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的临床诊治与护理探讨
2017-04-01李宝秀
杨 波,李宝秀
(山东省即墨市蓝村中心卫生院,山东 即墨 266232)
子宫肌瘤的临床诊治与护理探讨
杨 波,李宝秀
(山东省即墨市蓝村中心卫生院,山东 即墨 266232)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对特定时间段内我院住院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进行年龄、肌瘤大小、肿瘤部位、临床症状等各项因素分析,从而分析子宫肌瘤的临床特点,探讨该疾病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总结子宫肌瘤临床诊治与护理经验,为今后该疾病的诊治与护理提供理论性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158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在我院住院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8例子宫肌瘤患者中,多数为30~50岁的育龄期妇女,其中40~50岁组是子宫肌瘤患者极易变性的年龄段,围绝经期患者发生子宫肌瘤变性的概率和比例更高。结论目前,药物治疗有一定的疗效,而以手术治疗是主要治疗方法。腹腔镜是一种用于子宫腔内检查和治疗的内窥镜,腹腔镜切除治疗子宫肌瘤安全性高、创伤小,但是,该手术技术易导致气腹、穿刺等并发症,为了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巩固手术治疗效果,所以我们应加强患者围手术期临床护理,加速患者术后康复,缩短住院时间。
子宫肌瘤;临床诊断;手术治疗;护理
子宫肌瘤在临床较为常见,是女性生殖器病变的一种常见症状,子宫肌瘤属于良性肿瘤,是患者体内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而形成的,多见于40~50岁的生育年龄的妇女,35岁以上妇女约有20%子宫内有肌瘤存在。相关数据显示,子宫肌瘤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发病患者趋于年轻化,尤其是育龄期妇女,占子宫肌瘤总发病率的1/3[1],其在临床也是育龄期妇女接受子宫切除手术的因素之一。子宫肌瘤患者主要出月经改变、下腹包块、痛经、不孕、排尿困难、尿频、尿急、便秘等显著临床症状,且目前尚未发现治疗子宫肌瘤的特效药物,临床多采取手术治疗的方式治疗该疾病,现对在我院治疗的158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治疗回顾性分析,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158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6~48岁,职业有工人、居民、农民。发病部位以子宫体部多见,其次为宫颈。采用药物和手术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法,其中手术治疗118例:肌瘤切除术58例,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术14例,子宫及一侧附件切除术16例,子宫次全切及双附件切除术20例,子宫动脉栓塞10例。采用聚焦超声治疗10例。
1.2 子宫肌瘤诊断标准
(1)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出血,下腹可出现硬块,少数有疼痛及压迫症状,或伴盆血。(2)子宫增大,质硬。(3)探测宫腔增长或变形。(4)诊刮时宫腔内触及凸起面。(5)B型超声及/或子宫镜检查可协助诊断。
1.3 治疗方法
1.3.1 随诊观察
患者治疗期间无明显症状,并且未出现恶变等显著体征,可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诊观察。
1.3.2 药物治疗
(1)促性腺激素。该药物主要应用于子宫肌瘤手术前的预处理。(2)米非司酮,该药物属于孕激素拮抗剂,应用目的在于使患者肌瘤体积缩小。(3)达那唑。用于术前用药或治疗不宜手术的子宫肌瘤。(4)他莫昔芬(三苯氧胺)。可抑制肌瘤生长。(5)雄激素类药物。常用药物有甲睾酮可抑制肌瘤生长。(6)在治疗期间,若患者在出血期且出血量多的情况下可适量给予如缩宫素、麦角等子宫收缩剂,并且配以止血酸、氨甲苯酸等止血药物,可不同程度的减轻和缓解出血状况。
1.3.3 手术治疗
子宫肌瘤的手术治疗方式一般有两种,既肌瘤切除术和子宫切除术,通常可经腹部或者妇女阴道这一天然孔洞进行,具体手术方式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实际特点进行,包括年龄、肿瘤大小、肿瘤位置、是否有生育要求等因素,临床需综合分析后确定最适宜患者的手术方式。
(1)肌瘤切除术,该手术可切除子宫肌瘤,但保留患者子宫,这种手术方式通常应用于40岁以下的年轻妇女,如此可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临床患者肌瘤较大、经血过多、压迫症状明显、黏膜下肌瘤等情况均适宜以此手术进行。
(2)子宫切除术,临床适用于症状较为明显者,通过各项检查肌瘤有恶性病变可能性的患者,且无需生育者可行此术,具体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全子宫切除或次全子宫切除。
(3)子宫动脉栓塞术,此方式是一种放射介入治疗方法,具体手术方式为将动脉导管直接插至患者子宫动脉,向动脉内部注入永久性栓塞颗粒,达到阻断子宫肌瘤血供的目的,虽时间的推移,肌瘤会逐渐萎缩甚至消失。选择此手术方式治疗时需慎重,对于盆腔炎症未控制者是不适用此法的,对于有生育功能保留意愿者以及其它类型的禁忌证的患者,不适用此法。
1.3.4 聚焦超声治疗
聚集超声治疗是指将超声波聚集在肿瘤位置,使肿瘤内部温度提升到65℃以上,随温度的升高,肿瘤会凝固性坏死,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通过此种治疗方式,可以让患者的肌瘤发生萎缩,从而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无手术瘢痕且术后恢复较快。
1.4 护理措施
1.4.1 一般护理
评估患者对子宫肌瘤的认知程度,尊重关爱患者,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以及提出的各类问题,为患者讲解子宫肌瘤的有关的健康知识,并且向患者家属普及相关知识,缓解患者和家属的心理压力,消除患者顾虑,使其放松心情,提升治疗的服从性,从而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告知患者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营养饮食,禁发的食物,生冷刺激的食物,有阴道流血时少吃活血的食物。讲解注意个人卫生,勤换内裤,术后伤口避免感染,不要淋浴。
1.4.2 缓解症状
对出血较多,在治疗后需住院观察的患者,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并记录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一旦发生变化,尽快告知医师,并且协助医生进行各项诊断和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等等。收集患者的会阴垫,初步评估患者的实际出血量,遵从医嘱给予患者止血类药物,严重时需要及时输血、补液以及进行抗感染治疗。对于局部压迫症状明显的患者,应该关注患者的状态,如发现排尿不畅则及时给予导尿。带蒂的浆膜下肌瘤发生扭转或肌瘤红色变性时应评估腹痛的程度,并且结合患者的其它体征做初步判断,并且随时做好急救准备。经腹或腹腔镜下手术的患者,按腹部手术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但要密切观察阴道流血情况,通常在蒂部留置止血钳24~48 h,之后视具体情况进行护理。
1.4.3 健康教育
无论是在患者住院期间,还是患者保守治疗的过程中,都需要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及家属随访的目的以及实践,并且告知患者定期复查德牧时间,要求患者必须按时复查,以了解患者的基本状况。指导患者正确用药以及相关的饮食禁忌,让患者充分了解治疗的作用,对于年龄较大,记忆力较差的患者,嘱咐患者家属药物的使用剂量、服用时间、方法、副作用及应对措施,让患者家属协助监督其服药。
2 结 果
2.1 药物治疗效果
本研究中,采用药物治疗后,患者肌瘤缩小后出现重新增大的有15例,肌瘤缩小后无反跳现象的有19例,肌瘤完全消失的有6例,这可能和患者卵巢在围绝经期的功能及性激素分泌有关,当患者卵巢功能及性激素分泌正常时,其子宫肌瘤通常不会出现反弹现象。
2.2 手术效果
本组患者根据实际特点进行手术后,不良症状如下,其中月经增多(62.22%),贫血(53.56%),痛经(51.33%),腰骶部疼痛(41.33%);术后经检查,原有症状多数消失,患者对手术效果较满意。术后并发症:本组患者手术后,全子宫切除术患者,近期阴道残端少量出血患者11例,后经有效的措施处理已经恢复;2例膀胱阴道瘘,后经处理痊愈出院;阴式子宫全切术患者中,在术后有1例患者发生腹间断端出血,采取开腹方式进行止血,已痊愈;行双侧附件切除患者中,有14例患者出现潮热、胸闷、失眠等症状者,后经治疗逐渐好转;术后排便痛患者9例,住院期间便痛症状自行消失。
3 结 论
子宫肌瘤是患者体内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而形成的,同时也是女性生殖器官病变的一种常见病症,且常见的是多发性子宫肌瘤,子宫肌瘤若不及时治疗,随着肌瘤的增大会引起不孕[2]。子宫肌瘤对激素有一定依赖性,在雌性激素的影响下,子宫肌瘤可得到一定程度增长,此外,孕激素可使肌瘤生长加速。米非司酮不仅对孕激素具有一定的拮抗作用,而且还对抗雌激素也有一定抑制作用,其通过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进行有效抑制,从而可使子宫肌瘤出现萎缩,进而可使患者出现闭经现象[3]。因此,当患者处于围绝经期且子宫肌瘤体积较小时,使用米非司酮进行治疗时,可取得良好疗效。
临床治疗子宫肌瘤的方式通常选择手术治疗,子宫肌瘤切除术就是其中常用的方式之一;腹腔镜是一种用于子宫腔内检查和治疗的内窥镜,腹腔镜切除治疗子宫肌瘤安全性高、创伤小,但是,该手术技术易导致气腹、穿刺等并发症,为了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巩固手术治疗效果,所以我们应加强患者围手术期临床护理,加速患者术后康复。 加速康复外科护理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协同治疗体系,该体系的基本概念在于将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进行调整和优化,尽力让患者机体以正常生理状态进行手术,降低围手术期相关性的检查、治疗对患者引起的应激反应,促进患者快速恢复,减轻患者的痛苦[4]。该理念已逐渐应用于妇科,以便优化围手术期一系列的护理措施,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各类方式产生的应激反应,加快患者术后恢复,减轻和缓解患者的不适感[5]。该理念下的护理措施避免了腔静术围手术期的常规护理中因患者对手术以及子宫肌瘤的产生的恐惧、术前灌肠、术前长时间禁食、手术反应、术中低温麻醉、术后疼痛、术后禁食或晚进食等因素对患者机体引发的应激反应[6]。
术后需要注意的是,术后休息1个月,在这一个月内要禁止产生性生活和性行为。对于施行全切的患者,在要在术后3个月内禁止性生活和性行为,并且避免重体力活动,注重休息,避免疲劳。子宫肌瘤手术后1个月以内禁止盆浴,在伤口拆线后7 d可淋浴,日常恢复过程中,用温水清洁擦洗,保持清洁,预防感染。进行子宫全切术的患者,术后2周内阴道会分泌粉红色物质,是阴道残端肠线溶化产生,属于正常的术后恢复现象,无需采用特殊措施处理,保持正常的休息时间,会逐渐恢复,但若分泌物呈鲜红色时应该及时去医院复诊。饮食:出院后患者适宜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矿物质饮食,注重营养搭配,汲取日常所需的能量和元素,能偶促进身体快速恢复。多吃蔬菜、水果以润肠通便的食物,可促进大便通畅,避免因便秘等原因使腹压增加,从而增加阴道残端破裂出血的状况。子宫肌瘤剔除术后,要求患者1个月之后进行复查,除了要进行常规行妇科检查,还要重点检查患者盆腔恢复情况及腹壁切口恢复情况,对于子宫全切的患者,则要重点检查阴道残端伤口恢复情况,若发现问题可进行B超检查,以便协助确诊。子宫肌瘤剔除术施行的患者必须要采取避孕措施,并且不宜安放宫内节育器,如此可避免子宫出血增多的风险,若有生育要求,要全面检查身体之后,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且随时在医院进行复诊和检查。
对患者进行月经相关常识的宣讲和指导,告知患者如歌正确使用雌激素,注意用量和方式,增强患者的日常保健意识,积极告知和指导患者定期接受盆腔检查,预防其它疾病的发生。在治疗和随访观察的过程中,要时刻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基本情况的同时,进行有效的健康指导,进行心理沟通,确保患者心情舒畅,以良好的精神和状态接受治疗。
[1] 赵文婷,赵 艳.米非司酮在治疗子宫肌瘤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0,(06):174-176
[2] 王瑞娴,刘建莉.米非司酮治疗44例子宫肌瘤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03):141-142.
[3] 赖利平.米非司酮应用于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0,(05):174-176.
[4] 江志伟,黎介寿.快速康复外科优化的临床路径[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2,15(1):12-13.
[5] 楚蔚昕,徐 艳,楚蔚琳.加速康复外科在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护理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2,11(10):32-33.
[6] 莫建英.腹腔镜子官肌瘤切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9):39-40.
R473.73
B
ISSN.2096-2479.2017.48.112.02
刘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