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对外开放与比较教育的时代使命

2017-04-01蒋亦璐

世界教育信息 2017年3期

蒋亦璐

摘 要:2016年12月3日至4日,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第十八届年会在海南海口召开,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与比较教育的时代使命”为主题,关注留学教育、公民教育、国际化、涉外办学、教育创新、体制改革、教师专业发展、教育公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发展、比较教育方法论和学科建设、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等内容。

关键词:教育对外开放;比较教育;时代使命

一、会议概况

2016年12月3日至4日,由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主办、海南师范大学承办的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第十八届年会在海口隆重召开。比较教育分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英杰在开幕辞中强调教育开放是未来教育的必然选择,需要将全球化与比较教育使命联系起来。在他看来,比较教育的新使命主要包括:提高国民素养、培养国际教育交流的专家、研究教育国际化的问题与政策、讲好中国故事、研究教育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发挥教育国际组织的参与作用、关注重大的国际教育问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研究、在“双一流”建设中提出多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规范学科阶段。海南师范大学校长林强介绍了该校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并代表承办单位对与会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徐辉教授作了题为“比较教育研究与教育现代化”的主旨报告。徐教授肯定了中国比较教育的地位以及在新研究领域的开拓,并表示对比较教育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强调了教育供给侧改革,提出需确保“五个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非义务教育供给水平、全社会教育投入、“双一流”建设、高水平教师供给水平;围绕面向教育现代化,需要有核心理念来引导教育发展,同时思考且处理好国际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区域现代化与国家整体现代化的关系。

面对国家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新形势,本届年会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与比较教育的时代使命”为主题,围绕“留学教育与公民教育”“国际化与涉外办学”“教育创新、体制改革与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国际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公平”“‘一带一路战略与沿线国家教育发展”“比较教育方法论与学科建设”“发达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国际视野下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八个分主题,进行了大会主题发言和分论坛的专题研讨。大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400多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代表。

比较教育分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宝存在闭幕式上介绍了2016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十六届世界比较教育大会的相关情况及未来动向。比较教育分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高益民代表比较教育分会理事会宣布下届年会的承办单位为陕西师范大学。王英杰教授致闭幕词。他首先对本届年会的承办单位及与会代表表示衷心感谢,认为会议紧密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热点问题、关注区域较为全面、注重理论创新和实践改革,是一届高质量的会议。

二、会议内容

(一)大会主题发言的主要观点

大会发言阶段,6位学者先后作了主题报告,从多个角度分析和阐释了“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教育国际化”以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相关内容。

1.加强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

華南师范大学柯森教授和浙江师范大学万秀兰教授探讨了扩大教育开放的相关内容,强调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基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指引,两位在报告中指出中国与东南亚和非洲地区的合作问题,体现了目前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一种新理念:在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合作与交流的目的除了寻求教育强国经验的输入和内化外,更加需要注重利用教育援助等手段,向外输出我国的教育经验。

柯森教授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围绕中国与东盟交流合作的政策进行分析。他强调,东南亚地区是中国教育开放和加强交流合作的“最近投射区”。在对东盟相关教育政策进行解读的基础上,他分别从平台建设和交流合作机制、项目引领下的相关领域教育交流与合作、整体交流合作与教育援助、共同领域、资源开发和能力建设五个方面阐述中国与东盟教育交流合作政策的对接。

浙江师范大学万秀兰教授阐述了非洲大学科研的政策和困境,并就此探索中非合作的途径。在分析非洲大学科研政策的制定背景、目标及举措的基础上,她指出,多数非洲大学在科研管理能力、科研地位、科研条件、科研实效等方面存在诸多困境。就此,她对非洲大学科研提出以下六点建议:明确合作的主要目标、明确未来5~10年合作的重点领域、发掘现有合作平台的潜力、拓展非洲本土合作新平台、建立评估和激励机制、参与非洲大学科研一体化发展进程。

2.提升本国的教育吸引力和影响力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化已然成为教育发展的全球性趋势。南京师范大学程晋宽教授和浙江师范大学阚阅副教授分别基于来华留学教育和国际组织人才队伍建设,探究我国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注重本国教育对外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提升。

程晋宽教授在全球化背景下探讨并提出了来华留学教育规模效益提升的策略。他指出了目前留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关理论思考与实证分析,认为留学生教育应将扩大来华留学教育的规模放在首位,同时关注政治、经济、文化、国际、院校及个人接受留学生教育的效益。就此,他提出规模和效益提升的六项策略,内容涉及生产要素、市场需求、支持行业、高校吸引力和政府职能。

阚阅副教授在全球治理的视域下,探讨了如何进行我国的国际组织人才队伍建设。他认为,国际组织是全球治理的新参与者,两者之间存在密切关联。然而,由于种种限制,中国在国际组织中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此,他基于专家在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认同国际组织人才队伍建设是有效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因素,进而提出需强化政府支持、注重专业人员培养选拔、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作用。

3.探索教育的本质属性及创新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马健生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邓志伟副教授着重围绕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强调在国际化的影响下,探索教育的本质属性及创新发展。

马健生教授提出,两个或多个高等教育机构的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相互作用,有助于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并由此总结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特征:敏感性、依附性、惰性、排斥性、渗透性、互利性。他期待高等教育国际化能够迈向开放、合作和融合。

华东师范大学邓志伟副教授提出,我国高中课程改革应试痕迹仍然很深,其困境体现在创新能力培养、高中与大学衔接、学生个性发展等方面。对此,他认为,高中课程改革需要通过专业分化来寻求创新突破,并从课程结构分类、科目分化及学业评价等方面阐述了如何从国际高中文凭课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me,IBDP)寻求借鉴。

(二)分论坛专题研讨的议题及主要内容

在分论坛阶段,来自国内多所高校的16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八个专题进行了论文宣讲与交流研讨,展示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当下比较教育研究的蓬勃状态。进一步分析提炼,分论坛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五个议题。

1.国际化与教育对外开放:关注高等教育国际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各国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将国际化作为重要内容。围绕国际化相关的内容,基于教育角度,与会者特别关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将其作为国家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会者在剖析高等教育国际化内在属性的基础上,一方面论述了我国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应的解决策略,另一方面,以一些世界知名高校为例,如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介绍其高等教育国际化值得借鉴的经验。

在此基础上,与会者具体探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涉及的两项重要内容:留学教育和涉外办学。加快留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升留学教育的水平,是新时期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也是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途径。基于全球化的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影响,诸多与会者联系本国留学教育实际,探讨的主题涉及留学教育规模效益、我国留学教育现状、留学教育机构、我国留学生及其回流、国外留学政策等。涉外办学是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路径,特别是在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影响下,涉外办学被赋予新的使命,且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围绕这部分内容,与会者探讨了中外合作办学的需求、挑战、方式、策略等,并介绍与分析一些地区和国家(如非洲、韩国、马来西亚、印度等)的涉外办学项目及不同的合作形式。

2.“一带一路”战略:关注沿线国家的教育发展与交流合作

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加强我国同沿线国家的教育联系,是促进彼此间人文交流的重要途径。就此,与会者认同我们需要不断深化教育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教育的对外开放。在沿线国家中,东南亚国家(如印度、柬埔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菲律宾等)是与会者关注的焦点。就具体教育领域而言,与会者较为关注中国与这些沿线国家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的联系,内容涉及教育援助、政策分析、合作路径与举措等。伴随中国与非洲之间合作与交流的深入,其在教育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也是与会者们探讨的一个热点。同时,与会者还认识到,在“一带一路”战略指导下,教育被赋予新的使命且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需密切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3.教育创新与体制改革:关注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发展

伴随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推动教育的发展及人才培养越来越成为决定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而高等教育是提升国际文化战略、公共外交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围绕高等教育,与会者主要强调大学创新及其体制改革,且较多介绍了国外(主要来自美国和英国)的经验。在探讨高等教育创新改革的过程中,与会者提及频率较高的词汇是“大学治理”,关注其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变革与转型方式等。与会者既关注发达国家,也关注发展中国家近期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创新,并结合“双一流”建设的需要,进行反思和借鉴。基础教育作为提高国民素质、造就人才的基础工程,在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然而,我国与一些较早开始推行基础教育改革的国家相比,特别是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就此,与会者介绍了英国、美国、芬兰、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日本等国在基础教育方面的改革。就改革的具体内容而言,课程改革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受关注度较高。

4.教育改革發展趋向: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公平

教育的发展,特别是教育对外开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强调教师需要不断接受新的知识,增长并完善专业能力。立足本国,与会者着重探讨了“一带一路”战略与教师发展之间的关联。放眼国际,与会者介绍了澳大利亚、美国、日本、芬兰、英国、加拿大等国的相关实践,内容涉及教师专业认证、教师发展中心及项目建设、教师专业能力培养、教师教育模式及课程改革等内容。围绕教育公平的主题,与会者主要依据国外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以期为我国推进教育公平提供一些建议。此外,推进全民终身学习、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及学习型社会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公平。基于此,部分与会者就终身学习、开放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探究,且突出了教育技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及其影响,目的是使更多的人能够拥有参与学习的机会。与此相关,与会者还提及了公民教育,主要探讨了一些国家(俄罗斯、英国、新加坡、美国等)公民教育的发展趋势,并据此相应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公民教育推进策略。

5.比较教育方法论与学科建设:关注具体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和学科转型

比较教育的发展伴随学科使命的不断革新,方法论完善和学科建设是推动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方法论而言,在传统研究方法基础上,与会者提及了批判法、因素分析法、归纳法、间接实验等多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以及在研究范式的探讨中强调文化视角的介入、对比较教育研究群体共同面对问题的解决。就学科建设而言,基于发展历史的回顾和反思,结合时下全球化及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特点,众多与会者表达了对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构思与期待。与会者对学科的属性进行了思考,提出比较教育是兼具全球性、教育性、文化性和比较属性的学科;强调在新的时代背景(互联网+教育)下,从研究目的、对象、研究方法、人才培养四方面探讨比较教育学科的转型;同时,思考了比较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及未来走向。

三、会议简评

本届会议秉持历届年会所倡导的纯粹学术的主张,是国内比较教育领域的一场学术盛宴。与会者结合目前国家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广泛且深入地思考了比较教育需要承担的时代使命。本届年会成效显著,主要凸显以下四大亮点。

第一,就与会者个体而言,青年学者(包括青年教师和硕博研究生)占有很大比例。他们正成为比较教育研究领域的活跃力量,其在会场的表现展示了比较教育学科蓬勃发展的美好前景。

第二,就参会机构而言,分布广且涉及各类高校。与会者来自我国各类高校,其中,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学校的教师是本次年会中表现较为活跃的研究力量。

第三,就研究主题而言,联系国家及教育改革发展需要,聚焦地域广泛。围绕大会主题,本届年会较为关注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特别是在“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指引下,如何进一步推进教育国际化、促进与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围绕上述论题,与会者的关注点较多集中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及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方面。就地域关注而言,与会者除了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以外,还密切关注了亚非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教育进展。

第四,就学科本身而言,反思比较教育方法论及学科建设。方法论是学科建设的关键内容,而反思学科建设有助于促进相关研究不断走向深入,进而推动学科的发展。就此,大会专门设置了基于此项内容的分主题,与会者结合目前时代发展的特点,借鉴国外经验,立足本土实际,对比较教育学科发展进行了具有本原意义的探索。总体而言,大会为我国比较教育领域的学者提供了分享与交流的平台,引领并积极推动了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纵深发展。

编辑 潘雅 校对 吕伊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