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神经精神狼疮相关脑梗死静脉阿替普酶溶栓护理
2017-04-02刘晓鸿杨丹丹
刘晓鸿,姜 艳,杨丹丹
(沭阳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 沭阳 223600)
1例神经精神狼疮相关脑梗死静脉阿替普酶溶栓护理
刘晓鸿,姜 艳,杨丹丹
(沭阳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 沭阳 223600)
神经精神狼疮;脑梗死;阿替普酶
2015 年,Loharia等[1]报道了首例SLE(未诊断)伴发急性脑梗死的静脉阿替普酶(rt-PA)溶栓治疗;同年,Carlos等[2]成功为1例SLE、抗磷脂抗体综合症、血小板减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低剂量rtPA溶栓治疗(0.6 mg/kg),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神经精神狼疮急性脑梗死rtPA溶栓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王某,女,45岁,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2小时”入院。患者于2015-12-20 07:00一般活动状态下突发左侧肢体无力,站立不稳,左上肢抬举费力,伴口角歪斜,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由“120”带入我院。既往“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史17年,近期服用“泼尼松10 mg qd;硫唑嘌呤1片qd;雷公藤多苷片1片qd”,近期检查肝肾功能正常。近10余天发热。体检:BP 155/95 mmHg,T 37.8℃,HR 111次/min。心律齐,双瞳等大等圆,光反射灵敏;左侧鼻唇沟浅,伸舌左偏,左上肢肌力0级,左下肢肌力2级,左侧浅感觉减退;左上下肢肌张力低,左侧Babinski sign(+)。头颅CT平扫未见异常。诊断:1.脑梗死;2.神经精神狼疮。治疗:发病后195 min时予静脉rtPA溶栓治疗(0.9 mg/kg),溶栓前NIHSS 10分,给药结束NIHSS 7分。继以抗凝、激素、他汀、改善循环等药物治疗,并予以康复治疗9天,出院时体检:左侧鼻唇沟浅,伸舌左偏,左上肢肌力0级,左下肢肌力4级;左上下肢肌张力低,左侧Babinski sign(+)。3个月后复查:神清语利,左侧轻度中枢性面舌瘫,左上肢肌力3~4级,左下肢肌力4级,mRS 2分。
2 原因分析
结合相关检查结果,本例脑卒中与SLE风湿活动引起的血管炎,抗磷脂抗体及高血压因素不能排除,考虑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可能较大。
3 集束化护理策略
3.1 溶栓前准备
3.1.1 患者在急症室处理
开启绿色紧急通道,启动溶栓流程,即到院后急诊医师接诊10 min内立一般评估生命体征采集病史和査体,包括最后看起来正常时间完善检查(血常规、血型、凝血功能、生化全套、心电图、头颅CT),立即通知卒中小组;保证静脉通道开通,给予生理盐水。
3.1.2 将患者安置在卒中单元溶栓专用床位,告病重,吸氧,心电监护,卒中小组成员专人护理,加用床档,防坠床。尿失禁患者在用药前留置尿管。
3.2 溶栓中的护理配合
3.2.1 准确及时用药
本例于2015-12-20 10:15开始应用rt-PA,4.5 mg团注(1 min内注射完毕),40.5 mg加入生理盐水162 mL,1 h内应用。配置药物时双人核对,认真谨慎、去除一切干扰因素,用药时医生在床旁,再次与医生共同核对药物的剂量及速度后使用。
3.2.2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心电监护 监测血压、呼吸、脉搏q15 min×2 h期间血压偏高180/100 mmHg,予乌拉地尔应用,将患者血压控制在<180/106 mmHg并维持24 h。期间NIHSS评分10 min 10分,20 min 10分,30 min 9分,60 min 7分。于11:15输注结束,告知患者保持情绪平稳及病房安静。
3.3 溶栓后的护理
3.3.1 密切观察神经系统症状恢复情况,持续心电监护,注意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肢体、语言变化,观察有无恶心、呕吐症状,溶栓开始24 h内要求绝对卧床休息,NIHSS评分溶栓后2 h~6 h内1次/1 h,然后1次/3 h,直至溶栓治疗后24 h,从而了解rt-PA治疗的效果。
3.3.2 血压监测
脑梗死急性期血压易不稳定,动脉压降低可增加脑梗死面积。因此要密切观察血压变化,溶栓后2 h~6 h内测血压1次/30min,然后1次/1 h,直至溶栓治疗后24 h。如果血压过高,可根据医嘱给予尼膜同50 mg缓慢泵入将血压降至安全范围。
3.3.3 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
3.3.3.1 出血的观察及护理
溶栓治疗时要规范进行NIHSS评分,溶栓开始的1 h内需观察有无牙龈出血、手臂及小腿外侧等部位皮下出血,注意呕吐物是否咖啡样,有无黑便和血尿。颅内出血是静脉溶栓最凶险的并发症,溶栓治疗24 h内,患者需卧床休息,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包括意识、瞳孔、血压的变化,同时关注患者的主诉,尤其是主诉有头痛、头胀的患者。该患者阿替普酶应用结束时患者NIHSS评分7分,立即予立普妥40 mg口服,详细做好护理记录以便及时对症处理。
3.3.3.2 其他并发症的预防,后期并发症的预防与静脉溶栓治疗的成功与否有着密切的关联。注意预防卒中相关性肺炎及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动态进行DVT评分,落实预防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措施。
3.4 早期康复训练
早期康复训练已被证明对促进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有着积极的作用[3]。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联系康复科会诊,制定实施超早期活动计划。从被动运动开始,结合患者的肌力评估进行主动运动、离床活动等,促进患者康复[4]。
3.5 心理护理
据统计,卒中后抑郁的发病率为3O%~65%[5],长期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引起肥胖、脱发、多毛、等外貌和体征的改变而情绪低落。护士更应及时提供心理支持,应给予患者疾病相关知识健康教育,介绍患者康复的成功案例及协调家庭成员给予积极的社会支持等综合措施,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6 家庭护理和健康指导
教会患者正确用药的方法并按医嘱定时、定量服用,告知患者药物的副作用,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并定期复查。指导患者进食,教会患者正确使用紫外线防护用品(如防紫外线伞、防晒霜等),不用化妆品,养成生活规律,适当休息,注意卫生的好习惯,同时避免过度疲劳预防感染,如出现:手指麻木无力、短暂失明或短暂说话困难、眩晕、步态不稳等现象,应立即到医院检查,以便及早给予处理。
4 讨 论
SLE合并脑梗死临床特点为:临床表现多样,瘫痪是最常见临床表现,常伴其他脑损害[6],患者病情重、变化快。早期明确诊断急性脑卒中,严格掌握溶栓禁忌症,抓住溶栓黄金时间,可显著减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溶栓治疗前认真做好评估及相关准备,溶栓过程中准确及时地应用药物,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用药疗效,SLE合并脑梗死引起出血的风险高,清醒患者,关注患者的主诉,早期识别患者的出血征象,做好各项并发症的预防工作,精心护理,为rt-PA静脉溶栓成功提供有力的保障。重视心理护理、家庭护理和健康指导,使患者充分认识到本病治疗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坚持正规治疗,对改善预后或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1]Loharia JJ,Alam JM,Abdelhadi HA,et al.Thrombolytic therapy at systemic lupus onset with secondary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Neurosciences,2015,20(1):55-60.
[2]Carlos R,Camara-Lemarroy,Adrian IV,et al.Successful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in a patient with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cute ischemic stroke and severe thrombocytopenia.Blood Coagulation and Fibrinolysis,2015,26:0-3.
[3]董 晖.脑卒中患者早期抗痉挛的体位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2,27(5):70-70.
[4]王 清,陈湘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活动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32(1):38-40.
[5]Lenzi G L,Altieri M,Maestrini I.Post-stroke depres sion[J].Rev Neur oI(Paris),2008,164(10):837-840.
[6]王卓龙,陶 怡.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脑梗死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J/CD].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10(1),38-41.
R473.5
B
ISSN.2096-2479.2017.38.153.02
刘晓鸿(1969.5.-),女,江苏沭阳人,本科,主任护师,护士长,研究方向:临床护理、护理管理
本文编辑:刘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