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两会”时间感受产业“温度”
2017-04-01徐长杰刘嘉郝杰董笑妍关云鹤
本刊记者_ 徐长杰 刘嘉 郝杰 董笑妍/文 关云鹤/摄
聚焦两会
走进“两会”时间感受产业“温度”
2017年纺织行业“两会”代表座谈会举行
本刊记者_ 徐长杰 刘嘉 郝杰 董笑妍/文 关云鹤/摄
春暖花开,万物并作。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两会”时间。数年来,为了解纺织行业发展中的痛点、难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坚持每年“两会”时间,邀请纺织行业的两会代表、委员“回娘家”,共话行业时政焦点,共商行业发展大计,让纺织业代表、委员感受“娘家”的温暖。
3月4日,2017年纺织行业“两会”代表座谈会在北京爱慕集团总部举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高勇,会长孙瑞哲,原会长王天凯、杜钰洲,副会长杨纪朝、夏令敏,纪委书记王久新,副会长徐迎新、陈大鹏、李陵申、端小平、杨兆华、孙淮滨等中纺联领导,爱慕集团董事长张荣明以及来自纺织行业的两会代表、委员,《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等媒体代表参加了本次座谈会。会议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副书记陈伟康主持。
寄语行业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 高勇:
为行业发展鼓与呼
高勇谈到,五年来,代表、委员们积极参与纺织行业的“两会”座谈会,为行业发展提出建议,并能在会上分享各自企业的发展经验,已形成良好的互动。从代表、委员们的发言中能够感受到他们始终不忘初心以及他们对纺织行业的深深情谊,同时,也对行业发展充满了信心。
他坦言,每年的“两会”座谈会对于行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推动,同时,代表、委员们的建言献策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今后工作的开展,以及经验的拓展提供了良好借鉴。他希望两会代表、委员今后能够继续为行业发展贡献心力,同时代表行业呼吁政府要在扶持实体经济方面出台实实在在的政策并能够逐步兑现;要促进纺织服装产业与文化相融合;要在纺织业如何加快智能制造等各方面提出建议。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 孙瑞哲:
道由白云尽,春雨青溪长
孙瑞哲首先用一句诗“道由白云尽,春雨青溪长”做开场白,他解释道,这句诗的意思是前方的长路虽被白云暂时遮绕,但盎然的春景春情却如青青的流水一样绵延不绝,这正是当前我国纺织行业发展与转型升级前景的寓意和写照。
随后,孙瑞哲围绕行业情况和当前面临的问题作了阐述和分析。他指出,当前行业处于“增长放缓、缓中有难、难中有稳、稳中有进”的总体态势,未来,需重点关注棉花、成本、环保、走出去等四大问题。针对这四大问题,孙瑞哲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孙瑞哲提出,站在历史的新方位,我们应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立足定位,积极转型。一是强化作为,切实代言行业的关键利益诉求。中纺联将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洞察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障碍,持续转变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不断深化与国际、国内政府的关键产业政策沟通,助力于国家对纺织行业决策的科学化与合理化。
二是深化服务,夯实精而专的行业公共服务。通过依托技能型、创新型、复合型等多层次人才培养的纺织人才培育体系,围绕科技、时尚、制造三大板块,联合企业与产业集群,共同推进行业创新服务的平台建设,促进行业优质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激发系统竞争的活力,为行业转型发展提供切实的平台支持。
他最后总结道,行业发展是共同努力创造的结果;行业未来发展,需要凝聚共识,共生共赢。
代表、委员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代表、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高德康:
发力质量型发展、创意设计和智能制造
在品牌迎来创立40周年之际,波司登将以创新驱动战略为引领,精准发力质量型发展、创意设计和智能制造,形成有效供给与消费升级良性互动,巩固市场竞争优势。
同时,波司登将积极创新管理机制及内部人才培养机制,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成长环境,让能做事、做成事的人得利,挖掘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年轻人才梯队。去年以来,波司登通过股权激励、利益分享、授权分权等多种方式方法吸引、聚集、激发优秀人才。
波司登下一步将推行“阿米巴”模式,激发每一个成员的创业创新热情。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阳光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丽芬:
加速智能制造的全面落地
当前,国家层面关于智能制造的政策导向很明确、很全面,出台各种“关于加快推进智能制造”相关政策。但是与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尚处于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数字化并存,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阶段。
因此,陈丽芬建议政府大力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协同机制建设,督促行业协会等组织站在产业发展的高度制定智能制造标准,培育行业智能制造示范龙头企业;要集中政策资金的支持,比如工业转型升级资金、国开行专项建设基金等,加大中央财政对行业龙头企业改造项目的精准扶持,加速全行业智能制造的全面落地。
与会领导、代表、委员合影。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如意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邱亚夫:
坚持走科技制造、时尚品牌道路
如意是1972年建成的国有企业,在毛纺产业中算是比较大的企业,近年来,如意沿着科技、时尚品牌两条道路引导企业发展,用高新技术改造企业,实现了从毛纺、棉纺到终端服装的战略目标。
在科技纺织、智能制造方面,如意投入200亿元进行高新技术改造,效益实现了翻倍增长。但在终端时尚设计方面却有所欠缺,因此,如意通过境外并购,以200亿元人民币,在英、法、日等国收购一系列时尚品牌,实现了300亿服装零售的布局。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 赵丰:
设立“国际丝绸之路日”提升中国丝绸国际地位
国家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丝绸是不能缺位的,丝绸作为纺织文化的标志应该先行。为此,赵丰建议设立“国际丝绸之路日”,以此提高中国丝绸的国际地位。
今年要举行“一带一路”峰会,赵丰希望这个创意能够被采纳落实。设立这样的节日,既是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增色,也将为拓展纺织在社会中的地位起到促进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济南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唐一林:
加大构建石墨烯产业链支持力度
近年来,我国石墨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基于或利用石墨烯改进的新材料、新产品不断涌现。但当前我国石墨烯产业发展也存在一些隐忧,比如石墨烯改性产品开发应用与推广受制于现有标准缺失,下游用户不敢大胆使用。石墨烯生产企业独自构建石墨烯产业链却还存在不少局限和困难,产业创新拉动效果不显著等等。
为此,唐一林希望能够加快石墨烯标准化工作,发布国家标准明确石墨烯术语和产品内涵以及命名规则,建立相应标准体系,以正视听,引导支撑规范产业发展;协调构建产业链,促进石墨烯应用开发,推进首批次示范应用,引导新兴产业良性发展;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市场秩序,注重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建议由科技部批准成立国家生物质石墨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雅莹集团总裁、浙江华之毅时尚集团董事长 张华明:
用文化和科技强化服装品牌
今年,张华明关注的问题主要是服装品牌的终端建设问题,以及品牌在文化与科技上的运用问题。只有做到以上两点,企业才能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打造国际化的竞争优势。
中国的内需市场巨大,但还处于发展阶段,国际市场也是如此。未来,雅莹集团将在文化建设方面再次加大力度,真正把雅莹打造成扎根中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
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红博商业总经理 王丽梅:
建立新零售业态
作为一家零售企业,红博近年来感觉到了非常大的变化,这一方面是互联网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社会消费观念的转变。
王丽梅认为,消费观念已经从“买时代”、“逛时代”变为了“约时代”。买时代的人们在商场按需购买,目的性明确;逛时代就是购物中心时代,人们将购物和娱乐结合;约时代则是商家通过各种渠道主动吸引消费者,这是未来的消费趋势。如今,企业也正在结合此趋势,建立新的零售业态。
全国人大代表、森马集团董事长 邱光和:
企业升级核心在于变化与调整
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改造过程中,纺织服装人有喜有乐、有苦有难。
难的是,行业人面对着成本上涨等种种问题;喜的是,纺织服装行业作为民生产业,对带动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做出了贡献。现在宏观政策正在逐渐关注实体经济,消费升级、技术升级、行业总量的增长,为行业人带来鼓舞和信心。
邱光和介绍,在变革期,森马转型升级的核心是变化与调整:一是要找准转型升级的方向,赢得融资机构的信心;二是要从零售的角度,注重消费升级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三是注重产业链的进步带动全行业发展;四是关注人才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恩达家纺有限公司董事长 邱新海:
服装文化要和现代科技相结合
现在中央提倡文化自信,而服装正是体现文化自信的重要方面,因此服装文化要和现代科技相结合。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服装也要体现相应的地位,让中国服装引领世界。
纺织行业大多数是中小企业,目前生存遇到困难,邱新海建议国家对这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帮助,在政策上给予实体经济的中小企业金融支持,降低税费,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教授 吴海燕:
围绕新消费方式变革教育思路
吴海燕认为,教育思路需要重新思考,三十年来,一直都是学习西方,今后应围绕着东方人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建立新的教育思路。
另外在设计方面,中国本土及从国外回归的设计师团队已经非常壮大,近年来的诸多经历都证明了中国设计力量的强大,行业应该更有自信。中国的金融、商业体制等方面应与设计共同进步、相互扶持,相信中国的设计力量将会迎来美好未来。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华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徐爱华:
大纺织必然是朝阳行业
大纺织行业的经营者必须不忘初心,回归到对纺织业的热爱和饱满的热情中,徐爱华提出,大纺织行业必然是朝阳行业,这一点在国际社会上得到了印证。
另外,徐爱华认为各地政府需要支持和促进当地纺织行业组织的发展建设,为纺织行业发展打造良好环境。
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工程大学校长 高岭:
强化供需对接 提升院校实力
西安工程大学是一所纺织基础很好的高等院校,如何进一步提升学校影响力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这些年来,国家提出了高等院校“双一流”发展战略,陕西省也提出了高校追赶战略。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交流,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企业有效对接,找准自己的定位,提升学校的整体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