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教学有感

2017-04-01李钢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学案素质教育内容

李钢

时光流逝, 转眼间参加工作已十二年有余.在这十二年的教学中有收获,也有不足;有喜悦,也有彷徨;有成功,更有失败.静下心来,回顾这一段历程,略有心得.

数学教学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呢?这是我最开始时产生的问题.一开始认为,是具体的知识,是典型题目的解法,是各种解题的技巧.后来发现,这些只是数学教学的内容而非目的.我们的教育是用昨天的知识教育今天的学生去创造明天.内容和内涵的概念显然是不同的.百思不得其解下,我开始从前辈的书籍中试着寻找答案.终于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读到了这样的一段话:“数学课的教学是靠什么吸引学生的呢?答案是思考.是的,是数学独特的思考.”结合自己的经历,我在高中时数学不是特别好,读大学时学习了四年的高等数学,对高中数学内容涉及极少.回到学校任教后发现,很多内容都与我读书时不同,但我能够轻松地掌握它们,至于曾经不太理解的知识也没有造成什么困难.为什么呢?我想是因为四年的高数学习带给了我思维上的提高,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所以,数学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是思维,是数学思考的方式.随着高考的结束,学生所学习的具体知识可能会逐渐遗忘,但数学学习带给他们的思维上的变化不会消失.我们经常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两个问题上纠结.素质教育好,但如何操作?仅仅是少留作业减少负担吗?我想如果是这样的话,素质教育就不值得追求.所谓素质教育是以切实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它的实现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从知识目标转为思维目标进行教学.虽然教学内容不会有太多变化,但却是旧瓶装新酒.

这就引出新的问题,怎样吸引学生呢?倘若没有学生的配合,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的.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热点问题,相信很多同行都有自己的思考.确实数学没有那么多的实验、活动,高中数学逐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离.虽然教材在不断地突出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事实,但那些生活在学生的身边并不常见.在教学过程中,我为此采取过一些手段.比如,穿插小故事,重视课题的引入设计,授课语言更加幽默风趣,板书设计更加合理美观,等等.但是这些仅仅是手段而非理念.我希望为这一问题找到一个“通法”,在这个通法的基础上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史来源于生活,我试图从生活中找到答案.我想,当一个人见到一个陌生人后,从陌生到喜欢经历了怎样的心理过程呢?一开始先是了解,然后是认可,最后才可能是喜欢.数学教学也应如此.或者说,之前的我们太心急了,总是希望上来就喜欢,一种“包办婚姻”的家长作风得不到预期效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才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出发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有的时候,我们要清楚教育教学更加常见的情况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的教学要慢下来,刻意放慢就是一种拖沓.在每节课上是否履行“教师指导→学生自学→小组讨论→教师答疑→诊断反馈→巩固提高”这样的流程不是最重要的.我们要关注的是,在这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否呈现出了解、认可、掌握、理解的过程.当学生对数学学习内容都认可理解时,数学学习的困难就会降低.当学生认为一个学科的学习比较轻松时,当数学学习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就逐步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必须要有学案或导学案呢?目前,很多教师利用学案或导学案教学.学案或导学案的使用,有利于学生的针对性预习,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一段时间里,我也认同这种举措,甚至是坚定的支持者.在一次全国的高中数学交流会议中,我听到这样的言论:“学案或导学案的使用会影响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由此引发我的思考.针对性的学习是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感悟数学思考的乐趣有反面影响呢?为此,我在两个班中进行了一系列对比实验.对于同一个教学内容,我通过学案教学和无学案教学进行对比.通过大约一个月的对比发现:使用学案的班,教学进度快一些,同时学生对题目的掌握情况较好;未使用学案的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活跃,反应更热烈.通过对比发现,确实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有区别,但这种区别不是特别明显.如何实现更加高效的数学教学呢?第二个阶段,我开始将两种模式融合,针对不同的授课内容和授课目标进行灵活处理.比如,概念教学更多的是放手给学生思考体会,習题课的教学中则使用学案提高课堂的容量和节奏.从最后的教学反馈来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教无定法”.结合具体的教学任务,结合具体的学生情况,灵活教学,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

猜你喜欢

学案素质教育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乡愁导学案
主要内容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比例尺(一)”导学案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