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分析
——以辽宁省为例

2017-04-01刘钧霆曹立华

关键词:辽宁省制造业融合

刘钧霆 曹立华

(1.辽宁大学转型国家经济政治研究中心,辽宁沈阳110036;2.辽宁大学新华国际商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管理理论与创新

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分析
——以辽宁省为例

刘钧霆1曹立华2

(1.辽宁大学转型国家经济政治研究中心,辽宁沈阳110036;2.辽宁大学新华国际商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是高技术密集型和高层次人才密集型的产业领域,具有附加值高和融合能力强等特征,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制造业的全面、深入融合,将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辽宁省为例,首先分析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机理。其次从产业基础、人才资源与制度保障等层面分析文化创意设计与制造业融合的基础。然后探讨推进产业融合的三种模式,最后着重分析推进辽宁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与制造业融合的实施路径,即发挥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先导产业作用、培育市场体制基础、推动产业集聚、发挥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园区的先行先试效应和结合《中国制造2025辽宁行动纲要》推进融合。

辽宁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制造业;产业融合

一、引 言

在当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内在要求,不同产业间乃至产业内不同部门间的渗透与融合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其本身就是在文化、经济与科技不断融合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性,对相关产业的辐射性与带动性极强。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例如,英国政府利用文化创意产业优势对传统工业城市伯明翰、曼彻斯特等进行升级改造,使其完成由“工业城市”到“创意之都”的经济转型。美国政府通过立法手段放松对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领域的管制,促进其向相关产业扩展,注重创意园区建设,发挥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所带来的雅各布斯外部经济效应与马歇尔外部经济效应①雅各布斯外部经济效应指产业集聚所带来的产业多样化外部效应。马歇尔外部经济效应指产业集聚带来的产业专业化外部效应。。日本政府在二战结束后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就出台鼓励政策向工业设计提供高额资金支持,以引领制造业发展,并将工业设计提升为国家级战略。中国则在2000年以来开始加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国务院以及相关各部委先后多次制定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规划。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近年来,中国日益重视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2014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融合发展的格局。北京、天津、陕西、河北、辽宁等省市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和产业发展特点,陆续推出促进文化创意设计与相关产业融合的发展规划。

关于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国外文献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是创意产业在其他产业或部门中的溢出效应。例如:Jason Potts(2009)认为,创意产业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熊彼特所谓的创新作用〔1〕。Sumirat和Widianto(2010)以印度尼西亚为例,讨论了当代文化对加强企业全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2〕。Lee和Drever(2013)利用伦敦创意产业数据,发现创意产业是其他产业产品创新的重要驱动力〔3〕。二是影响创意产业融合的因素分析。例如,Lazzeretti,Boix和Capone(2009)以意大利和西班牙为例,发现历史文化禀赋、地区规模、创意产业规模、产品多样性和人力资本集中度等是影响创意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4〕。Andres和Chapain(2013)以英国伯明翰市和法国马赛市为例,分析了创意产业与地方融合的机制,对不同的融合政策进行了比较〔5〕。Benghozi Pierre-Jean(2016)分析了新一轮技术浪潮对创意产业的影响〔6〕。国内在此方面研究主要沿两个方向展开:一是文化创意产业和设计服务与其他产业融合的机理。例如:王娟娟、汪海粟(2009)以湖北省为例,研究了工业设计服务与产业结构优化的互动关系。发现工业设计通过影响需求、投资与技术结构渠道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而产业结构升级也对设计能力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7〕。李建军、任静一(2016)以上海为例,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关联与波及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产业存在紧密的后向与前向关联关系〔8〕。二是探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的路径和策略。例如:孔令刚、蒋晓岚(2007)从产业融合视角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策略进行了分析〔9〕。刘玉红(2012)提出依托产业集群来发展辽宁文化创意产业的策略〔10〕。花建(2014)分别对文化创意产业与工业、旅游业、建筑业和农业融合发展的路径进行了分析〔11〕。王学人、杨永忠(2014)分析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障碍和策略〔12〕。蔡宁、王节祥、杨大鹏(2015)以浙报传媒为例,分析了平台包络战略在产业融合背景下对企业构筑竞争优势的影响〔13〕。程蕙英(2016)以安徽省为例,对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路径进行了研究〔14〕。

本文以辽宁省为例,对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制造业融合的机理、基础与模式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具体实施路径。这是因为,当前制造业依然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辽宁省作为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着力发展好制造业优势产业,是实现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是高技术密集型和高层次人才密集型的产业领域,具有高附加值、融合能力强、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制造业的全面、深入融合,无疑对辽宁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机理分析

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主要表现在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的互动作用上。一方面,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促进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制造业也对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发展起到了拉动作用。

(一)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

1.文化创意和设计通过专业化服务提升制造业生产率水平。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发展是社会分工日益深化的产物,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逐渐兴起的新兴产业。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制造业存在密切的关系,例如,工业设计的产生就直接源于制造业的专业化分工。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源于个人的创造力和技能,通过知识、创意创造财富,具有高素质人力资本密集型特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通过专用性人力资本投入,使制造业价值链高端环节不断分离并细化,通过不断扩大所谓“迂回生产过程”Young(1928)〔15〕来为分工深化提供动力。专业化分工加速了人力资本积累,提高了劳动熟练程度,促进报酬递增的实现,从而有利于制造业生产率水平的提升。

2.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通过溢出效应提高制造业技术创新水平。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具有高融合性特征,它通过将文化理念、价值诉求、科技、创意等不断向传统产业部门渗透,促进不同产业部门合作或重组,形成新的产品乃至产业形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产生和发展往往更依赖于企业间乃至行业间的知识型专业人员的跨界合作,进而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不同部门、行业间密切的分工协作关系促进了知识、理念、技术、创意、信息的共享与交流,从而使这些知识、理念、创意等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成为一种公共产品,由此产生了知识溢出效应。与传统的技术创新方式相比,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更关注社会文化元素,从而准确把握市场需求。这种创新方式的改变会通过溢出效应对提高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3.文化创意和设计通过提供差异化产品与服务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依其自身特有的审美、历史、文化和社会属性,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通过产品设计、营销、广告与售后服务的多样化,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将自身价值链有效嵌入到制造业价值链中,不断细化产品差异,拓展制造业产品差异空间。产品与服务差异性提高了制造业企业对技术、市场等价值链高端环节的控制能力,从而增强了制造业竞争优势。

(二)制造业对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发展的拉动作用

1.制造业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发展提供需求。随着制造业不断发展,制造业水平的提高促使消费者需求结构不断升级,追求产品多样化与个性化成为需求的发展趋势。制造业产品的基本功能逐渐由满足消费者物质需求向满足精神需求为主转变。制造业需求层次的提升促使企业加快产品质量、外形、款式、花色、品种的更新速度,从而产生对文化创意和设计的强大的派生需求,这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2.制造业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发展提供产业依托。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以个人创造力为基础,具有“无形”特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必须针对实体对象渗透到制造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将创意、设计等附着在具体产品上,才能转换为“有形”财富。制造业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提供具体的生产环节,在这一过程中,文化创意与设计内涵必须注入制造业产品中,才能使消费者获得完整的产品功能体验。

三、辽宁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基础

2014年,辽宁省政府出台了《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对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全面深入融合发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辽宁省工业实力雄厚、文化资源丰富,推进制造业与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融合发展具有坚实的基础。

(一)产业基础

在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方面,目前辽宁省拥有2个国家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4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全国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2个国家级动漫游戏产业基地和23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在制造业方面,辽宁拥有多个国家知识创新工程、先进制造技术设备研究与发展基地和国家级先进制造技术研究和工程中心。尤其在具有高度融合性、高附加值的智能装备与机器人等新兴产业领域,辽宁省已形成较大优势。在推进产业融合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电子信息产业方面,辽宁省也具有特色优势。主要的集成电路、数字视听产品、软件与服务外包、汽车电子等产业基地都在辽宁省有建置。目前辽宁省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居全国第8位,软件出口居全国第3位①曹晓峰、张晶、梁启东等:《辽宁蓝皮书:2015年辽宁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2月版。。2015年辽宁省已建成电子商务产业园区20个,会展交易额达到4 300亿元①《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辽宁日报》2016年2月1日版。。2005—2012年,辽宁省外观设计申请授权数累计达到8 628件②根据《辽宁统计年鉴2016》统计数据计算,辽宁省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年版。。表1列出了2012—2015年辽宁省部分文化创意产业的资产总值情况③根据北京市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行业范围包括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与休闲娱乐、其他辅助服务等九个部门。本文根据《辽宁统计年鉴2016》对服务业的行业分类,结合北京市分类标准,挑选出6个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服务业部门进行统计。。这期间,辽宁省文化创意产业资产总值有了较大幅度增长,增长了41.79%。各部门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新闻和出版业增长幅度最大,增长了156.18%。其次是文化艺术业,增长幅度为41.67%。从资产总值的部门分布看,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资产总值所占比重最大,2012—2015年资产总值所占比重平均为51.46%④根据《辽宁统计年鉴》2013年—2016年相关数据整理统计。。

表1 辽宁省部分文化创意产业的资产总值发展情况(2012—2015年) 单位:万元

(二)人才资源

推进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和相关产业融合需要大量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辽宁省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较为集中,具有优质科教资源。2015年辽宁省普通高校数量为116所,在校研究生规模已达94 387人,其中工学35 389人,理学6 586人,管理学13 059人,经济学4 533人,文学3 749人,艺术学3 099人。普通本科生、专科生在校生数量为1 005 650人。2015年辽宁省科技活动人员为25.6万人⑤《辽宁统计年鉴2016》,辽宁省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年版。,全省先后建成东北大学、大连七贤岭等10个高水平的大学科技园。这些都为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成果的转化创造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条件。表2列出了2012年至2015年辽宁省部分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平均人数。近年来,辽宁省相关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总体稳定在8.5万人至9万人之间。其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数所占比重最大,2012年至2015年所占比重平均为75.69%。

表2 辽宁省部分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2012—2015年)

续表

(三)制度保障

2010年辽宁省就已制定《辽宁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纲要》,提出了产业集聚发展、体制创新驱动、市场机制牵动和政府引导等指导思想。2014年,辽宁省政府出台《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提出了全面提升制造业设计创新能力、推进数字化内容产业发展等9项重点任务和7个方面的政策措施。2014年,辽宁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也推出《关于促进辽宁省工业设计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构建工业设计创新体系、鼓励开展创新攻关等6项重点工作。2016年在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进一步提出“加快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这些政策措施将为推动辽宁文化创意设计与制造业融合的制度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推进辽宁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制造业融合的基本模式

根据产业融合理论,推进辽宁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制造业融合大致可分为产业延伸融合、产业重组融合与产业一体化融合三种模式。

(一)产业延伸融合模式

即将文化创意设计中的品牌、文化价值、创意等向制造业的高端环节延伸。如“微笑曲线”所示,制造业的高端环节包括前端——设计与研发和后端——品牌与营销(见图1)。文化创意产业向制造业设计与研发环节延伸,制造业着眼点将不仅放在产品使用性方面,而且更注重消费者对产品需求变化,通过产品的外观设计、工艺造型设计、结构与功能设计等环节给传统制造业带来新的文化价值。例如,文化创意延伸至普通纺织服装业前端设计环节,就会衍生出新的高附加值行业——服装设计业。当文化创意产业向制造业品牌与营销环节延伸时,同样可带动其产业链后端衍生产品与服务的发展,从而提高整体产业链价值。

图1 产业延伸融合模式

图2 产业重组融合模式

(二)产业重组融合模式

即指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及相关部门间,通过技术、产品与服务创新等方式,实现产业内部价值链环节的分解与重构,从而形成新的产业形态(见图2)。例如,文化创意产业与装备制造业间的融合,会促进文化装备制造业的产生与发展,这包括印刷设备、广电设备、演艺设备等。文化创意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间融合,会推动动漫游戏、新媒体、数字印刷等新产业的发展。重组后形成的新的产业形态,在实现产业升级的同时,也满足了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和市场需求。产业延伸与产业重组主要是基于技术创新、企业合作竞争等市场动力因素而实现的融合。

(三)产业一体化融合模式

即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功能性融合基础上,政府通过制度构建,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进一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密切融合的模式。产业一体化融合模式是在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存在自然延伸与重组融合基础上发生的,同时还必须依托于政府规划和措施,通过制度保障来进一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例如,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工业设计与研发生产示范基地等公共服务平台。从此意义而言,产业一体化是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制造业融合的更高级模式。

五、推进辽宁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分析

(一)当前辽宁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

辽宁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制造业融合虽然具备良好的基础,且已初具规模,但融合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问题值得重视。

1.创意产业链延伸不长。制造业向工业设计、创意服务、品牌与营销产业价值链两端延伸不长,产业集群效应难以发挥,产品附加值不高。创意产业缺乏完整的产业链条。例如,动漫产业主要集中于图书及影视环节,但衍生品设计与开发不足。动漫衍生品开发企业少且种类单一,设计缺乏新意。

2.创新融合能力不强。这主要表现在推进与制造业等相关产业的创意人才短缺,现有创意产业融合平台创新能力不足。目前,辽宁省具备高端创意、策划、营销等专业能力,且了解技术尖端与产业发展方向的复合经营型人才数量还不多。辽宁省众多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与示范基地中许多项目缺乏科技创新能力。

3.融合环境亟须改善。辽宁省目前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机制刚刚启动,在具体政策扶持落实方面尚未完全到位。此外,投融资渠道单一。辽宁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主要来源于政府,来自外资、社会资本和民营资本比重较小。

(二)推进辽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制造业融合的实施路径

根据辽宁省发展的实际状况,我们认为辽宁省在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制造业融合进程中宜把握以下要点:

1.注重发挥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的先导产业作用。当前,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已贯穿在辽宁省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中,呈现出多向交互融合态势。辽宁省应抓住这一机遇,充分发挥文化创意与设计产业的先导作用,培育进而形成完整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链,这包括文化内容创意、文化产品制作设计、文化营销服务、文化衍生产品、文化传播等环节。通过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改造传统制造业。各级政府应加强对产业融合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关键技术及设备的攻关研究,提高文化创意与设计的自主创新能力,积极组织文化创意设计企业、制造业等相关产业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协同研究。

2.着力培育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和制造业融合的市场体制基础。产业融合是技术创新、企业竞争合作内在动力与政府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促进的结果,其本质是市场对要素的有效配置。市场机制在产业融合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政府的政策规划只有建立在企业和产业具有内在融合动因的基础上才更有效。从长远看,政府应着眼于培育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制造业融合的市场机制基础,通过政策引导与扶持,使产业融合达到预期的结构优化效应。这些措施包括:(1)扩大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市场开放,壮大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市场主体,完善产业规制框架。在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的前提下,积极鼓励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外资进入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市场,放宽产业进入管制,鼓励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同其他行业混业经营,加大对制造业的渗透融合力度。(2)拓宽融资渠道,发展创意金融体系。结合国家文化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积极鼓励商业银行为创意产业和项目提供专业化金融服务,建立对创意项目无形资产抵押贷款的试点工作。鼓励条件优良的文化创意与设计企业上市融资。(3)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与无形资产评估制度,在产业融合过程中注意维护创意与设计知识产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强化实施创意设计的品牌战略。

3.积极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产业集聚,构建产业一体化融合平台。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的产业集聚现象十分显著,例如,伦敦、东京、纽约、北京与上海等城市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产业集聚能够发生产业多样化与专业化效应,促进劳动力市场共享和知识外溢,降低交易成本,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促进技术与产品创新。辽宁省应充分发挥现有的国家级与省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动漫游戏产业基地等各类平台的示范效应与辐射效应,结合各地区制造业优势,优化省内对文化创意园区的布局,使各园区形成有机的产业链条。各类文化创意设计园区则应根据自身特色和条件,合理规划园区内的功能定位与制造业的产品定位,并积极搭建产品展示、信息交流、设计交易等各类平台,大力培育会展业市场。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园区基础设施和科技的投入,提高园区内产品的科技含量。

4.充分发挥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园区的先行先试作用。2016年9月,国家在辽宁省、浙江省等地新增设立7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辽宁省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具有重大意义。它承担着落实中央关于加快市场取向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结构调整、着力打造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整体竞争力和对外开放水平新引擎的历史重任。辽宁应充分吸收上海自贸区在发展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先进管理经验,发挥其可复制可推广效应。积极、有序推进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市场的开放,探索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制造业融合的有效途径,将各类文化创意设计园区发展规划纳入辽宁自贸区整体规划之中。

5.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制造业的融合应结合《中国制造2025辽宁行动纲要》和辽宁省各地方行动纲要实施(以下简称《行动纲要》)。《行动纲要》是辽宁省和各地方在国际、国内经济科技竞争态势背景下,结合本地区特点,着眼于中长期制定的全面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纲领性文件。其主线是加速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总体主攻方向是推进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离不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助力,其发展方向与《行动纲要》是一致的。应将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结合起来,将各类文化创意设计平台延伸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实现制造业创新升级路径的协调发展。

〔1〕Jason Potts.Why creative industries matter to economic evolution〔J〕.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2009, vol.18(7):663-673.

〔2〕Sumirat Erman and Widianto Sunu.Strengthening Entrepreneurial Global Competitiveness by Utilizing Local Culture〔R〕.No 201006,Working Papers in Business,Management and Finance from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and Business,Padjadjaran University,2010.

〔3〕N and Drever,E.The Creative Industries,Creative Occupations and Innovation in London〔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13,vol.21(12):1977-1997.

〔4〕Lazzeretti L,Boix R,Capone F.Why do creative industries cluster An analysis of the determinants of clustering of creative industries〔R〕.No 902,IERMB Working Paper in economics from Institut d'Estudis Regionals i Metropolitans de Barcelona,2009.

〔5〕Andres,L and Chapain,C.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to Local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n Birmingham and Marseille:Towards an Inclusive and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J〕.Regional Studies,2013,vol.47(2): 161-182.

〔6〕Benghozi Pierre-Jean.Cultural industries in the digital age:creative or technological?〔J〕.Economia della Cultura,2016(3): 445-456.

〔7〕王娟娟,汪海粟.工业设计服务业与产业结构优化的互动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382-388.

〔8〕李建军,任静一.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关联与波及效应研究——基于上海市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6(11):90-101.

〔9〕孔令刚,蒋晓岚.基于产业融合视角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J〕.华东经济管理,2007(6):49-52.

〔10〕刘玉红.产业集群视角下的辽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10):92-93.

〔11〕花建.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四大路径〔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4(4):26-35.

〔12〕王学人,杨永忠.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4(4):105-109.

〔13〕蔡宁,王节祥,杨大鹏.产业融合背景下平台包络战略选择与竞争优势构建——基于浙报传媒的案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5(5):96-109.

〔14〕程蕙英.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究——以安徽省为例〔J〕.经济论坛,2016(5):27-30.

〔15〕Young A A.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Progress〔J〕.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Articles,1928,vol.38:527-542.

On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Creativity and Design Service with Manufacture: A Case Study of Liaoning Province

LIU Junting1CAO Lihua2
(1.Research Center for Economics and Politics of Transitional Countries,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36,China;2.Sunwah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36,China)

Cultural creativity and design service,a high-tech and talent intensive industry,is characterized by high level of added value and integration.The comprehensive and deep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creativity and design service with manufacture will accelerate the chang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and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y structure.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bove issue in Liaoning Province.Firstly,it analyzes the mechanism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industries.Secondly,it discusses the basis of integr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industry basis,talent resources and institutional guarantee.Thirdly,the paper discusses three patterns of industry integration.At las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aths to advance the integration in Liaoning,namely,to exploit the leading role of cultural creativity and design service,to foster the market system,to promote the industry agglomeration,to make full use of Liaoning Free Trade Zone,and to implement the integration in line with Liaoning Action Platform for Made in China 2025.

Liaoning Province;cultural creativity and design service;manufacture;industry integration

G124

A

1002-3291(2017)02-0063-08

【责任编辑 裴鸿池】

2016-10-20

刘钧霆,男,辽宁大连人,经济学博士,辽宁大学新华国际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世界经济、国际贸易。曹立华,女,河北邢台人,辽宁大学新华国际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文化创意产业管理。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全球经贸体系重构下中国经济改革深化与发展方式转型研究”(14JJD790021);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咨政建言课题(2015lslzz-10)。

猜你喜欢

辽宁省制造业融合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与辽宁省气象局进一步深化合作
辽宁省推广“煤改气”供暖执行居民气价
辽宁省建环保举报奖励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