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化治理的利益驱动机制
2017-04-03郑光梁
郑 光 梁
(渤海大学 政治与历史学院, 辽宁 锦州 121013)
社会网络化治理的利益驱动机制
郑 光 梁
(渤海大学 政治与历史学院, 辽宁 锦州 121013)
阐述了社会网络化治理的治理模式和利益驱动机制设计,认为在复杂的网络社会利益结构中揭示社会治理利益驱动机制,一方面可以使人们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更加关注社会治理主体的利益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解决社会治理模式运行乏力问题。
社会网络化; 治理; 利益; 驱动; 机制
传统的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已然由理论视野转向政治叙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将社会治理体制创新载入党的报告并写入党章,明确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的国家发展战略。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注重运用法治方式,实行多元主体共同治理。”[2]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进一步提出:“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3]。建设“全民共建共享”新型社会治理格局成为当前中国社会治理模式转型期的重要战略任务。社会“治理”借助于政治叙事获得了合法性。但这种合法性必须通过实践来确立其现实合法性,才能达其最终目的----解决当前中国社会领域的各种问题。社会治理只有实现了从政治叙事到生活实践的彻底转向,中国社会的“善治”才能实现。
近十年来,社会治理领域的实践创新不胜枚举,然而这些社会治理实践往往是虎头蛇尾或是昙花一现,即便是极少数坚持下来的“经验模式”,看似也构建了理想的治理结构,打通了主干流程,但是真正遇到不同主体或是不同部门、领域有交叉的实际问题时,互相推诿现象还是会出现,暴露出治理主体参与不足、运转乏力等问题。当前,社会治理创新实践的存续、扩散能力不足,与相关创新仍停留在建构具体的操作层面,动力系统方面缺乏内生动力源有关。构建和运行治理模式不是目的,关键是看治理效率,而不同的模式派生不同的效率,根源就是动力机制不同。社会治理的主要目的是尊重、保障每一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在社会治理的动力体系中,各利益主体的利益需求必然会成为社会治理模式运转的源生动力。因此,在现有的制度体系内设计社会治理模式必须以利益驱动机制建构为靶向,才能使社会治理模式运转获得源生动力保障。
一、 治理模式
马克思认为,人的真正本质是人的社会联系,这种社会联系就是许多个人的共同合作活动,在合作过程中人结成了利益共同体,是“利益把市民社会的成员彼此连接起来”[4]。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言“‘共同利益’在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是由作为‘私人’的个人造成的”[5],可见,共同利益产生于个人利益的获得,形成于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的社会交往。所以,共同利益“首先是作为彼此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6],“共同利益”将不同的个人连接起来形成共同体。以上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论断指明:个人利益的实现、发展与社会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个体要实现个人利益必然要进行社会公共生活,社会共同体是人生活的形式,是人的利益实现的条件。在社会共同体中,个人谋取动机纯良的利益只要手段正当,以尊重他人权利的方式进行,就是合理的,就是善的,就是社会公共利益的构成部分。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将整个社会衔接起来,而组织衔接是社会治理实践有效运转的组织基础。在现实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个体利益的实现过程必然会通过自发或者有组织的行为分别形成不同的共同利益关系组织;同时,个体利益的特殊性决定了共同利益组织的异质性,这些具有异质性的共同利益组织在共同利益的作用下连接成复杂的网状结构。当前,我国的社会组织基础越来越趋向多样化而非同质化,已然形成复杂的网状社会利益结构。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成员不再是高同质性的聚居群体,社会利益的分配不仅仅依靠国家的意志,更多的是依靠市场机制和社会利益博弈。在利益分化和博弈的时代,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的利益诉求、利益分化日益复杂,从而使社会组织演变成更为复杂的网状利益结构,并由此推动了社会治理体系的网络化转变。
Kooiman认为,在利益分化日益复杂的网络化组织社会中,没有任何一个政府有能力独自决定社会的发展,政府必须与公共、私人和志愿者部门等行为主体进行协作[7]。 Goldsmith和Eggers进一步明确指出,在按照传统的层级结构建立自上而下的纵向权力线的同时,还应根据新兴的各种网路建立横向的行动线,即网络化社会治理的新形态[8]。社会网络化治理模式提供了不同的治理思路,在网络状社会利益连接结构中政府不再是宰制者,而是作为推动者与促进者,整合、集成属于或不属于自己的资源,其他多元社会利益主体则获得更为平等的身份和自主行动的能力;各利益主体相互尊重对方的主体地位,在信任、协商、互动的治理过程中既相互依赖、相互合作,也相互竞争,彼此在获得自身利益的同时通过共同参与、协同解决的方式化解矛盾、实现公共利益。社会网络化治理在社会系统的关系网络中进行合理、全方位地治理资源整合,使社会治理由单向或双向活动发展为多元、多向互动活动,在治理过程中实现“个体”利益的同时,也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公共利益的实现,从而降低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效益。
二、 机制设计
社会治理犹如一个有机生命体,其有自己特有的运作过程,动力机制是其“活力”“善治”的有力保证。事实上,当前在社会治理实践中己经摸索出一些推动社会治理发展的动力因素。如政策推动、科技进步、民主发展、社会矛盾倒逼、社会心理认同等都能形成某种动力机制。但是这些机制大多处在“浅层运行”状态,既无法持续推进治理主体的协同合作,也无法真正化解社会矛盾,改善民众生活的实际困境。只有找到内在的驱动动力,才能解决社会治理运转乏力的问题。如前述,当前社会组织已演变为复杂的网状利益结构,决定个人、社会群体、市场组织和国家行为的归根结底是利益因素。因此,利益驱动必然是社会治理最核心的动力源。
以复杂网状利益结构组织为治理场域的社会网络化治理模式天然具备设计和构建利益驱动机制的优势。由于网状利益结构组织中共同利益的存在,各利益主体在实现个性化利益的同时也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而社会共同利益的实现又会保障个性化利益的实现。因此,网络化社会治理有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方面要建设一个治理中心平台,使各利益主体进行利益的整合和协调,形成社会化的整体利益链条;另一方面以个性化利益为导向作为驱动机制设计的主线,在个性化、社会化两种利益交互作用下构成一个复杂、统一的利益动力机制与传递系统,推动各利益主体一道完成社会的公治共建。
社会网络化治理的实际走向是由各利益主体的合力造成的,这种合力形成于各利益主体自觉争取自身利益实现的过程中。各利益主体追逐自身利益实现的实质就是一个利益博弈的过程,利益博弈的结果取决于权、责、利等要素于各利益主体之间的配置。利益是目标动力,责任是对自利的约束,权力是获利的保障。权力、利益、责任三者在各利益主体之间的适当配置就形成了社会治理的源动力。在社会治理过程中,该动力由于各主体间网络化利益关系的存在而形成了相互联系、支持、制约的利益驱动体系,整个体系由利益、权力、责任构成利益驱动机制的潜在要素,由利益引导、利益表达、利益制约、利益协同、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等子机制构成利益驱动机制的显在结构。
1.利益引导机制
利益引导是利益驱动机制的首要部分。它是社会组织体系的导航系统,对各利益主体利益追求进行引导、整合与凝聚。社会各利益主体追求各自利益的动力都是一个矢量,有着各自的方向和大小。利益欲求决定了动力大小,而引导机制则解决努力方向的问题。有了科学合理的利益引导,就可以整合这一个个矢量,使复杂、多元的利益追求处于有序状态,进而实现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融合。要应对复杂多元利益追求可能产生的利益冲突,就要建立利益引导机制。利益引导机制要充分考虑各利益主体的不同需求、力量差距等因素,积极引导各利益主体树立利益共同体意识,促成利益共识,减少利益冲突,既要让个体利益、群体利益得到充分实现,又要使社会利益、公共利益得到自觉维护。
2.利益表达机制
利益表达是利益驱动机制的基础,是社会治理过程中各利益主体追求利益的权力体现。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利益矛盾与冲突。社会网络化治理模式下,要赋予各利益主体在治理中心平台畅所欲言的权力,相互表述、协商、申诉自己的利益诉求以达成更多“利益共识”,找到各自利益与他人利益、公共利益的最佳结合点,进而化解利益矛盾,形成良好的利益生态,使协同共治成为可能。畅通的利益表达需要多元化的利益诉求渠道。这就要求建设完善的网络化社会治理中心平台,使各利益主体在治理中心平台上能够获得充分的、对称性的信息,在通过合理、合法的方式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治理。
3.利益制约机制
利益制约是利益驱动机制的规范手段。赋权和制约是并行不悖的。人的“自利性”使每一个利益主体都具有天生的追求自身利益的“自为性”。这种“自为性”是社会运行的源头动力。而各利益主体利益需求的复杂性、矛盾性又决定了“自为性”的行为必然是无序且冲突的,进而会威胁社会有序运行、发展。在网络化利益结构中,社会治理一方面要赋予各利益主体追求利益的权力,另一方面要对其权力进行相应的制约,赋予利益相关者监督制约权,使得各利益主体权、责、利关系对等、平衡,能够在治理中心平台建立互动、制衡与合作的共治关系。由此,治理中心平台要确立以规章制度为核心,以道德规范为重点的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利益制约机制。此外,“要把公共权力行使中的社会和舆论监督机制,信息公开机制,社团、行业协会的自律机制等列入利益约束机制的重要内容之中。”[9]
4.利益协调机制
利益协调是利益驱动机制的保障、促进措施。利益协调的目标是缓解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冲突,确保利益主体在秩序的框架内获取利益,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随着经济发展和利益主体分化,当前的社会力量对比和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对不同社会对比力量和利益关系进行调节会大大减少利益主体间的内耗,降低社会交往成本,节省社会资源,缓解社会矛盾和冲突。疏导和调控是协调利益关系,弥合社会主体之间利益差距的最佳方式。在利益疏导和调控作用下,“互相分歧和冲突的利益经过讨价还价和让步妥协被整合在一起,局部或集团利益转化成能够互相兼容的利益,或者能够与公共利益相容的利益。于是,公共利益的内容得以表达,合作的基础得以认同,基本的秩序得以确立。”[10]
5.利益共享机制
利益共享是利益驱动机制的黏合剂。利益共享的实质是在承认和尊重各利益主体权利的基础上,使社会共同利益普惠各方。在各方都能获利的心理预期下,各利益主体之间就会减少猜忌与纷争,增加信任与合作,从而为多元利益主体间的协商合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进而实现共治共享。在利益整合共享中,一方面通过各级政府及各职能部门间的相互配合、联动工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主要发挥利益二次分配制度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以治理中心平台上的“社会治理项目”为载体凝聚共同利益,在协同治理过程中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多方力量的利益共享。
三、 结 语
在复杂网络社会利益结构中揭示社会治理利益驱动机制,一方面可以使人们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更加关注社会治理主体的利益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解决社会治理模式运行乏力问题。利益驱动机制作为社会网络化治理模式运行的动力系统,在权、责、利潜在要素的驱动下,达到由利益引导、利益表达、利益制约、利益协调、利益共享等机制促进共同利益及各方利益诉求的实现。在各方逐利、共享力量的推动下达成社会治理目标。当代中国社会正处在社会利益分化、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社会治理运行机制的建构和优化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在实践中大胆尝试、摸索,要根据实践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对社会治理机制作出不断调整和优化。如何促进利益驱动机制高效运转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1]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 人民日报, 2013-11-12(1).
[2]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 [ 2014-03-05]. http:∥cpc.people.com.cn/n/2014/0305/c64094-24536194-6.html.
[3]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 [2015-11-03]. http:∥cpc.people.com.cn/n/2015/1103/c399243-27772351.html.
[4] 马克思,恩格斯. 绝对的批判的批判或布鲁诺先生所体现的批判的批判[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154.
[5] 马克思,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莱比锡宗教会议[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275.
[6] 马克思,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37.
[7] NEWMAN J, BARNES M, SULLIVAN H, et al.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J]. Journal of Social Policy, 2004,33(2):203-223.
[8] 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威廉·D·埃格斯. 网络化治理:公共部门的新形态[M]. 孙迎春,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6-7.
[9] 李钟麟. 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利益协调原则与运行机制[J]. 学术交流, 2007(5):37-40.
[10] 马德普. 论政治制度及其功能[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5):11.
Profit-DrivenMechanismofSocialNetworkingGovernance
ZhengGuangliang
(School of Politics and History, Bohai University, Jinzhou 121013, China)
The designs of governance mode and the benefit-drivenmechanism of social networking governance are elaborated.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profit-driven mechanism of social governance can be revealed in the complex interest structure of network society. On one hand, people can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terests of social governance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governance, and on the other hand, it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 of weak social governance mode.
social networking; governance; benefit; driving; mechanism
2017-06-22
2014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L14BSH003)。
郑光梁(1973-),男,辽宁营口人,渤海大学副教授。
2095-5464(2017)05-0566-04
C 916
A
【责任编辑刘晓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