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形结合助推数学问题“五化”
2017-04-01陈湘芬
陈湘芬
数形结合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还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小学教学中巧妙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可以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计算算理直观化、模糊情境具象化、复杂问题表象化、几何图形简约化,从而激活学生思维,拓宽学习思路,提高解题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之旅的无穷魅力。
一、用形表数,数学概念形象化
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难点,因为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理解抽象的概念知识有一定难度。借助直观模型,用形表数,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从而帮助学生在直观中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在公开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用百数表学生找到了3的倍数的特征,我趁机追问:“为什么2、5的倍数的特征只要看个位上的数就可以了,而3的倍数的特征要看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和呢?”学生一下子就蒙了,探究中我借助信息技术数形结合一步步演示分小棒过程,如24根小棒先拿出20根,3根3根分余2根,余下的2根与4根合起来刚好6根,6是3的倍数,所以24是3的倍数。而且24中个位与十位相加2+4=6,因此得出,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学生、听课教师顿时豁然开朗。巧用数形抓住数学本质,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如《积的变化规律》一课,在学生初步感知积的变化规律后,我让学生将发现的规律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感受由数的变化引起面积的变化。
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单位cm)(见下左图)
借助形的支撑,多数学生很自然地把左图变成了右图,通过对比,都能具体描述积的变化规律。
用形解数,最大程度地考量了小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现实,既可以由数解释形,也可以由形概括数,自然落实数形结合的思想。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概念的特征,还深刻理解了概念的本质特征,有效地促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实现了迁移。
二、化数为形,计算算理直观化
利用图形来直观地解释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原理与事实,让人一目了然。尤其是对于小学生,其思维的抽象程度还不够高,可以借助直观模型来帮助理解。例如,利用面积模型来解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长方形模型来理解分数乘法的算理。
上面只展示两种折法(先横后竖)与(先竖后横)。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涂一涂很快发现:在分数乘法中,遇到分数乘分数的问题,只要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就可以了(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比较简便)。
一个简单的图形清楚地诠释了计算的道理,直观地演绎了数学计算过程,让学生对数学计算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原本抽象难懂的计算过程顿时生动形象起来,进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对数学运算的应用意识。
三、借形想数,模糊情境具象化
数形结合思想,简单地说就是将数学中的语言及数量关系和直观几何图形相联系,进而达到举重若轻、轻松解题的目的。在许多数学问题中,已知条件看似容易,但学生要将问题的情境对应为数量关系有一定难度。这时,教师就可以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借助图形更好地理清对应的数量关系,从而使模糊情境具象化,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如用长13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铁皮剪成几个半径为10厘米的圆做桶底,可以剪多少个圆?
学生一看到这题马上会想到用“大面积÷小面积”的方法,实际上这种解题方法是不适合的。因为实际生活中完整的圆剪下后余料是不可能再利用的。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草图帮助理解。
如A、B、C、D、E五人进行乒乓球单循环赛,比赛进行一段时间统计如下:A已赛了4场,B已赛了3场,C已赛了2场,D已赛了1场,这时E已赛了几场?到比赛结束还需要进行几场比赛?
通过画图,结果一目了然:E已赛了2场。到比赛结束还需要进行4场比赛。就这样,巧用数形结合,让模糊数学问题清晰化,使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况下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处。
四、以形解数,复杂问题表象化
利用数形结合平台,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成为便于学生理解的表象,降低学生的解题难度,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
通过观察题目,大家都知道此题从简单开始一步步算。其实像算式可以引导学生画图理解(如下图)。学生发现只要用大正方形面积减去剩余面积即可,而剩余部分面积刚好是整个正方形的。即
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还发现加数有规律,后一个加数是前一个加数的。这些加数无限加下去,最后所得的和都等于1减去最后一个加数;加数的项数越多,和越接近1。但是这个无限接近于1的数到底是多少呢?利用面积模型,在模型上表示出这些加数,学生借助图形理解:无限加下去,最终的得数是1,感受极限思想。
又如,牧场上长满了牧草,而且每天都在匀速生长。这片牧场的草可供24头牛吃6天,或者供21头牛吃8天。那么,这片牧场上的草可供16头牛吃多少天?(假设每头牛每天吃草量相同)
这种题目可以先画图,再利用数形之间的关系来解答,降低解答难度。
1.先求每天长草量。
先把每头牛每天吃草量具体化,设1头牛1天吃1份草,那么24头牛6天吃草量24×6=144(份),21头牛8天吃草量21×8=168(份)。(见下图)
(168-144)÷(8-6)=12(份)。
2.再求原有草量。
144-12×6=72(份)。
3.最后求吃的天数。
72÷(16-12)=18(天)。
引导学生:每天新长草量12份,不够16头牛吃,只能派4头牛去吃原有的草量,所以原有草量每天减少4份。
数形结合,可以让抽象的复杂的“牛吃草”问题迎刃而解。学生在解疑的过程中,知识建构得既生动又深刻,同时还在解题中体会到了数学之美,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独特魅力。
五、用数示形,几何图形简约化
《九章算术》指出:析理以辞,解体用图。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将三视图与数字巧妙结合,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具有简约化与创造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如求出下图的体积。(小正方体棱长为1cm)
从平时的练习中发现,学生用数数的方法数错的也不少。但是利用俯视图(右上图),并在相应的位置注上数字,结果显而易见3×3+2×3+1×3=18(cm3),简单又正确。
这类还原立体图形题,可以数形巧结合,根据左视图和主视图推断出主视图相应格子中小正方体的个数,不用摆小正方体也能正确快速解答。
最少:3+2+1=6(个)最多:3+6+5=14(个)
实物图验证(见上图)。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曾经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万般好,隔离分家万事非。”期待数学教坛同仁多多用心于数形结合,在实际教学中努力钻研教材,灵活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让数形结合思想渗透在数学教学的每个领域,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体会数学之美,从而使数学学习成为怦然心动的魅力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