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国际化对中国高校的启示
2017-04-01吴丹
吴丹
摘 要: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是一所研究型大学。阿尔伯塔大学中央国际部的建设,极大地推动了其国际化进程。学习借鉴阿尔伯塔大学国际化战略布局和实践,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双一流”大学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阿尔伯塔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
阿尔伯塔大学创建于1908年,是加拿大五所最大的以科研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学校位于阿尔伯塔省会城市埃德蒙顿,主校区贯穿城市50个街区,拥有400多个科研实验室和综合研究中心,其科研水平、科研收入和所得资助总额居加拿大大学前列。阿尔伯塔大学在下设的18个学院中开设了200多个本科专业和170多个研究生专业。阿尔伯塔大学的国际化水平很高,现有在校生近4万名,其中来自全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近7000名,占在校生总数的17%左右。阿尔伯塔大学教师的国际化程度也很高,有40%的在职教师具有国际教育背景。
回顾阿尔伯塔大学的国际化发展道路,我们可以看到,在国际事务管理、国际化战略规划、国际学生招收管理、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阿尔伯塔大学都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本文从国际事务管理方面分析总结阿尔伯塔大学国际化发展特点和运行机制,希望对我国高校国际化发展有所启示。
一、阿尔伯塔大学国际机构设置
阿尔伯塔大学的国际化发展与其国际化机构设置密切相关。加拿大高校在治理结构方面实施比较彻底的二级管理,二级学院有开展国际合作的自主权。比如,阿尔伯塔大学文科学院开办了海外校区(意大利科尔托纳学院),旨在推动文科学院学生的海外留学。阿尔伯塔大学设有规模较大的中央国际部,负责协调大学国际化策略的实施,辅助各个学院国际化的工作。中央国际部下设国际学生服务中心(负责国际学生的服务和咨询工作)、全球教育办公室(负责校园国际化和课程国际化)、海外教育中心(负责学生赴海外留学工作)。大学另设与中央国际部平级的中国学院,专门负责推动中国研究和与中国的合作。
同时,为了加强国际关系发展的战略规划,阿尔伯塔大学国际部还创建了国际关系数据管理系统,对全校各层面的外事出访活动、接待任务、国际协议、信息管理等相关活动进行信息跟踪和记录,以加强工作的衔接和协调。在院系层面,阿尔伯塔各学院都积极参与国际战略制定和国际事务管理,相关学院不仅单独设置了国际事务办公室,还积极参与国际学生招生和合作项目开发,不断加强与世界相关大学的联系,有力地推动了阿尔伯塔大学国际化进程(见表1)。
阿尔伯塔大学中央国际部是阿尔伯塔大学国际事务的核心机构,由4大部分组成,包括综合管理部、国际关系与招生部、学生项目与服务部(国际学生服务、奖学金生项目、海外教育项目和访问学生项目)和国际项目开发部。根据地区和项目类别的不同,各部分又下设一系列项目办公室,分别由不同的人员负责(见图1)。例如,国际关系与招生部下设的国际学术领导力培训(GALD)项目办公室、加拿大留學中国(CLIC)项目办公室;学生项目与服务部下设全球教育项目办公室、短期访问学生项目办公室(VSP)、短期(Cohort)项目、合作课程项目、国际实习项目(入境)、暑期&团队项目、交换项目、国际实习项目(出境)和校外实习项目等。阿尔伯塔大学中央国际部全职人员共计55人,另外有兼职人员15~22人。
二、阿尔伯塔大学国际学生情况
(一)国际学生规模
为吸引世界各国优秀学生来校学习,阿尔伯塔大学一直十分重视国际学生的招收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截至2015年11月,阿尔伯塔大学拥有来自全世界156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学生6587人,占在校生总人数的17.88%(见表2)。
(二)国际学生来源
阿尔伯塔大学十分注重国际招生战略规划和宣传。自2001年国际招生办公室成立以来,阿尔伯塔大学一直致力于通过国际学生的招生工作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从阿尔伯塔大学中央国际部的组织结构图就可以看出,其各项工作都将学校宣传和国际关系维护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不断通过各种媒体、网络渠道和校友资源扩大学校的宣传力度。
科学的招生战略来自准确的市场分析和定位。阿尔伯塔大学国际学生主要来源国包括中国、韩国、伊朗、印度、马来西亚、美国、巴基斯坦等。作为阿尔伯塔大学主要的国际学生生源国,阿尔伯塔大学十分重视与中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早在20世纪 80年代,阿尔伯塔大学就与中国政府部门和多所大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合作领域从师生交流、科研合作,延伸到人才培训等多个方面。2005年,阿尔伯塔大学中国学院的成立,更是将中加教育科研合作推进了一大步。目前,阿尔伯塔大学每年招收的中国学生数量一直位居拿大高校的前列。
三、阿尔伯塔大学国际学生培养
(一)国际化培养目标
在“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下,阿尔伯塔大学的目标是培养知识全面、成功的、独立的、综合能力强、善于不断创新的学生。阿尔伯塔大学并不刻意区分国际学生和国内学生,学生服务管理由教务办公室统一负责,除此之外,中央国际部下设的国际学生服务中心还额外为国际学生提供一切需要的帮助和活动项目。为创建一种在国际上充满活力的学习和科研环境,阿尔伯塔大学通过一系列特色服务和国际项目,帮助在校学生不断获取知识技能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实现培养全球杰出公民的目标。例如,为学生领袖提供领导力培训项目等。
(二)国际化课程
阿尔伯塔大学拥有丰富而庞大的课程体系,大约拥有500多个项目课程。除本-硕-博常规学位课程外,还设置了双学位项目、联合培养项目、交换生项目、跨学科研究项目等。同时,面向需要在短期扩大视野、增强海外学习经验的海外学子,阿尔伯塔大学还开设各种类型的非学位课程,具体包括:短期研究和实习项目、英语语言项目、夏季和冬季短期项目和继续教育项目等(见表4)。
(三)国际化培养模式
为实现培养最优秀人才的目标,阿尔伯塔大学积极营造国际化的学习、科研和生活环境,促使学生融入其中,从而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能力。例如,通过国际周活动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通过阿尔伯塔大学全球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出国学习的机会。阿尔伯塔大学的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人才的培养有不同侧重。本科阶段偏重于课程学习,主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科研习惯;研究生阶段则采用国际标准,通过国际科研项目的参与和一系列学术辅助课程,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科研能力。例如,写作中心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障碍,增强英文学术论文的写作技巧;桥梁课程(BP)为有志于到阿尔伯塔大学深造的优秀专业人才提供语言学习的机会。
(四)国际化学术氛围
国际化是阿尔伯塔大学实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基础。为促进教师和学院国际化,阿尔伯塔大学制定了“2011-2015年国际学术资源计划”和“阿尔伯塔全球挑战创新方案”。“2011-2015年国际学术资源计划”围绕7个国际化战略目标,提出了10项学术国际化方法和原则,并从科学研究、研究生教学和科研、学生培养、国际学生招生和国际学生校园社团活动6方面内容分别提出规划。“阿尔伯塔全球挑战创新方案”提出,将阿尔伯塔大学建设成为全球最优秀的大学之一,并倡议通过参与全球事务,共同解决国际社会所面临的能源、环境、水和食品健康等问题,以提高阿尔伯塔大学的国际声誉和全球地位。目前,阿尔伯塔大学与全球50多个国家保持着400多个活跃的交换合作项目。
(五)国际化的学生管理
阿尔伯塔大学学生会是学生自治和学生服务的重要机构,拥有组织强大的管理体系和学生领袖选拔机制,通过学生事务管理和学生福利争取,不断扩大学生团体的凝聚力。阿尔伯塔大学学生会大约管理着近250个学生团体和俱乐部,经费预算为900万加元,为在校生提供各类型服务,包括运营校内餐饮店、咖啡店、打印店、零售店等。另外,根据《加拿大高等教育法》,阿尔伯塔大学学生会具有参与学校各项管理的权利,如专业课程审定、教学计划制定、学位授予标准等教学事务,学生均可通过参加校务委员会等机构发表自己的意见,保护学生团体的利益。
四、阿尔伯塔大学国际化发展特点
(一)自下而上的国际化发展需求
按照阿尔伯塔省的《高等教育法》,阿尔伯塔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是 “两院制”,即董事会和学术委员会。董事会和学术委员会各司其职,相互协调。董事会主要负责学校长期规划与业务事宜,共有21名董事,由员工、校友、学生和公众代表构成。学术委员会经董事会授权,主要负责学校学术事务和学生事务,共有人员158人,由副校长、院长、教授、学生、图书馆工作人员等组成。在服务学校最高利益的原则下,阿尔伯塔大学治理体系的责任和权利的明确划分保障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尤其在“三权分立”(立法-司法-行政)的结构下,围绕学校总体规划和战略目标,学院具有高度的自主权,学校职能部门对学院不具有决策和管理职能,只有服务职能。学院事务均由学院层面的学术委员会决策,并对院长负责。从招生、培养,到员工聘用、学科建设和国际化发展,均由学院自主决定。
(二)明晰的国际化发展定位和战略
为实现成为加拿大领先的研究型大学这一发展目标,2016年5月,阿尔伯塔大学中央国际部发布了学校总体战略规划《为公众的利益》。该战略规划承前启后,为阿尔伯塔下一阶段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具体建议。根据该项规划,阿尔伯塔大学从构建、体验、配置、参与和可持续五大维度将校园建设的方方面面纳入学校的战略规划中,每个维度下面均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4~6个子目标,各子目标下又设有系列战略要求。例如,在构建维度方面,为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由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生和教职员工组成的多样化的、包容的社区,阿尔伯塔大学分别从优秀学生的招收、优秀人才的培养、良好工作环境的创建、社区内外部沟通、共同价值观的构建、综合战略发展6个方面制定发展目标。阿尔伯塔大学中央国际部发布的总体战略成为各学院和各部门制定相关发展战略的蓝本和参照标准,为大学的总体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国际教学和管理团队
加拿大是一个幅员辽阔、多元文化融合和多民族的移民国家,30%以上人口的母语非英语或法语,这为加拿大众多大学国际化发展创造了极其优越的外部条件。因此,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阿尔伯塔大学一直大力推动校园国际化发展,努力借鉴世界知名高校的有益经验,积极招收国际优秀人才。目前,阿尔伯塔大学拥有约2000名一线教师,其中具有国际背景的教师占40%;国际师资人数已占每年新聘教师总人数的70%以上,教师来源的多元化和国际化为阿尔伯塔大学国际化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国际化的行政管理团队也大力支持学校各项工作的运转。由于行政部门执行的是组阁制和部门负责人聘用制,部门负责人在人员聘用和考核上拥有相对大的自主权,每个岗位有明确的职责、任务和规划,这为服务的有效实施和服务的质量提供了保障。
五、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启示
中国高校应围绕国家战略和发展需要,以“双一流”建设为目标,建立科学的国际化发展规划和管理体制,通过资源整合,加强部门内部协同,建立良性发展机制,提高国际招生数量,深度推动国际科技合作和人才培養。
第一,创新高校外事管理体制机制,建立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强化外事部门对科研、教学的支撑保障。树立“大外事”理念,加强部门管理协同,建立“统一归口、分工协作、分级管理,责任明确”的外事管理机制。
第二,探索建立外事经费管理新模式,在保障经费规范使用的前提下,增加对科技、教学领域的经费开支,通过专款专用、分类管理、信息化协同管理等方法,充分发挥外事专项经费的使用效益,并有效提升院校两级人员的积极性。
第三,进一步完善外事工作评价体系。明确学院在国际化中的主体地位,营造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新环境,通过国际人才引进、国际课程对接、国际科技合作和联合实验室项目,发挥学院在国际招生、国际人才培养和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中的桥头堡作用,建立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考核、评价和奖励机制,完善外事工作咨询服务体系。
第四,推动精细化管理团队建设,深化组织体制创新。国际学生、国际师资和国际化的管理团队是高校国际化的三个重要维度。随着高校硬件设施的逐步改善,高校更应加强软实力建设。人才是大学的根本,阿尔伯塔大学注重优秀人才的招收,不仅体现在国际优秀学生上,还体现在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学术和管理人才方面。因此,尝试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运行模式,拥有相对独立的人、财、物权,实施相对开放的岗位职务聘任制度,建立以任务为导向的资源配置和考评机制,有助于建立市场灵活度高的国际化招生队伍。
第五,进一步扩大高校对外宣传力度,加强高校学术品牌建设。利用国际教育市场拓展高校办学空间,整合现有国际科技合作和教育合作资源,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和各类宣传媒介做好品牌课程宣传。加强对外招生区域的信息收集和分析,制定明确的招生战略和对策,深入当地教育机构,探索建立联合培养、校企培养、跨境培养等多种国际人才培养模式,多渠道丰富国际招生类型。
第六,建立健全国际学生服务体系,强化服务意识,通过各类信息网络平台加强国际学生服务管理,积极打造汉语言教学支撑体系、中国文化课程体系和国际学生科技实践平台,提升国际学生培养质量。加强学生融合,扩大在校生国际视野,提升多元文化交际能力,打造国际科技创新平台,营造国际多元文化氛围。
第七,完善海外校友会工作机制,加强海外校友数据库建设。海外校友是学校宝贵的财富,是学校培养优秀人才的代表,是高校“走出去”,加强国际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和桥梁。积极开发和利用海外校友资源,发挥海外校友在高校国际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有助于高校加快学科、人才和科研的国际化步伐,整体提升国际影响力。
高等教育全球化正加速推动教育资源跨境流动新常态的建立。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为中国高校冲刺世界高校前列,加快迈向世界一流大学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其中,该方案把推进国际交流合作作为重点任务之一,明确要“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融合到教学科研全过程……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教学科研环境,增强对外籍优秀教师和高水平留学生的吸引力”。这对新时期高等教育国际办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作为高校国际化的引领者,高校外事部门和一直处于国际化前沿的专家学者们更应充分认识到时代赋予的使命,转换思想,凝聚力量,团结合作,推动学校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
参考文献:
[1]李长华.试析阿尔伯塔大学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加拿大大学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管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9):176-183.
[2]刘一彬.本土化与国际化的融合:加拿大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其启示[J].学术论坛.2010(6):202-205.
[3]周一.中國高校需要学会在国际化进程中宣传自己——访阿尔伯塔大学副教务长布里塔·巴伦女士[J].世界教育信息.2010(10):15-16.
[4]戴育滨.加拿大的大学治理模式探讨[J].教育评论.2012(3):153-155.
[5]李遥.如何实现大学善治——阿尔伯塔大学的治理改革探析[J].江苏高教.2016(2):152-155.
编辑 潘雅 校对 吕伊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