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地区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与生态脱贫机制研究
2017-03-31张盉儆安康学院陕南生态经济研究中心陕西安康725000
张盉儆(安康学院陕南生态经济研究中心,陕西安康725000)
川东北地区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与生态脱贫机制研究
张盉儆
(安康学院陕南生态经济研究中心,陕西安康725000)
在分析川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和扶贫开发等基础上,提出创建生态脱贫创新机制、加快川东北地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机制、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创新片区合作机制、组织生态移民、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等建设机制.
生态脱贫;新型城镇化;机制
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精准脱贫的政策方针,要求各地区查因施策,根据贫困程度和贫困原因将贫困户进行分类,对有劳动能力的选择产业支持或者转移就业,对于自然资源贫困地区尽量实行扶贫搬迁,对生态脆弱区或者生态重要区域实行生态保护扶贫.[1]
1 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与生态脱贫
川东北大部分区域都属于红色革命老区,到处都都有浓厚的革命文化韵味,所以该地区的发展决不能通过大规模工业来发展经济.该地区地处秦巴山自然灾害频发区及其延伸地带,生态环境极度脆弱.同时,该地区大部分又属于集中连片特殊困区,工业化水平低,发展速度慢,贫困人口减速缓慢.川东北地区背负着双重任务,即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和实现精准脱贫.只有实现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和脱贫攻坚任务的相互融合、互动发展,才能推动该地区生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实现“十三五”脱贫的目标.
生态脱贫是指在生态经济理论的支撑下,脱贫攻坚过程要把农、林、牧等产业与其他方面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建立高效的人工生态经济系统,努力实现经济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发展.[2]生态贫困及环境资源的贫困成为我国大部分地区经济贫困的致命因素,所以要实现经济发展,生态发展是关键,生态与产业的结合(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发展成为生态脱贫的新模式.
国内学者对生态脱贫模式的研究颇多,其中围绕发展生态产业(造血)和生态移民(输血)构建生态脱贫模式的相对较多.(1)发展生态产业模式.在各行各业都发展生态工程,如农业(包括生态林业、生态畜牧业与生态渔业)、工业(污水处理工程、垃圾处理工程、废品回收工程等)、服务业(生态旅游业、绿色产品业等),创建有机的生态产业系统.(2)生态移民.对于那些生态环境重要、自然环境脆弱或生态环境恶化地区,为了保护或修复该地区生态环境,只能采取迁移模式.[3]
2 川东北革命老区地区发展现状
2.1 川东北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现状
2.1.1 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低
“十二五”期间,川东北革命老区市GDP总量年增长率达到9.08%,高于同期四川省平均增长水平0.45%的增长速度,其经济发展状况如表1所示.五年的发展, GDP占比仅仅上升了0.25个百分点,发展的步伐慢、速度低,在全省的整体地位并未有效改善.
表1 十二五期间川东北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状况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政府统计公报整理
2.1.2 工业化程度低
工业化程度是衡量区域经济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国际上关于工业化程度的研究,本文根据从人均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工业化率、城市化率四个指标对川东北工业化程度进行识别,其判断标准值如表2所示.[4]
表2 工业化不同阶段识别的标志值
注:A代表第一产业,I代表第二产业,S代表第三产业.PPP表示购买力水平.
表3 川东北各市2015年标志值分布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政府统计公报整理
根据以上工业化进程的衡量指标,可以看出:
从人均生产总值衡量标准来分析,2015年川东北人均GDP为3808.22元.考虑到2005与2015年汇率和物价因素,根据人均GDP来判断川东北基本进入到工业化中后期阶段.
从产业结构分析川东北各市第一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都高于15.1%%,应该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到中期阶段;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都高于39.4%%,判断应该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都低于37.5%.据此判断川东北处于工业中期阶段.
从工业化率标准来分析,以2015年的生产总值与工业增加值计算,均属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过渡的时期.
2.1.3 城镇化水平低
“十二五”期间,川东北城镇化率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与全省均相差10个百分点左右,与全国相差20百分点左右,是城镇化水平最低的区域,根据城镇化率川东北也是处于工业化的初期末阶段.
表4 川东北各市城镇化率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政府统计公报整理
根据以上分析,综合考虑川东北工业发展水平,可以得出川东北的工业化水平应该在初期结束,步入工业化中期水平的阶段.
2.2 川东北扶贫现状
表5 川东北2015年底贫困状况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政府统计公报整理
川东北包括广元、巴中、达州、南充和广安5市(按经济区划分),包括5市31县区及3个县级市,土地面积约为6.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近八分之一, 2013年末常住人口占全省的四分之一,涉及常住人口2091.6万人(截至2013年末),人口密度为全省平均水平的近两倍,属于典型的地少人多的区域.[5]除南充市部分地区外,其他全部是红色革命区.川东北经济区内属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就有13个,是四川省集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边远山区为一体的欠发达区域.2015年末,川东北地区贫困村4228个,占全省的36.76%;贫困人数156.88万人,占全省31.52%,脱贫任务巨大.
3 川东北生态脱贫实现机制
3.1 创建生态脱贫创新机制
3.1.1 推动电商平台的发展.生态扶贫作为新的扶贫机制,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产品流通渠道单一或不畅通、社会信任的缺失、规模效应低而导致价格高,生态扶贫的广泛运用受到的限制.所以,川东北必须打通生态产品与市场之间的流通环节就显得尤其重要,必须推动电商平台的发展,发挥互联网的优势.
3.1.2 充分发挥生态旅游脱贫增收带动作用.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市场优势明显,具有强劲的造血功能和巨大的带动作用,在扶贫开发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生力军作用.川东北近两年陆续发展起来一批村镇旅游休闲度假区,推动旅游与地方经济发展,在整个城镇化建设过程和移民搬迁工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发展生态旅游也是一种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式,全面促进资源节约,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也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加快人民脱贫致富步伐,是川东北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选择.
3.1.3 推动林业结构经济化.川东北有着天然丰富的林业资源,所以川东北积极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应该从调整种植结构入手,引导公司和造林大户着力打造林业高效示范园,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如打造林产、林果、魔芋、茶叶、苗木花卉等林下产业,实现了生态、经济效益“双赢”.
3.1.4 推动安置模式的创新.川东北应坚持产业基地建在哪里就将搬迁安置点设在哪里工作理念,以发展主导产业为抓手,以政策资金扶持为依托,积极鼓励和引导生态扶贫搬迁对象以“公司+搬迁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探索出了以产业发展为主线的生态扶贫“川东北模式”.
3.2 加快川东北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机制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工程,川东北地区依靠生态脱贫的契机,大力发展生态城镇建设,推进川东北城镇化水平.把生态文明与城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让城乡因环境而美,使城镇化建设的责任与发挥生态优势的价值取向有机统一,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的“双赢”.
3.3 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生态脱贫人人有责,生态脱贫的实现需要广大的川东北人民甚至省内外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当然,解铃还须系铃人,生态脱贫主要影响还在于贫困农民本身.一方面,要提升农民个人生态脱贫观念.要实现生态脱贫目标,既要调动贫困个人的生态脱贫意识,也要注重非贫困人的脱贫帮扶的积极性,要向公众普及生态脱贫宗旨,坚持把环保宣传教育贯穿于生态脱贫工作始终,才能确保生态环境保护与减贫的协调统一.另一方面,要处理好政府与非政府机构之间的协同关系.政府在整个生态脱贫当中扮演协同作用,而社会非政府机构在生态脱贫中起到主导帮扶作用,通过合理授权,发挥非政府机构在生态减贫中的作用,满足广大贫困地区农民在脱贫上的需求.
3.4 创新片区合作机制
川东北的脱贫是四川省脱贫的重要方面之一,是四川省实现脱贫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1)各部门合作机制.要建立环保部门和扶贫部门协作机构、建立区域政府之间的相互扶持、相互合作的机制.(2)各地区、各县、各市之间建立合作机制.区域政府之间在生态减贫实施过程中,要打破行政区域政策及观念的束缚,建立连片特困区跨域合作机制,建立资源有效整合的生态减贫治理机制.政府之间要大力发展信息共享机制,借助互联网平台,以利益合作为纽带,交换信息,达到优势互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3.5 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3.5.1 加强生态保护立法.首先,要确定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范畴、补偿标准,包括特殊资源环境补偿政策;其次,贯彻“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生态环境考评和审计制度;最后,建立生态补偿政策执行监督、考核管理机制,形成长效的生态补偿机制.
3.5.2 建立生态成本核算机制.生态成本核算是科学合理生态补偿的前提条件,我国目前对生态成本的确认和计量还处于探索阶段.对于小区域的生态成本的核算,我们可以暂时采用会计相关的一些成本核算方式,如“重置成本”,就是对于重新建立这种状态的生态植被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当然,对于大范围的生态成本核算,用这种方式核算有显偏颇.
生态减贫机制的建立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必须按照“两学一做”的思路,要突出问题导向,创新扶贫开发路径;创新扶贫开发模式,由偏重“输血”向注重“造血”转变;创新扶贫考评体系,由侧重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主要考核脱贫成效转变.总之,促进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的良性互动,开发与保护并重,在保护生态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实现二者互动发展.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16-10-10]. http://www.miit.gov.cn/n1146290/n1146392/c4676365/content.html.
[2] 李仙娥,李 倩.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特征和生态保护与减贫互动模式探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4):408-412.
[3] 赵昌文,郭晓鸥.贫困地区扶贫模式:比较与选择[J].中国农村观察,2000(6):65-71.
[4] 陈佳贵,等.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43.
[5] 省政府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川东北经济区发展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DB/OL].[2014-7-14].http://www.sc.gov.cn/10462/10883/11066/2014/7/16/10307612.shtml.
[责任编辑 范 藻]
On the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Functions and Ecological Anti-poverty Mechanism in Northeast of Sichuan Province
ZHANG Hejing
(Shaannan Eco-economy Research Center in Ankang University, Ankang Shaanxi 725000, 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ealth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nti-poverty developmen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healthy innovation mechanism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mechanism, to perfect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mechanism, cooperation mechanism and organization innovation area of ecological migration and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and so on.
ecological poverty; new urbanization; mechanism
2016-11-14
2016年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SLQ2016C-04);2016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2016C020)
张盉儆(1987—),男,甘肃会宁人.会计师,硕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F127
A
1674-5248(2017)02-006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