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眼直肌超常量手术治疗大角度知觉性外斜视疗效观察

2017-04-03侯俊志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7年8期
关键词:眼位单眼常量

侯俊志

(河南省鹿邑真源医院眼科鹿邑477200)

单眼直肌超常量手术治疗大角度知觉性外斜视疗效观察

侯俊志

(河南省鹿邑真源医院眼科鹿邑477200)

目的:观察单眼直肌超常量手术对大角度知觉性外斜视患者术后眼位和眼球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大角度知觉性外斜视患者57例(57眼),根据术式的不同分为超常量手术组29例和常量手术组28例。常量手术组行单眼常量外直肌后徙(≤8 mm)联合内直肌缩短(≤6 mm)术,超常量手术组行单眼超常量外直肌后徙(>8 mm)联合内直肌缩短(>6 mm)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眼位矫正和眼球活动情况。结果:术后超常量手术组的术眼正位率为82.76%,高于对照组的5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常量手术组的眼球正常运动率为79.31%,常量手术组的眼球正常运动率为8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眼直肌超常量手术治疗大角度知觉性外斜视,可有效矫正眼位,且眼球活动良好。

大角度知觉性外斜视;超常量手术;眼位;眼球活动度

知觉性外斜视(Sensory Exotropia,SE)是指原发性知觉缺陷导致一眼视力减弱,造成双眼融合功能损伤引起的外斜视。临床常采用手术矫正治疗,但由于该病病因复杂、斜视度大和眼位约束能力下降等,手术治疗后可能出现眼位回退[1]。而且患者大多担心手术风险,不愿意对健眼进行手术。梅芳等[2]研究发现,超常量内直肌后徙术治疗大角度先天性内斜视手术效果良好,手术肌肉量少。因此,本研究选取大角度知觉性外斜视患者57例(57眼),观察比较了单眼直肌超常量手术与常量手术对大角度知觉性外斜视患者术后眼位及眼球活动度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5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大角度知觉性外斜视患者57例(57眼),根据术式的不同分为超常量手术组29例和常量手术组28例。超常量手术组中男16例,女13例;年龄21~47岁,平均年龄(33.84±4.13)岁;视网膜病变11例,屈光不正8例,无晶状体3例,外伤后3例,视神经萎缩2例,病因不详2例;斜视度50~100 °,平均斜视度(73.58±6.28)°。常量手术组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22~46岁,平均年龄(34.27± 4.35)岁;视网膜病变12例,屈光不正7例,无晶状体3例,外伤后2例,视神经萎缩2例,病因不详2例;斜视度50~95°,平均斜视度(71.58±6.04)°。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标准斜视度数≥50°者;符合《眼科学》[3]知觉性外斜视诊断标准者;知情并签署同意书者。

1.3 排除标准患有角膜病者;患有眼球震颤者。1.4治疗方法

1.4.1 术前检查测量两组患者的裸眼视力、屈光度、斜视度数和眼球活动度。

1.4.2 常量手术组行单眼常量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术前行局部麻醉和表面麻醉;外直肌行PARKS切口,内直肌于角巩膜缘行梯形切口,分离节制韧带与肌间膜,离断直肌肌腱,外直肌悬吊后徙约8 mm,于浅层巩膜上缝合;根据残余斜视度行同眼内直肌截短,并固定于原肌止点;术中调整眼位,去除多余结膜,间断缝合切口;术后用敷料包裹双眼,3 d后拆除。术后随访12个月。

1.4.3 超常量手术组行单眼超常量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术前行局部麻醉和表面麻醉;外直肌行PARKS切口,内直肌于角巩膜缘行梯形切口,分离节制韧带与肌间膜,离断直肌肌腱,外直肌后徙约9~13 mm,于浅层巩膜上缝合固定;根据残余斜视度行同眼内直肌截短,内直肌缩短约7~9 mm,并固定于原肌止点;术中调整眼位,去除多余结膜,间断缝合切口;术后用敷料包裹双眼,3 d后拆除。术后随访12个月。

1.5 观察指标(1)对比两组术后的眼位矫正情况,采用映光法测定眼位:正位:斜视度<10°;过矫、欠矫:斜视度≥10°。(2)对比两组术后眼球运动和术眼外转时角膜颞侧缘距外眦角距离。

1.6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眼位矫正情况比较术后超常量手术组术眼映光点正位24例,欠矫3例,过矫2例,术眼正位率为82.76%(24/29);常量手术组术眼映光点正位16例,欠矫7例,过矫5例,术眼正位率为57.14%(16/28);超常量手术组正位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6,P=0.035<0.05。

2.2 两组眼球运动比较术后超常量手术组眼球正常运动者23例,轻度外转不足者4例,角膜颞侧缘距外眦角<3 mm者2例,眼球正常运动率为79.31%(23/29);常量手术组眼球正常运动者24例,轻度外转不足者3例,角膜颞侧缘距外眦角<3 mm者1例,眼球正常运动率为85.71%(24/28);两组眼球正常运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4,P=0.525>0.05。

3 讨论

手术是治疗外斜视的重要手段,可有效降低斜视度,矫正眼位。部分视力较差者仅行单眼常量治疗不能明显降低斜视度,还可能出现眼位回退,所以,需双眼同时治疗。但患者出于安全考虑多只同意对视力较差的眼球进行手术治疗,这非常影响手术效果。因此,探讨单眼超常量手术在大角度知觉性外斜视中的应用,对该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对斜视度<50°的知觉性外斜视患者行单眼两条眼肌手术治疗效果良好,对斜视度≥50°知觉性外斜视患者多行3~4条眼肌手术。研究发现,手术量越小,术后回退量越大,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术后仍具备一定的外转功能,但术后外转力明显减小,回退可能较小,而内直肌缩短量增大可减弱其弹性功能,外转时内直肌绷紧,限制外转[4]。因此,术中应控制矫正量,避免出现欠矫或过矫。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超常量手术组的术眼正位率为82.76%,高于对照组的5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单眼直肌超常量手术治疗大角度知觉性外斜视,可提高眼位矫正效果。其原因可能为,将外直肌固定于巩膜可降低眼位波动,减缓眼位回退。超常量手术将外直肌后徙到解剖学赤道后部时,其与巩膜可接触弧缩小或消失,但仍具备部分运动功能,上下斜肌可辅助外转[5],因此,超常量外直肌后徙对眼球运动的影响较小。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术后超常量手术组与常量手术组的眼球正常运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单眼直肌超常量手术与常量手术治疗大角度知觉性外斜视对眼球运动的影响无明显差异。综上所述,单眼直肌超常量手术治疗大角度知觉性外斜视,可有效矫正眼位,且眼球活动良好。

[1]杜玲芳,何芳.超常量后徙并直肌移位术在治疗重度外斜视合并DVD中的体会[J].临床眼科杂志,2016,24(5):436-437

[2]梅芳,陈娟,钱晶,等.超常量内直肌后徙术治疗大角度先天性内斜视的疗效[J].实用医学杂志,2016,32(22):3686-3689

[3]赵堪兴,杨培增.眼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77-278 [4]杨丽坤,李宁东.外直肌超长量后徙术治疗大角度外斜视的疗效评价[J].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6,34(5):438-442

[5]陈彦茹,张俊华,翁景宁,等.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固定在知觉性外斜视手术中的应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5,37(12):1213-1216

R777.41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7.08.089

2017-07-22)

猜你喜欢

眼位单眼常量
科学照亮世界
——卡文迪什测定万有引力常量
基于互联网延续护理在单眼孔源性视网膜脱落术后的应用效果
外伤致单眼盲者健侧眼视觉功能受损的法医学鉴定1例
远用瞳距的测量方法与眼位的关系
低氧低分压环境下泡塑吸附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常量金
单眼视设计在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中的应用
6.82实用眼位攻略
DOTA2终极眼位攻略(夜魇篇)
昆虫的“第三只眼”
论常量函数的充分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