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农村金融机构的普惠作用分析

2017-04-01沈阳大学经济学院辽宁沈阳110041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普惠东北金融机构

王 风 峰(沈阳大学 经济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1)



东北农村金融机构的普惠作用分析

王 风 峰
(沈阳大学 经济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1)

阐述东北农村金融机构普惠作用的具体表现,分析东北农村金融机构普惠作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定位东北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方向,提出东北农村金融机构普惠作用的发展对策。

农村金融机构; 东北振兴; 普惠作用

一、 东北农村金融机构的普惠作用

1. 农村金融机构更了解基层客户需求

大多数金融机构不愿意给农村企业和农民提供贷款等融资服务,因为绝大多数“三农”贷款如果一旦成了坏账往往原因不明,贷款负责人要受到追究和相应的惩罚。所以,农村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比城市还要严重。中国有70%以上的小企业和居民得不到良好的金融服务,其中很大比重是农村企业和农民。相比于城市金融机构而言,东北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规模普遍偏小,具有很强的地缘性,属于典型的地区性银行,能够灵活、方便地满足某一区域经济的发展,在为农村产业转型发展提供资金的过程中更能贴近所服务的客户人群,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帮助他们解决资金难题,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

2. 农村金融机构服务方式更接近百姓需要

中国的金融体系在过去30多年中高速发展,规模做得很大,但是市场机制还没有完全发挥作用,对中小企业和个人的金融服务提供不够充分[1]。 从数量上看,金融机构投放到农村的资金量虽有增加,但在信贷规模中占比还较低,对农村信贷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很多贷款的资金数量对于较大型种植业、养殖业来说还偏少。相比而言,东北农村金融机构门槛更低,长期以来主要的服务对象都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自营领域的普通农民。这个群体大多出身草根,双方平等的地位和合作关系决定了这些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方式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具有亲和力,满足了低收入农村客户的服务需求。

3. 农村金融机构与其他机构协同推进

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由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所构成。其中村镇银行是由一家及以上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发起人发起设立,企业和个人均可按一定比例共同出资,为当地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2]。上述这些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主体都是“三农”,它们在促进薄弱农业领域发展方面具备一种天生的优势,反哺性强,可以极大地弥补普惠金融服务在广大农村地区的不足。而且,这些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循环符合“取之当地、反哺当地”的流动路径,在振兴地区经济发展中与本地区其他机构协同“共振”的特点较为明显。

2015年1月7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延续并完善支持农村金融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明确将农户小额贷款、部分涉农保险业务的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延期至2016年12月31日的同时,又进一步提高优惠力度,税优贷款限额从5万元提至10万元。这是国家打出财政、金融“组合拳”中重要一环,税收优惠力度的加大,有利于调动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引导金融资源“下沉”农村,反哺“三农”[3]。

二、 东北农村金融机构普惠作用中存在的问题

1. 多种冲击导致信用风险上升

近几年,随着东北地区产业经济下行压力的不断增大,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船舶化工等部分行业发展出现了颓势,这种经济风险不断向农村金融机构传导。同时,大多数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受地域的限制,只能让农业资金在农村内部循环流通,难以通过向其他行业或区域增加信贷投放来对冲风险,导致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营风险不断抬高,信用风险上升。

很多东北农村金融机构的客户主体为涉农小微企业、农户等。农业本身具有自然经济属性,受外在条件影响很大,属于脆弱型产业。这些小微企业、农户不仅脆弱,而且普遍信用记录缺乏、财务报表不规范,信贷抵押物比较单一,贷款主要采用信用或联保方式,担保体系尚不健全。在这种情况下,农村金融机构难免会受到冲击,导致信贷资产质量不断下降。

2. 风险传导机制更加敏感

东北经济可能在较长时期内经历一个缓慢发展甚至负增长的过程。有些企业产能下降,个别企业停产歇业,有时大股东和大客户还会发生失联。一般来说,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银行间的风险传导机制会更加敏感,金融风险跨市场、跨机构传导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即单家农合机构的风险会很容易传染到多家农合机构,单个风险可能就会放大成为多种风险,导致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信贷风险、信息网络风险、客户风险交织在一起。这些风险叠加累积,不仅风险加大了,而且危害性也成倍放大。

东北各农村金融机构多具有法人层级低、资产规模小、风险管理水平不高等特点,在上述一系列累加的风险面前,必然会出现抗风险能力较弱的问题,如何防范、化解多种金融风险是一个棘手的难题。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角度来说,东北一些农村金融机构中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存在的风险最大,其他的诸如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信社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都有可能存在潜在金融风险。

3. 流动性风险加大

东北地区经济走入增速下滑的困境以来,一些煤炭、钢铁等行业企业出现产品需求萎靡、销量下降的情况,这会通过资金流的传导机制影响东北地区农村金融机构的存款数量。加之现在互联网金融膨胀发展,有一部分资金供给绕开了银行体系流向互联网金融系统,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的地位相对降低。上述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东北农村金融机构的存款外流。在资金来源受到干扰的影响下,部分金融机构对于同业资金的依赖程度加深,融资方式由直接融资为主向直接、间接融资并重发生转换。原本农村金融机构自身资金就有限,资金调拨能力不足,抵御外部宏观经济变化和市场周期紧缩的能力较弱,一旦外部资金市场有变动,极易引发这些农村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严重的时候甚至可能发生挤兑等恶性极端事件。

4. 金融市场的配置效率低

金融配置效率的高低是衡量农村改革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准。受农业天生的弱质性和农民收入微薄等因素的影响,东北农村金融机构在为“三农”服务的过程中,个别地方政府服务态度还不积极,农村金融机构还缺乏先进的支农理念,支农手段也比较单一,这些都影响了东北农村金融市场的配置效率。总体来讲,当前体制下的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效率是联通政府与农民的纽带,不能将农村金融只单纯看做农村信贷问题,如此才能更加合理和客观地评价农村金融效率[4]。要从金融服务的角度去评价农村金融的配置效率问题。从东北的情况来看,农村金融市场的配置效率要低于平均水平,有些地方还出现了农业资金“非农化”的倾向,很难发挥出农村金融的普惠作用。

三、 东北农村金融机构的定位

东北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可以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增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其中,就广大农村地区来说,农村金融机构应该充分发挥出地缘性、草根性、反哺性的优势,准确定位,优质服务,持续发展,融入到所在区域的经济建设当中。

1. 立足本土,为东北振兴提供金融支持

东北地区不仅是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也是主要的现代化农业基地之一。东北农村的金融机构一般坐落于涉农地区或城郊结合地区,从地理位置上看,地缘性特点很明显。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客户的信贷需求一般具有单笔金额较小、办理业务次数频繁等特点,造成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成本提高,更适合农村中小型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相比而言,很多大型银行反而不具备这方面的竞争优势。东北农村金融机构一般规模比较小,而且长期服务于本地区域,对服务对象比较熟悉,信息渠道比较广泛,更容易克服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高风险等经营障碍。因此,东北农村的金融机构应发挥自身在地缘、人缘、信息积累、管理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在战略布局安排上与传统中、大型银行展开错位竞争,发挥出自己独有的优势。

2. 深入基层,发挥普惠优势

东北地区是传统制造业的集聚地,市场相对缺乏活力,新兴产业发展动力不足,这个问题对于农村也同样存在。东北农村有些“朝阳型”企业因缺乏抵押、担保等金融支持面临一定的资金缺口,企业规模扩大受到限制,严重束缚了企业的经营活动。农村金融机构需发挥出自身的基层优势,通过审慎的“甄别”流程,锁定那些短期资金缺乏,但有技术优势,产品有潜在销量的企业客户群体,通过提供短期贷款、降低贷款利率等灵活机动的“应急”手段为目标企业提供急需的资金,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融资困难。

金融机构在处理此类业务时要注重灵活性与风险控制并重,在竭诚为这些朝阳企业服务的同时,也要调整好自身的信贷体制和风险承受能力,尽量与目标企业的要求能够适应和吻合,下沉服务重心,发挥农村基层金融机构的“普惠”作用,助力东北农业振兴。

四、 东北农村金融机构普惠作用的推进对策

1. 积极发展新型农村普惠金融机构

国家再次提出东北振兴的政策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在这个历史机遇面前,东北农村金融机构需要及时地整合中央所传递出来的政策讯息,快速根据国家的政策调整原有的经营模式,转变固化的思维方式,适应市场的变化。农村金融机构要深层次、多角度挖掘有发展潜力的行业企业,向其中一些优势项目提供及时的信贷帮助,把中央给予的政策红利转化为企业自身发展的新动能,优化信贷结构,继续加大对农村中小企业等融资薄弱部门的金融扶持,让资金真正流动到需求最迫切的地方。长此以往,农村一些固定客户还会逐渐加深对这些金融机构的满意度与信赖感,反过来也带来了金融机构的资金回流,最终银企之间呈现出“双赢”的资金供需局面。

从具体举措来看,东北要积极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普惠的机构设置。着力增加金融服务机构的网点,在实现县域全覆盖的基础上,扩大农户小额信贷的融资渠道。金融服务机构网点应该立足于广大农村,征求农民的意见,满足农民的要求,弥补现有农村乡镇金融机构服务的空白。农村金融机构不仅要做有竞争力的乡镇银行,更要做为基层农民服务的“首选”银行。

此外,农村金融机构要偿试创新金融产品,尝试针对性强、品种齐全的信贷产品,如农户联保贷款和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等,满足农户多样化的信贷需求。如果某些金融产品应用效果良好,应该及时试点并推广。农村金融机构还可以结合本地特点,提供一些现代化农业与金融相结合的金融产品,例如围绕农业新兴产业的产业链金融模式。该种模式灵活运用组合担保、存货质押等多种方式,为新兴产业中的核心企业和其上下游企业、农户提供一系列融资支持,为产业链条上的每个结点企业服务。通过金融组合服务的形式帮助一批农业合作社、农户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扩大规模,加快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化进程。

2. 建立政府型普惠金融担保基金

农业具有天生的弱质性,这个自然属性导致农业的风险较高,收益充满不确定性。东北农村各级金融机构作为农村金融市场资金的主要供给方,在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必然面临着一定的信贷风险,很多贷款由于农业的“靠天吃饭”特点在风险方面很难掌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农村各级政府必须主动担当起官方的职责,尽快设计一种能够对冲上述涉农贷款风险的补偿机制,重点补贴单位和对象可以是农村各级金融机构涉农的基层营业网点。努力构建涉农贷款风险分担机制,形成农村涉农贷款多方合作的安全性,提高“三农”融资的保险系数[5]。只有真正对发生了意外风险的涉农贷款实行有效的资金补偿,才能解除广大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顾虑,提升农村地区的金融普惠成效。

此外,在东北振兴过程中,有些农村金融机构不仅积极向新兴产业和小微农户贷款,还帮助农村兴建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或者推广农产品的栽培技术和开展一些专业培训等,这些项目有的属于公益性质,且项目之间具有关联性,短期内看不到经济效益;有的项目由于盈利的不确定因素而难以达到金融机构的放贷水平。要想解决这些难题,建议由各级部门设立政府型普惠金融担保基金,使农村金融机构敢于把资金投向最需要的地方,全力为东北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

3. 拓宽农村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

近几年,由于东北地区的经济处于“下行期”,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普遍比较紧张。对于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来说,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都将因为资金问题而处于相对的经营弱势。这就需要加强政府的扶持,各级政府及银监会等相关机构应该在税收、准备金比率、补助等方面出台并实施有力的的援助与补贴措施。例如,政府应该鼓励村镇银行增设基层营业网点,扩大服务半径,必要时候可以由政府出资,在需求旺盛的乡镇增设分支机构和取款机,拓宽服务途径,并根据农村农户和小微企业的信用状况记录,向其发行有适用性的银行卡,以多种手段和细致的服务吸引客户资金的主动流入。

对于近期东北农村金融机构存款增速较慢的问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各项存款业务的营销力度,开展针对性的基层宣传,以个人存款为突破口,增强农民对此类存款业务的信赖感和熟悉度。及时了解农村目标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农民的剩余资金情况,详细分析这些企业和农民的存款意向,采取多样化的服务方式,最终引导闲置资金存入当地金融机构。金融机构还可以与农村经济合作社对接,吸收社员的暂时未投入生产的资金。对于确定存款的社员,尽量使用优惠手段留住他们,如采用存款累积优惠制度,让存款越多的社员贷款时候得到的优惠也越多,这样就形成了存款和贷款良性互动的格局。在首要考虑农户和农村小微企业需求的基础上,要勇于设计并推出一些风险可控的支农金融产品,像银行的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这些经营领域都可以适度地开发一些新产品,扩大资金来源。

4. 提升金融系统管理能力

在东北新一轮振兴中,农村金融改革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重振东北经济、改善百姓生活。东北的农村金融机构要以改变员工认识、宣传经营理念和构建企业文化等多种多样的手段,不断提升系统管理水平,努力改进服务短板,全力增强企业效能,贯彻金融普惠理念,支撑本地区实体经济的发展。

经营风险既然不可避免,那就要正确对待,主动承担,科学管理,审慎经营,早日建立和完善一套全面的针对全程服务过程的全员风险管理体系。特别是在东北经济下滑的形势和同业竞争的格局下,农村金融机构受到资本规模、业务拓展、网点布局以及人才缺乏等方面的制约,迫切需要确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意识,提升金融系统抵御风险的综合管理能力。

东北农村金融机构要经常走进农村基层,通过实地走访和联系群众的方式践行为“三农”服务的主旨。积极延伸服务触角,到农村最前沿倾听农村对金融需求的变化,将优质金融服务送进农村、送给农民,承担服务农业的社会责任,实现金融服务“均等化”,增强农民的认同感,发挥金融普惠的作用,提升农民依靠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经济、改进自身生活品质的内在动力,引导农民把农村金融机构当做弥补资金缺口的最佳场所。

农村金融机构要促使员工摆正位置,放下身段,修正“三农”工作中的不足,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地推陈出新,提高金融普惠的效率,适应变化中的农村经济。农村各个基层金融机构要想方设法地激发服务意识和竞争意识,通过多种媒介和平台交流先进的经验和优秀的做法,让农户和乡镇企业得到更多金融实惠,助推东北农业的稳健发展,引领东北农村金融机构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普惠金融工具。

[1] 黄益平. 普惠金融难度大,互联网金融解决了痛点[J]. 金融经济, 2016(9):21-22.

[2] 付琼. 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困境与机制创新探讨[J]. 吉林金融研究, 2012(11):22-25.

[3] 莫开伟. 涉农金融机构需用好税优政策[N]. 经济日报, 2015-01-08(6).

[4] 姚凤阁,王天航.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效率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 商业研究, 2014(5):55-61.

[5] 王风峰,陈炳任. 普惠金融破解辽宁农业资本难题的探析[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2):147-150.

【责任编辑 李 艳】

Inclusive Effect of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Northeast China

WangFengfeng

(School of Economics, Shenya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41, China)

The performance of the inclusive effect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 in the Northeast China is expounded. The problems inherent in inclusive effect are analyzed. The serving direction of the Northeast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 is located. Som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the inclusive effect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 in the Northeast China are presented.

2017-03-06

辽宁省社会科学联合会资助项目(2016IsIKtjlx-10)。

王风峰(1969-),女,辽宁抚顺人,沈阳大学副教授。

2095-5464(2017)03-0257-04

F 832.3

A

猜你喜欢

普惠东北金融机构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大东北的春节
我国金融机构股价和主要财务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日照银行普惠金融的乡村探索
农村普惠金融重在“为民所用”
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