来开拓事业所需素质和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这种素质和能力的构成包括创业意识、开拓精神、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以及相关知识、技能等。
二、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国外高校创业教育70年前始于美国。它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包括高质量的师资队伍,系统化的创业教育课程,多样化的实践平台和“政府、社会、学校”相结合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7]英国于1982年启动了“大学生创业”项目, 80年代末又代之以“高等教育创业计划”,要点是培养学生的可迁移性创业能力,要求将与工作相关的学习纳入课程中。[8]德国于1999年提出“要使高校成为创业者的熔炉”的倡议,并通过在大学建立创业教育教授席位制度,保证了创业教育研究和教学质量。有学者把国外创业教育的特点总结为:一是深受各国政府高度重视;二是政府、高校与社会相关创业教育责任主体形成良性互动关系;三是具有系统成熟的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四是创业教育师资专业化。[9]这些对我国高校进一步深化创业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正式提出,始见于1998年12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该计划提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作为“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单位,拉开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序幕。2010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高校要加强就业创业教育。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措施,大力推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回顾十多年来我国创业教育,政府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高校重视程度逐步提高,课程设置初成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机构和实践教学活动数量日趋增多。但理性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一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创业教育理念滞后,对创业教育的理解或停留在为学生提供急需的实际技能、技巧的实务性教育上,或停留在让学生创办企业、提高就业率的功利性教育上,或停留在重点培养一部分创业成功者的精英化教育上;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还游离于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之外,存在边缘化倾向;课程结构单一,数量不足,部分高校还停留在仅仅教授《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这样的概论课程上;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相分离,大学生创业项目科技含量低、创新性不强;对创业实践教育不够重视,创业教育仅仅停留在理论教育的层面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在理性认识创业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基础上,从创业教育的理念及其实现路径上深化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
三、深化高校创业教育的思考
(一)高校创业教育应坚持“育人为本”理念
“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高校创业教育也必须紧紧围绕这个根本要求来展开。高校创业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理念,就是指创业教育的开展和实施要立足于对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的主体性、个性化、自主化发展等育人价值的追求;立足于对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开拓精神、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以及相关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人才等育人目标的追求。换句话说,“创业教育”必须在“教育”这个上位概念的前提下来认识,重在培养人的创业素质和能力,而不是重在培育几个创业项目或创业成功者。 “育人为本”理念指导下的高校创业教育,应当成为一种激发学生创业兴趣的教育,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成为一种着眼于学生未来创造力的教育,实现“学旧知”与“探新知”的持续;成为一种寻求机会和把握需求的教育,实现“在学校”和“看市场”的结合;成为一种历练学生心理特质的教育,实现“学知识”和“塑人格”的统一。
强调高校创业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理念,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理论学说。[10]创业教育只有定位于“人”的教育,而非物化于“创业项目”的教育才能突显教育的本质。从国外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创业教育只有立足于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才能有生命力,才能进入良性发展。功利性的创业教育可能会给高校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从我国出台的有关创业教育的政策看,已经从最初的鼓励“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转向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的价值定位,强调“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高校应当进一步厘清创业教育的本质,发挥好育人职能。
强调高校创业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理念,要注意防止以下几种倾向:一是将创业教育的目标仅仅定位于培养成功的大学生老板。这种理念将创业教育领域仅仅局限于“企业”,窄化了创业教育的适用面;也可能驱使创业教育走向精英教育,缩减创业教育的覆盖面;甚至会诱导高校动用学校资源,采取有违市场规律的保护政策,满足于造出几个成功的大学生创业标杆,而使创业教育本来的育人目标落空。二是将创业教育的内容仅仅定位于开设几门创业课程。这其实是缺乏对现有人才培养体系与创业教育体系之间关系的考量,没有认识到实施创业教育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忽视了对人的开拓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最终导致为开创业课,而开设创业课。三是将创业教育的价值仅仅定位于解决就业问题。这种理念混淆了创业教育成效的评价标准。创业教育应当以是否培养和储备了大学生创业应当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为价值追求,而不能局限于用大学毕业这个时间节点的创业成败来作为衡量标准,学生可能在毕业十年、二十年之后走上更为成熟的创业道路,也可能在工作岗位上长期发挥开拓创新的精神素养来推进事业的发展。
(二)高校创业教育应融入整个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本身就是一个系统。系统理论要求把事物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来考察,而系统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创业教育不是要在现有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外派生附加或另搞一套,而恰恰相反,创业教育必须融入高校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系统之中,才能发挥系统效应,达到育人效果。
创业教育应有统一的协调推进机构。创业教育在高校内部涉及教务、科技、就业、学生、团委等多个部门,建立统一的协调推进机构是必要的。实践中有的高校组建创业学院,作为协调推动创业教育工作的组织形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创业教育应与通识教育相融合。创业教育与通识教育都关注“人”的自由发展,都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教育价值取向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高校有必要将创业教育基础课程纳入到全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当中,设计选修、必修科目,用以激发学生创业意识,普及创业基本知识,营造学校创业教育氛围。
创业教育应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专业教育是国内外高校培养人才通行的制度安排,在高校课程体系当中居于核心地位。创业教育要真正发挥育人作用,还应当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做为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而不能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大学生创业的特色和优势,真正实现高校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目标。高校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自主开发专业类创业课程,也可以实行创业教育进专业课程教案,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尝试采取创业者的视角审视、思考课程内容。
(三)高校创业教育应注入创新内核
在这几年创业教育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创新是创业的内核和灵魂,创业是创新的体现和载体。美国创业教育之所以能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创新能力的重视。乔布斯、比尔·盖茨的创业之路,硅谷的高科技创业企业,都体现着一种创新精神。大学生是一个高素质的群体,在大学有机会接受创新教育和训练,参与或了解创新成果。在创业教育中注入创新的内核,不仅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创业成功率、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高校创业教育注入创新内核,一是推动“教授创新,学生创业”机制的形成,鼓励创业学生以老师科研成果为基础,通过成果转化推广开展创业活动。二是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将学生的创业兴趣和教师的科技项目结合起来,在科研中寻找创业的突破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品质。三是注重教学内容的刷新,把科技研究前沿和进展带进课堂,推动启发式教学、研究式学习,让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看到学科前沿进展。四是注重跨学科交叉融合,科学设置跨学科课程,推行主辅修专业制度,扩大通识课程,实行真正意义的学分制,鼓励学生根据各自兴趣禀赋和未来发展,主动构建适合自己的跨学科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在融合交叉中学习思考,发现和捕捉创新点。
(四)高校创业教育应突显实践教育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高校创业教育,就是为大学生未来创业提供“试手”、“炼手”的机会,创业课程的设计和教学,不仅要注重学习创业知识,更要注重创业实践的组织与实施。否则,创业教育不完整,收效也会大打折扣。
依托各类大学生创业竞赛开展创业实践教育。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全过程模拟,低成本投入,当前已成为我国高校扩大创业实践教育覆盖面,让更多的学生接受创业实践教育的普遍做法。但其缺点也是因“模拟”而缺乏实战性。
依托校企合作开展创业实践教育。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践基地,学生可以在企业了解行业发展实际,锻炼实践动手能力,企业可以从高校了解行业发展前沿信息和科技资讯,并得到高校专家指导。实践中有高校以岗位创业为导向与当地的中小企业合作,创建了岗位创业实践基地,给学生提供商会会长助理、企业经理助理等形式的岗位创业实习机会。[11]山西农业大学的做法是,选送有志创业的大学生,到现代农业企业顶岗锻炼,实行“双导师”制管理,收到较好的效果。
依托大学生创业园区、大学生创业基地等创业孵化器开展创业实践教育。有学者将高校创业孵化器的功能定位成资源整合基地、专家指导基地、创业实践基地和信息辐射基地。[12]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近年来通过整合政府、社会和学校资源形成了占地800多亩、拥有几十温室大棚的大学生创业园区,以“扶上马、送一程、做后盾”的理念,以“项目+导师+团队”的形式,组织大学生创业团队开展创业孵化,每年有几十支创业团队在此开展创业实践,培养了以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江利斌为代表的一批创业先锋。
总之,深化高校创业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理念,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上做文章,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注入创新内核,加强创业实践,防止功利性、实务性或精英化教育的倾向,引领高校创业教育改革不断走向深入,促进创业教育健康发展,带动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56.
[2]秦敬民.基于QFD的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3]霍华德·H·斯蒂文森著.高建,姜彦福,雷家骕等译.新企业与创业者[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3-4.
[4]赵曙明.创新精神培养——中国大学创业教育的核心使命[C]//张玉利,李政.创新时代的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6:3-10.
[5]戴维·雷著.董成茂译.创业企业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6]彼得·德鲁克著.蔡文燕译.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28-129.
[7]童晓玲.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26-27.
[8]曹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研究——以吉林省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9]叶柏森.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国际镜鉴及启示.江苏高教[J].2016(3):108.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649.
[11]黄兆信.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高校创业教育新模式——以温州大学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4(8):89.
[12]张昊民.高校创业园区孵化器之创业教育功能的挖掘与整合[J].理论研究,2011(6):8.
(编辑:佘小宁)
Reflection on deepening th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ao Chunming,Chen Ruifeng
(Principal'sOffice,ShanxiAgriculturalUniversity,Taigu030801,China)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ims at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qualities needed for now or future career. Meanwhile, it functions a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lement th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essenc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cultivation of people, th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dhere to the philosophy of "cultivation-oriented", integrating students-centered value pursuit into th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aking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qualities and abilities as the main measurement criteria, preventing the trends of pragmatism, utilitarianism and elitism to feasibly and fully integrat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to the university talents education system, combining with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jecting innovationas well as strengthening practical educationto enhance the talents training qual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Entrepreneurship;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ducation of people
2016-12-18
赵春明(1962-),男(汉),山西祁县人,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农业、高等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
G640
A
1671-816X(2017)03-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