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影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分析
2017-04-02徐婷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记忆的主要表现形式,具有重要的文化知识信息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资源丰富而多样,利用现代声像学影像技术记录开发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影像信源,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重要举措,有利于繁荣与发展民族民间文化事业,满足对人文影像知识信息需求。电视影像则以独特的表现手法,在文化传承领域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电视影像更是以其特有的自身优势,为其在时间进程中留下了客观存在的精确印记。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影像,文化保护
一、電视影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
1.电视影像的发展现状
电视影像以电视技术为依托,以电子媒介为传播手段,使画面的记录过程以及呈现方式更为迅速便捷,可以及时通过电子媒介观看的一种影像资源。影像资料及声像媒体资料,也叫视听媒体资料、音像多媒体资料,是非书资料中的一种新型的主要文献载体资料,集图像、声音与文字为一体,存贮于光电感光材料介质信息载体上,以光学影像手段将图像、声音及文字记录下来所形成的,过现代新型影像媒体设备阅读的新型文献资料载体称之为影像资料。优点是传递信息快、直观、形象生动,能完整记录和再现存贮事物对象的原貌和空间。在现代文化发展中凸显出它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同时也是我们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新型方法,也是我们现代图书馆参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开展地方文化传播与研究的重要表现形式。
2.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200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如下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社区、群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2005年12月,国务院为设立“文化遗产日”下发通知,指出“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要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各地积极号召,加大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发掘和探寻文化遗产,让大众感受文化,了解文化,珍惜文化,保护文化,进而传承文化,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也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二、电视影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也是历史及人文精神的见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既艰苦又复杂的浩大工程,传统影像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的保护手法显然已经无法适应越来越多种类和数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利用现代电子科学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建立庞大的以数字媒介为呈现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系统,是不容忽视的工作所在。只有积极的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程中去,才有可能彰显民族民间文化的特征,维护民族文化主权,这也是不同民族之间对话交往的一个有效途径。
电视影像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独特的优势。第一,电视影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即时性,它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进行不间断地连续拍摄,无须通过实体转换,直接在电子媒介上就能够随时呈现出所拍摄的画面。第二,电视影像具有庞大的存储力度。大容量的多信息存储能力,使得数字影像更加适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记录方式为动态的影像记录,而并非静态的照片拍摄,动态的影像记录所需要的存储空间必须足够大,才足以将整个要记录的某一样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地呈现出来。第三,数字影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方便快捷,数字影像系统具有方便快捷而又人性化的操作程序,尤其在现今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时代,可视化操作界面的应用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普及程度,随着这一普及程度的提高,数字影像设备的应用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传统艺术作品的拍摄,并且已开始进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电视影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表达
对文化的呈现和解读一直以来是中国纪录片的强项和优势所在,这不仅得益于中华民族悠久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更与长久以来纪录片创作中浓厚的人文情怀密不可分。近些年来随着纪录片创作水准的突飞猛进和央视纪录频道的开启,历史文化视野下的纪录片题材的拍摄制作愈发成熟,表现愈发饱满充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纪录片成长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课题,一直都是纪录片取材的丰富文化宝库。从中国最早的电影——1905 年拍摄的《定军山》开始,就已经将京剧作为重要关注对象,而近些年来《中国记忆》、《故宫》、《传承》、《留住手艺》等优秀纪录片的推出,更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多元发展趋势下展现出巨大的魅力。从这些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影视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呈现方式和传递出的多元价值,并由此可见纪录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所起的独特作用。当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渐消失,文化工作者和民间艺术家们正不遗余力地保全这些遗产的基本面貌,或通过适当改造使其适应现代社会并将文化传承下去。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的、不可重复的历史遗存和文化记忆,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对此,我们应该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和危机意识,充分认识到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一方面要尊重和敬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环境和文化空间,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影像传播的直观性、多维性、审美创新性的数字化载体长久保存广泛传播的优势,积极实现数字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双赢,起到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彭冬梅.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手段[J].中国书画,2006(4).
[2]伍新明.电视传播当代性与原生态文化影像元素[J].贵州大学学报2009(3).
[3]权玺.大众传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功能与缺失[J].北方传媒研究, 2008(1).
[4]华山.关于数字化时代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现[J].中华文化画报,2009(1).
[5]陈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碎片化及其对策[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3).
[6]刘晓春.谁的原生态? 何为本真性?[J].学术研究,2008(2).
作者简介:徐婷(1991—),女,山东省聊城人,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2015级广播电视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视制作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