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以新民民主主义革命为例

2017-04-02刘林元

山东社会科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革命

刘林元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江苏 南京 210044)

·哲学与政治学研究·

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以新民民主主义革命为例

刘林元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江苏 南京 210044)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马克思主义文本中没有理论说明,世界上没有实践经验可以借鉴的前提下,由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从中国国情出发作出的独创性贡献,它填补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空白,为类似中国国情的国家和民族找到了一条非资本主义的新路,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树立的第一座丰碑。

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伟大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所取得的伟大的实践业绩和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树。限于篇幅,本文只对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做出的贡献进行考察。

一、全新的伟大理论创造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革命理论内容很丰富,有关于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即旧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有殖民地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的民族革命理论;当然更丰富的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理论,即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晚年还有关于东方民族跨越“卡夫丁峡谷”,即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的设想。他们的著作中论证最充分的是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为会社会主义所取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不可阻挡的规律。但对经济落后,资本主义很不发达,封建的政治经济关系还占统治地位的落后国家(比如中国)的问题如何解决,如何进入现代化,是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还是经过旧民主主义革命,待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展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还是经过其他一个什么革命阶段,然后过渡到社会主义,他们没有说明。他们的思想体系中既没有提及新式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概念,更没有涉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动力、领导、对象、前途等问题。所以我们的结论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在马恩经典著作中是一个“空白”。

列宁也没有正面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问题,但他有一个讲话似乎跟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些关联。1919年列宁在《全俄东部各民族共产党组织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说:“你们面临着全世界共产党人所没有遇到过的一个任务,就是你们必须以共产主义的一般理论和实践为依据,适应欧洲各国所没有的特殊条件,善于把这种理论和实践运用于主要群众是农民,需要解决的斗争任务不是反对资本主义,而是反对中世纪残余这样的条件。这是一个困难而特殊的任务,但又是一个能收到卓越成效的任务。”“它们的解决方法无论在哪一部共产主义书本里都是找不到的。”①《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23、324页。

我对列宁这段话的理解是:列宁强调要在共产主义原理指导下开展东方民族的革命斗争,显然不是要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即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社会主义革命。列宁指出,东方民族不同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族特点,经济落后,资本主义不发达,主要群众是农民,主要斗争任务是反封建,这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社会主义革命,革命艰难复杂,但意义重大。列宁讲,东方民族农民人口多,革命斗争的主要任务是反封建而不是反资本主义。这与中国国情相似,因而列宁讲话对中国革命有启发意义,但中国共产党不是以列宁讲话精神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与实践的根据的。首先,列宁的这次讲话中共领导是否看到并研究过,这个问题至今不能确定。其次,看到列宁的讲话,也一定会根据列宁讲话强调共产主义一般原理和实践,而把讲话理解为列宁对东方民族如何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指示。第三,列宁是在十月革命后一年多的时间内对东方民族革命斗争的讲话,列宁不可能离开十月革命的道路而提出有悖于社会主义革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要求的,当时的聆听者和列宁讲话的阅读者也不可能有这样的理解。第四,事实上列宁讲话并没有涉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性质及革命道路、革命的领导、动力、对象、前途等内容。所以,不能把列宁讲话理解为中共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根据。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实际相结合,从总结经验教训中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并不断完善,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理论体系和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的实践成果,建树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座伟大丰碑。这就是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在没有马克思主义具体理论指导,没有成功的实践经验可以借鉴的条件下,在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指导下,从中国国情出发进行独创性的创造,经过漫长的理论实践的求索而取得成功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填补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空白,它的实践意义是为像中国这样的经济落后、农民为主体的封建的政治压迫经济剥削非常残酷,同时又受到帝国主义侵略控制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的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找到了一条崭新的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认为,像中国这样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不能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但也不必先搞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可以先搞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既避开了资本主义的前途,也避免了一步进入社会主义的失败冒险,为类似中国国情的国家找到了一条崭新的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落后国家可以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把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加入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宝库,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内容。十月革命把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变成了现实,产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具有示范的意义;而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则为全世界受封建主义和殖民主义压迫剥削的贫穷落后的民族指明了一条过渡到美好社会的现实之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前面说到,马克思主义并没有提出和阐明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问题,在理论上是个空白,怎么又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革命实践?诚然,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的确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内容,甚至连“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概念都没有提到,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即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可以成为中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逻辑前提,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理论依据。我们说新民主主义革命对马克思主义经典革命理论来说是“无中生有”,这个“无”即空白,是指没有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给予具体说明,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即马克思主义精神存在,可以将它们与中国国情、中国实践结合起来,找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实践的根据。“无”并不是一无所有,“空白”也不是空空如也。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即马克思主义精神指导下分析中国国情而形成的解决中国问题的革命理论和实践。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9页。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中国共产党受十月革命的启发,用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观察中国命运解决中国问题的理论和实践的成果。毛泽东这里准确地说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即马克思主义精神启示之下找到的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并不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具体结论和俄国革命的具体经验中找到的答案。

二、既反对右的“二次革命论”,也反对“左”的“一次革命论”

在以马克思主义宇宙观为指导思想、以共产主义为信仰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人民民主革命,这就决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是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旧”的根本区别,也就决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走向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但这个革命本身不是社会主义革命,而是包含有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内容。首先,这个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这是民主革命的任务。其次,新民主主义革命经济上要保护和发展民族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并不消灭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上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并和它们组成统一战线,民族资产阶级不是革命的对象,而是革命的动力。第三,从革命对象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要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之所以成为革命对象并不是因为他们发展了资本主义,而是因为它们依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他们的帮凶。毛泽东说过,旧中国不是苦于资本主义的过分发展,而是苦于资本主义的不发展。因此,保护和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很显然,这样的革命领导、革命内容、革命对象、革命动力,决定了它既不是旧式的欧美那样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不是苏俄那样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独创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它既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有联系,又与社会主义革命有关联,但它既不从属于前者,也不从属于后者,而是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宝库中一种创新的独立革命理论体系。

中国共产党并不是一开始就自觉认识到只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而是在实践中,经历了严重的挫折和失败,才逐步认识到的。首先是“二次革命论”的失败。坚持这一观点的代表是党的第一任总书记陈独秀,他主张中国要进行二次革命。第一次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由资产阶级领导,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参加。因为领导这次革命的是代表资产阶级的国民党,共产党只是帮助国民党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所以共产党要放弃革命的领导权,不与国民党争革命领导权。待到资产阶级共和国成立后,资本主义有了充分的发展,共产党再来领导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消灭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就是所谓的“二次革命论”。他的理由是中国资本主义还很不成熟,无产阶级还很弱小,无产阶级政党还不能领导推翻资本主义的斗争,只能跟在资产阶级后面,帮助国民党完成第一次革命。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加以片面理解并教条地搬用,成为“取消主义”的理论根据。1927年“四一二”政变标志了“二次革命论”的破产。

由瞿秋白主持并得到共产国际支持的党的“八七”会议,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决定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到农村进行武装割据,组织农民武装暴动。由于对革命形势缺乏正确的估计,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镇压产生的复仇主义情绪而引发了左倾盲动主义。虽然一度受到抑制,但还是产生了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冒险主义并一度在党内占据统治地位。“左”倾盲动主义主张中国革命要把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结合起来,两次革命任务一次完成,“毕其功于一役”,像十月革命那样,一步进入社会主义。相对于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也可以说这是“一次革命论”。 “一次革命论”在当时党内是有代表性的,在领导层是处于统治地位的。其思想根源实质上是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实践中照搬十月革命的经验,认为中国革命一开始就应该搞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成功了,顺带把民主革命的任务也完成了。在这种左倾思想指导下,在土地革命早期,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在城市反对资本主义经济,在农村消灭富农经济(上海左倾中央批判了毛泽东的所谓富农路线),反对在农村建立根据地,主张城市中心论,频繁在中心城市盲目冒险组织暴动,效仿十月革命,妄图一举成功,实现数省同时胜利,夺取全国政权。在“一次革命”左倾冒险主义领导下,革命遭受惨败。

在批判“二次革命论”和纠正一次革命跨入社会主义的左倾冒险主义的同时,瞿秋白、毛泽东提出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思想。第一步由无产阶级组织领导民主革命,夺取政权;第二步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两步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后来毛泽东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步中国革命概括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他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新民主主义论》(1940))等著作中阐释了实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缘由,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与区别,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归宿。“两步走”坚持了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的结合,两者既不能割裂,也不能等同。毛泽东还对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纲领作了具体的阐释,形成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体系。

从早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历程中可以看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在纠正了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的右倾机会主义后又出现左倾冒险“一次革命论”。经过反右又反左,在总结革命挫折、失败的经验基础上,才从中国革命“两步走”进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高度。在这个过程中既没有照抄马恩指示,也没有照搬苏俄经验,完全是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国情出发,在马克思主义精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从自己的经验教训中得出的结论。这是完全创新的成果。

在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以后,中国处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但怎么革命,走哪条路线,往哪里走,这是需要慎重选择的。在清帝国灭亡以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处于转折的重大历史关头,中国该向何处去,是搞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还是搞新式的资产阶级革命,还是直接搞苏俄那样的社会主义革命。但这个问题不是哪本书或哪个人就能说了算的,而只能是由当时中国的国情决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了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再到社会主义的路径来解决中国问题,这是准确把握中国国情而得出的正确结论。

三、国情特点与实践创新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确认和解决了下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出色地完成了解决中国问题的第一步的历史任务,完成了无产阶级革命史上空前艰难复杂的历史使命。

第一,首先确定中国革命既不能搞旧民主主义革命,也不能现在就搞社会主义革命,而只能搞新民主主义革命,要用这个思想统一全党思想。几十年后这个问题似乎不是问题,但在当时却是党内要解决的头等重要问题。中国问题不能依靠旧民主主义,即走资本主义道路来解决。旧民主主义革命就是欧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必须由资产阶级来领导。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很弱小,具有很大的软弱性,不能担当领导的重任。而由依赖帝国主义支持的官僚资产阶级来领导,则决不能实现独立自主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目标,只能把中国领到帝国主义控制的附属国,或者完全成为它们的殖民地。因此,必须反对和抛弃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即由资产阶级领导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然后再发动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是行不通的,是幻想。但鉴于中国的国情,首先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必须依靠广大农民,解决土地问题,进行深刻的土地革命,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结成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因此中国还不能像苏联那样搞社会主义革命,把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一次完成,“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反对王明、博古、李立三等人的“左”的社会主义“一次革命论”。而只能分两步走,第一步在共产党领导下,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然后再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起来,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反对教条主义,反对离开中国实际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早在1930年,毛泽东就公开提出反对本本主义,强调调查研究,强调中国问题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的思想蕴涵了作为毛泽东思想精髓的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和群众路线的雏形。后来形成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完整的科学原则。1943年毛泽东在延安讲过:马克思主义少了不行,太多了也不行。所谓“少”了,就是缺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缺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结合;所谓“多了”,就是照搬马克思主义的书本语句,不问具体情况,照搬照套。从中国的实践看,要旗帜鲜明反对教条主义,才能正确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

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条道路马恩著作中没有说明,无从搬用。俄国十月革命也没有这个经验。照理,中国只能根据自己国情,创造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和实际的革命道路。但中国的教条主义者没有这样做,他们搬用俄国革命“城市中心论”的经验来指导中国革命,结果导致革命遭到失败,弄得城市呆不下去了,才不得不将“中心”转移到农村。幸亏毛泽东、朱德等已在农村建立根据地,中共的领导“中心”才有了落脚的地方。

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毛泽东创立的,这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八七”会议后,中共中央特派员毛泽东发动湘赣农民起义,建立井冈山根据地和以瑞金为中心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和巩固农村根据地的战略思想。“左”倾中央与城市中心论者后来不得不承认和重视农村根据地。红军经过长征到达陕北,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革命武装力量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坚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最基本的成功经验。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经验的明确结论是:农村包围城市是取得全国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中共创造的这条革命道路,其普遍意义超过十月革命的城市暴动之路。

第四,农民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在无产阶级革命史上重视农民的力量,把农民当做革命的主力军的,只有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过去,人们只看到农民跟旧的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是社会的保守力量,他们的贫穷困苦值得同情,但不能依靠他们改造社会,推动历史前进。只有中国共产党在对中国农民的阶级分析中认识到,广大贫苦农民是是农村的无产阶级和半无产阶级,他们与无产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他们的阶级地位和阶级属性蕴藏着巨大的革命性,只要激发出来,就会产生巨大的革命动力。中国共产党采取三大政策措施,“开发”广大农民的革命性:一是进行彻底的土地改革,调动起广大农民拥护革命参加革命的积极性;二是武装农民,把农民组织到革命队伍里来,走上武装斗争的道路;三是用革命理论教育农民,提高他们的阶级觉悟和革命觉悟。由于这些措施的得当、有效,使原来一盘散沙的分散的农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凝聚成有坚强战斗力的革命队伍,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队伍中的中坚力量。中共对农民革命性的认识和重视,对他们关心、帮助和教育的成功,这在历史上是从未曾有过的。农民的革命性和革命主力军作用,是中国共产党“开发”出来的,而这正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斗争充分发挥农民主力军的作用,这在马克思主义书本中是找不到的。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在共产党领导下建立起了工农联盟,广大农民(特别是贫苦农民)对共产党信赖和拥护,相信共产党是农民利益的真正代表。在民主革命的过程中,共产党的宣传教育和共产党员的牺牲精神,也使广大农民大大提高了阶级觉悟。党对农民教育的成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收获的一个重要成果,它对中国社会的未来进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革命斗争中建立起来的党和农民的亲密关系,广大农民对党的领导的信任,为建国后引导农民顺利地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打下了基础。

第五,对中国资产阶级要有正确的认识和对策。在马克思主义书本里,在反封建的意义上,对资产阶级历史作用是充分肯定的,评价是高的,但在谈到社会主义时,对资产阶级是绝对否定的。苏俄十月革命对城市资产阶级和农村富农阶级是采取打倒和消灭政策的,不仅从政治上打倒,甚至从肉体上消灭(或驱逐出境),实行严厉的无产阶级专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国情,没有照搬马恩的理论和苏俄革命经验,而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对资产阶级采取具体分析和分别对待的态度和政策。首先,把资产阶级分成大资产阶级(即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包括小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依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反对革命的,是革命对象(后来称为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是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具有反帝反封建的立场及态度,但他们又害怕革命,因此,他们具有两面性。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不仅不损害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而且还根据革命发展的需要保护他们的利益,争取民族资产阶级使他们站到革命一边来。在民主革命过程中,除了土地革命时期由于左倾路线当政,将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在其他各个历史时期,都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统战对象,当作革命的动力之一。这对于扩大巩固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建立起来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战关系,帮助民族资产阶级了解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这对建国以后党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和平改造的顺利进行做好了准备,具有重大意义。

第六,把坚定的战略目标与灵活的策略手段结合起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处理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25年时间,国共之间有过两次合作,两次对立,走了一条合作——对立——再合作——再对立的曲折路线。合作与对立都是国内外形势发展的结果。第一次国共合作,是由于孙中山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和中共纲领有共同点,因此共产国际促成两党合作。第一次对立是蒋介石的反动政策造成的,中共损失重大,但促成中共决心走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道路。第二次合作是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客观上是日本侵略造成的,也是中共为民族利益大局作了重大让步促成的。这次国共合作对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使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在抗战中得以发展壮大。第二次对立是国民党为消灭共产党发动全面内战而引起的,两党都做了你死我活的斗争,结果是中共胜利,夺取全国政权,国民党彻底失败,退守台湾。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就是国共两党合作与对立反复交替的过程,两党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复杂性曲折性乃是其他国家的任何革命所没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杰作。革命的艰巨性、曲折复杂性是空前未有的。其理论的创新、战略的明确、策略的灵活、实践的完美,在马克思主义革命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树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第一座丰碑。

四、启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精神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三个关键词组成:一是“马克思主义”,这是指导“中国”“化”的主词。马克思主义书本很多,内容丰富,能指导中国实践,能“化”中国的内容只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文称之谓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而不是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的具体观点和结论,或某些词句,更不是存在的所谓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二是“中国”,这是指中国的国情,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中国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特点;还指中国实践的主题、人心的向背;还指中国的国际环境等。三是“化”,首先是“化”中国,改变中国,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目的,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改变中国的实践理念,即指导实践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计划、办法,并付诸实践。“化”的第二个要求就是在实践取得成功之后,对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只要实践经验是新鲜的,总结又是科学的,那么对实践经验理论化的结果必然会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化”来又“化”去,这是“化”的两层含义。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双向的,中国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指导才能成功;同时马克思主义只有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在与实践的结合中,才能使马克思主义自身得到坚持和发展。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的革命实践没有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但从来不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某一个具体观点、具体结论为指导而取得成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在经典著作中是找不到的,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在中国共产党实践之前的革命历史上是从没有发生过的。所以新民主主义革命从理论到实践都是中国共产党独创的。既没有照抄马列的本本(马列本本中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可抄),也没有照搬俄国革命的经验(中共党内的教条主义者曾经大量搬用过,但失败了,这些莫斯科派的教条主义遭到毛泽东的坚决抵制和批评),硬是根据中国的国情,通过实践总结经验教训摸索出来的。那么,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不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创新?答案是肯定的,但不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某个具体观点指导下,而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即马克思主义精神指导下的创造。

我以为,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而不是形式主义的,口头上空喊马克思主义的口号,背诵马克思主义的语录、词句,拿马克思主义“观点”去卖弄,去吓人去骗人。坚持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邓小平讲过,马克思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又讲过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都是讲的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问题。在他看来,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共产主义信仰不动摇,要为共产主义努力奋斗。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学习马克思主义就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事求是,坚持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像邓小平所要求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把马克思主义精神贯彻到实践中去,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而不是它的个别词句、个别结论。

这里人们会提出一个问题:过去我们一直提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现在又提坚持马克思主义精神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精神与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两者有什么区别吗?并没有大的区别,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内容的概括。根据我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或普遍原理、根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概括,马克思主义精神则是对马恩的实践、经验和思想、理论进行科学总结并抽象升华到更高层次的观念结晶,它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更高层次的抽象性。它不仅是对马、恩、列理论的科学概括和总结,而且还是对他们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抽象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和实践的全面的立体的把握。比如,邓小平说,马克思主义就是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精髓是实事求是。这里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恩实践、经验的总和。提倡坚持“马克思主义精神”并不要否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两种提法可以并存。我倾向于在阐发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时,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强调马恩的实践的逻辑时,则提“马克思主义精神”。这只是笔者的想法,是否妥当,敬请读者讨论和批评。

关于马克思主义精神,我考虑有六个方面。一是共产主义精神,二是人民主体精神,三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四是革命变革精神,五是实事求是精神,六是唯物辩证的方法论。这个概括只是抛砖引玉,希望有兴趣者加以修正、补充。前面讲新民主主义革命,我以为我们党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精神指导下,从中国实际出发作出的创造,并不是凭空创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创造,上有“天”,就是马克思主义精神的指导,下有“地”,就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中间还有人的努力,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国共产党人、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把天地结合起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实践,是天、地、人三者结合和共同创造出来的。结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既没有照抄马克思主义,又没有离开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精神与中国实践结合的成果。我们常说,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结晶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这个脉就是马克思主义精神,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DNA,有没有这个DNA,这是检验真假马克思主义的标准。

2017-09-25

刘林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D25

A

1003-4145[2017]11-0177-06

(责任编辑:周文升)

猜你喜欢

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革命
我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女中央委员
中国共产党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共党校建设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群沟通机制有效运行的结构分析及启示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
读《革命年代》遐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