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地位与作用
2017-04-02边凤花
边 凤 花
(石家庄铁道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43)
再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地位与作用
边 凤 花
(石家庄铁道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43)
高校思政课“主渠道”地位的确立,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发展的一种历史赋予,是基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的基本结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践性,决定了传播这一思想的教育手段不能是碎片化、感性的和随意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反思“主渠道”在社会发展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发挥作用提供了新的认识基础,为此有必要重新审视“主渠道”新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思政课;主渠道;地位与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重要构成部分,承载着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通过教育渠道和教学方式传输给高等教育对象这一特定群体并达到“进头脑”目的的社会、政治和教育的责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个系统中,始终被置于“主渠道”的突出地位,这一地位的确立,是基于我国多年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基本判断和经验性结论,更是我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规律使然。2016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全面、深刻地回答和阐述了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我国在社会发展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全面进步确立了原则、明确了任务、指明了方向。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的背景下,有必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特别是如何发挥“主渠道”作用的问题进行再思考,探索如何让历史所赋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主渠道”地位与所应当承担的时代责任相称,不仅要积极参与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进程,而且能够在把哲学社会科学的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实际成效中进一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何来“主渠道”与何以成为“主渠道”
“主渠道”是相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运行中的“多渠道”而言的一个特定概念。是指高校在对大学生、研究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种方式和途径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方式和途径之一所具有的核心和主导地位以及其它方式所不能替代的核心和关键作用。“主渠道”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规定性概念的意义主要在于,一是强调了这一渠道所能承担的教育、教学功能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性;二是明确了这种教育方式所能承担的教育任务和所能达到的教学效果,是其它任何方式不能胜任和达成的。这种判断和结论,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发展的一种历史延伸,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历史责任赋予。
从作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构成部分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步晚于党从建党以后就逐渐构筑起来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党的思政教育工作主要着眼于党员思想政治素养的培育,并通过这种培育过程和结果来营造党内思想政治的健康生态,不断提升全党政治素质、思想素养、理论水平和道德境界,使党员思想政治素养适应党的事业发展的要求。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各行各业开展思政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多方面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接管了旧中国的200多所各类高等院校,在校生有11万多,因为有党的思政教育的传统和经验,在异常复杂的社会转型时期,党所确立的新时期高等教育方针和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在高校要设立政治课教学机构(教学委员会、研究指导组、教研组等),向全国高校推广华北地区高校开设政治课的经验,在各类高校陆续开设了新民主主义论(后改为中国革命史)、社会发展简史、马列主义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等课程。新中国成立的最初阶段,中国社会面临社会改造、百废待兴的复杂和艰难局面,相对于后来发展过程中各发展阶段的社会转型,旧中国向新中国的迈进要艰难得多。因为这是一个砸碎旧世界、建立新中国的过程,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要发生根本性变化。新旧势力在社会各个方面的交锋异常激烈,政治上、思想上、主义上的交锋往往伴随着血与火的厮杀。对建国初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表明,当时大学生所表现出的种种思想动态和政治立场选择,都明显地具有不确定性、疑惑性、动摇性和观望态度等社会动荡与转型时期的特点。因为当时中国社会整体教育水平低下,能接受大学教育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大学生走上社会之后的政治选择和思想倾向,将会深刻地影响整个社会在新时期的发展与变革。正因为中国共产党具有优良的思政教育传统和丰富的教育经验,在中国社会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能够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对建设和巩固政权的重要作用,让思政教育前置到大学教育乃至更早的教育阶段,发挥其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与确立时期的引导和固化作用,通过在大学设置专门课程的教育方式,占领社会意识形态主阵地,通过教育过程传输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坚守的指导思想、政治信念、思想观念和社会理想。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多种形式思政教育整体中的“主渠道”地位,正是这样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引入高等教育过程中逐步确立起来的,是党的思政教育历史实践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
“主渠道”地位的形成,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育人责任的一种历史赋予。无论在改革开放前3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时期,还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新的历史阶段,无论世界政治风云如何变幻,中国社会急剧转型,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主渠道”地位越发突出和得以强化,构成我国高等教育不同专业公共必修课程的主体内容。其它任何教育形式都不可能如同课堂一样可以系统、完整、全面、深刻、连续和集中地讲授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无论是什么类型和层级的高校,无论是什么专业和研究方向的大学生、研究生,经过高等教育阶段的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是高等教育首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始终构成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主体内容,是因为在大学生培养基本目标的设定上,他们的政治立场、思想认同、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倾向,都是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根本性问题。这也可能是在建国初期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冠名为“政治课”的原因之一,因为政治课要解决的就是通过教育过程让学生能够做出正确的政治选择和合理的价值取向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内容上,充分体现着理论与实践、中国与世界、历史与现实、现在与未来的有机统一,在学科结构上也始终体现了逻辑上的严密、完整以及与历史的统一。在学科和课程的理论系统设置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初期称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原理始终构成整个课程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内容。反映中国社会发展现实和改革进程所设置的课程,从最初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到后来的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改革开放以后的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以及目前开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都充分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的理念。其它课程设置,不仅是对学生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综合素养培育在知识结构上的基本要求,更是形成与社会发展一致的道德观念、法律意识、健康心理和高尚情操必要的教育内容。从纵向上看,从专科、本科到硕士研究生,再到博士研究生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设置,同样无论是在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层次上,还是在思政教育内容的结构上,都具有教学内容设计和理论逻辑上的合理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研究生思政教育最重要的方式,已经构成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
二、“主渠道”与“支渠道”的关系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课程形式,在高校教学体系中位于重点建设地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为了实现意识形态工作目标而实施,国家设立和安排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1]高校对大学生和研究生进行思政教育历来是多渠道并举。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所以成为“主渠道”,如上所述,一方面源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向高等教育延伸所具有的历史规定性,另一方面,相对其它任何方式来说,这条渠道之为“主”,在于它作为教育手段集于一身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全面性。相对于一些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非课程方式来说,课程作为教育体系最核心、最基本的方式,虽然主要依靠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来完成知识传授和思想引导,相对于其它一些手段的生动性、趣味性、娱乐性来说,可能会被认为过于单调和传统,但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所具有的理性本质,决定了它的教育方式不能是零散的、碎片化的、感性的和随意的,这是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主要阵地[2]。科学、系统、全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定性,决定了它在形式选择上必须是科学的、整体的和系统的。
“主渠道”历来被看作是思政教育形式意义上的一种规定,被认为无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如何变化,“主渠道”作为一种形式无需调整和变化,这正是导致“主渠道”在发挥作用上有时候反而“失灵”的重要原因,即对“主渠道”的实质缺乏足够的把握。“主渠道”作为教育形式的意义只是它的一方面规定,在对其作为“主渠道”意义的认识上,需要从“教育形式”的视野和既定认识中走出来,充分认识到它作为特定学科和课程的系统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种教育方式,但是这种教育方式本质上是包括教育、教学、教材、教法以及教育技术和课程规范在内的特定系统构成。这也是为什么中宣部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构成部分来建设的原因。正是因为这种系统性,才决定了它“主渠道”地位的不可动摇性。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性、系统性和全面性的特点,决定了它首先要通过系统的教育方式进行传输,没有一种教育方式能比课程教学方式更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更能反映其理性的本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由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些要素必然存在结构性关系。比如高校各项工作中,与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相关的所有校园文化,都是这一系统的结构性要素。但是在这些要素中,并不是所有要素都具有同等的教育地位,发挥同样的教育作用。如果将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形容成一个庞大的水系,内涵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犹如溪流淙淙的三江源头,以其理论形态表现着思想的缓缓流淌,当这种科学的理论与中国社会发展现实结合的时候,就从一种理论的力量演化为波涛汹涌的黄河、长江,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滚滚洪流。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就是将这一时代潮流中所产生和形成的精神、思想、观念、理论和主张,通过作为整个水系构成部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流向学生头脑。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很多领域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思想体系、学科体系、教材体系乃至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个系统多重要素构成的结构性关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该系统结构的稳定和变化具有决定性意义,无论其它非课程形式具有怎样的灵活性、生动性和趣味性,以及可能取得课堂教育无法达到的某些方面的效果,但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无论是思想的波澜壮阔还是理论的碧波微澜,都是通过这条渠道“流”向学生头脑并因为它所具有的精神、观念、理论力量而冲击学生头脑,尽管达到一定的教育效果需要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但是汇集于“主渠道”的思想和理论的系统性与全面性,是任何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补充和辅助方式的“支渠道”不可替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质”的内在规定性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直接同一性,失去其 “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也就不复存在或者说失去了存在的意义”。[3]“主流”与“支流”间是一种“主次”和“主从”关系,“主渠道”堵塞或者不够通畅,“支渠道”就会干涸或断水,只有“主渠道”的浩浩荡荡,才可能有“支渠道”的流水潺潺。
尽管现代教学手段多种多样,这些手段的运用都应当建立在教学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系统传授上,技术上再先进与手段上再生动,都只能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课堂上面对面以讲授为主要教育方式的辅助手段。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主导由两个维度所构成:其一是受教育者能够“真学”,这是教学主导生成的逻辑前提; 其二是理论课教师作为意识形态教育者的在场并能够“真教”,这是理论课教学主导实现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两者的高度统一,缺一不可。[4]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决定了对它的传播上也必须是系统和科学的。这种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系统性,一方面取决于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系统认识和把握;另一方面取决于讲授过程中手段和方法上的系统和科学。课堂讲授作为“主渠道”中思想和知识从教师向学生头脑中“流动”的主要方式,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本身作为系统理论而必然形成的一个系统教育、教学链条,也符合一般的教育和教学规律。正像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的那样,“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这同样是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和结果的标准。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建构和运行中,有些学校有些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由于多方面原因不尽如人意,产生贬低乃至否定“主渠道”根本作用的倾向,或者用其它方式替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将思想政治教育引向过度娱乐化、形式化、趣味化、游戏化。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完整的系统性、严谨的逻辑性、理论的统一性、深刻的实践性等,有被碎片化、肢解化、零散化的倾向。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
三、“主渠道”的时代规定性与所应担负的历史使命
“讲话”深刻地阐明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方向、基本原则和探索路径,必将开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社会新的实践相结合的进程,必然强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产生新的理论形态和思想成果。这就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中如何发挥“主渠道”的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形象地说,任何渠道,历经多年流淌,都需要排障清淤、加长拓宽、注入新流。 在对待“主渠道”问题上,需要形成一种时代意识。作为党和国家培养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主渠道”一经构建不能一成不变,一劳永逸。虽然经流的都是思想的洪流和理论的清泉,但是流程、流速、流量、流向都应该根据需要做出时代性调整。时代所提供的还有修筑这一渠道的材料、设计、工况和结构等,更重要的是所要流向的目标和到达目标后所要浇灌的思想沃土能不能生长出新的禾苗。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前提是建构以学生为认知主体和接受主体的教学目标”。[5]这一切都会因时代进步而发生改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充实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将发展了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和最新形态引入思政理论课程教学,需要对“主渠道”如何适应由理论进步和思想更新带来的一系列可能的变化做出反应。
一是要按照总书记讲话中对如何认识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所提出的要求,作为开拓“主渠道”的一种基本视野和时代眼光。“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6]将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同样也要具备这样的思维方式和宽广胸怀,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基础,以中国社会发展实践为基点,在理论与实践、中国与世界、历史与现实、现在与未来的结合上,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和思想,科学、系统和全面地通过“主渠道”完成向当代大学生头脑的传输过程。“主渠道”更要“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培育学生群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授,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关系,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确立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贡献自己力量的信念。
二是“主渠道”要毫不动摇地贯彻“讲话”中有关旗帜鲜明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将其作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的基本要求。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除了因为我们要“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所有方面,都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放在首位,这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撑。
三是“主渠道”要发挥自身独特的教育功能,积极参与建构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的进程。“讲话”对建构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寄予厚望并提出了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对这项事业在构建过程中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作了系统的论述和阐释。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划时代的历史节点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只是等待和准备享用这一创新过程的结果,从开始就应该以主体姿态和身份参与这一过程。一方面要将这些基本原则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原则和要求,所有通过“主渠道”向学生头脑的信息传输,在政治上、思想上、知识上都要体现出这些基本要求,不能墨守成规和固化经验,要力求将正在不断形成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风格、特色和气派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另一方面,要能够把创新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基于中国实践的创新过程,通过“主渠道”的传输过程,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支撑,就不可能将研究阶段完成的创新不打折扣地传送至课堂、教材和学生头脑,创新是“主渠道”输送过程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尤其在新的理论和思想不断涌现的时期。
四是“主渠道”还肩负着“讲话”中所提出来的一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具体问题上的直接责任。讲话中明确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已基本确立,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一些学科设置同社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学科体系不够健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比较薄弱”; “学科体系同教材体系密不可分。学科体系建设上不去,教材体系就上不去;反过来,教材体系上不去,学科体系就没有后劲”。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渠道”地位,决定了它有责任、也应该有能力参与这些问题的解决和推进,所有在第一线从事教学的教师,都可以从教学实践和学生需求出发,对教材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这些建议不仅可以直接反馈到学科建设上去,而且能够通过推进学科的不断成熟从而带来教学上的进步。
[1]钟文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J].高教研究,2016(1):97-98.
[2]孙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基本内涵与根本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0):112-114.
[3]叶国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内涵分析与认识维度[J].教育评论,2016(9):143-146.
[4]韦世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导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6(9):39-42.
[5]苏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51-53.
[6]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6-05-18).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
Re-comment on the Status and Roles of the “Main Channel” of Ideological and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New Times
Bian Fenghua
(College of Marxism, Shijiazhuang Tiedao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43, China)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reasons wh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be the “Main Channel”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elieving that it is a historical endow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also the fundamental stipul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ultivating talents. It makes a deep analysi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in Channel” and the “Branch Channel” and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presently existing in ideas and practices. According to the spirit conveyed by the important speech delivered by the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at th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Seminar, the paper expounds the new form of the “Main Channel” to assume and its historical task to take on in the new tim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Main Channel; status and roles
2095-0365(2017)01-0089-05
2016-11-25
边凤花(1965-),女,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等。
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SD134003);河北省重点学科培育项目
G641
A
10.13319/j.cnki.sjztddxxbskb.2017.01.17
本文信息:边凤花.再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地位与作用[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1):8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