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綦江民歌的艺术价值初探
2017-03-31刘天学
刘 天 学
(重庆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重庆 401331)
重庆綦江民歌的艺术价值初探
刘 天 学
(重庆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重庆 401331)
重庆市綦江区特殊的山地环境孕育了优秀而丰富的民间艺术,其中民间歌曲不失为一朵艺术奇葩。以高腔山歌、榨油号子为代表的民间歌曲内容丰富多彩,内涵深邃,富于哲理,音乐曲调婉转流畅,特色鲜明。在经济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和其他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綦江民间歌曲也面临承继维艰的问题。对这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应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使之焕发出璀璨的华光。
綦江民歌;丰富内涵;鲜明特色;传承发展
重庆市綦江区位于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结合部,重庆主城向南70余公里。全区群山巍峨,沟壑纵横,峡谷幽深,森林茂密,江河争流,风光旖旎,这诗画般地理环境,不失为人类宜居之地。几千年人类在这特殊的地理环境中繁衍生存,在生产、生活中孕育了灿烂的文化。綦江的民间音乐就像一颗颗闪亮的明珠,在这里熠熠生辉。质朴豪放,特色鲜明的民间歌曲成为了綦江人民世世代代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真实地反映了綦江人民世代的生产生活、民风民俗及其丰富而朴实的思想感情。本文就綦江民歌三大类(山歌、号子、小调)遴选其精要加以论析。
一
由于綦江全区地貌以山地为主,山歌成为数量最大、变化最多、内容最丰富且最具特色的民间歌曲。特别是綦江的高腔山歌,旋律高亢、明亮、悠扬,并且在速度较为自由、拍子多变化中抒发农耕山民的各种思想。
谱例1
手提锄把闪悠悠
根据民歌收集记谱看,这首歌虽然全曲音域只有6度(包括结束时低音装饰音3共8度),但整体歌曲的演唱行腔都在小字2组与小字3组c3之间,不愧为高腔,速度自由而且节奏变化多,加上装饰音的修饰风格鲜明,没有长期锻炼和具备一定演唱技巧是很难演唱好这首歌曲的。这首歌从内容上充分体现出旧社会生活在这里的农民的艰辛和单身汉对“娇”的思念之情,“问起你苦命哪时丢”,“哪年哪月来丢下”,“阎王又把簿子勾”。日子苦,相思更苦也。
在綦江高腔山歌中爱情同样是永恒的主题。
谱例2
《太阳落坡坡背黄》
这首山歌利用借喻的方法,“好口塘儿不装水”,“好个小娇你误郎”,表达了对自己心爱姑娘的爱慕之情,同时也表现出没能跟姑娘成功“牵手”而无可奈何的心境。以“太阳落坡”为背景,音乐旋律高昂而带着苍凉的情绪。
谱例3
《干板船儿下綦江》
这首高腔山歌劝导人们婚姻和睦一定要相亲相爱,做丈夫的不能在外见女人就“花心”,不要轻信“家花没有野花香”,常言道“家花不香年年在,野花香来不久长”,语言简单朴实,却深深蕴含着家庭幸福必须靠稳定的婚姻生活才能获得的哲理。
难能可贵的是高腔山歌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发展,在不断丰富和翻新民歌内容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反应人民生活的变化。
谱例4
《山上有宝是银行》
不难看出这首山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世世代代生活在贫困山区的人们当家做了主人,在共产党领导下,开荒种地,过上了吃穿不愁的好日子,“生活越过越富强”的现实反映。歌曲速度自由,拍子变化频繁,让人感到解放初期的人民在新社会幸福生活中,情不自禁敞开胸怀,抒发着舒心愉悦的思想感情。
从几首綦江高腔山歌可以看出其内容朴实简单,真实地反应了山民们的生活、爱情、婚姻和思想感情;高腔山歌的音域不宽,但高亢而明亮,旋律流畅婉转而不失质朴豪放。无论是从音乐的艺术性,还是演唱的技巧性来说都是最具特色的民间歌曲,极具綦江民间歌曲的代表性。
綦江另一类山歌中的平腔山歌,与高腔山歌在音乐的风格上基本一致,只是在演唱行腔时将音区下降了3-4度(一般音域为小字一组g-小字二组e),情感的表现与高腔山歌比较,显得相对婉转柔和一些。平腔山歌绝大部分内容表现爱情、婚姻和较为内在的思想感情。
谱例5
《太阳落坡滚绣球》
这首山歌是典型的爱情歌曲,男女青年在热恋中,多么想在一起说说话,吃顿饭,但“小娇”家贫困如洗,觉得“一背灯草二背油”没有请客的饭菜,二是在深受封建礼教思想束缚的社会中,自由恋爱尤如水中月。男方在对象家歇一夜,吃顿饭是不可能的,是将会受到众口讨伐的。“心想留郎吃顿饭,米筛关门眼睛多”,这是多么的无奈!
谱例6
《隔河望见豆叶青》
在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里,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特别注重男女双方的生庚八字与属相必须相合,否则,婚姻不会长久,得不到幸福。“年庚讨给我”,“年庚”和则“年郎讨给我”,“年庚”不和,只有“奴家守空房”了。
谱例7
《大河涨水沙浪沙》
这是典型的男青年爱慕女青年的歌曲,“几时得鱼来下酒,几时得妹来当家”,巧妙地利用“得鱼来下酒”借喻“得妹来当家”,把男子想娶媳妇的心情表达得明白自然;“金钩挂在银钩上,郎心挂在妹心中”,男子对姑娘深深爱恋的思慕之情真挚感人。
当然在山歌中体现农事季节内容也是常见的,谱例8中“麦吊黄,栽高粱,高粱栽起点绿豆,绿豆开花薅高粱”就明确着农事时令的表述,什么时候该干什么农活非常清楚,农事经验一代传一代,绝不会错过农事季节。
谱例8
《隔河看见麦吊黄》
在众多的綦江山歌中,内容广泛,包括打柴、栽秧、薅草、薅秧等,在盘歌(对唱的山歌)中也多有体现。
所有的綦江山歌音乐都体现出旋律流畅的特点,虽然绝大部分都是徵调式和羽调式构成的音调。徵调式旋律进行特点大多上行为“5-6-1-2-3-2”,下行为“2-3-2-1-6-5”的音调进行;羽调式旋律上行多为“6-1-2-1-3”“或6-1-2-1-3-2”的音调进行,下行多为“1-3-2-1-6”或“2-3-2-1-6”的音调进行。当然也有一些宫调式、商调式旋律的山歌,但数量较少。角调式的歌曲和其他地区民歌一样非常少。
綦江山歌音乐旋律的另一特点是装饰音运用特别多,前后单双倚音、单复波音、上下滑音等的运用,不光是在主体歌词演唱上,就是在各种衬词中也进行了大量运用,使山歌的音乐充满高亢圆润且华丽豪放的特征。当然这也给山歌的演唱增加了难度。
二
号子是我国民间歌曲几千年来不可或缺的重要类型。这类歌曲从劳动中产生,直接与生产劳动相融合,起着协调集体劳动,提高劳动效率的重要作用。綦江的劳动号子以榨油号子、抬工号子较多,并且最有特色。这是和綦江人民生活的地理坏境与常年从事的劳动有关。其他稍具特点的有船工号子、抬杠号子等。
在过去交通不便,科技不发达的时代,綦江区几十万不同民族人民以农耕为主,生活食油仅为猪油、菜籽油两种。在食不饱腹、衣不蔽体的年代,食用猪油几乎是可望而不可求的事,大多用自己种植的油菜籽去进行加工,得到少量的菜油作为家庭一年的食用。因此綦江有为数不少的原始而简陋的油料作坊。“榨油号子”就是榨油工人劳动时吆喝的号子音乐,起着协调群体榨油劳动节奏,鼓舞情绪,提高功效之作用。
因为榨油是一项须数人协调才能够完成的工作,所以榨油号子就形成典型的领与合的演唱形式。领头者为工头,演唱主词,合者(帮腔)演唱多为衬词。綦江的榨油号子是由一个整体主题而衍生出多首号子曲的劳动声乐套曲,各曲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基本一致,变化不多,只有第一首和结束前最后一曲是在变化中进行。每一曲之间节奏、速度、力度的变化完全取决于榨油劳动进程的需要而变化进行,这种变化完全是根据榨油时出油情况而定,全套多首的榨油号子基本形成慢(引子)—快(第一曲)—慢(中间各曲)—快(最后一曲)的速度布局。
谱例9
《快打号子》
……
榨油号子一开始时叫“惯油号子”,也叫“快打号子”“一打号子”“上榨号子”。原料装好后,由一人敲击木楔子,边打边唱,号子节奏轻快。一开始的工作较轻松,因此号子的音乐情绪也就表现得悠闲而愉悦。歌词即兴性强,见到什么唱什么,想到什么唱什么,“见山唱山,见人唱人”,完全靠领唱者的即兴发挥,合唱者则是相对固定重复的衬词演唱(见谱例9)。
谱例10
《上下打尖号子》
……
这是由撞杠者领唱的号子,称为“二行间号子”,又叫“二黄间”“二打号子”,也是榨油工作第二步演唱的号子。将第一步打入的小木楔子取出后,再打入一种带铁帽的大木楔子分上下打入原小木楔子锥出的地方,上者称“上尖”,下者称“下尖”,上下尖轮换打击,越打越紧,随之油被榨出,这个过程是显示力量的过程。号子起着调动劳动者情绪的重大作用,力量不断加大,歌声的力度、速度由原来比较均衡的状况改变为强弱、快慢对比强烈现象。
谱例10演唱的慢打号子,领与合在演唱时速度稍慢,节奏稳定而力度均衡较强,歌声配合重重地敲击上下尖,使之出油。随着榨油的进程,撞击力度逐渐加大,速度均用慢速。
体现速度、力度对比强烈是在慢打的号子中:
谱例11
《慢打号子》1
这首号子的音乐特点就在于领唱的四句歌词旋律婉转、自由,而且是适中的力度进行,就像在为大家慢慢积蓄一种内在的力量;合者则用|XX X|的节奏强有力喊出衬词,短促有力的衬词配合着劳动时的撞击点(见谱例11)。
谱例12
《慢打号子》2
这首慢打号子和上一首(谱例11)相比较,就有了很大的变化,领唱旋律乐句长度大大增大,节奏复杂且多变,音乐速度自由而悠长,而且领与合的强弱对比幅度进一步加大。领唱者非常自由,在用较长的时间去酝酿积蓄劳动者更强大的力量,合者则用极强的声音瞬间发出短促而有力的两个衬词,配合撞击的动作。这是因为在榨油过程向后推进中,节奏逐渐放慢,对撞杆的撞击力度需要更加强劲。从现存的九首慢打号子进行仔细分析看,按工作进程的推进形成越后的号子速度越慢,力度对比越强烈。这完全是为了配合榨出油的需要(见谱例12)。
榨油的最后阶段叫“打干榨”,号子称为“抽老尖号子”。这是油被榨得差不多,出油量很少的阶段,需要快速地用力撞击进行榨油的号子,也是榨油号子套曲的高潮曲。
谱例13
《快打号子》
……
由于这个阶段由一人掌握撞杆前后奔跑,边跑边唱,借用奔跑强大的惯性力量撞击“尖”头,击中“尖”头时众和的号子声达到最大,速度也达到最快。这也是整个劳动过程的高潮,节奏整齐铿锵,音乐辉煌而震撼人心(见谱例13)。
綦江区另一类颇具特色的号子应属于石工号子、抬石号子。山区人民的生活离不开石头,石匠和抬石工众多,这类号子也就多。其他也有不少的抬龙杠号子,还有少量的船工号子,但特色性不及抬工号子。
石工号子中撬石号子在中速的领与合演唱时既有对接,也有叠接,很有特色,形成此起彼伏号子声浪,既铿锵有力,又连绵不断,中间还穿插着吼叫声。音乐用中性色彩的商调式和明亮色彩的徵调式构成旋律音调,配上鲜明整齐的节奏,光听其音乐就能让人在脑海中浮现出粗犷而韵律感极强的劳动情景(见谱例14)。
谱例14
《撬石号子》
……
在石工劳动中将开好的石头在峻峭的山地用钢钎和木棒进行移动叫滑石,滑石号子就是在这种劳动中产生。滑石号子和撬石号子有一样的演唱特点,领与合时唱与喊叫声并行。音乐在前十六分音符与后附点八分结合的节奏应用上特别形象生动,有一种向后推进的动力感,仿佛看见了石头在不断的滑动(见谱例15)。
谱例15
《滑石号子》
抬工号子是数量较多的种类,这可能同参与者众多有关系。抬工号子根据劳动情形的不同,又分为懒号子、上坡号子、下坡号子、平路号子、玩笑号子等。
懒号子是抬工劳动感觉比较轻松悠闲的情况下演唱的号子,这类号子为数不多,但音乐具有节奏规整鲜明,音调简洁流畅的特点,体现出抬工们轻松劳动的愉悦心情。
谱例16
《懒号子》
上下坡号子是所有抬工号子中常见的。綦江抬工号子的上坡号子在音乐的节奏和音调上的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每一句领与合都进行重叠式连接;二是众和的声部与其他号子以衬词为主不同,几乎每一次合都是对领唱进行模仿,即使有变化,也是极个别音的少量变化。整个歌曲沉雄有力而连贯,旋律风格高度统一完整。(见谱例17,18)
谱例17
《上坡号子》1
……
谱例18
《上坡号子》2
下坡号子与上坡号子音乐的相同点是领与合的连接,同样是运用重叠的方法进行,使音乐有连贯性的特点;不同的是众合的声部虽然都是节奏相同模仿,但音调上却将音调的完全模仿与不同音调的模仿相结合,使得旋律的声部感更强。下坡号子另一特点是主唱和众合声部都是衬词,这是因为綦江山路陡峭,抬工们行进中需要格外小心,只简单地用音乐的节奏和衬词配合行进的步伐,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去插科打荤即兴编唱歌词了,因此大多不用实词演唱。(见谱例19)
谱例19
《下坡号子》
另外平路号子的唱与和形成自己的特点,领与合用不同的节奏进行,形成没有模仿的二声部,领唱的节奏较复杂紧凑,合的声部节奏简单干脆,领与合的节奏形成鲜明对比;领唱者用实词,其内容充满幽默风趣的风格,这可能与在平路紧张度放缓有关,并且起到调节抬工们紧张情绪的作用,众合者则音调相同、节奏相同、衬词相同地重复吆喝。(见谱例20,21)
谱例20
《平路号子》1
谱例21
《平路号子》2
抬石号子中还有玩笑号子(其内容全属于幽默风趣类型),鸳鸯号子(每一句领唱的歌词中被众合者穿插二到三次衬词的演唱)等,内容和形式可谓丰富多彩。 綦江的抬工号子和别的地方抬工号子不同点是速度的稳定运用,各地抬工号子因不同的劳动情形由各种不同速度构成,而綦江的抬工号子则统一用中速或中速稍慢构成,究其原因是綦江的地理环境所至,上下坡不能快,平路号子也不快,因为根本就没有多少平路,即使有,距离甚短,只作为稍事悠闲、轻松一下而已,没有必要快速前行。
此外还有众多的抬龙杠的号子(抬棺木到葬地时的号子),船工号子等,种类多样而音乐具地方特色,在此不一一赘述。
三
民歌里的小调类歌曲,多为城镇、平坝地区较为丰富,但是以崇山峻岭和丘陵为主的地理环境的綦江,却拥有为数不少旋律流畅优美、内容丰富的小调歌曲。原来在綦江的山谷、河谷中平坝、城镇、村庄星棋密布坐落其间。这些地方人们用歌声传其情,言其意,叙其事,明心志,播认知。
谱例22
《拉兵歌》
这首歌曲充分反应了旧社会丈夫被拉壮丁当兵,妻子盼望团圆不能的凄苦、寂寞情感的真实写照。“要想夫妻团圆会,除非半夜开小差”,能吗?绝非可能,开小差被抓住是会被枪毙的!“反手摸郎郎不见,你在哪州哪县托梦来”,梦中惊醒不见郎,只有谋求梦中能相见,相思之苦可见一斑。
但另一首《双探妹》的内涵就完全不同了。
谱例23
《双探妹》
《双探妹》完全是应时代形势的发展而创作的小调歌曲,反应出日本侵略中国占领东三省后,人民群众踊跃参军去打日本侵略者的情形。《双探妹》与《拉兵歌》形成强烈的对比,一个是自愿,一个是强行。同时也充分说明綦江人民在任何时期都能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此去打胜仗,回来再拜堂”,为了将侵略者赶出中国,毅然把结婚这样的人生大事缓延,反应出綦江人民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
旧调翻新声又是綦江小调的一大特点,《妇女翻身歌》就是这样的歌曲。
谱例24
《妇女翻身歌》
将流行全国的孟姜女哭长城的音乐旋律的前部作小小的调整后,安上新词,表达了新中国解放后妇女翻身作主人,特别是脱离几千年来的包办婚姻制度枷锁的束缚,获得婚姻自由无比高兴的思想感情。
歌颂婚姻自由也体现在新民歌中。
谱例25
《石榴树》
《石榴花》不单单是歌颂了婚姻自由,而且充分反应出在婚姻自由下男女青年结合,夫妻相亲相爱,互相帮助,共同劳动,和睦幸福。同时也体现解放初期男女青年为建设富强国家而努力实干,“多生产,多贡献,增产节约大家干,夫妻争取当模范,红花朵朵戴胸前。”不难看出新中国的青年夫妻具有多么朴实的思想,多么上进的精神。
在各种民歌中不乏具有哲理性的歌曲,《寸金难买寸光阴》言简意赅,充满着人生哲理。
谱例26
《寸金难买寸光阴》
人生光阴似箭,转眼即逝,人们本该倍加珍惜。“寸金难买寸光阴”,“金”失却容易回,“失却光阴何处寻?”是多么深刻的人生哲理。简简单单几句话,教育着人们要珍爱人生的有限时光,要上进,要有作为,不要最终造成人生的遗憾。
不管什么地方的小调歌曲男欢女爱的内容都非常多,綦江大量的小调表现了这方面的内容。还有一些反应劳动的歌曲,如《採茶歌》。也有用对唱的形式的小调歌曲,如《十对花》等。綦江小调歌曲音乐旋律简易流畅,朗朗上口,节奏、句式规整,语言直白简练,内容朴实无华。总之,綦江的小调歌曲从内容到形式都丰富多样,本文只撷取数首以作论述。
四
200余首綦江民歌内容丰富,具有种类齐全、特色鲜明、内涵丰富、思想性强、精品众多的特点。
綦江民间歌曲多样而复杂,优美而流畅的音乐是最值得称道的,也是这些歌曲的艺术价值所在。
綦江民歌的音乐旋律调式宫、商、角、徵、羽俱有涉及,但以明亮色彩的徵调式,柔和色彩的羽调式与中性色彩的商调式为主。应用这些调式又以五声为主,六声、七声为辅,构成的旋律流畅而自然。宫调式、角调式虽有涉猎,但为数不多。各种民歌音乐音域都不宽广(少则六度,多则八度左右),音调并不复杂,但辅之以众多的装饰音,变化多样的节奏,音乐就显得圆润而优美,婉转而舒展。高腔山歌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将音域置于高声区而获得高亢、明亮、激越、豪放的效果;平腔山歌则放到人声最富于表现力的中声区而获得圆润、抒情的效果。綦江山歌是最富有特色的民歌,许多山歌经过历代歌者的不断修饰、提升,几乎都成为了精品,山歌音乐旋律的本体,不再经过任何加工,可以与作曲家精心创作的艺术歌曲媲美,演唱的技巧运用难度不逊于歌剧咏叹调。
綦江的劳动号子不光是根据劳动情形赋予同步节奏,而是节奏与速度变化进行了非常完美的结合,完全打消人们通常认为号子只是简单而粗狂的认识。特别是打油号子,弱而慢时扣人心弦,强而快时震撼人心。抬工二声部的号子以完全模仿、节奏模仿的复调音乐形式出现,不可多得,因为在我国其他地方和民族发现支声复调音乐(侗族大歌)已经觉得了不起,綦江二声部的抬工号子每首都以地地道道的复调音乐形式呈现,不得不令人拍手称叹。
所有的民歌都有大量的衬词充斥于主词之中、尾,有的歌曲衬词甚至比主词还多,甚至只有衬词没有实词。笔者认为衬词的大量运用,一方面有增强语气感、情绪感、情趣感的作用,另一方面与地方方言结合,起到增强歌词表现的艺术性和地域性的效果。
綦江民歌的种类多,几乎囊括了所有民歌的类型。除了山歌、号子、小调外,还有儿歌、丧歌、神歌、苗歌、彝歌、嫁娶歌、敬酒歌等等。种类的多样导致演唱形式的多样性和思想内涵的丰富性。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重唱、领合唱等。
綦江民歌表现的思想内涵非常丰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具有时代性强的特点。一些綦江的山歌、号子、小调的歌词内容,充分体现着时代精神,而且能紧跟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如《盼红军》《山上有宝是银行》《双探妹》《妇女翻身歌》《石榴树》等。
具有思想性强的特点。这样的歌曲分布在山歌、号子、小调、儿歌里。体现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赞颂,对伪、恶、丑的憎恶。也包括对封建婚姻的控诉,对婚姻、恋爱自由的赞颂,在各类歌曲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既有思想性,也具哲理性恐怕要数《寸金难买寸光阴》了。
具有实用性强的特点。实用性价值体现包括在所有的劳动号子中,如《打石号子》《撬石号子》《抬工号子》,还有成声乐套曲的《打油号子》,也包括不少的农事歌曲等。
具有反应鲜明的民风、民俗文化的特点。如《丧歌》《抬龙杠号子》《嫁娶歌》《敬酒歌》《苗歌》《彝歌》等。
具有娱乐性强的特点。如《玩笑号子》《神歌》以及存在于即兴演唱的各类民歌中,起到减轻生活压力和思想压力的作用。
具有即兴创作的特点。“见山唱山,见人唱人”成为各类民歌的普遍现象,在基本旋律不变的情况下,经常根据歌者歌唱时所见所感,临时编填唱词,反应出歌者机敏的特点,在綦江民间歌曲中可谓比比皆是。
綦江民歌就像一串深藏于深山的明珠,闪耀着璀璨的光华。但她的价值还远未引起世人足够的重视,虽然綦江文化部门的工作者做了大量的抢救、收集工作,让为数不少的綦江民歌得以存留。但随着民间歌手逐渐逝去,綦江民歌也同样面临传承维艰的局面,故笔者对保护和传承綦江民歌提出以下思路。
一是抓紧收集整理工作,趁还有部分民间歌手在世,实现全覆盖的收集,音像、文字资料并存。
二是定点、定向、定人培养传人,给予一定经费让他们能经常开展民歌新创、演唱活动。
三是整理筛选民歌精品进入全区中小学音乐课堂作为乡土教材应用,在增加音乐课地方特色的同时,让民歌在下一代身上通过教学得以传承。
四是与綦江良好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在各个旅游点将民间歌曲作为特色节目表演,起到推介和宣传作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綦江优秀的民间歌曲。
五是由綦江文化部门牵头,每年定期举办民间歌曲赛歌会,深挖民歌原始资源,发现民歌演唱人才。
六是充分利用民间歌曲音乐素材,创作符合时代精神的且具有地方音乐特色的音乐作品,为社会进步,实现中国梦而讴歌。
(说明:本文所有的民间歌曲原始资料均由綦江文化馆提供。)
[责任编辑:左福生]
The Artistic Value of Folk Songs in Qijiang Area of Chongqing
Liu Tianxue
(College of Music Arts,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China)
The special mountainous environment in Qijiang district of Chongqing gave birth to excellent and rich folk art, high pitched mountain songs and oil chant. Folk songs are the representative of Qijiang folk songs. Their content are rich’ and colorful and their connotation is profound and philosophy; their melody that has distinctive features are tactful and fluent. In the era of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k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other countries, Qijiang folk songs are facing difficulties in succession. This glittering pearl should be turned out to shine, let the world share the beauty of her bright light.
folk songs of Qijiang; rich connotation; distinctive feature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2016-9-14
刘天学(1954-),男,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作曲理论。
IJ60
A
1673—0429(2017)01—00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