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教学如何进行学情分析
2017-04-02黄春光
黄春光
【摘 要】对目前中学数学课堂存在的低效教学现象,教师提出一些问题,牵着学生走进预先设好的“陷阱”,教师只是从自己着眼,从“教”的层面着眼,较少从学生“学”的角度看问题。这样的教学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阻碍学生的发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提出教师要科学地进行学情分析,舍得花时间去研究学生,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思考相应的对策,了解学生的需要,才能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情分析;有效性
尽管我们一直在进行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但中学数学课堂存在的低效教学现象,教师只是从自己着眼,从“教”的层面着眼,较少从学生“学”的角度看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显然不是有效教学。余文森教授指出:“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过程和最大的效率、效益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他还解释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可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基于学情分析的。
学情分析指教师在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学习方法、智力水平、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学习成绩等因素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以便更好地确定当前所学概念和新知的教学起点及适用的教学策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充分关注学生需求,才能使教师的教更有效。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对学生的学情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呢,下面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中学数学学情分析现状
1.分析方法单一
通过样本调查,超过半数的教师通过谈话和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知识水平,约有20%的教师通过自身的经验评估本节课学生会遇到的困难,约10%的教师通过现阶段的测验成绩和作业情况进行学情分析和评估,教师进行学情分析的方法比较单一。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们应该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如问卷调查、谈话、前测、后测、练习等,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学习效果。
2.分析内容粗糙
从调查来看,中学数学教师进行学情分析主要围绕以下两点进行:一是分析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无困难和兴趣,这是对学生学习需要的分析;二是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班级的整体水平等,这是对学生学习准备的分析。如此的学情分析,没有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个体差异展开,内容粗糙,对教学并无实际指导意义。例如,一位教师这样进行学情分析:该班学生数学基础较好,有较强的学习欲望。这是对学生群体的心理和生理模糊特征的分析,并不是对本班学生具体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分析,这样的学情分析比较空洞抽象,对改进教学帮助不大。
3.分析没有得到合理应用
学情分析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但从调查结果来看,很多教师都只是孤立地把学情分析当做备课的环节之一,没有结合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作业练习来设计适应相应学情的教学环节。例如,在分析“学习需要”时,很多教师在备课环节分析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却没有针对这些可能性设计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的具体措施。又如,在分析“学习准备”时,虽然某些教师已经分析了学生的学习经验,评估了学生的知识水平,但仍然没有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删减内容。
针对学情分析的现状,笔者认为,要能正确地进行学情分析,提高教学效率,必须明确两个问题。一是分析什么,这就要弄懂几个概念——“已知”“未知”“能知”“怎么知”,“已知”指的是学生的知识经验和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能力水平;“未知”包含将要学习的知识和已经学习过了但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能知”就是指通过教学,学生能掌握什么知识;“怎么知”是如何学习到知识,包括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二是学情分析应多种方法结合,除了根据经验判断外,还应该综合运用观察、访谈、抽样问卷调查等方法。
二、基于学情分析的教学策略
1.基于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对教学有方向性的指导作用,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属点,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没有学情分析基础的教学目标是不科学的,科学的教学应通过分析学生的“已知”和“未知”来确定教学目标。例如,笔者曾在教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正数和负数》这一章节时,先进行这样的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对数的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生活中数的应用理解不深。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生产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一教学目标不但重视问题解决的结果,而且重视问题解决的过程以及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体验等。
2.基于学情分析,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了兴趣,形成了内在的需要和动机时,他才能具有达成目标的主动性,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如在学习《椭圆》一节时,首先我让一位学生按照课本要求在黑板上用事先准备好的材料自主画椭圆,其余学生观察椭圆的形成过程,通过学生的观察和实践,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加之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曲线与方程》部分内容,这就为得出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做了铺垫。就学情而言,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几何图形、标准方程及简单性质,了解椭圆在刻画现实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学生自主动手操作的过程直观性强,吸引了全班學生的眼球,一下子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从而为本课数学的高效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基于学情分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需要”和“学习准备”都是学情分析的重点内容,在上每一节新课之前,都要分析本班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和特殊群体的学习能力,并在教学中采取相应的措施。譬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2)《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一节中所涉及的定理、性质较多,且所任教班级大部分学生基础比较薄弱。教学时笔者鼓励较为积极的学生上台讲解,教师退居倾听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这就促使上台讲解的同学必须先理清思路,组织语言;台下听讲的同学对这一新颖的方式感到新奇,促使他们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参与的热情高涨。这一变化不仅激发了讲课学生的积极性,也给听课的学生注入了一支强心剂,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对于学生培养数学思维和锻炼语言表述能力也大有裨益。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的毕生追求,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对学情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全面分析学生学习的基础、需求、方法和习惯等,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灵活地驾驭课堂教学,作为一线教师,只有不断地探索、实践、改革、创新,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有效。
参考文献:
[1]宋运来.《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江苏人民出版社
[2]曹培英.《学情分析的意义、内容与方法》
[3]冯恩洪.《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