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扶贫模式与利益联结机制探析*
——基于宣汉县的实践
2017-04-02李俊霞向俊锋冉鹏舒长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宣汉县农业局四川省农学会
□李俊霞向俊锋冉鹏舒长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宣汉县农业局.四川省农学会
农业产业扶贫模式与利益联结机制探析*
——基于宣汉县的实践
□李俊霞1向俊锋2冉鹏2舒长斌3/1.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宣汉县农业局3.四川省农学会
农业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和开发式扶贫的核心内容,贫困人口依托特色产业发展实现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有效脱贫。宣汉县作为四川贫困人口最多的贫困县,其产业扶贫样本在四川极具代表性。本文通过对宣汉县产业扶贫现状调查,梳理了产业扶贫几种主要模式及其利益联结机制,并基于宣汉经验就产业扶贫提出了建议。
1 引言
农业产业扶贫(以下简称产业扶贫)是指依托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脱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把特色产业扶贫放在了脱贫攻坚“八大重点工程”的首位,易地搬迁脱贫、生态保护脱贫、发展教育脱贫等都需要通过发展产业实现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四川是全国脱贫攻坚重点省份之一,贫困人口数量大、涉及面广、贫困程度深,扶贫任务重、难度大。全省贫困村11501个、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非贫困村26251个,2015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户122.3万户380万人;贫困人口多集中在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和高原藏区“四大”连片特困区域。目前,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750万减少到272万,贫困发生率从11.5%下降到4.3%。2016年,全省实现107.8万贫困人口脱贫,其中依靠农业产业脱贫的贫困人口有67.9万人,占脱贫总人口的63%;2017年全省计划脱贫的105万人中,有54.4万人需依靠农业产业脱贫。宣汉县是全省最大的贫困县,有贫困村211个,建档立卡贫困户4.25万户14.31万人;需要依靠产业发展和转移就业脱贫的贫困户23568户、贫困人口74439人。2016年,宣汉县顺利完成55个贫困村退出、39792名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任务。宣汉县的产业扶贫样本,在全省极具代表性。
2 宣汉县产业扶贫推进情况
2.1 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夯实
2016年,新建七里、下八、天生、柏树、黄石等乡镇“三网”配套、“三力”提升高标准农田2746.67hm2;以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废弃物综合利用为重点,新建大型沼气工程和集中供气项目7处694户;有农机化生产道路520km,农机作业面积达9.72万hm2,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46.5%;改造、新建机电提灌站16座(其中新建太阳能提灌站1座),新增机电提灌设备200台(套)/1400kW,提水保灌面积达1.33万hm2。全县211个贫困村交通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2 特色优势骨干产业初具规模
形成了以“牛、药、果、茶、菌”为特色的优势骨干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了“五大”特色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扶贫攻坚示范基地5333.33hm2,建成8个中药材产业核心示范区,新发展脆李、琯溪蜜柚、猕猴桃、枇杷等水果基地1666.67hm2、良种茶园1333.33hm2、食用菌333.33hm2。新改扩建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场)20个,发展1.6万hm2优质牧草和饲用作物,全年出栏肉牛10万头、生猪88.7万头、肉羊29万只。全县初步形成“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并在农产品保鲜储藏、深加工、品牌打造、市场拓展等环节狠下功夫打造产业链。
2.3 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高度重视产业扶贫带动主体的引进、培育,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养殖业主和产业能人积极参与产业扶贫。先后出台《宣汉县奖励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专项改革试点方案》《引导和鼓励工商资本投资发展现代农业的实施意见》,整合产业扶贫专项资金、财政涉农资金等,设立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专项扶持资金每年1000万元、工商资本扶持基金800万元、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2000万元;引进、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60家,培育了一大批产业能人和新型职业农民。大批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的抱团发展,使贫困户真正融入了当地产业,并依靠产业增收脱贫。
3 宣汉县产业扶贫模式与利益联结机制
3.1 “专业合作社+基地+科技人员+农户(贫困户)”模式
典型案例:宣汉县妙安水果专业合作社,由妙安乡洞子村(建档立卡贫困村)果农发起,注册资本500万元,洞子村及周边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有854户2755人(贫困户286户918人)。合作社采取土地集约经营或果树托管等形式,发展脆李绿色食品基地666.67hm2、红心猕猴桃基地33.33hm2、苗圃基地2.40 hm2,由创新创业科技人员提供技术支撑;建有5000t恒温冷藏库一座和妙安水果集配中心与交易市场,注册了妙安牌商标,申请了“青脆李”和“脆红李”2个绿色食品认证。合作社年产值达到7000万元,带动入社贫困户人均增收4500元。
利益分配方式:采取“专业合作社+基地+科技人员+农户(贫困户)”股份合作形式和“11233”利益分成模式。村集体以聚居点空置院坝内0.67hm2集体土地入股,提取合作社收益的10%,用于发展村集体公共事业。合作社提取总效益的10%作为公积金,用于合作社发展壮大和奖励社员中的种植大户。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为合作社提供产业链技术支撑,并提取收益的20%分红。合作社社员提取收益的30%,按照社员水果交易数量占比分红。政府向合作社投入扶贫资金100万元,作为洞子村全体村民的股权,提取收益的30%,按村民人均分红。
3.2 “政府+农业园区+专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模式
典型案例:茶河镇圣水村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村,有农户628户2478人,其中贫困户139户423人。经充分调研,县乡两级政府决定打造农业园区,引进业主入园发展农业产业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共整合涉农资金1200万元和吸引社会资本300万元进行了园区土地整理、道路及水利设施等建设。引进业主入园组建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合作社按照每公顷田9000元、地6000元、荒坡1800元的价格,集中连片流转土地超过200 hm2,发展猕猴桃、青脆李等产业。组织该村大力发展乡村体验游、采摘游等,发展星级农家乐5家,建成了占地1700 m2的村级组织阵地、合作医疗站和电子商务超市。村民通过土地租金、园区务工、合作社分红获得收益,贫困户已全部脱贫。
利益分配方式:村民和贫困户主要通过“三金模式”获得收益。一是土地流转收租金,增加财产性收入,每年农民人均可获得土地流转收入1500元。二是农民务工拿薪金,增加工资性收入。一方面,园区常年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根据技术含量和劳动强度,按照每个工作日60~100元不等支付薪酬,带动农民户均年增收1.5万元以上;另一方面,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或经商创业,户均年收入5万元。三是合作经营分股金,增加经营性收入。合作社负责提供种苗、肥料等生产物资及技术支持,农民负责日常生产及管理,产品由合作社统一包装销售,所得收益农户与合作社按3∶7分红。
3.3 “科技人员+蜀宣花牛繁育场+养殖业主+农户(贫困户)”模式
典型案例:蜀宣花牛是宣汉县的一张名片,也是宣汉农业主导产业。宣汉县畜禽繁育改良站科技人员利用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改革试点政策,在站长石长庚带领下大胆创业,投资700万元(科技人员500万元、养殖业主200万元)在宣汉县明月乡重石村创办蜀宣花牛繁育场,养殖场占地1hm2,并配套建设了圈舍、青储池、管理房、粪污沼气一体化综合利用系统。以养殖场(养殖业主)为核心和纽带,组织周边4个村种植青储玉米、向贫困户寄养种牛或借养小牛、由养殖业主代养或托养贫困户小牛,并向周边村民提供有机肥、沼液和向贫困户免费供应沼气等。养殖场现存栏蜀宣花牛150头,2016年出栏380头,实现销售收入1100万元,纯利润190万元,带动重石村30户贫困户成功脱贫和周边村民致富,并成为研究蜀宣花牛的重要科研基地。
利益分配方式:一是发展青储玉米增收。养殖场按400元/t收购青储玉米,贫困户每公顷可实现收入3万元,比生产籽粒玉米每公顷多收入1.2万元。二是向贫困户寄养母牛或借养小牛增收。养殖场给重石村30户贫困户每家提供2头母牛寄养,母牛所产小牛由养殖场按市价回收,收益以8∶2(贫困户8、养殖场2)分成,目前,寄养的60头母牛已产小牛32头,贫困户分成收入14.4万元;由养殖场或养殖场带动的大户,借小牛给贫困户饲养,成牛出售后,贫困户退还小牛成本,并和养殖场或大户对剩余收益按照9∶1分红。三是托养分成。贫困户如无力饲养,贫困户单独或几家组合,利用产业扶贫资金购买小牛交给养殖业主托养,成牛销售后除去成本,所得利润五五分成。
3.4 “返乡创业人员+专业合作社+科技人员+农户(贫困户)”模式
典型案例:宣汉县陈卓等3名返乡创业人员,决定在宣汉县洋烈水乡景区“川东莲乡”农业产村相融示范园(园区基础设施由政府打造,已投资3500万元)投资农业产业,成立了宣汉县明月乡众城种植业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96.67hm2,入社农民(贫困户)236户,主要发展绿色莲藕、藕田养鱼(虾)、优质稻米、精品水果、有机蔬菜以及乡村旅游业等,基地引进创新创业农业科技人员提供技术支撑。目前,陈卓等人已向合作社投入资金620万元。
利益分配方式:一是土地流转租金收入,根据农户交给合作社集中经营的耕地数量,合作社付给租金。二是在合作社务工收入。三是合作社实行“136”土地流转收益分成,即村委会占纯收益的10%、土地入社农民占30%、业主(合作社投资人)占60%。四是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形式,与合作社共同实施科技项目,并按项目增值收益的30%分红;科技人员对提供的技术方案负责,如带来额外损失承担连带经济责任,损失部分需抵扣总分红。合作社周边500余户农民受益,年增收近百万元。
3.5 “产业能人+电商+农户(贫困户)”模式
典型案例:罗怀安是宣汉县毛坝镇天坪村一名产业能人。罗怀安多年在广州从事互联网营销工作,由于父母年迈、子女入学等问题,决定回乡发展。经调查,罗怀安发现老家许多优质农副产品销售困难,决定利用自己掌握的电商经验,通过互联网把家乡的咸菜、腊肉、魔芋、新鲜水果等土特产品卖到外地。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罗怀安从土特产质量、产品产地宣传和标注信息等入手,通过多方努力,其网上订单供不应求,周围农户的咸菜、土鸡蛋、腊肉等被他收购一空,并销售到北京、广东、福建等地,销售额超过200万元,给当地群众开辟了一条新的致富门路。2015年6月,罗怀安引进社会投资,成立了宣汉县佳农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天坪村流转土地73.33hm2,发展特色种养业,与村民抱团发展,打造宣汉特色农产品电商品牌,全村人人受益。
利益分配方式:一是利用电商平台,打开了宣汉优质土特产的市场和销路,农户生产的农产品就近卖出了好价钱;产业能人罗怀安也获得了可观的产品增值收益。二是优质农产品市场的拓展,进一步促进了产业基地的建设和产业的发展,提升了地方土特产品牌影响力,产业能人与农户均成为产业链上不可缺少的环节,依托产业实现了双赢。
4 对产业扶贫的几点思考
4.1 产业扶贫的重心是发展特色产业
特色产业是贫困地区发展的根基,是脱贫的依托,更是长期稳定脱贫的保证。贫困地区大多自然资源丰富,具有特色产业发展的潜力,但受交通、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特色产业发展总体水平较低,资源优势尚未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成为农村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瓶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一个地方的发展,关键在于找准路子、突出特色。欠发达地区抓发展,更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特色文章。”宣汉县正是立足于本县生态地理气候和产业基础等,以“牛、药、果、茶、菌”为主导产业,做实基地、做强产业,不断夯实精准扶贫产业基础。
4.2 产业扶贫要以贫困户脱贫为目的
产业扶贫更加强调贫困家庭从产业发展中受益。在方式上,产业扶贫是一种典型的能力建设扶贫,通过调动贫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引导和扶持发展特色产业,由“输血”救济到“造血”自救,实现持续稳定增收,实现就地脱贫。实践证明,农业产业是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和收入的主要来源,发展特色产业是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特色产业的选择,要以贫困人口可实施、能融入、有增收为前提,以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长期受益作为产业帮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宣汉县把现代农业发展与产业精准扶贫通盘考虑,创造条件让贫困户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到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中来,并共享产业发展带来的收益。2016年,宣汉县有55个贫困村脱贫,做到了村村有产业基地、户户有脱贫产业。
4.3 产业扶贫离不开新型经营主体的参与和带动
产业扶贫是以贫困地区特色资源禀赋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以扶持政策为支撑的开发式扶贫,产业扶贫从根本上讲是一种经济活动,需要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和投入,应有产出和收益,并避免市场风险。产业扶贫的主体是农业经营主体,客体是贫困户,产业发展离不开主体的带动,没有主体就没有市场、没有价值链,核心在于构建两者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要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特色产业,并在拓展产业链上下功夫,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和提升产业附加值;要鼓励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稳定带动关系,向贫困户提供全产业链服务,提高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正是参与产业扶贫,包括宣汉锦宏蜀宣牧业有限公司、宣汉县富力达有限公司、宣汉县百里峡中药材有限公司、庙安水果专业合作社、山归源种植专业合作社、芸峰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在内的众多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了大批贫困户增收脱贫,也迎来了企业和合作社自身的快速成长,实现了政府、经营主体和贫困户的共赢。4.4产业扶贫应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88个贫困县主要分布在四大片区的偏远高寒山区,生态条件脆弱、资源承载力弱、土地产出率低、农业灌溉条件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普遍不高。特别是大小凉山彝区和高原藏区,属于农牧交错地带,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生态地位极为重要。这些地区一旦生态环境被破坏就很难修复,不仅会动摇贫困地区发展的根基,更会威胁到国家的生态安全。因此,产业扶贫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立足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市场需求、技术支撑等因素,选准特色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合理确定产业发展路径,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产业发展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宣汉县坚持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特别注重种养结合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了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
[1]刘北桦,詹玲.农业产业扶贫应解决好的几个问题[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03:1-4+ 175.
[2]余欣荣.特色产业扶贫重在“精准”[J].行政管理改革,2016,04:25-28.
[3]杨雪.农村扶贫的核心是产业扶贫——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贵[J].农经,2016,07:32-35.
[4]李荣梅.精准扶贫背景下产业扶贫的实践模式及经验探索[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1-4+20.
[5]黄明,钟厚.县域农业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探析[J].基层农技推广,2017,01:112-114.
[6]白丽,赵邦宏.产业化扶贫模式选择与利益联结机制研究——以河北省易县食用菌产业发展为例[J].河北学刊,2015,04:158-162.
[7]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三五”产业(农业)精准扶贫规划》的通知[G].四川省农业厅,2016-10-08.
四川省软科学项目“基于精准扶贫视角的四川农业产业扶贫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7ZR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