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大支撑 六大特性 三个方向振兴传统工艺,中纺联在行动

2017-04-01赵媛媛

纺织服装周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纺织工业传统工艺联合会

本刊记者_ 赵媛媛

古艺新生“绣”当先(一)

两大支撑 六大特性 三个方向振兴传统工艺,中纺联在行动

本刊记者_ 赵媛媛

新闻回放

3月2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广东名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首届中国刺绣传统工艺振兴论坛暨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成立仪式”在广东省潮州市举行。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原会长王天凯,党委常委、人事部主任王久新,副会长陈大鹏,原副会长杨东辉,原清华美院院长、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原主席李当岐,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张庆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办公室副主任段红,文化部非遗司巡视员马盛德、副司长王晨阳、副处长张晓莉,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副主任陈晓文,恭王府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孙冬宁,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陈杭,潮州市市长殷昭举、常务副市长许志晖、副市长杨安队、王文森等领导,以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东华大学、苏州大学等院校相关专家学者,国家级非遗项目刺绣传统工艺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著名服装设计师、媒体记者共计300多人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主持。

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由广东名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起倡议,以中纺联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进行深入调研及可行性分析为基础,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审核批准正式成立。

会上还公布了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领导班子以及专家委员会名单。李当岐任研究院院长,蔡民强任执行院长,三位副院长分别是李春亮、林乐成、张家洲。

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将下设四大机构:中国刺绣历史与技艺研究院、中国刺绣艺术产品开发研究院、中国刺绣文化传播中心、中国刺绣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全面指导刺绣艺术的保护和传承。

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的成立,标志着在中国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进程中又新增了一股专业化的力量。

开栏语:在我国已经公布的1300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纺织类占82项,分布于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和民俗三大类,是国家已公布的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中,涉及门类最多、覆盖面最广、品种最丰富的一类。基于此,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于去年8月专门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旨在全方位推进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为纺织传统工艺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振兴发展之路。

日前在广东省潮州市举行的“首届中国刺绣传统工艺振兴论坛暨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成立仪式”,就是中纺联振兴纺织传统工艺的具体举措之一。《纺织服装周刊》从本期开始特设专栏开展系列报道。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中国纺织传统工艺,对于纺织强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在首届中国刺绣传统工艺振兴论坛暨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成立仪式致辞中,全面阐述了振兴纺织传统工艺的意义,深入剖析了在振兴纺织传统工艺时需要注重的特性,并为刚刚成立的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指明了探索研究的方向。

两大支撑,护航纺织强国建设

如果说科技是纺织强国建设的刚性支撑,那么,文化就是柔性支撑。孙瑞哲在谈到振兴纺织传统工艺的意义时表示,中国纺织工业在加快发展科技硬实力的同时,必须同步提升纺织服装产业的文化创造力和文化影响力,找回自我价值的认同感,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觉,重塑文化自信。弘扬“大国工匠”精神,追求精工细做,精益求精,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柔性支撑。

正如文化部非遗司巡视员马盛德所言,振兴传统工艺已写入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传承振兴中国刺绣,既是文化事项,也是民心工程,既是民族情结,更是历史使命。

传承纺织非遗,振兴传统工艺,没有捷径可走,只能靠科学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脚踏实地的实干,一步一个脚印地摸索前行。在去年召开的纺织非遗生产性保护会议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原会长王天凯就曾经说过:“纺织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做的工作很多,需要开展大量的调查研究,找到各自的规律与发展路径。”

纺织行业该如何做好纺织非遗和传统工艺传承发展工作?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淮滨认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对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意义重大。这需要我们整合所有社会资源,去探求一条既符合国家大政方针又适合行业自身的传统工艺传承与发展之路。

六大特性,明晰传承发展模式

“当前,振兴传统工艺已成为我国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 孙瑞哲表示,在振兴中国纺织传统工艺的过程中,要适应新形势,注重“创新、市场、艺术、互补、融合、开放”这六大特性,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找到切合实际的有效传承模式,实现可持续传承与发展。

孙瑞哲逐一剖析了每一种特性,他说,纺织传统工艺的创新性体现在传承与延续过程中要树立更高标准,使传统工艺得到提升。传承不是简单的物质性复制,而是创造精神的延续,更重要的在于通过创新实现超越。

市场性是指要探索出一条“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文化为依托、以产品为载体”的升级版纺织传统工艺传承的新思路、新模式,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反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关于艺术性,孙瑞哲认为,中国刺绣等纺织传统工艺以精工细作、彰显个性而著称,其核心是创造性和个性化的手工制作,富于艺术性,具有工业化生产无可替代的特性。这一特性决定了纺织传统工艺更加适合体现产品的艺术品质。

互补性则体现在将机械化生产与手工制作有机结合,通过两者的相互补充实现创造性转化。这种互补有利于服务业向品牌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

融合性是指纺织传统文化与技艺具有走近大众、融入现代生活的天然优势。纺织传统文化的价值日益凸显,正以多种姿态在现实生活中呈现出勃勃生机。

所谓开放性是指纺织传统手工艺品一直是高文化附加值的出口商品。纺织服装手工艺品生产对当前“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格局的合作共赢仍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经济价值。

三个方向,探索刺绣振兴路径

刺绣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与现代生活和时尚关系密切,有着巨大的拓展空间。

“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的成立,标志着在中国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进程中又新增了一股专业化的力量。”孙瑞哲表示,希望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能够持续实现三个方向的探索:一是开展兼具技艺本真性与当代性、有针对性的“产品创新研发”;二是提升蕴藏附加值与文化自信、有实效的“品牌化经营”;三是实现条件化筛选且保有特色、有底线的“规模化发展”,为中国刺绣传统工艺及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出一条“风景这边独好”的文化与产业传承之路。

马盛德评价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的成立,“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精准把握国策大计、勇于开拓创新、承担历史责任的具体体现。此举不仅为纺织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给刺绣类传统工艺的振兴开辟了更广阔的路径和空间,为潮绣工艺振兴提供了优质的行业资源和源源动力。”

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院长李当岐表示,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和文化部的领导下,在潮州市政府的关怀下,在全国各位专家学者、刺绣工艺大师的指导和支持下,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力争在理论研究、艺术创作、产品开发和人才培养各个方面不断取得进步,为传统工艺的振兴和发展不断探索。

猜你喜欢

纺织工业传统工艺联合会
2021年度纺织工业标准化发展报告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联合会动态
Seeking UNESCO's recognition for the baguette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选载
隆重推出:2020/2021《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
传统工艺的活态化传承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大理白族扎染的传统工艺与图案设计
论一体化进程中的欧洲工会联合会 Europen Trade Union Confederation of the European integ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