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害香菇的瘿蚊特征、特性和生活史
2017-04-02毛赛飞潘育东陈昌凤
毛赛飞 潘育东 陈昌凤
为害香菇的瘿蚊特征、特性和生活史
毛赛飞1潘育东2陈昌凤2
(1. 浙江省泰顺县筱村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浙江泰顺 325503;2. 浙江省泰顺县农业局,浙江泰顺 325500)
瘿蚊;形态特征;特性;发生规律
香菇是世界第二大食用菌,药食共用,具有延缓衰老、防癌抗癌、降血压等功效,在民间素有“山珍”之称。香菇是中低温和变温结实性的菇类。当夏季来临时,香菇鲜品就成为食用菌市场的紧俏货,市场价格也会随之大幅上升,夏季香菇生产成为山区菇农增效增收的一个重要项目。然而,随着夏季香菇栽培规模的扩大,场地的重复利用,病虫为害日益严重。
据不完全统计,由病虫害所造成的损失达15%~20%,其中,菇蚊是食用菌生产的主要虫害之一。为害夏季香菇的蚊类主要有3个科:菌蚊科、眼菌蚊科和瘿蚊科。近年来在5~7月夏季香菇发菌阶段,尤其是6月中旬至7月中下旬菌袋内的菌丝没有布满,菌蕾还未形成时,因空气湿度大,瘿蚊容易大量繁殖,危害严重。为此,作者在浙江泰顺山区对瘿蚊的为害、形态和发生规律进行了观察,以期为综合治理瘿蚊提供科学依据。
1 为害特征
瘿蚊为害以幼虫为主,发菌期在料中取食。在适温高湿季节,出菇房、仓库中潜伏的成虫飞入香菇发菌间后,在接种口产卵,大量繁殖,形成幼虫后钻入菌袋内咬食香菇菌丝及原基。受害后香菇菌丝稀少,生长羸弱,菌袋颜色逐渐变黑,似遇高温而引发的“烂筒”。出菇期瘿蚊在料面、幼蕾及菇柄上为害,咬食子实体;菇蕾受害发黄,造成干缩萎蔫而死。若栽培场地周围杂草丛生,垃圾、菌渣乱堆,会给瘿蚊提供了良好的越冬繁衍条件,而菇房防护设施不全,害虫飞入无阻,将严重影响香菇的质量和产量。
2 形态特征与特性
瘿蚊成虫虫体较弱小,形似小蚊子,肉眼较难发现。雌虫长1.17 mm,宽0.29 mm;雄虫长0.97 mm,宽0.23 mm。成虫头部、胸部、背面深褐色,其他部位灰褐色或淡桔红色。头小,复眼大且左右相连。触角细长,念珠状,11节,节上有环毛,雄虫触角比雌虫长。前翅膜质透明有毛,翅脉弱而少,翅脉有3条纵脉和1条横脉,后翅退化成为平衡棒。3对足相似,足细长,基节短,胫节无端距。腹部可见8节,雌虫腹末尖细,产卵器可伸缩;雄虫腹末有一对铗状抱握器。成虫不善飞行,有群聚性,趋光性强,多在菇床原料或堆场中产卵。
卵略呈肾形,平均长0.3 mm,宽0.1 mm。初产为乳白色,后渐变为淡黄褐色。幼虫体小,头尖无足,蛆形。初期乳白色,后多为桔红色、桔黄色、淡黄色或白色,头胸及尾部为无色。化蛹前的老熟幼虫为桔红色,胸腹面有一黑色突起的剑骨片,端部大而分叉,成“丫”形剑骨片,这是瘿蚊幼虫的主要特征。幼虫可由卵孵化,也可由母体幼虫生殖,且为主要方式,繁殖周期短,短期内可大量发生。每条雌虫平均可产20多条幼虫,幼虫喜潮湿,主要为害袋料。蛹为裸蛹,长1.1 mm,宽0.27 mm,桔红色。初蛹胸部白色,腹部橙红色,羽化前变成棕色。
3 生活史
11月中下旬始秋冬季室外的成虫迁入菇房,在菇料中产卵,于次年2月至4月的发菌培养期,卵孵化为幼虫取食菌丝为害,并随着气温回升,主要通过幼体生殖持续繁殖后代;5月下旬至 6月出菇后,为害料面、幼蕾及菇柄,世代重叠。7月初至9月末出菇期结束可不断在杂草丛、垃圾和菌渣堆中完成世代生活史,秋冬季来临又以成虫形态进入室内越冬,开始下一世代的为害。
S646
B
2095-0934(2017)02-1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