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维明教授治疗神经性厌食症经验
2017-04-03王杰孟洁任星蓉指导刘维明
王杰 孟洁 任星蓉 指导:刘维明
(1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 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医医院 济南 250012)
刘维明教授治疗神经性厌食症经验
王杰1孟洁1任星蓉1指导:刘维明2
(1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 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医医院 济南 250012)
神经性厌食症;辨证论治;升降和中方;刘维明教授
刘维明教授是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医医院消化科科主任,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消化内科临床与科研工作20余年。刘师对中医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有独到的见解,并在临床上取得了不菲的成就。刘教授潜心钻研多年,将中医学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从根源上认识神经性厌食的病因病机,从整体上遣方用药,辨证论治加减化裁,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神经性厌食(Anorexia Nervosa,AN)是一种以厌食、严重体重减轻和闭经(女性)为主要表现而无器质性病变的病症[1]。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精神情志、社会文化、家庭环境等因素有关。神经性厌食症多见于青春期女性,发病年龄10~30岁,发病一般多隐袭,逐渐厌食而体重减轻,可出现月经过少,甚至闭经。呈不同程度的消瘦,但体力仍充沛。患者开始不一定厌食,而只是制造种种理由拒食。有些患者虽觉食欲好,但吃了几口就觉得胃部饱胀不适而中止进食,如强迫进食,常诱发恶心、呕吐。AN患者常极度消瘦、营养不良、内分泌紊乱、皮下脂肪减少,血压、体温过低,可因低蛋白血症出现全身水肿,或因进食减少出现低血糖反应,严重者出现恶病质状态、凝血功能障碍、电解质紊乱、多器官衰竭从而危及生命,部分患者因严重抑郁而自杀死亡[2]。AN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1)病态面容,由于进食少营养不良造成;(2)少发、脱发等秃头症表现;(3)皮肤干燥,指甲易碎;(4)心率减慢、低血压表现,严重者可致心衰;(5)胃排空减慢导致便秘;(6)停经表现;(7)电解质和体液平衡的破坏导致肌肉减轻及关节腔积液[3]。
1 从根源上认识神经性厌食的病因病机
神经性厌食症属于中医学“不食、郁证、虚劳”等范畴[4]。不食病主要因情志不畅,外感六淫,饮食不节等伤及脾胃,导致脾胃功能减弱而出现的厌食诸症,正如《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所云:“水饮内稽,中满不食……”郁证多由情志失调,体质因素等引起的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的病证[5]。如《丹溪心法·六郁》所言:“气血冲和……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虚劳亦称虚损,是因禀赋薄弱,烦劳过度,饮食不节等原因而致脏腑虚弱,形体消瘦的一类病证。如《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侯》:“夫虚劳者,五劳、六极、七伤是也。”刘教授认为神经性厌食症的病机为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家庭及社会关系、体质因素等导致肝气郁结,脾失健运,胃失摄纳遂成不欲食。久则及肾,出现骨瘦如柴,重则危及生命。正如《医宗必读·虚劳》:“夫人之虚……而独举脾肾者……”《类证治裁·郁证》:“七情内起之郁,始而伤气,继必及血,终成劳疾。”
本病病位在脾胃,与肝胆、肾关系密切。主要病理因素为气滞、痰浊、湿热、气虚。各病理因素之间往往交错夹杂,相互并见。劳累过度,情志不畅是主要诱因,但常常与患者的脾胃虚弱,先天禀赋不足有直接的关系。脾胃同属中焦,以膜相连,一脏一腑,互为表里,共为升降。脾胃功能正常,则机体阴阳调和,正如《素问·经脉别论篇》:“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然胃病则摄纳不足,脾病则不能将精微物质输送至四肢百骸而出现形体消瘦,久病及肾,出现发育迟缓,女子月经量少,或闭经,脱发,骨瘦如柴等。肝主藏血,主疏泄,木能松土,亦能乘犯脾胃而发病。若肝郁气滞,过思伤脾,中气戗伤,胃失摄纳,脾失健运,难以消谷运化,故食少,食后恶心呕吐,久则形体消瘦。
2 从整体上遣方用药,辨证论治,自拟良方
2.1 整体观刘师治疗神经性厌食症从整体出发,把握“先天”与“后天”的关系,着重调理全身气机,使疾病从根本上得以治疗。在深刻分析了神经性厌食症的病因病机和临床症状的基础上,自拟方药。该方由黄芪、当归、茯苓、赤白芍、柴胡、香附、乌药、枳壳、桔梗、焦三仙、鸡内金、荷叶、淡竹叶、砂仁、黄连组成。方中黄芪能补气化气,柴胡善于疏肝解郁,二药相合共奏补气行气之功,共为君药。茯苓健脾祛湿,以助生化之源;芍药、当归补血,“血能载气”,血行则气旺;香附、乌药增强柴胡理气之功;茯苓、芍药、当归、香附、乌药共为臣药。枳壳消积破气、理气通腑;桔梗开宣肺气而通腑气;焦三仙、鸡内金和胃消食,共为佐药。荷叶苦涩,升发清阳;淡竹叶清热除烦;砂仁气味芳香,能化湿醒脾、开胃止呕;黄连性味苦寒,可清肠胃,有增进食欲之功效,共为佐助药。
2.2 辨证论治神经性厌食症病程较长,预后较慢。本病初起,症状往往不明显,多为邪盛。该病进一步发展,损伤脾胃之气,则纳食减少,体重下降,形成虚实夹杂之证。久病入肾,可见骨瘦如柴,以正虚为主。刘教授在主方的基础上,辨证论治,分期治疗,能有效阻断疾病发展进程,并取得很好效果。在治疗上,初期邪实者,以祛邪,理气开胃为主;中期正邪交织,以驱邪扶正为主,佐以补肾;后期正虚者,以扶正为主,并兼顾“先天”与“后天”关系。在辨证论治方面:无食欲者加神曲、麦芽、谷芽、陈皮;恶心呕吐者加吴茱萸、海螵蛸、半夏;焦虑者加合欢花、栀子、淡豆豉;眠差者加酸枣仁、茯神、琥珀;月经量少、闭经者加桃仁、红花、菟丝子、牛膝、益母草;肝肾不足者可加归肾丸;胃阴不足者加沙参、麦冬等。
3 病案举例
3.1 病例资料刘某,女,19岁。2016年5月17日就诊。患者因“胃脘部闷堵不适反复发作1年,加重半月”就诊。患者近一月来,时觉胃脘部闷堵不适,恶心,进食后呕吐明显。2015年10月曾至山东省齐鲁医院诊断为神经性厌食症。2016年4月曾于山东省中医院住院治疗,症状好转出院。半月来无明显原因症状加重。现症见:胃脘部闷堵不适,时有恶心,进食后加重,食欲不振,纳很少,无乏力,眠可,小便调,大便偏干,1次/1~2 d。舌质淡,苔腻厚略黄,脉弦滑。形体消瘦,发育迟缓,月经量少,近来体重下降约5 kg。刘师诊断为:厌食症(脾虚气滞型)西医诊断:神经性厌食症。刘师认为治疗应以健脾和胃、理气通腑为治则,自拟升降和中方:生黄芪30 g、赤白芍各20 g、当归10 g、砂仁6 g、茯苓10 g、香附10 g、炒枳壳20 g、焦三仙各15 g、柴胡10 g、清半夏10 g、鸡内金15 g、桔梗10 g、荷叶15 g、淡竹叶10 g、乌药10 g、黄连9 g。上药煎煮,共600 m l,每4小时服1次,3次/d,每次200 m l,连服4剂。并嘱少食多餐,调畅情志,饮食清淡。二诊:服药平妥,患者胃院部闷堵减轻,食量有所增加,时有恶心呕吐,大便略稀,小便调,舌质淡,苔白腻,脉象滑。原方加煅海螵蛸30 g、石菖蒲15 g、佩兰15 g,共7剂,水煎400 m l分早晚饭前温服。三诊:服药后,恶心呕吐减轻,食量明显增加,大便略干,1次/d,舌淡苔薄黄,脉滑数。上方去乌药,加黄芩10 g,共7剂,水煎400 m l分早晚饭前温服。服药后,食欲增加,体重增加2.5 kg。遂按原方服用15剂后,体重达到正常指标,患者及家属心喜。
3.2 分析患者初诊为中焦阻而不通,治疗当以健脾和胃、理气通腑为主。二诊以化湿醒脾助运化为主。三诊因患者胃气刚恢复,防止食入胃难消而化火,故佐黄芩去乌药。
[1]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实用内科学[M].第1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938
[2]张小小,孙伯民.神经性厌食症的治疗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13,40(3):182-185
[3]吕静波.浅谈神经性厌食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J].中国实用医药,2010,5(35):218-219
[4]潘光花.神经性厌食症的情志致病机制及治疗[J].山东中医杂志, 2013,33(9):611-612
[5]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74
R749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7.01.052
2016-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