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麻醉前心理护理干预对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2018-01-08张明明张翠微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7年48期
关键词:躁动苏醒峰值

张明明,张翠微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8医院,吉林 长春 130062)

麻醉前心理护理干预对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张明明,张翠微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8医院,吉林 长春 130062)

目的分析麻醉前心理护理干预对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8月医院外科收治的择期全麻患者59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家属意见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00例,常规术前访视、麻醉前安抚,观察组294例,麻醉前心理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苏醒期PAED峰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躁动2.72%(8/294),躁动相关不良事件0.68%(2/294),低于对照组8.00%(24/300)、4.00%(12/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前心理护理干预可降低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风险。

苏醒期;躁动;心理护理

苏醒期躁动是手术常见不良事件,也是导致拔管困难、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预防躁动非常必要[1]。躁动的影响因素较多,其中患者较高的心理应激是导致躁动的主要原因之一。理论上加强心理支持管理,可降低麻醉苏醒期躁动风险。本次研究采用对比分析,评价强化麻醉前的心理护理干预预防苏醒期躁动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8月医院外科收治的择期全麻患者594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全麻;②认知精神正常;③择期手术;④初次手术;⑤年龄>18岁;⑥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认知功能障碍;②ASA达到Ⅲ~Ⅳ级;③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较高风险,如颅脑手术。其中男350例、女244例,年龄18~71岁,平均(54.3±10.2)岁。手术部位:腹部手术311例、颈部手术104例、其他179例。麻醉风险分级:Ⅰ级541例、Ⅱ级43例。怀疑为恶性肿瘤56例。手术类型:微创手术140例,开放手术450例。麻醉类型:气管插管麻醉484例,全凭静脉麻醉110例。根据入院顺序、家属意见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00例,观察组29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常规术前准备,常规术前访视,健康教育,入室后若心率控制不到位,则给予镇静剂,以使心率达标。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强化麻醉前的心理护理,主要包括:(1)术前访视与术前确认阶段:①护士以及医师共同随访,1名心理支持护士,具有5年以上的手术室护理经验,掌握一定的心理学护理技巧,良好的沟通能力,亲和力强。②丰富访视的内容,深化访视的内涵:进行认知-行为干预,使患者认识到情绪控制对于手术的意义。③传授肌肉放松法,缓解紧张焦虑情绪。④解决焦点问题:对于患者担心的手术安全问题、对手术流程不熟悉、睡眠质量不佳等问题,制定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如失眠患者可按揉内关穴抑制神经兴奋,采用听音乐等访视促进睡眠。⑤术前确认:查看病历,评价患者生理病理状态、健康教育落实情况、术前准备情况。⑥再次评估患者心理状态,针对性的护理,安抚患者,减轻焦虑等负面情绪,指导深呼吸。⑦有条件时,带领患者手术室实地参观,熟悉手术室环境、流程。(2)入室后:①采取抚触、握手等方法给予患者更多的支持;②说话要大声、清楚、避免有口音,发音标准,不要细声细语,确保患者及其家属能够听清楚,不要自言自语;②合理的应用肢体语言交流,如和善的目光、面部表情,重视目光交流,在进行操作时,可进行手势示范,善于肢体语言鼓励,如穿刺完毕后,竖起大拇指表示“你很棒!”;③若有必要可采用方言沟通;④尽量采用积极性的语言,挖掘有利的信息,如“您身体状态不错”。

1.3 观察指标

麻醉苏醒期间,每隔5 min,采用Riker镇静-躁动评分法(SAS)评价患者的躁动发生情况以及严重程度,记录峰值、谷值、均值,直至完全出室。躁动(SAS≥5分)发生情况,躁动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苏醒期PAED峰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观察组发生躁动2.72%(8/294),躁动相关不良事件0.68%(2/294),低于对照组8.00%(24/300)、4.00%(12/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苏醒期PAED谷值、峰值与均值对比(±s)

表1 两组苏醒期PAED谷值、峰值与均值对比(±s)

注:与观察组相比,*P<0.05。

组别 谷值 峰值 均值观察组(n=294) 1.4±0.4 2.1±0.8 1.9±0.3对照组(n=300) 1.6±0.6 2.6±0.7* 2.1±0.6

3 讨 论

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机制较复杂,与疼痛、麻醉药物不良反应、心理应激等因素有关。本次研究对比了常规术前心理护理以及麻醉前心理护理干预术后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严重程度,结果显示观察组SAS峰值、躁动发生率以及躁动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提示麻醉前的心理干预有助于降低躁动风险,这可能其可控制心理应激,稳定术中呼吸循环从而缩短麻醉时间有关[2-3]。当然需注意的是,本研究并非盲法,同时对于躁动的评价是主观评价,今后有必要加强质控,或开展前瞻性分析,以判断强化麻醉前心理护理在控制苏醒期躁动方面是否起到独立作用。

[1] 田薇薇,马明华,余自成,等.2010-2012年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麻醉性镇痛药物应用评价[J].药学服务与研究,2014,14(2):138-139.

[2] 王 琼,杨红霞.护理程序应用于术前访视对提高手术配合质量的分析[J].中华医学感染学杂志,2013,23(12):2908-2909.

[3] 杨 晓,叶 赟,张兰凤.心理护理干预对围术期患者不同阶段心理应激影响的Meta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8):13-15.

R473.5

B

ISSN.2096-2479.2017.48.185.01

刘欣悦

猜你喜欢

躁动苏醒峰值
“四单”联动打造适龄儿童队前教育峰值体验
植物人也能苏醒
许巍 从躁动中沉潜
绿野仙踪
道路躁动
会搬家的苏醒树
宽占空比峰值电流型准PWM/PFM混合控制
向春困Say No,春季“苏醒”小技巧
基于峰值反馈的电流型PFM控制方法
安徽农化:在变革与躁动中坚守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