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学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2017-04-01陈银霞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器材学案概念

陈银霞

导学案,即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自主学习,让教师成为学生,学生成为教师.初中物理是实践性、创造性较强的一门课程.自主学习,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物理教学中运用导学案,能够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导学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问题,便于教师及时纠正问题,从而完成物理教学目标.

一、结合导学案,完成知识讲解

基础知识是物理学习中一项必须掌握的知识,是物理理论的精华所在.如果没有物理基本的知识和概念,就无法准确、严谨地描述物质,推理科学知识,定量的物理知识就无从谈起.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进行概念的讲授特别重要,而导学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物理知识.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概念,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对于抽象的物理概念,教师可以用类比的方法,降低学生理解抽象知识的难度.概念是在旧知识基础上建立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此外,教师可以根据物理知识所涉及的实验,演示实验,情景推理,全方面地讲解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物理概念进行提前预习,让学生在上课时容易进入学习概念的环境,跟上教师的思路.教师也可以在导学案中留下一定的空白,引导学生预习知识后产生一定的思考.在自学过程中,对于不懂的、疑惑的知识点做好标记,然后在课上或者課下利用一定时间和老师或者同学相互讨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通过各种互动,对生硬的知识做到深刻理解,避免对概念知识死记硬背、无法灵活地运用知识点.在设计导学案时,教师要注重导学案的趣味性,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教师还要把概念知识和现实生活相联系,注意导学案中预习知识的深浅程度,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二、运用导学案,探究物理教学

在运用导学案时,教师不仅要把物理概念单位的换算关系、物理量的定义、物理概念对应的物理现象等知识搞清楚,还要让学生对物理知识进行综合应用.物理实验探究是非常难的,对于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如果教师对于学生在实验时放的太开,导致教学时间的浪费,就会使学生无法完成学习目标.如果教师把时间把握得特别紧,就失去了探究物理知识的初衷,没有培养学生的能力,也浪费了时间.运用导学案,教师可以在探究活动之前引导学生对实验器材进行熟悉,使学生在探究时回想预习的各种器材,各种器材结构功能得到掌握,节约了找器材的大部分时间.在探究实验中,有些学生需要大量的时间对探究内容进行熟悉.这就是探究实验浪费时间的原因.运用导学案,能够让学生对实验有基本了解,对实验有基本思考.教师应该避免在导学案中提示太多,注意留给学生自学的空间,让学生的创造力不受限制.同时,学生对这次实验的目的、过程了如指掌,直奔主题,节约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使学生体会到成就感,从而对物理实验探究产生兴趣,主动学习.教师还应该在导学案中对学生进行监督,督促学生整理记录实验数据,并据此得出物理规律.

三、立足导学案,开展复习教学

对基础知识的巩固记忆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复习教学易使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让学生感到乏味,从而导致教学效果没有达到标准,教学目标没有完成.运用导学案,能够让学生在复习教学中融入课堂氛围,并对巩固学习有着比较大的参与兴趣.在复习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有关知识,利用导学案向学生表明此节课的重点和目标.比如,在讲摩擦力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导学案,让学生提前预习摩擦力的知识,并利用现有的器材,对各种常见物质的摩擦力进行感受,有的学生还可以进行测量.教师还可以利用导学案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比如,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构建摩擦力、功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教会学生归纳.在导学案上设置复习总结,能够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和巩固.

总之,导学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降低学生学习物理的难度.在运用导学案时,教师要重视对导学案的设计,让导学案成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教师要灵活地面对各种情况,争取把导学案的优点用到极致,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器材学案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AV TOP 100!2020-2021年度优秀影音器材推荐榜简评
幾樣概念店
乡愁导学案
最贵的器材多少钱 Damian Demolder
“比例尺(一)”导学案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