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场化改革和性别视野下的中国女性创业

2017-04-01冮树革费多丽

冮树革 费多丽

(1.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北京100101;2.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汉学系,维尔茨堡97074)

市场化改革和性别视野下的中国女性创业

冮树革1费多丽2

(1.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北京100101;2.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汉学系,维尔茨堡97074)

女性创业是大众创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路径之一。研究女性创业的影响因素,分析女性创业的发展规律,对于推动女性创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作为理论分析的视角,研究了中国女性创业与经济转型和社会变迁的关系以及与女性创业的内在逻辑和制约因素。女性创业受到经济、社会、文化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与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密切相关,在当代中国女性创业规模扩大的同时,还存在一些制约女性创业的因素,因此,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完善大众创业的社会支持体系十分必要。

经济转型;社会变迁;女性创业;劳动力市场;市场化

一、引 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从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随着中国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管理体制的变革、管理制度变革以及以劳动力供求关系改变为特征的劳动力市场条件的变化,特别是中国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实施的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推动着私人创业的发展以及群众性、大众性的创业经济生态。其中,女性创业者的活跃、女性经营与管理的规模企业的增加以及杰出女性私营企业家的不断涌现,成为中国大众创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以及中国社会中男女两性关系变化的新现象。因此,研究女性创业的特点、女性创业的发展环境、条件与内在因素,成为女性创业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中,女性创业与经济社会转型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女性创业的经济社会因素,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学术课题。本文认为,中国女性创业具有男性创业和世界范围内女性创业的一些共同之处,同时也面对着现实的国别背景和性别背景。因此,在研究经济社会转型下的中国女性创业中,转型经济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以及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的个体化理论和社会学角色理论等是非常重要的理论启示和分析工具。

1.经济转型理论:经济转型与中国市场化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的国民经济经历了深刻的社会主义改造,“至20世纪80年代初,私人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在中国大陆基本绝种”〔1〕。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渐进式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中国经历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从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结构到城乡统筹的快速城市化的双重转型。在这一以市场化和民营化改革为标志的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国的国有企业在产权制度和经营管理模式上经历了显著变革,同时也伴随着企业破产重组、工人下岗失业问题的出现、私人创业的兴起以及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例如,从2008年至2012年之间,中国私营企业数量从657万户增长到1086万户,对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正如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z)认为,“中国之所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就是因为中国创立和发展了许多新的企业,而不是把原有的国有企业私有化”〔2〕。在这一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化程度的增长和市场化改革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为私人创业拓展了发展的空间。根据樊纲等学者的研究,“从1997年到2007年,各个省份的市场化进程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1997年,全国各省份的平均市场化指数为4.01,到2007年已经增长到7.50”〔3〕。此外,包括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以及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社会政策改革为包括女性创业在内的大众创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人力资本投资与女性创业的内在机制。同男性创业一样,女性在创业的过程中同样面对着基于专业知识和行业资质要求形成的市场准入门槛,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年代,对于创业者的专业技术和管理经验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以知识、技术、管理等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状况在创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W.Schultz)认为,人力资源的提高远比物质资本的增加重要得多;同时由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会更多地代替其他生产要素,提升了人们处理不均衡状态的能力。在当代中国大众创业的过程中,女性创业需要基于行业特点的特定的专业知识、管理能力以及以处理各种资源(如财产、劳动、金钱及时间等)为特征的不均衡状态的能力。因而人力资本理论成为本文对于女性创业分析的重要理论工具。

3.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的个体化理论:个体化与女性创业的发展和走向。本文试图运用贝克的个体化理论去理解和分析女性创业在应对劳动力市场(创业)以及实现女性传统角色秩序之间的矛盾、冲突,分析女性创业面临的现实障碍。尽管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的个体化理论是基于先进的西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理论和学术思想,但是,其理论观点对于分析正在经历深刻市场经济转型以及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变迁中的当代中国女性创业具有重要的学术启发价值和分析工具的意义,从而分析中国女性创业的内在规律、发展路径以及女性创业遇到的障碍。德国学者安晓波(Bjoern Alpermann)在研究贝克的个体化理论时认为,贝克的个体化理论中的个体化不是等同于个体主义,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个体和社会之间关系的一个过程。它不是个体的生活方式的自愿选择或者自我实现;相反,它是通过现代体制施加于个体之上的社会学现象〔4〕。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同改革开放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伴随集体主义生产方式的改变、女性教育程度的提高、社会流动性的增强、妇女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的提升,女性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在不断增强,“个体得以从阶级、等级、阶层乃至家庭等(大)群体以及地域文化和地域情景、传统的性别秩序中释放出来,变成了自己生活和职业命运的主人”〔5〕。中国社会中长期传承的“男主内、女主外”或者“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的婚姻观和角色秩序正在瓦解和消亡,而这一点在创业过程中领导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的女性创业而言具有鲜明的体现和反映;同时,与个体化相伴而生的非主流的婚姻形态和家庭生活方式也对女性创业带来了现实的影响。

4.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女性创业的制约因素。女性创业是在既定的劳动力市场条件下进行的,面临着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现实制约条件,因此,通过运用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SLM)特别是皮特·多林格尔(P.Doeringer)和迈克尔·J.皮奥里(Michael J.Piore)的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来研究女性创业能够获得对于中国女性创业的深入的理解,特别是有助于理解中国女性创业的行业分布特征。在劳动力市场事实上存在着城乡、性别分割的情况下,创业不是与性别无关的经济社会现象。“在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上,由于世俗的偏见或由来已久的习惯,女性仍较难获得与男性相同的职位”〔6〕。由于男女两性之间在生理、人力资本投资、社会文化取向等方面的差异,女性创业面临性别职业隔离和性别歧视的问题,对于女性的市场进入、创业领域和企业经营等方面形成障碍和制约。

5.社会学角色理论:两性角色差异与女性创业的影响因素。社会学的角色理论对于分析和理解中国女性创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根据艾莉丝·伊格利(Alice Eagly)的性别差异理论,在很多社会里,劳动分工是以性别作为基础的。同样,中国女性创业也面临着特定文化和社会习俗赋予的男女两性角色规范、角色扮演、角色期望、角色要求等社会现实。事实上,由于基于大量的基于商业理性的创业行为和企业行为所带来的女性创业者的传统家庭角色扮演失调和两性关系失衡的问题以及对于女性创业的影响是较为普遍存在的。因此,本文认为,研究女性创业离不开对于作为女性商业精英的女性创业者和女性企业家的性别角色理论分析,特别是在研究中国女性创业的过程中基于中华传统文化下的角色扮演和两性角色分配对于女性创业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

在研究借鉴上述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本文作者采用文献研究、个案分析、专题研讨、学术访谈和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先后在北京、沈阳和杭州三个市场化发展程度不同的城市对30多位女性创业者进行了结构式访谈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私营企业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8人以上的营利性的经济组织。本文中所指的女性创业者主要指女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包括雇工8人以上的生产资料属于私人所有的营利性经济组织的女性创业者或投资人,以及雇工8人以下的个体工商户。按照学术研究规范,本文涉及的访谈者的姓名全部以英文字母代替。,并运用2012年“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进行的第十次全国私营企业大型抽样调查②由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和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等组成的“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于2012年进行了第十次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此次调查按照0.5‰的抽样比对私营企业进行抽样,共计有效样本5052个。在被抽样调查的私营企业家中,男性为4225人,占83.6%;女性为827人,占16.4%。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特别是在研究的过程中本文将市场化和个体化理论引入到女性创业的理论探析,从经济社会变迁的宏观视野出发对中国女性创业内生机制和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研究。本文将女性创业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相联系,研究了经济社会转型下中国女性创业的内在逻辑、女性创业者的群体特征以及女性创业的社会条件,分析了经济社会转型如何影响女性创业并塑造女性创业的未来,成为本文的研究主线和思维脉络。

二、经济社会转型背景下中国女性创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机制

中国女性私营企业家群体的出现和发展,是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产生的,与市场化改革和制度变迁紧密相连,反映了中国妇女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地位的变迁和女性领导力的提升。

(一)社会政治环境变革和女性地位提高背景下女性创业获得政治肯定和文化认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基于女性独立和男女平等的新型性别关系逐渐得到确立和发展,妇女独立人格的建立和妇女地位的提高更加受到注重。“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成为中国社会普遍认同的男女平等观念和性别角色规范。改革开放后,伴随着中国民营经济的快速崛起,先前带有浓厚阶级立场归属和意识形态倾向的否定拒斥个体创业和私营经济发展的社会政治表述逐渐在官方话语中退出和消失,民营企业家在政治上被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身份定性,获得了更多政治参与的机会和途径,提高了自身的社会政治声望。此外,中国社会较为广泛存在的以财富作为职业成就评判标准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生活的物质化,导致在中国社会中普遍地萌动着创业致富的心理冲动,推动着包括中国女性在内的民众创业活动。同时,女性私营企业家在创业中所表现出来的正向人格特质和不断扩大的社会影响,增强了女性创业的心理自信,形成了对于女性私营企业家趋于积极的社会话语评价和舆论氛围,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对于女性创业的政治认可和文化认同。

(二)经济转型和市场化改革推动了中国女性创业

中国独立于公有制经济之外的民营经济和个体创业,是在国家对原有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形态变革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包括女性私营企业家在内的中国民营企业家也是在中国市场化的经济变革中形成和造就的。改革开放以来,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个体私营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中国出现了改革开放初期女性创业的先行者;1992年以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非公有制经济获得新的发展,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抓大放小”战略的实施,推动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以及民营企业家群体的形成;2005年以后,以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非公经济36条”)发布为标志,发展环境不断改善,非公经济实现了较快的发展。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变化、非公经济的发展、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发展形成有利于大众创业发展的经济条件,促成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经济转型和市场化发展促进了大众创业作为中国经济新生态的形成,为私人创业拓展了发展的空间,也推动了女性创业的增长。特别是经济转型中对于经济服务和社会服务的社会需求不断增长,推动了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发展,成为女性创业的重要领域。此外,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社会改革也为包括女性创业在内的大众创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此外,与经济市场化改革相伴的个体化对女性创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和推进,中国经济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发生了根本改变”,“导致了中国第二阶段的个体化,创造了社会流动和空间流动的新机会”〔7〕,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和改革开放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伴随集体主义生产方式的改变、女性教育程度的提高、社会流动性的增强以及妇女地位的提升,女性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中国社会中长期传承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婚姻观和角色秩序正在趋于瓦解,这一点对于领导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的女性创业而言具有鲜明的体现和反映。

(三)社会结构变动和社会流动加快衍生出创业增长的社会条件

经济市场化改革引发女性就业状况和就业行为的变化。女性创业是社会转型中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适应性职业行为,与经济变革密切相关。在此方面,中西方女性具有共同的特点。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失业、工作不满意以及新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创业可能性,导致了在英国创办企业的妇女的数量不断增长。同样,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国市场化改革中,国有企业改制和“减员增效”政策的实施对于女性创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处于“体制外”的个体经营和自主创业成为部分失业妇女应对社会风险的生活选择。同时,在以国有企业改制和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为特征的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经济市场化的改革对社会结构的变动带来了影响,中国经历了社会阶层重组、社会流动加快和职业变迁加剧的时期,社会分化和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问题凸显。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从2003年—2012年全国居民基尼系数处在0.47到0.49之间①“0.47-0.49国家统计局首次发布十年基尼系数”,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http://www. scio.gov.cn/zhzc/2/2/Document/1286508/1286508.htm),2013年2月19日。,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部分社会群体还比较贫困。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下,女性创业不仅是实现就业的一种形式和途径,也成为在特定的收入分配格局下部分女性谋求经济独立、消除贫困和提升经济地位的社会行为,成为社会分化重组中提升自身经济地位、实现自我价值和解决社会排斥问题的现实回应。

三、经济社会转型下中国女性创业发展的社会特征

(一)中国女性创业规模趋于扩大

由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制度、社会文化和妇女地位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全球女性创业活动存在很大差别。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并处于经济转型的发展中的东方大国,中国女性以较为活跃的创业活动推动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时,女性创业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与同处东亚文化圈的韩国和日本相比,中国女性总和创业活动参与率显著居高。根据全球创业观察(GEM)报告,2012年中国成年女性(18~64岁)创业活动参与率超过10%,而同期韩国、日本女性的创业活动参与率仅为2%①Slavica Singer,Jose Ernesto Amoros,Daniel Moska:GEM 2014 Global Report.http://www. gemconsortium.org/docs/3616/gem-2014-global-report.。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伴随民营经济的增长,女性私营企业主的人数增加,群体规模趋于扩大,女性创业“她力量”正在崛起。根据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和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等组织的“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所进行的全国私营企业调查,女性私营企业主在全部私营企业主中的比例不断提高。从2000年到2012年,中国女性私营企业主在全部被调查的私营企业主的占比从11.1%增长到16.4%②本文作者根据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和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等组织的“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所进行的全国私营企业调查数据计算整理。。

图1 世纪以来中国女性私营企业家占全部企业家比例的变化

特别是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改变了营商经商的模式,拓展了女性创业的空间。据统计,2015年互联网领域的女性创业者已达55%,有46%的大淘宝平台交易规模由女性创业者完成〔8〕。

(二)基于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的社会资本成为中国女性创业的重要社会支持

近年来,作为枢纽型社会组织中国各级妇联组织和其他各类女性创业NGO组织在助推女性创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扶持作用。但是,与女性创业发展的要求相比,制度化和社会化的女性创业的社会支持体系相对滞后和不足。在中国女性创业中,家族内的经商传统以及部分女性创业者的直系血亲、家族和姻亲中从事经商营商的成员,成为女性创业的创业导师和创业教练,对于女性创业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同时,基于血缘和情感基础上的来自于家族的精神激励、社会资本和资金支持在女性创业中至关重要。特别是以配偶为核心的家庭关系网络是女性创业的重要社会支持来源,而良好的夫妻关系在企业的初创、发展和转型中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女性创业中,丈夫既是女性创业者家庭生活中的婚姻伴侣和情感依托,也是女性创业的发起者与合作者,担当着女性创业决策者和协商者的角色。

(三)在社会发展中中国女性创业的人力资本显著提升

人力资本状况是创业的重要影响因素。同男性创业一样,女性在创业的过程中同样面对着基于专业知识和行业特点要求形成的市场准入门槛,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年代,对于创业者的专业技术和管理经验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以知识、技术、管理等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状况在创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男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获得制度保障,特别是伴随教育制度改革和教育规模的扩大,女性文化教育程度得到普遍提高。1978年,中国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普通中学和小学女学生数量占学生总数的比重分别为24.2%、33.1%、41.5%和44.9%③“各级学校女学生和女教师数”引自“中国统计年鉴(1996)”(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 information/zh1/r201a),2015年4月27日。;到2012年,接受研究生教育、普通本专科教育、中等教育和初中阶段教育中女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重分别达到48.98%、51.35%、47.39%和47.09%①“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学生情况(2012)”,引自“中国统计年鉴(2013)”。(http://www.stats.gov.cn/tjsj/ ndsj/2013/indexch.htm),2015年4月27日。。中国女性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加速了个体的流动性,增强了女性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参与能力和领导能力,培养和造就了大批各级各类女性人才,为女性创业奠定了社会基础。同时,“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还有助于改进女性的就业地位和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歧视,实现更大程度的社会公平”〔9〕。此外,随着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国民家庭财富的增长、人才流动跨国化和教育发展的国际化,中国出国留学人数迅速增长,成为全球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国。目前,中国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就业创业人数显著增长,回国创新创业成为海外学人职业发展的重要选择,而海外学人在国外留学期间所获得的知识、技术和专利成为“海归”创业的重要资本和依托,也是中国女性“海归”创业的重要特点。

(四)在经济社会转型中中国女性创业者呈现出多元化和异质性的社会特征

市场化改革背景下的经济社会转型推动着社会成员从“体制内”到“体制外”的社会流动和社会重组,形成了中国创业者多元化和异质性的社会来源。其中,“一些私营企业主是先前的党政机关干部和中国共产党党员”〔10〕。在女性创业者中,部分女性在创业之前曾经是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或者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都始终是就职于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海外留学回国人员,或者曾经是下岗失业人员进行独立创业的个体劳动者,等等。由于经商哲学和人生信条不同,中国的女性创业者形成了儒商、法商和佛商等不同的群体类型。在宗教信仰上,部分中国女性创业者信仰宗教并成为虔诚的信徒,宗教生活成为其个人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方式突出表现为创业者的世俗生活与信徒的宗教生活交融共存的生活形态。与之不同的是,一些女性私营企业家是完全的无神论者。中国女性创业者的社会异质性不仅表现在社会来源上,还体现在女性创业者人口学特征以及创业发展条件的差异上。类似的是,在德国女性创业者也不是一个同质性的社会群体,并且不同的女性群体在商业创新和个体经营等方面面临不同的障碍。

(五)与经济社会转型相伴的中国女性创业形成了不同的模式和类型

在国际上,一些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把女性创业区分为“机会型”(无明确清晰目标和计划,随着时间推移创业发展从个人爱好变成经营企业)、“被迫型”(创业是由于配偶死亡或者家计困难)和“创建型”(通过创业发展项目而被激励鼓舞而创业)等〔11〕;而且,女性创业被视为改变自身从属地位和次要地位的一种方式。在中国国内,也有学者研究了企业家精神,并把中国女性私营企业家概括为不同的类型,包括“心中有梦肯于努力型”女性私营企业家、继承式的女性私营企业家、转型类女性私营企业家和混合型的女性私营企业家〔12〕。结合经济社会转型与女性创业的关系,根据女性创业动机和初始阶段特征差异,本文将中国女性创业划分为“生存型创业”“发展型创业”和“承接型创业”。“生存型创业”是指在面对下岗、失业、贫困等社会风险的情况下以谋求自我生活保障为初始目标的创业行为,这种创业类型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市场化加速背景下的女性创业活动表现得较为突出;“发展型创业”是基于个人职业理想感召和既有职业经历累积基础上的以自我实现为初始目标的创业行为,并且以来自原体制内的科技人员、海外留学回国人员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下海”经商和“海归”创业为典型代表,其在创业资本依托上可以细化为知识型创业、技能型创业和管理型创业。“承接型创业”主要是指在民营企业转型发展中,由于企业初始者年龄、健康等方面的原因,女性家庭成员从他人(包括父母、配偶等)通过承继和接班等途径获得原有企业的所有权或经营权而发生的创业行为。在当代中国民营企业代际交接转型中以及作为“创二代”的新生代私营企业主进行的继承性创业中,女性创业已经成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六)在经济社会转型中中国女性私营企业主具有差异化和离散性的阶层自我认知,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的自我评价呈现非一致性

作为工商业领域的女性领导者和创业者,中国女性私营企业主在阶层意识和阶层归属上具有转型时期的社会态度和自我认知特征。与转型期私营企业主社会来源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一致,中国女性私营企业主对于自身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的自我评价也缺少高度一致的认知,更多地体现为多元化和离散化的特征,并且中国私营企业主在阶层自我认知上具有较大的男女两性差异。与男性私营企业主相比,中国女性私营企业主对自身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的评价均比男性低。根据“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所进行的2012年第十次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有8.4%的被调查女性私营企业主认为自身的经济地位很低①;相比之下,认为自身的经济地位很低的男性私营企业主所占的比重仅为4.1%②作者根据“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所组织开展的2012年第十次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计算整理。。此外,中国女性私营企业主认为自身政治地位很低者的比例远远高于男性。该调查还显示,认为自身政治地位很低的女性私营企业主和男性私营企业主的比例分别为23.4%和14.2%③作者根据“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所组织开展的2012年第十次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计算整理。,女性私营企业主较低的阶层政治地位自我评价,与中国女性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不足、参与层次较低和参与渠道相对狭窄相伴。女性创业的结果更多的是改善了自己和家庭的物质生活,并没有带来自身政治地位的显著提高。中国私营企业主特别是女性私营企业主在创业中经济地位与政治地位之间不协同、不一致的变动状况成为转型期中国女性私营企业家群体的重要特征。(详见表1)

表1 中国女性私营企业主和男性私营企业主对于阶层地位自身评价的比较

四、性别视野下中国女性创业的影响制约因素

(一)劳动力市场分割对于女性创业的限制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市场化加速发展。伴随经济转型,中国劳动力市场呈现出经济体制分割、户籍分割、所有制分割、行业分割等多元分割交织并存的劳动力市场结构和条件状况。目前,“一个以人力资本因素和内生的经济性因素为核心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市场化配置格局已在中国初步形成,行业垄断性和地区差异等体制性因素仍在一定范围内对劳动力市场分割产生影响”〔13〕,成为包括女性在内的私人创业面临的基本劳动力市场条件。目前,部分行业、产业和市场对于民营经济开放的制度性制约依旧存在,造成包括女性创业在内的民营企业市场准入障碍。目前,女性在创业中仍然受到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现实条件的影响。在劳动力市场事实上存在着城乡、性别分割的情况下,创业不是与性别无关的性别中性(gender-neutral)经济社会现象。男女两性之间在生理、人力资本投资、社会文化取向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女性创业面临性别职业隔离和性别歧视的问题,对于女性的市场进入、创业领域和企业生产经营等方面形成障碍和制约。因此,从性别视野出发,女性在创业发展中还面临着劳动力市场分割和不同程度的就业创业歧视的影响,成为女性创业的现实障碍。同时,女性创业还存在由于自身生理、心理特点所带来的行业进入限制,形成女性创业在市场进入方面的双重障碍。

(二)传统文化下的社会文化规范对于女性创业的制约

在当代中国,基于传统文化的对于女性行为文化规定和在既定劳动力市场条件下不同程度存在的对于女性创业的歧视制约着中国女性创业。中国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男女有别”、“男主外、女主内”等两性角色规范和社会文化传统,对女性的社会行为也做出了特定的文化规定。特别是在中国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家庭建设成为中国女性创业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中华文化传统下女性创业者的社会群体共性。中国女性创业者和女性企业家更多地将人生“成功”与自身家庭状况和社会评价认同相联系并作为“成功”的构成要件,而非普遍地将远大的商业理想驱动下的巨大商业成功和企业成就作为“成功”的首要评判标准,这也是影响中国女性创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中国家庭中女性角色规范对于女性创业的影响

在社会转型期,中国女性创业面临社会变迁所引发的男女两性关系变化和传统文化习俗相对滞后下的女性角色规定之间的现实冲突。在女性创业中,中国女性创业也面临着特定文化和社会习俗赋予的男女两性角色规范、角色期望、角色要求等社会现实差异。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女性创业者和女性企业家可能同时扮演着基于情感寄托并体现亲情血缘关系的多重先赋角色,以及更多基于契约关系并以理性规范为特征的自致角色和正式角色。而在中国社会习俗和文化规定下,照顾老幼、子女教育和家务劳动等角色义务主要由妻子承担,这成为家庭夫妻关系上历史承袭的角色规范和角色安排。在女性创业中,男女性别关系和家庭性别角色分工不对等容易引起女性创业者传统家庭角色职责的缺位,引发家庭角色冲突,制约着女性创业的发展,也反映了在当代中国女性创业中个体化进程给女性生活处境带来的矛盾,“女性尚未从传统的轨迹中完全脱离出来,也并没有因为她们的‘现代女性身份’而改变命运”〔14〕。事实上,由于基于商业理性的创业行为和企业行为所带来的女性创业者传统家庭角色失调和两性关系失衡的问题,对于女性创业的影响是较为普遍存在的,特别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下的两性角色分配和角色模式对于女性创业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

五、结 语

中国是女性创业比较活跃的国家。女性创业规模及其经济社会影响的扩大,体现了中国女性在推动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价值中的重要作用,反映了社会变迁过程中中国女性地位的提高、女性经济领导力的提升和男女两性关系的嬗变。中国女性创业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变迁密切相关,源自于以经济市场化和社会个体化为特征的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并且与社会变迁中女性人力资本的提升、创业精神的成长、中国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鼓励创业的经济社会政策紧密相连,是来自中央政府“自上而下”的创业推动和基层草根“自下而上”的创业冲动互动共进形成的。中国女性通过创业促进了自我实现,创造了社会财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而女性创业所带来的男女两性关系的变化使得人们对于中国男女平等的社会现实以及政策促进有了更多的思考。在经济转型和市场化改革中,经济结构调整、社会分化和经济社会需求的增长造就了创新创业的商机,也孕育和激发了民众创业的内生动力,共同构成创业的“外部环境驱动”和“个体自觉行动”二者的相互结合,促进了创业发展。

目前,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和市场化的进一步转型发展中,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正在创造新的营商环境,不断催生出新的市场需求和商业机会,推动着包括女性在内的民众创业。特别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中国各级政府实施了积极的促进创业的政策措施,成为推动包括中国女性创业在内的大众创业的有利因素;但是,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当代中国私人创业的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既定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状况、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尚需进一步优化以及助推创业的体制机制还不是十分健全的情况下,女性创业还面对着由中国社会文化传统所形成和传承的女性性别角色规范和角色分工对女性创业的制约,诸多复杂的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相互交结,共同影响着中国女性创业的发展。因此,从国内外支持女性创业的国际经验比较借鉴出发,完善制度化的女性创业的社会支持体系,引领发挥女性创业“她力量”,就显得十分必要。

〔1〕冒天启.对经济转型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经济学家,2010(10):21.

〔2〕孙群燕,何兴强.俄罗斯、波兰和中国经济转轨的方式选择及启示〔J〕.世界经济文汇,2001(1):22.

〔3〕樊纲,王小鲁,马光荣.中国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J〕.经济研究,2011(9):8.

〔4〕〔7〕安晓波(Björn Alpermann).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阶级、公民权和个体化——基于U·贝克第二次现代性理论的分析〔J〕.国外社会科学前沿,2012(16):569.

〔5〕秦明瑞.现代性中的个体化与性别秩序的嬗变〔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4(2):1.

〔6〕张抗私.社会排斥与劳动力市场分割——以性别歧视为例〔J〕.财经问题研究,2009,(5):41.

〔8〕姜秀花.经济赋权及互联网经济对中国女性就业的影响〔N〕.中国妇女报,2015-9-29.

〔9〕刘泽云.女性教育收益率为何高于男性——基于工资性别歧视的分析〔J〕.经济科学,2008(2):127.

〔10〕Björn Alpermana,Gang Shuge.Social Origins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Private Entrepreneurs in Beijing〔J〕.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2010(4):22.

〔11〕Mallika Das.Women Entrepreneurs from Southern India:An Exploratory Study〔J〕.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1999(8):147.

〔12〕佟新.女性私营企业家状况与企业家精神〔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9.

〔13〕范雷.城市化进程中的劳动力市场分割〔J〕.江苏社会科学,2012(5):64.

〔14〕刘小红,刘魁.个体化浪潮下的女性困境及化解对策——基于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J〕.社会科学家,2012(11):58.

China’s Women Entrepreneurshi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ket-Oriented Reform and Gender Relations

GANG Shuge1FEI Duoli2
(1.Institute of Sociology,Beiji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101,China;2.Institute for Cultural Studies of East and South Asia Sinology,University of Würzburg,Würzburg 97074,Germany)

Women entrepreneurship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one of the implementation paths.It is of importance to do research on the affecting factors and analyze the law of development for women entrepreneurship.Taking the social-economic transition as the premise of theoretical analysis,this paper argues that women entrepreneurship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economic transition and affected by economic,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Along with the expansion of women entrepreneurship in contemporary China,there are still some restrictions and obstacles.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optimize the environment and improve the system of social support for entrepreneurship.

economic transition;social change;women entrepreneurship;labor market;marketization

F272.2

A

1002-3291(2017)02-0077-09

【责任编辑 裴鸿池】

2016-07-15

冮树革,男,辽宁沈阳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研究方向:社会政策、女性创业。费多丽(Doris Fischer),女,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经济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