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5例B超引导下PICC置管失败改行颈外静脉置管成功的护理体会

2017-04-02程丽芬张秋霞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7年38期
关键词:B超导管静脉

吴 云,程丽芬,张秋霞

(黄山市人民医院,安徽 黄山 245000)

25例B超引导下PICC置管失败改行颈外静脉置管成功的护理体会

吴 云,程丽芬,张秋霞

(黄山市人民医院,安徽 黄山 245000)

目的 分析25例经B超引导下置入PICC导管失败患者改经颈外静脉置管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在我院行PICC置管的患者536例,其中25例因为护士技术因素或患者行双侧乳腺癌根治术、肥胖、血管变异等因素,在B超引导下置入PICC导管失败,后改经颈外静脉置管至上腔静脉成功,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对患者经颈外静脉置入PICC导管,置管成功率达100%,导管留置时间为28~309天,仅1例患者由于睡眠中出汗较多贴膜松脱导致导管滑脱,其余未出现出血、感染、导管堵塞等并发症。通过颈外静脉穿刺置管可作为PICC置管失败后实施加强护理的补救措施,同样可以发挥PICC的功能,避免因上肢PICC置管失败所致的延误患者治疗及因导管浪费而导致的医患矛盾,是静脉治疗的有效途径,可达到预期置管的目的。结论 PICC技术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生理痛苦,临床优势明显,例如患者的体位不会对液体流速产生影响,导管严紧不易脱出,可防止相关化疗药物的外渗及技术操作简单等。但同时,PICC技术也存在一定的技术局限性,对于肥胖患者其静脉表现并不十分明显,静脉较细患者容易形成静脉硬化的症状,而对于具有静脉血栓形成史和上臂手术外伤史的患者,则并不适合进行PICC置管。

B超;PICC置管;颈外静脉置管;临床护理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例,女22例,年龄29~73岁,平均年龄51.3岁,双侧乳腺癌3例,左乳癌5例,右乳癌12例,白血病1例,结直肠癌3例,淋巴瘤1例;有1次置管史4例,2次置管史1例,均为肿瘤化疗患者。22例患者常规使用B超引导下PICC置管,其中4例穿刺失败,18例穿刺成功,但却无法顺利推进导管,所以PICC置管失败,后行颈外静脉穿刺置管,3例双侧乳腺癌患者直接行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术。

2 使用材料

使用型号为4Fr、长度为60 cm的末端开口式的三向瓣膜PICC导管(美国巴德公司)。

3 置管方法

术前,相关医护人员需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解释,并要求其签署知情同意书。

3.1 选择穿刺点

在选择穿刺点时,医生可选择患者的锁骨中线上缘和下颌角进行连线的约1/3处位置,以及颈外静脉外侧缘。通常情况下会选择右侧,若未达到理想的效果,也可选择左侧。

3.2 测量长度

长度测量:自患者身体的穿刺点,到其锁骨中线,再到右胸锁关节,至第三肋间隙处。测量患者左侧颈外静脉置管深度在18~20 cm,右侧在15~18 cm[1-2]。

3.3 穿刺操作流程

在进行刺穿操作时,操作人员应站在患者的头侧,并让患者取平卧位,在肩下垫一小软枕,头偏向置管的对侧,进行常规消毒,医护人员应根据规定戴无菌手套进行操作,准备好最大无菌屏障并铺上无菌治疗巾,同时需提前准备好所有的穿刺所需物品。将自己左手的拇指与食指分开,对患者穿刺点的皮肤进行上下固定,右手持穿刺针进行穿刺,出现回血,减少穿刺角度,使用自己左手的拇指平行推进针鞘,推进距离约为1~2 cm,使用无名指、中指进行轻压,直接导入鞘尖上方的血管处,使用右手将鞘中缓慢导入后,将穿刺针退出,插入PICC导管后,均匀向前推进,直至导管的预定深处,将导入鞘撤回。撤出导丝,并在体外留出约6 cm的长度,然后对导管进行修剪后,连接套筒连接器,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进行抽吸,出现回血后,冲洗导管后封管。完成后,相关医护人员需对导管的畅通情况进行检查,并观察患者是否液体外渗等临床症状。将分隔膜的接头进行连接,穿刺点表面皮肤使用藻酸盐进行覆盖,让导管外露,呈现出倒U型,在患者的颈部进行固定。

3.4 导管定位

穿刺置管均采用心电图定位技术确定导管尖端位置,导管尖端最佳位置在上腔静脉下1/3处。

4 结 果

25例B超引导下PICC置管失败改经颈外静脉置管患者,按常规穿刺均一次性穿刺成功,1例患者由于睡眠中出汗较多、搔抓、贴膜松脱等原因导致导管滑脱;其他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

5 讨 论

根据2011年出版的INS指南的规定,能够进行经颈外静脉PICC置管的情况主要为:处于急诊紧急情况下,或是在其他血管不能使用的情况下,相关可以提供输液治疗的医护人员可具体执行[3],或是经颈外静脉置管后导致患者的局部渗血率和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均较上肘部PICC置管更低[4].本文研究分析,在经上肢静脉置管失败后,使用经颈外静脉置入PICC补救方法的临床效果。颈外静脉是人体颈部最大的浅静脉,具有位置表浅恒定的特点,且并没有显著的曲折,所以无法直接进行深静脉注入,可直接使用直视下刺穿,其操作过程更加简单、方便[5],这样既能保证静脉输液的治疗过程顺利,又可以防止造成浪费PICC导管的使用。与上肢皮肤相比,颈部皮肤比较松弛且更容易出汗,从而增加脱管与湿疹的风险,所以需要护理人员更加细致耐心的护理维护,选择更加合适的敷料给予维护,这样可有效减少患者出现湿疹、穿刺部位感染等并发症,并且可延长PICC导管的临床使用时间,增加导管的寿命,帮助患者更好地解决静脉通路问题,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且留置效果良好。因此,在PICC穿刺置管失败后,行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术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补救方法。

[1]王建荣.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5):21-22.

[2]姚 聪,姚晚侠,张 欣,等.PICC置管失败4种补救方法效果比较[J].齐鲁护理杂志,2012,(28):110-111.

[3]Mary Alexander. Infusion Nursing Standards of Practice[J]. Journal of Nursing,2011,34:35.

[4]余 清,伍桂容.经肘静脉和颈外静脉PICC置管的效果分析[J].当代护士,2012,(2):85-87.

[5]葛维珍.颈外静脉置管在临床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53-55.

R472

B

ISSN.2096-2479.2017.38.180.02

本文编辑:张 钰

猜你喜欢

B超导管静脉
新型浅水浮托导管架的应用介绍
B超、彩超检查如何选择
写字的尴尬
巧用一元二次方程的“B超单”
腹部B超与阴道B超在异位妊娠诊断中的比较
介绍1种PICC导管带管沐浴的方法
两种深静脉置管方法在普外科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静脉留置针配合可来福接头封管方法的探讨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静脉导管缺如2例
活血化瘀法治疗颈内静脉置管致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