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途径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中的应用价值
2017-04-02谢丹丹
谢丹丹
(淮安市淮安医院,江苏 淮安 223200)
临床护理途径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中的应用价值
谢丹丹
(淮安市淮安医院,江苏 淮安 223200)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途径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在我院诊治的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80例为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所有患儿都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护理期间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积极地临床护理途径干预。结果 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护理后的肠道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2.943,P=0.018)。结论 临床护理途径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应用能改善患儿的肠道功能,提高治疗效果,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临床护理途径;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肠道功能
轮状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主要诱发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发生,是腹泻发病的主要病因[1]。虽然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发病率高,但是其也属于自限性疾病,在临床上可逐渐恢复,但是对于护理的要求比较高。临床护理途径是根据循证医学原则,基于自身医院的实际情况和长期的临床经验总结,针对特定的疾病而进行的护理流程化干预途径[2]。本文具体探讨了临床护理途径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2016年2月到2017年2月选择在我院诊治的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8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家长知情同意本研究;符合轮状病毒性肠炎的诊断标准;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呕吐、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完整;合并先天性心肝肾异常患儿;家长不同意本研究。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最小1岁,最大6岁,平均年龄(3.34±1.34)岁;平均病程(3.21±1.22)d;平均发病体温为(39.22±3.12)℃;病情:轻度45例,重度35例;发病季节:春夏季20例,秋冬季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儿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与护理方法
所有患儿都给予抗轮状病毒、口服胃肠黏膜保护剂、纠正脱水与微生态制剂等基础治疗。
对照组:在护理期间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积极地临床护理途径干预,主要措施如下:(1)确立临床护理途径管理小组,根据患儿的需要及护理特点,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的训练,结合本院的具体实际制定临床护理途径。(2)患儿入院时在病历中附上临床途径表,护理人员根据表上的提示进行健康教育、病情评估及护理评价等,完成途径内容及评价后画勾,未完成的则打叉,并注明未完成的具体原因。(3)接班护理人员需先完成未完成的内容后方可进行评价,护士长需严格监督每班护士临床途径的实施情况,寻求正确途径解决各种问题,并根据具体情况对临床护理途径进行评价和修订。
两组治疗护理观察时间为14天。
1.3 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显效:大便常规基本接近正常,临床主要症状、体征恢复正常;有效:大便常规复查好转,临床主要症状、体征积分值减少≥70;无效:无达到上述标准甚或恶化。
所有患儿在护理前后进行肠道功能的评分,分为0~3分,分数越高,症状越严重。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数据采用卡方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对比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总有效率对比
实验组治疗后,32例显效、6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24例显效、8例有效、8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0.0%;实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7.539,P=0.016)。
2.2 肠道功能评分对比
实验组与对照组护理后的肠道功能评分分别为(0.72±0.34)分和(1.24±0.51)分,都明显低于护理前的(2.33±0.54)分和(2.29±0.42)分,统计学分析t=36.215、12.356,P均=0.000,实验组护理后的肠道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2.943,P=0.018)。
3 讨 论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多是由于轮状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排水样便或稀便等症,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3]。在治疗中,一般情况下可通过补液和饮食调理来控制症状,同时结合肠黏膜保护剂和微生态制剂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但也需要加强护理配合。
临床护理路途是针对特定疾病而设计的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护理流程化干预途径,医护人员按照护理途径进行有计划的护理,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及时换班也可依据护理路途维持护理及治疗,减少了工作失误。同时临床护理路途对人员责任进行了明确的分工,有利于隐患的及早消除,较易发现偏离流程的护理操作,在极大程度上保证了患儿的治疗效果。本研究显示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护理直接影响到并发症的发生和病程的转归及预后,在临床护理路途中,护理人员参与了整个临床护理路途的设计、管理及实施中,端正家长和护理人员对药物使用的态度,同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和修正,有利于护患、医患关系的和谐化发展。本研究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护理后的肠道功能评分分别为(0.72±0.34)分和(1.24±0.51)分,都明显低于护理前的(2.33±0.54)分和(2.29±0.42)分,实验组护理后的肠道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2.943,P=0.018)。
总之,临床护理途径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应用能改善患儿的肠道功能,提高治疗效果,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1] 陈 聪.护理路径对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病程的影响[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1):141-142.
[2] 洪 洁.个性化护理模式在小儿轮状病毒腹泻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4,36(12):153.
[3] 姚红岩.200例婴幼儿腹泻的临床护理干预观察[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11(7):269.
本文编辑:王 琦
R725.1
B
ISSN.2096-2479.2017.37.9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