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读理论视角下理雅各英译《诗经》婚恋诗评析
2017-04-01朱云会王金安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无锡214000
朱云会, 王金安(江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 江苏 无锡 214000)
误读理论视角下理雅各英译《诗经》婚恋诗评析
朱云会, 王金安
(江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 江苏 无锡 214000)
以理雅各《诗经》的英译本为例,在误读理论视角下,采用文化批评的研究模式,从译者的文化身份、知识构成以及意识形态等语言外的文化因素着手,探究译本对中国传统婚恋观的误读误译现象。
理雅各; 《诗经》英译本; 传统婚恋观; 误读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的创作奠定了中国诗歌创作的民族文化传统。在《诗经》中,以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婚恋诗约70余篇,占相当大的比重,成为研究我国先秦时期婚恋习俗的不二之选。随着典籍翻译的流行,近些年来,许多学者对《诗经》进行了大量翻译和英译研究。但是笔者通过检索学位论文和期刊数据库得出,目前学者们对《诗经》英译的研究大致呈现以下两大特点:①单译本研究,将原文和译文进行对比分析,评析译文的优劣,归纳译者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策略;②译本对比研究,两个或者多个译本对比分析,总结各个译本的特点与不足。除此之外,鲜有学者分析研究《诗经》中婚恋诗的英译现状,以及译者对中国传统婚恋观的误读误译现象。
本文以理雅各(James Legge)1871年《诗经》英译本为例,在误读理论视角下,采用文化批评的研究模式,从译者的文化身份、知识构成以及意识形态等语言外的文化因素着手,解析理雅各《诗经》英译本对中国传统婚恋诗的误读误译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就全球化语境下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和“融进去”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 研究学理
中国古代对误读现象的阐释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西汉著名的思想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卷五《精华》中提出“诗无达诂”,即《诗》无定形,读《诗》者亦无定形。《诗》指《诗经》。“ 达诂”意为“确切的训诂或解释”,《诗经》没有通达或者一成不变的解释,其释意因时因人而异。
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是国外较早关注误读理论的学者。他声称“一切阅读都是误读,都是写作,都是创造”[1]。因此,误读是一种旨在摆脱前人影响,达到创新的主动行为。
文学语言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其意义难以穷尽,不同的读者会对文本具有不同的解读。在文学翻译中,译者首先是读者,阅读源文本,探索源文本的内涵;其次,他又是一位译者,把源文本的内涵转换成目标文本。因此,在整个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担任着双重角色,肩负着双重任务。因为文本不存在精确无误的训诂,所以译者在解读源文本和翻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和“误译”。
理雅各在翻译《诗经》时,由于受其自身文化身份、知识构成以及意识形态的影响,译本中难免会产生对中国文化的误读现象。误读理论视角下评析理雅各1871年《诗经》英译本,将会为翻译文学批评开辟崭新的视野。
二、 中西传统婚恋观
爱情和婚姻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自古代以来婚姻便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礼记·昏义》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诗经》所涉及的众多主题中,婚恋诗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展现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纯真的情感,自然纯朴,率真热情。
《诗经》记录了我国上古先民的婚恋习俗及文化心理。先秦时期,婚姻的基本模式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婚姻缔结的基本原则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的解除方式有“七出”,“义绝”以及“和离”,离婚或者丧夫的女子有权再嫁。
周代社会,群婚制逐渐过渡到对偶婚制,人类的两性关系也逐步进入了文明社会的阶段。在宗法制社会中,“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周易·序卦》)因此,礼制在古代婚恋制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周礼中,“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在男女婚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卫风·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诗经·齐风·南山》:“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豳风·伐坷》:“伐坷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孟子·滕文公下》曰:“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由此可见,父母是婚恋的重要决策者,媒人则从中牵媒拉线。此外,据《周礼·媒氏》记载:“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这说明仲春时节婚恋自由。因此,《诗经》中既有表现婚恋自由的诗篇,又有描写“发乎情止乎礼”的诗篇。
古代的嫁娶程序也受严格的礼制限制。嫁娶礼中最主要的是“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些都由男方操办。女子在婚前要接受“礼教”教育。据《礼记·昏义》载:“以古者妇人先嫁三月,祖庙未毁,教于公宫;祖庙既毁,教于宗室。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是故妇顺备而后内和理,内和理而后家可长久也”。由此可以看出,礼制认为“妇顺”是夫妻和谐相处,家庭和睦长久的基础。
早在罗马帝政时代(约公元前2世纪),西方社会就已经确立了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古罗马法学家莫德斯丁称,“婚姻是一夫一妻的终身结合,神事和人事的共同关系”。所以,西方社会见不到嫔妃如云、妻妾成群的达官贵族,平民百姓也不会一妻多妾。
基于对基督的信仰和维护,理雅各对中国古代的“一夫多妻制”持批判态度,认为中国古代女性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扮演着无足轻重的角色。
三、 基于译者文化背景的解读造成对传统婚恋观的误读
理雅各出生于苏格兰,父亲经商,母亲早逝,家境殷实。父亲是一名狂热的非国教基督教教徒,严格遵守宗教礼仪,并要求家人和自己定时参加每个礼拜日的教堂活动。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理雅各有着强烈的宗教情怀。
19世纪的英国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达到全盛时期。当时的英国人把西方发达的文明归功于基督教。因此他们“强调基督徒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2],认为要改变殖民地的落后面貌,必须首先改变他们的信仰[3]。因此,童年时期理雅各就听过许多有关海外传教士的英雄事迹,并受此激励,渴望成为一名传教士。
1840年,理雅各带着新婚妻子、医生郝博森、小米怜来到英国殖民地马六甲,开启了他的传教生涯。在理雅各的传教过程中,他尝试过创建教会学校,对中国的儿童进行基督教教育,再由这些孩子把基督教思想传播开来。此外,他还多次亲自进行家访,在公共场合公开讲道,修建教堂,为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
理雅各的一生为基督教传教事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为了在传教事业上有所建树,他翻译并研究了包括佛教经典、道家哲学、儒家典籍等在内的许多中国古典典籍。
理雅各一生三译《诗经》,1871年《中国经典》(第一版)中的散文体译本最为著名。尽管理雅各翻译《诗经》时为了准确传达中国文化的精髓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但是他对《诗经》的翻译和阐释并不像明末清初的其他传教士一样对中国文化满怀敬意,他时刻以传教为宗旨,对中国儒家文化和儒家典籍的评价均建立在西方价值体系之上。
以《召南·野有死麕序》为例,关于该诗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据《毛诗》记载:“《野有死麕》, 恶无礼也。天下大乱, 强暴相凌, 遂成淫风。被文王之化, 虽当乱世, 犹恶无礼也。”朱熹《诗集传》云:“此章乃述女子拒之之辞,……其凛然不可犯之意盖可见矣!”理雅各在注释中把该诗的主旨解释为:“A virtuous young lady resists the attempts of a seducer(一位贞洁的年轻女子抵抗诱骗者的引诱)”。
译文中,理雅各把“吉士”译为“gentleman”(一个道貌岸然的“绅士”),把“诱之”译为“lead her astray”(勾引良女),把“有女如玉”译为“There is a young lady like a gem”。据《21世纪大英汉字典》记载,“lady”指贤淑高贵的女士,“gem”指完善的、无瑕的、品质极优良的。理雅各在注释中写道:“我认为诗人用玉来代指女子的美德。”理译使用大量道德意味强烈的词汇,强烈谴责了当时混乱的礼制。诗中女子虽处乱世,犹恶无礼;面对引诱,仍能保持淑女风范。维多利亚时期,社会和法制对女性的道德约束森严,因此,身为传教士的理雅各在翻译《诗经》时忽视了《诗经》中透出的淳朴爱情。他使用一系列道德词汇阐释诗篇,使译文带有强烈的说教意味。
其实,在《诗经》时代,礼教尚未完全形成。男女之间可以自由、大胆、率真地表达爱情,互诉爱慕之情。
又如《鄘风·柏舟》,有些学者认为该诗描写共姜自誓,该说系将本诗与《邶风·柏舟》混为一谈。另外还有学者认为全诗描写卫世子共伯英年早逝,妻子为其守节,父母强迫妻子改嫁,妻子誓死不从的故事。译文中,理雅各将“天”译为“Heaven”,据《毛诗序》记载,“天”指代的是“father(父)”,与“母”相对。《说文解字注》中段玉裁对“天”的解释为:“然则天亦可为凡颠之称,臣于君、子于父、妻于夫、民于食皆曰天也。”[4]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天地、父母等概念常成对出现。因此,此处的“天”应该指代“父”。然而,理雅各却在注释中指出“为什么我们不假定她真的是在向上天祈祷呢?”理雅各认为该女子反抗父母之命,甘为亡夫守节,堪为女中豪杰,值得称颂。在注释中,理雅各强烈谴责了孔子的伦理思想----把诗中为亡夫守节,拒绝再嫁的女子树立为后世学习的榜样。他疑惑寡妇和鳃夫在中国人的价值体系中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社会地位,人们对他们的道德衡量标准也是如此不同?事实上,春秋时期,女子为亡夫守节的意识还比较淡薄,社会对女子改嫁的限制也不严格。“不事二夫”是宋明时期的礼节。后人多认为这是一位少女要求婚姻自由,向“父母之命”公开违抗的诗,歌颂了爱情的真挚和专一[5]。
“君子”,中国社会文化的文化负载词。在中国的各家各派中,儒家对“君子”极为重视。“君子”一词在《诗经》中出现多次。古代社会,“君子”主要包含三种含义:①贵族的统称,西周和春秋时期的一个特定义项;②对丈夫和爱人的敬称;③指有才德之人,这一义项沿用至今,如“正人君子”[6]。
理雅各在翻译“君子”时并没有弄清“君子”的真正含义,产生了误读。如:
例1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
The modest, retiring, virtuous, young lady: for our prince a good mate she.
例2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召南·草虫》)
While I do not see my lord, my sorrowful heart is agitated.
例1中,理雅各将“君子”译为“our prince”。依据旧说此处“君子”指文王,由此可见,在一定程度上理雅各对儒家文化持认同的观点,但是他并没有明确地指出“our prince”指代“文王”。理雅各认为 “这个民族有着某种约束力很强的道德准则。”[7]因此在他眼中,《诗经》并不是一部单纯的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他没有过多的关注文本的文学性,而是聚焦于文本所反映出的经学传统以及道德礼教。《草虫》是一首思妇的诗,描写了妻子对远行丈夫的思念之情。“君子”是劳动人民还是王侯贵族无法确定,但是可以明确“君子”是女主人公对自己丈夫的敬称。例2中,理雅各将“君子”译为“my lord”,译文充满了等级色彩,暗含了女性对男性的屈从。同时“lord”还有“上帝、耶稣”的意思,由此可见,理雅各的译文是基于基督教思想的阐释。
四、 过度依赖旧说引发对传统婚恋观的误读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一直处于正统地位,位于“五经”之首的《诗经》也一直被当做“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教化之作。朱熹《诗集传序》称《诗经》“人事浃于下,天道备于上,而无一理之不具也……则修身齐家,平均天下之道, 其欲不待他求而得之于此矣。”[8]由此可见,孔子及儒家思想在当时具有极高的地位。
传教士理雅各深刻地认识到孔子及儒家思想在中国的权威地位,他认为只有深入了解中国社会、道德等决定中国政治统治的关键因素,彻底掌握中国圣贤编撰的经书礼义,才能更好地完成传教任务,撼摇儒家思想在中国的正统地位,促进基督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翻译《诗经》的过程中,为了最大程度的忠实原文,再现原文的思想内涵,理雅各以经学传统为依据,以《毛诗序》和《诗集传》为底本,对诗歌进行了索引式的翻译。译本中,理雅各依据《毛诗序》为每首译诗给出题解。其中,大约81%的题解与《毛诗序》的题旨完全相符。在文字的解释方面,理雅各以朱熹观点为主,以毛、郑两家观点为参考,并在此基础上添加了自己的见解。由于理雅各对中国文化缺乏足够的了解,翻译过程中过度依赖权威版本的解释,并在此基础上牵强附会以达到传教的目的,因此对中国文化产生了误读。尤其是在解读反映中国传统婚恋观的诗篇时,理雅各依照旧说给爱情诗附加上历史事件,将优美的爱情诗变成了政治说教诗。
如《邶风·绿衣》,一首悼亡诗,诗人睹物思人,思念过世的妻子。《毛诗序》云:“卫庄姜伤已也。妾上僭,夫人失位而作是诗也。”认为是庄姜失位伤己之作。朱熹曰“庄公惑于壁妾,夫人庄姜贤而失位,故作此诗,言绿衣黄里,以比贱妾尊显.正嫡幽微,使我忧之不能自已也。”从毛说。理雅各在题解中写道:“Metaphorical. The complaint, sad but resigned, of a neglected wife.”注释中,理雅各大篇幅描述了庄姜的遭遇,并指出这首诗展现了魏国后宫女性生活的凄苦。
又如《邶风·简兮》,一首描写女子观看舞师表演万舞,并对舞师产生爱慕之情的诗。自先秦至清代以来,学者们都认为这首诗和“贤人”有关。《毛诗序》载:“《简兮》,刺不用贤也。卫之贤者仕于伶官,皆可以承事王者也。”认为诗歌讽刺了贤人得不到重用。宋代朱熹认为该诗是贤者失意的自嘲,“贤者不得志而仕于伶官,有轻世肆志之心焉。故其言如此。若自誉而实自嘲也”。清代学者方玉润把《简兮》的主题定义为“贤者自伤失位而抒所怀也”。理雅各因袭旧说,在译文中以男士的口吻,采用第一人称进行翻译。并将诗的主旨阐释为“魏国官吏报怨工作劳累,因得不到重用而苦恼。”同样认为该诗是贤人未得到重用而作的伤怀之作。
除此之外,理雅各还依据旧说将描述女子在济水旁边等待未婚夫的《邶风·匏有苦叶》解读为“刺淫乱之诗”,将女子描述自己与情人定情过程的诗篇《王风·丘中有麻》解读为女子盼望与所思者相会,害怕情人移情别恋的诗。
五、 结 语
文化层面的误读分为无意误读和有意误读。综观理雅各1871年《诗经》英译本可以发现,理雅各对中国传统婚恋诗歌的误读主要源于两个原因:①受译者文化身份和译者主体性影响产生的误读;②受原著和原版训释权威的影响产生的误读。笔者认为前者属于有意误读,后者属于无意误读。
为了达到传教目的,在翻译过程中理雅各采用一系列的道德词语,把基督教的思想强加到儒家思想中。以期扩大基督教在中国的影响,促进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理雅各指出“《诗经》字里行间可能满是令人羡慕的、和谐的夫妻关系的描述,但事实上,没有比《诗经》更充斥着鲜明的家庭和社会制度的罪恶。”他痛恨中国的“一夫多妻制”,鄙视中国贵族阶级妻妾成群、嫔妃如云的现象,因此在解读婚恋诗时,理雅各着眼于诗歌的道德教化作用,把《诗经》变成他传播基督教思想的工具。
此外,尽管理雅各在翻译过程中查阅了大量资料,力求最大限度地还原诗集的本义,但是他始终不能摆脱传统阐释的影响,扭曲了“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本义,把《诗经》中的婚恋诗解读成反映文王教化的诗篇,并把《诗经》变成一本反映政治道德教化的教科书。
近年来,尽管学者们翻译并研究了大量的西方经典著作,但在中国文化的对外宣传方面却止步不前。为了促进中国文化精髓的对外传播,胡锦涛同志指出:“……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9]
理雅各1871年《诗经》英译本是《诗经》英译史上第一个全译本,它的问世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对外传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不同民族对相同情景的理解和选择仍然有所差别[10]。因此理译本中的文化误读现象也不容忽视,因为这不仅会造成西方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解,还阻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传承与发展。我们应当把翻译置于一个恢弘广博的文化视阈进行研究和审视[11]。因此在今后的翻译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语言层面的准确,还要注重文化层面的解读,从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两方面着手解读文本。
[ 1 ] BLOOM H. A map of misreading[M].New York and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5:3.
[ 2 ] 马森. 西方的中华帝国观[M]. 杨德山,等译. 北京:时事出版社, 1999:368.
[ 3 ] 姜燕. 理雅各《诗经》英译[D]. 济南:山东大学, 2010:36.
[ 4 ] 许慎. 说文解字注[M]. 段玉裁,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1.
[ 5 ] 程俊英. 诗经译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45.
[ 6 ] 洪卫国. 《诗经》中的“君子”释义[J]. 语文知识, 2004(8):20.
[ 7 ] 岳峰. 架设东西方的桥梁: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研究[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3:100.
[ 8 ] 朱熹. 诗集传[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2.
[ 9 ] 胡锦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9:28.
[10] 唐婧. 认知语法视野下《 诗经》“ 桑意象” 及“ 采桑女形象” 的英译:许渊冲、 汪榕培、 理雅各三种译本对比分析[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18(1):142.
[11] 谢程程. “寒山诗”的落寞与繁华:以翻译改写为视角[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18(5):593.
【责任编辑 刘 洋】
On James Legge’s Translation of Romantic Poem inTheBookofSongs: A Perspective of Misreading Theory
ZhuYunhui,WangJin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000, China)
Taking the English version ofTheBookofSongs, translated by James Legge, as an example, in the perspective of misreading theory, using the research model of cultural criticism, the misreading and mistransl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alue on love and marriage are explored from the translator's cultural identity, knowledge composition, ideology and other cultural factors outside the language.
James Legge; English version ofTheBookofSongs; traditional value on love and marriage; misreading
2017-02-11
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KYZZ16_0301)。
朱云会(1992-),女,河北沧州人,江南大学硕士研究生; 王金安(1965-),男,河南鲁山人,江南大学教授。
2095-5464(2017)03-0356-05
H 315.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