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与马共天下”与东晋政治

2017-03-31

关键词:王敦门阀王导

赵 昆 生 官 军 刘 凤 雪

(重庆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 重庆 401331)

“王与马共天下”与东晋政治

赵 昆 生 官 军 刘 凤 雪

(重庆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 重庆 401331)

“王与马共天下”是魏晋时期出现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一种特别形态。蜀汉时,刘备、刘禅与诸葛亮密切合作,使得蜀汉政权顽强地生存在魏、吴两个大国之间。西晋灭亡以后,北方门阀世族与南方门阀世族联合起来,在建康建立起“共天下”的东晋王朝。“共天下”既是皇帝与权臣共处的权力分配方式,也是东晋君权的实际运行过程,其支撑着东晋政权延续了百年。

东晋统治;“王与马”;共天下;权力运行

自秦建立中国首个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来,历朝在沿袭其基本框架同时,因时、因人不停地或大刀阔斧,或和风细雨地增删修改,创造出自认为最合适其时统治的政治形式。如:汉武帝时期的中朝制、光武帝时期的“虽设三公,事归台阁”[1]卷49《仲长统传》等。东晋建立时,以“王与马共天下”的权力设定作为东晋统治的实际运行方式。皇帝与权臣“共天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有效地解决了西晋末年因战乱动荡而引起的大量北方门阀世族南迁以后与南方世族一起共享国家重建和社会整合大权的问题。君臣“共天下”的权力构成,支撑着东晋政权延续百余年。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东晋这种“共天下”的政治形态以及运行过程。

西周及以后“裂土分封”式的国君与诸侯王“共天下”的统治形式与东晋截然不同。[2]秦统一后,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任免,地方政权直属于中央政府。统一的中央君权制实行宝塔式的权力等级制,皇帝位于权力宝塔的顶尖,“朕即国家”、“朕即天下”,百官大臣被视为家天下统治中的侍者和工具。“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决定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政治中君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和特征。为了维护家天下统治中皇帝的绝对权威,君主决不允许其他势力以任何方式分享君权、分割君权。即使是幼帝或者弱帝时期,君权也保持着不可分享的姿态。“共天下”时期,皇帝与大臣共掌君权,界线分明,君位固定在皇帝及其法定继承人手中,而权臣却根据才能、威望和品质不断变换,各司其职,尽可能地不超越权力约定的边界,“天下”——统治政权就在这样的规矩下相安无事。这种有悖于君主独裁的政权形态构成了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主义家天下统治中的一个阶段性权力运行方式。

君主与权臣“共天下”是特殊时期的特别产物。魏晋时期,战乱不断,国家政权更换频繁,内忧外患,严重威胁着统治政权的安危。这一状况迫使统治集团内各阶级暂时放下敌对行为,联合起来,为一个共同的生死存亡问题,形成暂时的统一联盟,一齐度过家破国危的艰苦岁月。因此,这个时期国家政权内的各个阶层、各个派别所代表的强势力量能够最大程度地达成妥协,容忍和接受对方,各司其职,一致对外。刘备死后的蜀汉政权正赶上这样的一个时机。蜀汉章武三年,先主刘备去世,临终前对其子说:“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3]卷32《先主传》刘备明知蜀汉新建,子息似乎不堪大任,江山社稷是自己与诸葛亮为首的大臣历经千辛才打下的,希望继承人也同自己一样,与诸葛亮等相安无事,共担治国理政大业。“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惊世骇俗,成为历代君主托孤之绝唱。刘备与诸葛亮密切配合,完成了建立蜀汉统治的丰功大业,形成了“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政治联盟和建国方式,临终之际又设计出后继者与诸葛亮共治天下的愿景。[3]卷35《诸葛亮传》年仅17岁的刘禅即位,是为刘后主,其明白自己的能力和作用,更清楚刚刚建立的蜀汉政权危机重重,百废待举,故清醒地将自己和诸葛亮的关系定位为“政由葛氏,祭由寡人”[3]卷33《后主传》。古代社会中“国之大事,在祀与戎”[4]卷13《成公下》。掌握祭祀大权,也就意味着自己是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一国之主;而具体的军国事务则交由诸葛亮全权处理。蜀汉政权的统治格局最终表现为“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3]卷35《诸葛亮传》。诸葛亮与刘后主共同完成对蜀汉政治的控制,诸葛亮常年带兵在外,七擒七纵孟获,六出祁山,执掌着蜀汉军政大权。刘后主坐镇成都,按照诸葛亮的意见,发布诏令。君臣相安,使得蜀政权在三国鼎立时期能够顽强地生存于魏吴两大强国的夹击之中。

“王与马共天下”不仅是东晋政权建立过程中政治势力的构成形式,也是未来东晋统治权力运行和角力的表现状态。“晋国既建,以导为丞相军谘祭酒……俄拜右将军、扬州刺史、监江南诸军事,加散骑常侍、都督中外诸军、领中书监、录尚出事、假节,刺史如故。”[5]卷65《王导传》王导执掌着东晋军政机要大权,积极地“匡主宁邦”,“王丞相初在江左,欲结援吴人,请婚陆太尉”[6]《方正》,通过联姻等多种方式,将南北门阀世族紧密地结合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构成东晋政权坚定的统治依靠。族兄王敦“以元帅进镇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江州刺史……始自选置,兼统州郡焉”[5]卷98《王敦传》。王夫之评价道:“荆、湘、江、广据江东之上流,地富兵强,东晋之立国倚此也。”[7]卷14《晋武帝》王氏兄弟控制着直接影响建康生死存亡的战略要地和朝廷权力中枢,作为东晋政权的实际操作者左右着东晋统治的具体走向。以致于“顾司空未知名,诣王丞相。丞相小极,对之疲睡。顾思所以叩会之,因谓同坐曰:‘昔每闻元公(顾荣)道公协赞中宗,保全江表,体小不安,令人喘息。’丞相因觉”。[6]《言语》王导不知不觉地在接待吴姓世族过程中累得睡着了,足见晋初政务繁忙和南北世族频繁活动、磨合。

王导有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和才能。“时荆扬晏安,户口殷实,导为政务在清静,每劝帝克己励节……于是尤见委杖,情好日隆,朝野倾心,号为仲父。帝常从容谓导曰:卿,吾之萧何也。”当政权稳定之时,王导开始着手重建君臣伦理秩序,通过教化的方式,让人们接受晋元帝,认同东晋统治。“于时军旅不息,学校未修。”王导上书元帝:“风化之本在于人伦,人伦之正存乎设庠序。”学校是系统教化预备官员最佳场合。“择朝之子弟并于学,选明博修礼之士而为之师”,“庠序设,五教明,德礼洽通……父子兄弟夫妇长幼之序顺,而君臣之义固矣”。让君主专制社会中的政治伦理、社会伦理及家庭伦理秩序根植与人们的心中。“时中心草创,未置史官,导始启立,于是典籍颇具。”

由此,元帝决定军国大事时,王导的意见尤为重要,史载,元帝“访可以镇抚河南者,导举太子左卫率举荐”。羊鉴不才,兵败抵罪。王导问责,称:“臣委重任,总录机衡,使三军挫衄,臣之责也。乞自贬黜。”元帝不同意,王导用人不当是朝廷的责任,而非个人的过错。为了统治集团内的向心力增加,王导也煞费苦心。“自汉魏已来,赐谥多由封爵,虽位通德重,先无爵者,例不加谥。导乃上疏,称:‘武官有爵必谥,卿校常伯无爵不谥,甚失制度之本意也’。从之。自后公卿无爵位而谥,导所议也。”[5]卷65《王导传》这些举措强化了南北门阀世族参政的积极性和对司马氏政权的积极认同。

王导是司马氏政权的捍卫者,在其一生的政治生涯中,突出贡献就是始终站在司马氏的君主立场上,帮助东晋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王导历相四君,国事如其家事,而深沉静定,规恢远大。”[7]卷13《成帝》东晋建立之初,“是时(司马)睿大将军王敦宗族擅势,权重于睿,迭为上下,了无君臣之分”。[8]卷96《司马睿传》“王敦之反也,刘隗劝帝悉诛王氏……帝以导忠节有素,特还朝服,召见之……诏曰:‘导以大义灭亲,可以吾为安东时节假之’……敦惮帝贤明,欲更议所立,导固争乃止……导犹执正议,孰无以能夺。”[5]卷65《王导传》由于王导的阻止,军事势力远远超过司马睿的北来门阀世族代表人物王敦只得放弃自己称帝南方的盘算。

“及明帝即位,导受遗诏辅政”。王敦欲趁新帝继位之时起兵,明帝“伐敦,假导节,都督诸军,领扬州刺史”,平定了王敦叛乱。一直到王敦死,王导始终站在晋帝的立场上阻止王敦的僭越行为。明帝死后,“(王)导复与庾亮等同受遗照,共辅幼主,是为成帝”。王导与其他大臣一齐平定了苏峻叛乱。“及贼平,宗庙宫室并为灰烬,温峤议迁都豫章,三吴之豪请都会稽,二论纷纭,未有所适。”南北门阀世族围绕迁都问题争执不休,统治集团面临着内部分裂。王导出来坚决反对迁都,称:“古之帝王不必以丰俭迁都……且北寇游魂,伺我之隙,一旦示弱,窜于蛮越,求之望实,惧非良计。”从东晋存在的外部险恶环境分析迁都的危险性,同时又提出治国安邦的良策:“今特宜镇之以静,群情自安。”[5]卷65《王导传》东晋建立过程中,王敦“与从弟同心翼戴,帝亦推心托之,敦总征讨,导专机政,群从子弟布列显要,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9]卷91《晋纪13》。机要中枢大权掌握在王导手中,历经四朝君主更替,又恰逢南北对峙,攻防战事频繁,国内强势力量风起云涌,稍有疏忽,定有国破家亡之事发生。王导力挽狂澜,摸索并确定了东晋治国安邦的基本思想:镇之以静[10]。其后继者无一不是延续着“镇之以静”的治国要略与君主 “共天下”。当西晋末大将刘琨的使者温峤来到江东时,“江东营建始尔,纲纪未举。温新至,深有诸虑。既诣王丞相(导)……叙情既毕……欢然言曰:江左自有管夷吾,此复何忧!”[6]《言语》注引《语林》称,温峤与王导谈话后说:“既见管仲,天下事无复忧。”王导的建国方略、执政理念、辅佐君主的方式在东晋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得到实践,并赢得战乱中的北方门阀世族的认可和赞扬。

晋成帝咸康五年(339),王导病故,护军将军何充任录尚书事,改丞相为司徒,不再设置丞相一职。“王与马”中的“王”的势力也随之退出,另一个权臣接踵而止。成帝“依中兴故事,朔望听政于东堂”,大有励精图治、勤政能政之志,试图强化君主权力。咸康七年(341),“实编户,王公已下皆正土断白籍”[5]卷7《成帝纪》,增加赋税收入。然咸康八年(342)成帝突然病逝,年仅22岁。其弟康即位,二年亦病死,其年仅二岁的儿子穆帝即位。穆帝只活了十九岁。继位的哀帝也只活了二十五岁。这也就决定了东晋统治政治从建立到延续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不能出现如同晋武帝司马炎那样雄才大略的统治者,历代君主只能将东晋初年所呈现出的“共天下”政治形态延续下去。

王导死后,朝中仍需一位出身显赫、德高望重的大臣与君主“共天下”,何充以录尚书事一职主持朝政。何充是曹魏光禄大夫何祯的曾孙,其母是王导妻子的姐姐,其妻是晋明帝穆皇后的妹妹,枝连皇亲和重臣。其从小与王导关系密切,常听王导的教诲,并得到提携。很早就入仕,做过朝官和郡守,“在郡甚有德政”。王导年老时向成帝推荐何充,“器局方概,有万夫之望,必能总录朝端,为老臣之副。臣死之日,愿引充内侍,则外誉唯缉,社稷无虞矣”。[5]以上皆卷47《何充传》何充在逆臣与朝廷的对抗过程中坚定地站在朝廷一方。《中兴书》记载:“王敦以震主之威,收罗贤隽,辟充为主簿。充知敦有异志,逡巡疏外。及敦称(王)含有惠政,一坐畏敦,击节而已,充独抗之。其时,众人为之失色。由是忤敦,出为东海王文学。”[6]《方正》所以,何充继王导之后,“与中书监庾冰参录尚书事。不久,又迁尚书令,加左将军”。“庾冰兄弟以舅氏辅王室,权侔人主……建元初,(充)出为骠骑将军、都督徐州、扬州之晋陵诸军事、假节,领徐州刺史,镇京口,以避诸庾。”何充历经成帝,康帝和穆帝三朝,当庚氏兄弟操握朝纲时,何充巧妙地拥兵驻扎在长江险要之地,钳制住庾氏兄弟权力膨胀。庾冰、庾翼兄弟死后,何充“专辅幼主……充居宰相,虽无澄正改革之能,而强力有器局,临朝正色,以社稷为己任”。[5]以上皆卷77《何充传》何充与王导一样,坚定地站在保护东晋王朝存在的立场上,在维护司马氏皇权稳定的过程中,使自己及自己家族的权益最大化。

何充死后,征西大将军桓温官加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君事、录尚书事、假黄钺。桓温常年征伐在外,军事实力猛增,也致使他僭越之心日增。废海西公立简文帝。不到二年,简文帝病逝,“遗诏以桓温辅政,依诸葛亮、王导故事”[5]卷9《简文帝纪》。当简文帝“遗诏家国事一禀之于公,如诸葛武侯、王丞相故事”时,桓温非常失望,因为简文帝遗诏界定继承者与桓温的关系是沿袭诸葛亮、王导以来与君主“共天下”的关系。桓温“初望简文临终禅位于己,不尔便为周公居摄。事既不副所望,故甚愤怨”[5]卷98《桓温传》。简文帝末年,谢安担任侍中,又迁吏部尚书、中护军,渐入晋权力中枢。“简文疾笃,(桓)温上疏荐(谢)安宜受顾命。” 桓温征伐在外,谢安既是近臣,又是重臣。简文帝虽立遗诏,让桓温依诸葛亮和王导故事与新君“共天下”,但桓温早有僭越之心。此时,谢安与王氏势力的代表人物王坦之就是桓温改朝换代的重大对手。简文帝刚死,桓温率兵入朝,“大陈兵卫,将移晋室,呼安及王坦之,欲于坐害之”。谢安“从容就席,坐定”。 桓温不敢加害。时“孝武帝富于春秋,政不自己,温威振内外……安与坦之尽忠匡翼,终能辑穆”[5]卷79《谢安传》, 桓温至死不敢谋逆。

桓温死后,“及中书令王坦之初为徐州刺史,诏(谢)安总关中书事。安义存辅导……时强敌寇境,边书续至,梁、益不守,樊邓陷没,安每镇以和靖,御以长算”。谢安将王导“镇之以静”的安邦治国指导思想发展为“镇以和靖”,基本特征仍然是将相和,并与皇帝“共天下”。谢安“德政既行,文武用命,不存小察,弘以大纲,威怀外著,人皆比之王导,谓文雅过之”。此时的孝武帝“始亲万机”,而谢安担任中书监、骠骑将军、录尚书事,负责朝中军政日常事务谋略和处理。为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和靖”,谢安“奏兴灭继绝,求晋初佐命功臣后而封之”,极大地增强了大敌当前下的晋统治集团内部的向心力。当前秦苻坚率领所称百万大兵压境时,“京师震恐”,谢安“遣弟石及兄子玄等应机征讨,所在克捷”,取得了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的胜利。在整个战争过程中,谢安运筹帷幄,调兵遣将,孝武帝完全放手任其所为,体现了这个时期“共天下”的权力运行方式和“共天下”这种权力职责构成方式对国存民安的重大意义。《晋书·谢安列传》对谢安评价道:“其有兼将相于中外,系存亡于社稷……苻坚百万之众已瞰吴江,桓温九五之心将移晋鼎,衣冠易虑,远迩崩心。从容而杜奸谋,宴衎而清群寇。”[5]卷79《谢安传》东晋自王导以后,又出现了一个兴盛的小高潮。

皇帝与权臣“共天下”,而不是“分天下”,其既不是裂土分封,皇帝将天下划分为若干诸侯国,任诸侯独治之,又不是假君权于大臣,礼乐征伐自大臣出,置皇帝于傀儡的位置。而是皇帝的权威与大臣的势力相互依存,职分明确,各司其职。双方的权力分割恰如其分地限制在晋朝统治框架之内。权臣不重复历朝权力膨胀必然僭越改朝换代的陈规,皇帝也不再排斥、打击权臣,频繁地更换辅佐者。西晋天亡之际,司马睿以“王与马共天下”的权力架构完成了东晋政权的建立和统治中心的南移。在保障和支撑君主专制主义集权制的巩固和持续过程中,“王与马共天下”并没有作为东晋初的权宜之计而逐渐失去魅力,其作为东晋中央集权的一种表现方式得以强化和保存到晋末。

这种“共天下”的政治势力分布与权力运行方式之所以能在东晋一朝出现,其原因是复杂的,其中表现在:其一,东晋初年开始,藩王式微。西晋初年分封的二十七个诸侯以及后代,在“八王之乱”以后,政治、军事实力消亡殆尽。琅琊王司马睿看到“王室多故”,“用王导计,始镇建邺”,“每恭俭退让,以免于祸”。[5]卷6《元帝纪》以司马睿所拥有的军事等实力看,形同北方门阀世族中的一支,没有藩国封地。元帝司马睿有四子,除继承皇位的简文帝外,其余三子或早亡,或者无所事事。简文帝生三子,除孝武帝以外,司马道子权倾一时。但时值孝武帝重用谢安相辅佐,司马道子“专权,而奸谄颇相扇构”,谢安“上疏求自北征,乃进都督扬、江、荆、司、豫、徐、兖、青、冀、幽、并、宁、益、雍、梁十五州军事”。[5]卷79《谢安传》拥兵自重,驻扎军事要地,使藩王不敢妄动。司马道子封为琅琊王,谢安死后,领扬州刺史、录尚书事、假节、都督中外诸军事,权倾一时。本来可以有所作为,辅佐孝武帝大振朝纲,强化君主集权,可是,“于时孝武帝不亲万机,但与道子酣歌为务……并窃弄其权……郡守长吏,多为道子所树立”。司马道子于时“势倾天下”,司马道子并没有抓住谢安死后门阀世族势力暂时削弱的机会,迅速扩大皇族势力,强化君权,而是纵情享乐,“为长夜之宴,蓬首昏目,政事多阙”。[5]卷64《简文三子传》加之皇族成员人少而无能,西晋时的“由藩王争权,自相诛灭,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原”[5]卷62《祖逖传》的乱局没有在东晋重演。其二,东晋建立于南北军事对峙时期。北方五胡十六国稍有喘息之机,都不放过对东晋政权的侵扰,最著名的南北冲突就是前秦苻坚发动的旨在吞灭东晋的淝水之战。这迫使东晋政权必须常年保持战争准备状态,王敦、桓温等权臣又亲率大兵驻防在边关要塞之地,多少缓解一些权臣争夺中枢的压力和内部斗争的机会。与此同时,大量的北方人南来,他们大都像祖逖那样,“及京师大乱,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以所乘车马载同行老疾,躬自徒步,药物衣食与众共之,又多权略,是以少长咸宗之,推逖为行主。”[5]卷62《祖逖传》这样一大批北方豪族避难江南,“宾客义徒皆暴桀勇士”,“时扬土大饥,此辈多为盗窃,攻剽富室”,成为东晋初年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之一。这些北方流民的首领往往与祖逖一样,“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复之志”。晋元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 祖逖没有办法,只得“将本流徏部曲百余家渡江”。这些将领作战骁勇,治军有方,“躬自俭约,劝督农桑,克己务施,不畜资产,子弟耕耘……百姓感悦”,“由是黄河以南尽为晋土”。[5]卷62《祖逖传》不仅威震敌国,警告北方政权不敢对东晋轻易妄动,也警示朝中权臣不要有叛逆僭越的心计。祖逖之后,还有桓温等北伐,一方面表现了朝中门阀世族的军事势力强大而雄厚,势可敌国,皇帝不可能剥削和削弱;另一方面,百舸争流,互为对手,谁也不能消灭对方,因而正好相互牵制,共同维护东晋王朝的存在。“王敦久怀逆乱,畏逖不敢发。”[5]卷62《祖逖传》防范北方政权的侵扰和南来的北方门阀世族中强兵悍将的普遍存在,使得东晋初建时形成的皇帝与权臣“共天下”的统治方式得以延续着。

同时,晋帝也以“共天下”的政治承诺与权力分配换取权臣对其支持。祖逖死后,王敦“至是始得肆意焉”[5]卷62《祖逖传》。“既素有重名,又立大功于江左,专任阃外,手控强兵……遂欲专制朝廷,有问鼎之心。”元帝末年,王敦叛乱,元帝亲率大军伐敦,不久,元帝病死,后继者明帝“乃手诏征之”[5]卷98《王敦传》,继续伐敦,东晋内部迅速出现两大军事阵营抗衡。加司徒王导大都督、假节,领扬州刺史,以温峤为中垒将军,以及豫州刺史祖约等掌握东晋君权和地方要职的侨姓、吴姓门阀世族的头面人物站在晋帝一边,“帝躬率大军”与王敦决战,“王敦愤惋而死”。王敦是东晋建立的奠基人之一,是“王与马”中的“王”的一部分,在“共天下”的过程中,一方面军事大权在握,独占军事要塞之地,阻挡北方势力南侵,“立大功于江左”,逐渐一方独大,助长了“问鼎之心”膨胀。另一方面,祖逖这样的北方骁将在世时,元帝忽略了骁将众多其实是政治生态平衡的最佳方式之一,没有多扶持一些祖逖似的骁将,一旦祖逖死去,王敦独大,僭越之心转变为谋逆行动。王敦死后,明帝大赦,“惟敦党不原。于是分遣诸将追其党与,悉平之”。[5]卷6《明帝纪》与此同时,开始重新布局权力平衡点。琅琊王氏仍然大权在握,桓氏、庾化、谢安、祖氏等门阀大族的军政大权都得到提升,在朝内外既独当一面,又相互制衡,使“共天下”的权势更加众多而有利制约。

东晋一朝,南方门阀世族势力雄厚,不时地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北方门阀世族头面人物的过分要求,坚决予以拒绝。史载:“苏峻东征沈充,请吏部郎陆迈与俱。将至吴,密敕左右,令人阊门放火以示威。陆知其意,谓峻曰:‘吴治未久,必将有乱,若为乱阶,请以我家始。’峻遂止。”[6]《规箴》陆迈和沈充都是南方门阀世族,凡有损他们利益的决定,他们毫不犹豫地表示反对。“王与马共天下”也是东晋政权建立之初与南方门阀世族达成的政治协定,如果北方门阀世族公然撕毁“共天下”的政治协定,南方门阀世族必然有所表示。所以,“共天下”也作为王导倡导的“镇之以静,群情自安”的统治指导思想之一贯穿东晋一朝。简文帝时,“以虚白之姿,在屯如之会,政由桓氏,祭则寡人”的理念在位,二年后死去,即位的孝武帝沿着简文帝的统治路线,“名贤间出,旧德斯在,谢安可以镇雅俗,(王)彪之足以正纪纲,桓冲之夙夜王家,谢玄之善新军事”。[5]卷9《孝武帝纪》这些或者先后,或者同时在孝武帝时期入主中枢的门阀世族代表人物都能很好地遵守君臣之间的权力界限规定,在“共天下”的框架下,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才智水平,留下自己在“共天下”时期内的光辉业绩。

孝武帝在位三十三年,继位者晋安帝“不惠,自少及长,口不能言,虽寒暑之变,无以辩也。凡所动止,皆非己业”[5]卷10《安帝纪》。北府兵将刘裕在镇压孙思、卢循起义过程中逐渐掌握东晋政权,君主操控皇位、大臣相互牵制“共天下”的权力分布和平衡局面被彻底打破,改朝换代最终发生了。

[1]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 [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 [晋]杜预.春秋左传集解[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5] [唐]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

[6] 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84.

[7]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M].北京:中华书局,1975.

[8] [北齐]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9]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0] 万绳楠.魏晋南北朝史论稿[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

[责任编辑:刘力]

“The Common Domination by Wang and Ma” and the Politics of Dong Jin Dynasty

Zhao Kunsheng Guan Jun Liu Fengxue

(College of History and Society,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7, China)

“The Common Domination by Wang and Ma”is a special form of monarchy centralized system emerged in Wei and Jin Dynasties. During Shu period, Liu Bei, Liu Shan and Zhu Geliang make a small Kingdom of Shuhan tenaciously stand between the Kingdom of the Wei and Wu by close cooperation. After the demise of the Xi Jin Dynasty, northern and southern powerful family clans unite to establish the Dong Jin Dynasty emerged by the form of “the Common Domination”. “The Common Domination” is both the way of power distribution between the emperor and powerful minister, and the actual operation process of Monarchial power during the Dong Jin Dynasty, supporting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Dong Jin regime.

rule of the Dong Jin Dynasty;“Wang and Ma”;the common domination; power operation

2016-06-10

赵昆生(1957-),男,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官 军(1987-),男,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 刘凤雪(1991-),女,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

IK235

A

1673—0429(2017)01—0043—06

猜你喜欢

王敦门阀王导
门阀政治传统与陈朝的王朝建构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史学的特点
发脾气也分境界
放低姿态的智慧
Nonvolatile control of transport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in magnetoelectric heterostructures by electric field∗
《在诗意中行走》
王导的“糊涂”有境界
浅析西晋太康年间门阀势力的兴起
崔浩文学及文化研究
摧枯拉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