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7-03-31李蓉蓉
李蓉蓉
摘 要:时代的发展伴随着理念的创新,特别是在当前市场与经济发展都趋于国际化的形势下,社会对于人才数量及能力的需求也更加迫切。特别是对于一些应用性人才,除了需要他们具备基本的知识与技术以外,还要求具备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具体到数學教学来说,教师要结合教学需求,采取生活化、创新化及科学化的理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也是我国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与实践能力;生活问题;想象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1-017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1.115
作为一门基础科目,数学的学习往往开始于学生的启蒙教育时期,也贯穿了学生全部的教育阶段。随着目前越来越多数学知识以及理念运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的重要性也由此体现出来,而数学并不是一门单纯的知识灌输科目,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运用新的理念,创新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笔者就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展开具体的研究和探索。
一、 当前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创新机会缺乏
对于传统数学课堂教育来说,最大的问题在于学生的创新机会缺乏,特别是创新思想的培养机会。很多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往往会让学生先自己做题,然后无视整体做题的情况公布正确的答案以及统一的做法,进而导致学生思想过于单一。针对某些问题,部分学生会提出与标准答案存在一定差异的解题方法,而教师往往是采用统一量化的教育方式,对他们进行否定或者是无视,进而导致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受到了阻碍和影响。
(二)自主探索学习缺失
依赖性是目前诸多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统一量化教学,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规划方式进行学习。虽然这种方式能让学生解决一些常见问题,但是数学题型往往是千变万化的,如果学生未能从自主探索实践中获取创新思想,那么依赖性将无法让他们进行“学以致用”,学习也就丧失了原本的价值。
二、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创新教学方法,强化情境导入
要保证学生创新意识有效形成,进而培养一定的创新能力,教师需要先针对目前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最典型的创新方法是利用信息时代的产物——多媒体技术,并且配合灵活形象的情境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强化教学感染力。如针对“相似三角形”的概念理解,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三角形缩小的视频进行剪辑,然后将不同阶段大小的三角形依次摆开,展现给学生,同时要求学生分析其特征。有的学生很快得出“几个三角形虽然大小不同,但是形状十分相似,而且边的比例是完全一致的”;有的学生得出了“几个三角形虽然大小不同,但是三个内角都一一对应相等”。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得出的结论,引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即:(1)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2)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很快将一些抽象的理念进行具体化表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领悟。
(二) 生活问题代入,鼓励自主思考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创新思想的形成往往是自主思考的结果,而教师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进而促进他们形成创新思维。一般来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学生活化,即以生活化的问题作为引导的契机,对学生进行自主思考的引导教学。如学习“正数和负数”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将教学范围拓展到数轴的教学,然后引入生活中的镜子作为案例,即正数和负数的联系,就相当于实物和镜子中的影子,接着画出数轴,确定原点,然后告诉学生:“原点就是0,我们把它比作镜子,如果把正数比作一个个人,那么照出来的影子就是负数。”这时,很多学生会思考到一些问题:“我们自己和镜子的影子是一样的,为什么正数和负数却是不一样的?”教师再次引导,即“其实我们和镜子里的影子也不一样,不知道同学照镜子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我们和镜子的影子面向其实是相反的”。这样,学生很快就会受到启发,进而自主思考拓展出相反数的概念。另外,教师还可以对以上案例进行“想象引导”,即“如果我们能够无限贴近到镜子,最终完全贴在镜子上与镜子重合,那么镜子中的影子是不是也一样呢?正数和负数既然互为‘相反数,是不是也应该具有相似的规律?”而学生通过思考并配合书本查阅,就可以很快理解一些性质,如正数与其相对于的负数相加,得出的结果是0。
(三)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心理学告诉我们,想象与创新思维有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教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后,我在一节练习课上拿出一个大土豆,让学生凭借想象想一想、议一议:“怎样求出土豆的体积?”学生经过思考、讨论,想出了几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的说,“把土豆煮熟后,捏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就可以求出它的体积。”有的说:“从大土豆中切出一个l立方厘米的小土豆,测出重量,根据大土豆和小土豆重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可以求出大土豆的体积。”还有的说:“把土豆放在长方体或正方体水槽中,水上升的体积,就是土豆的体积。”这样引导学生想象,既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利用迁移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迁移,是指人在一种情境下将所学到的某些原理、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或解决新问题等活动中去。许多数学知识之间具有共同因素,有一定的可比性和关联性。教学时,教师可结合相关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回忆、类比、联想、迁移,以促进学生理解,激活学生的思维。
三、结语
数学教学几乎贯穿了学生从启蒙、过渡到高等等各个时期,虽然数学教育本身的价值在于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但是其应用性和抽象性,再加上当前应试教育的影响也让实际教育与教育的目标产生了一定的矛盾性,所以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周秀华.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 (7):36-37.
[2] 鲁英杰.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3 (1):108.
[责任编辑 房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