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安族音乐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成因探析

2017-03-31项亮

丝绸之路 2016年22期
关键词:音乐文化文化交流

项亮

[摘要]保安族是13世纪来自中亚细亚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在青海同仁及甘肃积石山与藏、土、汉、回、撒拉等民族长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保安族人口虽少,居地偏隅,却创造了宴席曲、花儿、劳动号子等10余种体裁多样、富有价值的音乐文化。保安族历经先民聚合期、青海同仁期等几个重要历史阶段,在国家政策扶持下,保安族不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促进了生产发展与社会进步。本文透过历史尘烟,从音乐学、民族学、社会学的角度,探讨特有族源基因和性格特征对保安族音乐生成的影响,曲折的民族发展史对保安族音乐的促进,与时俱进的文化追求同保安族音乐发展的关系,以及多民族文化交流激励了保安族音乐文化的繁荣等,沿着保安族音乐文化的轨迹,解析保安族“小民族,大文化”的社会历史成因。

[关键词]保安族;音乐文化;文化交流

我国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聚居着一个特有的少数民族——保安族。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保安族有1.65万人,其主要聚居在甘肃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刘集乡和柳沟乡的部分村庄。剩余人口散居于新疆、青海同仁、甘肃兰州及临夏等地。保安族人口虽少、居地偏僻狭窄,却创造了富有价值、特色鲜明、体裁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保安族的马诚信、马木洒、马黑娃、马秀琴、马廷德、马占清等民间艺术家,从上世纪60年代起屡次应邀赴京、沪、宁及台湾地区参加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受到国家民委和老一代艺术家胡松华等人的称赞。保安族歌舞音乐作为民间音乐精粹,1964年10月在国家民委组织下,代表甘肃赴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演出会”,受到毛泽东、朱德等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同时前往北京某部队、高校、事业单位交流演出达75天之久。由于甘肃、西藏的民族歌舞十分精彩,均被邀请前往长春电影制片厂参加民族歌舞资料的录制。这些保安族艺人回到家乡后,带动了当地群众文化的开展,极大增强了保安族人的民族自豪感,也促进了保安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近年来,新一代保安族著名歌手马红莲、马中伟等活跃在西北和全国文艺舞台上,马红莲于2015年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他们富有本土艺术气息和鲜活时代魅力的表演得到了当代群众的喜爱。有关保安族音樂文化侧记及曲谱、图片、人物、评论等,被收录进入《中国民歌集成》系列专著、《中国花儿》大型音像制品,以及《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概况》等重要文集、曲集,并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保安族以其乐观、坚韧、积极的文化态度,与时俱进地创造了“小民族、大文化”的艺术成就,令人十分钦佩,值得学术界关注。保安族古迹文存和口传文学丰富,并具有说唱音乐、宴席曲、打调、叙事曲、花儿、劳动号子、婚礼歌、儿歌、小调等古老音乐形式。这些音乐文化不仅与保安族的族源密不可分,而且同保安族的发展历史、人文与自然环境、传统习俗、宗教信仰息息相关,也与保安族的劳动生产、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紧密相连。

一、特有族源基因和性格特征是保安族音乐生成的基础

保安族历史曲折而悠久,前后经历了先民聚合期、青海同仁期、举族迁徙期、定居甘肃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五个不同重要历史阶段。俄国将军以葛那吉夫说:“横览宇内,历年之少,而开拓疆土之广大,如成吉思汗者,千古所未尝见也。”1“包括今之清朝大半,印度的北部,朝鲜半岛全部,中亚细亚的全域,俄罗斯帝国大半,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间之南部。”2“此最大盖世之雄,果如何而崛起者耶?”313世纪初叶,“1219~1227年成吉思汗率领蒙古远征军征服中亚细亚,曾占领70多座城市和地区”,4在此期间,“强征大批被俘的青壮年加入探马赤军,同时掳掠大量的工匠和艺人,随军服役或押往后方进行生产。这些人包括回族、哈刺鲁、康里、阿尔浑、萨尔塔等多种人”。5从此,这批信仰伊斯兰教、被称为色目人的保安族先民泪别故土,在蒙古军队率领下,开始了军戎生涯。“1227年,占领积石州(现甘肃积石山,青海循化、同仁、德贵一带),一批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随‘探马赤军被派驻青海同仁县保安地区驻防‘亦兵亦工,也从事工匠营生”。6保安族先民从13世纪中叶,一直到清朝同治年间,长期在同仁保安城“亦兵亦农”,历经了数百年的漫长岁月。其间,“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同回、土族、汉、藏、蒙古等民族长期交往、自然融合,大致在明朝中叶形成了保安族。”7

从当今染色体研究领域观察,可以找到保安族与中亚诸民族之间存在血缘关系的结论支撑。“研究认为,从父系遗传背景来看,保安族的族源归属于中亚。保安族的单体群的总体分布与中亚的Dungans、Uzbeks、Turkmen、Kurds,Armenians等较为接近,提示保安族人与上述人群(一支或几支)有一定的亲缘关系,Y染色体单群体的分布具有地域和人群特色”。8“中亚诸民族中普遍共享的单倍群Hg1、Hg2、Hg3和Hg9,五个民族中,拥有中亚民族父系基因并发生融合的程度从强到弱依次为保安、回族、东乡族、裕固族和汉族”。9今天的保安族人,不但具有中亚文化基因,而且兼有蒙古远征军人的特点,他们性格既热情、乐观、豁达,也坚韧、勇敢、豪爽。这些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影响了保安族的音乐产生与发展,符合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所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

据匡曄《元代色目人对中国经济和文化的贡献》所言:“在音乐方面,元代色目人对中国艺术的贡献可分为两方面:一是西域艺术在中国的传播,二是色目人对中国固有艺术的创造,这些都丰富了我国古典艺术宝库,而成为我国艺术遗产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0。源自中亚的色目人何以有这样的音乐歌舞传统呢?早期的阿拉伯国家民间音乐本来就有良好的发展。保安族先民的故乡即中亚细亚,历史上也曾受到阿拉伯国家音乐文化的影响。狭义上讲,中亚细亚包括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阿富汗斯坦。其中,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口头民歌演唱传统深厚,如“夏希木卡姆”等,另外吉尔吉斯斯坦的“阿肯”和“史诗演唱”历史,均已被列入世界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丰富的说唱音乐题材包括浪漫爱情型、勇士历险型、英雄征战型、流浪歌手型等内容,带动了中亚地区文化的发展。保安族承袭其先辈之遗风,具有深厚的说唱传统文化,他们以创作和演唱民歌的口头创作方式,通过多种演唱形式,口耳传授,代代相继,不断发展。

历史上乐观开朗、不畏艰险、性格豪侠的保安族人,曾沿丝绸之路前往印度一带从事商业贸易,因此印度等国的文化也影响了保安族的兴趣与爱好。积石山保安族民间文化传人马瑞说:“旧社会,村子里有人跑印度做生意,到达新疆、印度、巴基斯坦,以及沙特阿拉伯,甚至到麦加朝圣,回来时还娶回了印度的女子为妻。我们村子里就有几个,有些人家的子女们到现在还与外界有联系。”积石中学学生马秀梅(甘河滩村)2008年前往北京,参加奥运会福娃形象设计发布会,表演了奶奶教会她的印度舞。可见印度舞蹈文化也同中亚文化一样,被植入到了古老的积石山。

因此我们是否可以推断,在“中亚各国人民都有极高音乐天赋和口头艺术创造能力,民间音乐、民歌相当发达,有丰厚的音乐遗产和民歌传统”11的背景下,作为出生于中亚的保安族先民,他们也无疑拥有这种极高的音乐天赋和中亚文化的基因,同时,他们作为军人后裔也因具有军人血统的豪爽性格特征而为保安族音乐生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二、曲折的民族发展史丰富了保安族的音乐艺术

保安族继承了中亚先民的说唱艺术传统,而保安族的曲折历史一方面丰富了其民族情感,另一方面又为保安族音乐提供了更多的素材。

通常情况下,个人阅历影响个体的思想情感,而族群命运则影响民族的精神指向。首先,保安族先祖聚合事件本身就是一部惊世史诗,这种精神伤痛对保安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3世纪初叶,保安族祖先因成吉思汗所向披靡攻占城池,被强征入军,从此这一批被称之为色目人的保安族先祖便开始了告别故土、戎马疆场的漫漫征程。一夜间家国破碎、痛失亲人、惊涛骇浪般的人生巨变,使保安族族群经历了严酷的心灵考验。在伊朗人志费尼的《世界征服者史》中,关于“不花刺的陷落”描绘该城池的美丽时写道:“在东方郡邑中,它是伊斯兰的圆屋顶。它的四方有博士和律师的灿烂光辉作装饰,它的周围有高深学识的珍宝做点缀。自古以来,它在各个时代都是各教大学者的汇集地。”12可见,在当时中亚人的心目中,“不花刺”是何等繁荣而神圣的地方,曾被称之为宗教“学术的中心”。然而,一夜之间它被蒙古人攻占,命运陡转:蒙古人“传盃递盏,召城内的歌姬来給他们歌舞;蒙古人放声用他们的调子唱歌,当代的伊祃木、沙亦黑、赛夷、博士、学者,在总管的监视下,替他们看管马厩中的马匹,执行总管的命令……古兰经的书页在他们自己的足下和马蹄下被踩成烂泥”。13后来的700多年中,离别故土的保安族先民被编入伍、驻守青海、由军转农,后又被迫举族迁徙,蹉跎的遭遇,令保安族精神世界与众不同,深深沉淀于保安族先民的记忆中,也镂刻在保安族人民的心里。正因如此,保安族渐渐形成了“回忆往事”、“珍爱安宁”、“憧憬未来”的“永久性文化核心指向”,使保安族产生了强烈的公共情感与集体忧患,进而转换成为一种永恒的文化动因与音乐创造力。他们对人生、命运、幸福有着不同的理解,对家园有特殊的深厚感情,这是一个有智慧、有追求、有文化内涵,有坚韧、乐观态度及宽广胸怀的民族。无疑,面对过去,那些历史烟尘中的铁蹄剑影、血色之殇等惊天动地的曲折历史,为保安族口传文学和说唱音乐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传统素材。

在此背景下,保安族承袭和发展了先辈的口传文学与说唱艺术,诸如:久远的神话《人祖阿旦哈娲的故事》、《大禹导河得延喜玉的故事》,古老的传说《五眼泉的传说》、《“波日季”腰刀的传说》、《甘河滩的传说》、《天池的传说》《积石山的来历》、《妥勒尕尕上天取雨》、《神马》,惩恶扬善的民间故事《木匠与他的妻子》、《砍柴老人的故事》、《舒坦的故事》,勇敢机智的儿童歌谣《哈比卜的故事》、《阿舅与外甥》等。马少青和马沛廷编著的《保安族古迹文存》充分反映了保安族令人震撼的口传文学及说唱艺术传统。

通过民间说唱等口传古迹文化,保安族在历史沉淀中感悟人生道理,在时空跨越中升华精神内涵。保安族这个令人肃然起敬的民族,其可歌可泣的历史及口传文学,一方面使保安族人更加持重而深刻,另一方面又使保安族人充满生生不息的活力。所以说,保安族的曲折历史既丰富了他们的口传文学和说唱艺术,也催生了保安族的民间音乐,为其音乐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三、积极的生活态度促使保安族音乐生机勃勃

久远而坎坷的历史没有使保安族人消沉,反而让保安族人更加珍惜幸福家园,珍爱来之不易的安定生活。他们用宽厚的心胸包容过去,用火热的激情拥抱现在和未来。相比之下,他们更富有思想,懂得人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在这种永不消减的热情与激情中,他们创造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一)热爱生产劳动——用歌舞表现勤劳和丰收

保安族以青稞、小麦、豌豆和胡麻等耕种为主,并在生产劳动方面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在农业生产劳动中,他们创造了劳动号子、生产歌舞等农耕音乐文化。建国前及建国初期,背靠大山、依临黄河的保安人以出苦力上山伐木、拉运木头来补贴生活,共同的用力节奏及缓解繁重劳动的需要,使保安族《上坡拉木号子》、《下坡拉木号子》、《平地拉木号子》孕育而生。为了躲避战乱,防止入侵,保安族自古有“筑高墙以御敌”的传统习俗,家家户户院墙高筑、宽大结实、各自为营,又彼此相连,在筑墙打夯劳动中,也诞生了《打夯号子》。保安族还有很多与生产劳动相关的民歌。如保安族花儿《三月四月的好苗稼》中唱道:“(哎哟哟),三月(嘛)四月的好苗了稼(呀式),(哎喓)好苗(呀)稼五月的(哎喓)天晒着坏了(呀),(哎喓)十七(呀)十八的正时节(呀式),(哎呀)正时节,二十上(哎喓)出门着坏了(呀)。”歌词体现了保安人生产劳动的热情与智慧,同时也表现了保安族人勤劳、坚韧、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建设美好家园的乐观精神。又如保安族“打调”曲之一《葱秧们背的是杈杈枪》歌词唱道:“葱秧们背的是杈杈枪,对着白萝卜打一枪,圆根们哈吓得者土里藏,黄萝卜们吓得者脸脑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菜园里郁郁葱葱生长的葱秧、萝卜等表现得栩栩如生,形象地比喻为葱秧个个“背的是杈杈枪”,并用葱秧对着萝卜打一枪,增加了音乐的形象生动、活泼滑稽的特点,并且每句的末尾采用相同的韵脚,使音乐朗朗上口,表现了保安族劳动人民智慧、幽默的生活态度。

保安族的农耕产业和牧业经济比较有限,无论过去或是现在,在农牧生产之外还从事其他商业副业劳动。一批保安族人以从事贸易为生,这些保安族人曾被称之为藏客、印度客、松潘客、中原客客,等往来于西藏、印度、四川、青海及北京、天津等地,从事多种商品贸易往来,他们把本地的牲口、皮袄、药材、保安腰刀和丝绸等销往各地,又运来珍珠、珊瑚、香烟、药材、器皿等生活用品,乐观积极的保安族人跨出国门,他们勇敢、智慧、成功地开展贸易活动。“他们不仅赚了钱,增加了自己的经济收入,还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加强了与外界的交流,也对促进保安族和聚居地的商贸发展与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14在这种商业往来的过程中,促进了说唱音乐《索菲亚诉苦》、《十劝人心》、《杨家将》,以及花儿、宴席曲、打调等在积石山域内域外的传播和交流,推动了保安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以商为乐的生活状态使大山深处的保安民族虽身居大山却知晓天下,生活艰苦却自强不息,并在歌声中走南闯北。著名花儿专家王沛赞不绝口地说:“保安族当中的马如山花儿唱得特别好,好多人很少听到他的演唱,主要因为他长期在外地打工和演唱。”

(二)追求美好爱情——用“花儿”表达情感

追求美好爱情是保安族热爱生活的另一种体现。源于其先民的军旅素养,以及伊斯兰文化与传统家风,使得保安族稳重而自律,成熟而沉稳,相比之下他们更有自我管理能力。同时,保安族又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有超凡的民间文学素养,有妙语连珠的语言创造力,更有与生俱来的音乐灵感。这种持重与激情兼有的特性,使保安族具有特殊的人格魅力。他们在追求幸福爱情时,用歌声表达内心的情感,歌唱甜蜜的爱情。《保安令》、《大眼睛令》、《水红花令》等,均为他们喜爱的民歌曲令。比如保安族《水红花令》——《舍我的阿哥是万难》中唱道:“一对(呀)鸽子(者)花儿(哟),飞崖了弯(呀噫呀),(哎呀)身穿了一身的宝蓝(呀),我们水红花来是(哎唏)大哥哥走(哩嘛),尕妹我就坐(耶)水红花(呀耶是)。舍得(呀)金山者花儿(哟),舍银了山(呀噫),(哎哟)舍我的阿哥是万难(呀),我们水红花来是(哎唏)大哥哥走(哩嘛),尕妹我就坐(耶)水红花(呀耶是)。”歌词表达了保安青年男女真挚、坚贞的爱情,歌词中的水红、宝蓝等色彩,结合悠扬的曲调,完美地展现了西北的风土人情。又如保安花儿《山口里有两朵云彩》中唱道:“(哎咳呀)中间的黄河(的耶)两边的崖,(咿哟就这个哎话耶哎呀)山口里(哟)有两朵云彩(呀);(咳)云彩(者)搭桥(者耶)你过(了)来,(咿哟就这个哎话耶哎呀)心上的(个哎)花儿(哈)漫来(呀)。”歌词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将保安族青年男女比喻成山口里的两朵云彩,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美好爱情。

(三)热爱自然风光——歌唱家乡的山水草木

保安族历经了多次重大历史变迁,对保安族百姓内心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相比于常人,他们更加热爱家园、珍惜身边的一草一木,尤其定居甘肃积石山以来的150多年中,保安族人把连绵的积石山脉当作庇护自己的天然屏障,和修养身心的乐园,积石大山深处的绿树,鲜花、山谷、溪流和蓝天白云,都在牵动着保安族男女老少的心弦,从他们的歌声中和笑容里无不透射出对家园及幸福生活的理解与珍惜。例如:保安花儿《白糖里掺蜜是更甜》中唱道:“积石山好像五彩的缎,黄河的水,好像个十样的锦线。”歌词描写了积石山秀美迤逦的自然风光。保安族民歌《青溜溜的青》中唱道:“青溜溜的青来,青溜溜的青呀,青溜溜的尕松呀柏呀,呀哟四季哎哟青呀。黄溜溜的黄来,黄溜溜的黄呀,黄溜溜的黄麦呀子呀,哎呀遍地哎呀黄呀。蓝溜溜的蓝来,蓝溜溜的蓝呀,蓝溜溜的蓝天哎上呀,哎呀白云哎呀蓝呀。红溜溜的红来,红溜溜的红呀,红溜溜的果子呀么呀,哎呀遍树哎呀红呀。红溜溜的果子呀么呀,哎呀遍树哎呀红呀。红溜溜的果子呀么呀,哎呀遍树哎呀红呀。”歌词表达了保安族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它描绘了一幅幅生机盎然的图画,令人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保安族民歌《四季青》中唱道:“春季里(呀)什么花儿香?牡丹花开(啊)开时园中香,花红柳绿天晴日又暖,家家的小(呀)妹妹去散心,小妹妹年方才(耶)十八(哧布楞瞪噌)我的大眼睛。”歌词中用牡丹盛开、花红柳绿暗喻少女的美貌和芳龄,用天晴日暖、油菜花俊表现端午初夏花香人美的田园景致。

四、保安族与时俱进的文化追求促进了音乐的创新

人类文明的进步,自古以来总是带着时代的烙印,并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保安族所表现出的与时俱进的文化态度,也正是保安族音乐文化所具有的突出特点。尤其在民间音乐方面,保安族顺应社会和时代的需求,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用歌舞讴歌现实、反映社会,同时充分展现出保安族人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改革开放时期、四化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中,以及共筑中国梦的时代追求中的国人情怀。

“新中国成立后,保安族人民享受到了民族平等、当家做主的权利。在大河家,出现了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新气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保安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迎来了更加美好的日子。这些变化,直接反映到了表达保安族人民心声中的保安族音乐之中。”15保安族在积石山安居乐业、发展生产,他们的音乐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感,如民间“打调”《狠汉子上口外》、《改革开放人活了》,表演唱《保安人民心向党》、《毛主席说下的金子话》、《团结渠边歌声欢》、《幸福日子万年长》、“花儿”《四化的大路(哈)要走哩》,以及舞蹈《快快收割》等。这些歌舞体裁丰富、特色鲜明,表现了保安族群众投身于时代的建设,在党的领导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光辉历程。保安族群众自编、自导、自演了一系列群众歌舞、专业歌舞,以及保安族歌舞剧、花儿剧等,充分体现出保安族干部、群众在市、县、乡、村歌颂家乡美好、时代发展的极高热情。这些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鼓舞着各个时期保安族人投身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民间文艺能手马福林是大河家村文艺宣传队的骨干和典型,他集歌、舞、编曲、编剧于一身,1958年前后带领村庄宣传队创编并表演了歌舞《青溜溜青》、《梅花舞》,改编了舞台剧《小放牛》,获得好评,先后参加乡、县、州等地优秀节目汇演。他们用歌声和舞蹈歌颂了家乡的良田美景,生动展示了保安族人为了家乡发展和祖国建设播种、收割的喜悅心情。

20世纪70年代以来,保安族杰出的文化带头人马少青于1976年创作了保安族首部戏剧作品——独幕说唱剧《索菲亚上大学》及五幕花儿舞剧《桑摩尔》,前者讲述了农村姑娘上大学的故事,后者突出了民族团结的主题,体现出保安族文化与时俱进的志向与追求,以及保安族在时代发展过程中克服困难、顽强拼搏、乐观进取的精神。“保安族人民的新生活、新感情,通过给传统音乐赋予新的内容而加以充分的表达。但是这并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不足以抒发他们激动的胸怀,于是,他们创作了一些词曲全新的民歌。如《保安人的日子多美满》,曲调与传统民歌全然不同,面貌一新;歌词则更直接地讴歌了他们美满的新生活,一派清新向上之风。”161980年,马木洒赴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演唱了保安族花儿《人前头争一口气哩》,表现了改革开放时期保安族人的精神面貌。21世纪以来,临夏回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团的李海魂以保安族民歌音调为素材,创编了二胡齐奏曲《美丽家园》,连续多次进行公演。他创作的《潇洒保安人》以保安族民歌《刺梅花》为素材,被临夏州民族歌舞团和甘肃省民族歌舞团联合编排作为大型舞蹈音乐,前往甘、青、宁三省巡回演出,获得赞誉。保安族新生代知名歌手马红莲、马中伟继承传统元素,进行时代创新,他们以富有当代气息的音色和节奏借助新兴的舞美与服饰,把新生代的保安族民歌唱到了全省和全国。

我们认为,保安族音乐始终呈现出与社会同步、与现实结合的特点,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感和鲜明的创新精神,在这种文化自觉的意识之下,富有意义和价值的保安族音乐逐步繁荣,同时也成就了一批有远见卓识和突出贡献的保安族艺术人才。保安族这种与时俱进的文化追求令人肃然起敬。

五、多元文化交融令保安族音乐文化日益繁荣

(一)伊斯兰文化的影响

伊斯兰教8世纪开始进入中亚,从此,伊斯兰教沿着丝绸之路,在东起吐鲁番,西至里海的广阔地区进行传播,通过从商、联姻等方式对这里的居民进行接触。该地区各族人民逐步接受了伊斯兰教,先后建立起自己的伊斯兰教国家。事实上,这种皈依伊斯兰教的过程,也曾受到波斯人和突厥人乃至蒙古人的影响。“‘加热帕赞是中亚民族中广泛流传的一种民歌形式。它主要赞颂真主至高无上,宣传伊斯兰的教义等。这种歌谣产生在伊斯兰教传入中亚之后,与伊斯兰教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念诵者主要是一些生活贫苦的伊斯兰教信徒,在开斋节来临之际,他们念诵着歌谣挨家挨户赞颂真主。这一本来以宣传伊斯兰教为目的的宗教活动,因为借助民歌的形式展开而易于得到人们的接受,使这一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民歌形式,在各民族中得到变异,与各民族的生活融为一体,成了民歌中的一个专门题材。”17

马少青在其《中国保安族》中讲道:“伊斯兰教既是一种宗教信仰,又是一种生活方式,伊斯兰教不仅对保安族人民的精神领域而且对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日常生活等方面,特别是对保安族的形成和民族凝聚力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18所以,伊斯兰文化作为一种宗教信仰既影响保安族人的行为习惯,也影响保安族的音乐,这主要体现在对音乐素材的充实和音乐风格特色的突显方面。受过伊斯兰教义熏陶的保安族认为,人生在世应对自己的行为有所约束,多行善事,从善避恶。所以产生了《念亥清》、《赞圣》等宗教音乐,也有了《十劝人心》等民歌。保安族音乐传人马瑞介绍说:“保安族《宴席舞》中有一种《五比舞》,主要歌颂父母养育之恩,鼓励兄弟姐妹、嫂子亲戚互敬互爱、互帮互助,倡导家庭和睦的保安族民歌。”歌词唱道:“父母(哈耶)好比(个呀),江河里的一股水(呀),水深者(呀哎)浪大者(呀),水面上养鱼(呀)者(呦);弟兄(哈耶)好比(个呀),江园里的一只船(呀),船帮水(呀哎)水帮船(呀),阿哥的亲兄(呀)弟(呦);姐妹(哈耶)好比(个呀),花园里的一牡丹(呀),随开者(呀哎)随败者(呀),绿叶子扶枝(呀)者(呦);嫂子(哈耶)好比(个呀),锅巷里的一摞碗(呀),随擦者(呀哎)随抹者(呀),甭叫碰撞(呀)者(呦);亲戚(哈耶)好比(个呀),空山林中的松柏树(呀),不开花(呀哎)不结籽(呀),冬夏里常青(呀)者(呦)。”该曲中的“五比”是指五种比喻:父母像江河里的水,有养育之恩;兄弟是江河中的一只船,要船帮水、水帮船;姐妹像花园里的牡丹,需绿叶相互扶持等。说明保安族伊斯兰教义对世俗道德产生了重大影响,使行善避恶的伦理道德成为说唱艺术的重要素材。

伊斯兰文化中具有优美的念诵韵律和起伏音调。保安族伊斯兰教建立了一系列功课和礼仪,主要包括念、礼、斋、课、朝,被称为“五功”或“五常”。其念功分为心念和口念。心念为意念,是无时无地、无形无声之念。口念也叫作赞念,是有形有声之念。在保安族的经文念诵过程当中,伴随着抑扬起伏、舒展悠长,富有魅力的音声韵律,其调子感人而悠扬,音色极富磁性。这种念诵方式传达了深刻的教义思想及民族宗教的哲学追求。这种有声有形的宗教文化的耳濡目染,对保安族民歌音乐的旋律也产生了影响,表现在其音调特征较多采用“非十二平均律”“即兴上扬型”连续滑音,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同时,较多运用围绕某骨干音进行缠绕、回绕,以及多个缠绕的特殊连续“依音”,用心灵写意的即兴方式出现,质朴、感人、令人驻足。如此特色的音律线条加上直抒胸臆的磁性音色,无形中为保安族歌谣注入了感人至深的力量,使保安族音乐的连续滑音、旋律线条和磁性音色渗透出独特的魅力。

(二)与相邻民族音乐文化的借鉴与交流

保安族聚居地青海同仁一带及甘肃积石山均为多民族聚居地区,由于长期与兄弟民族相处,在音乐方面彼此借鉴、相互交流,促进了保安族音乐的丰富与发展。青海同仁时期,保安族受藏族、蒙古族、土族影响较多,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汉族的影响。

保安族音乐文化早期受到蒙古族的影响,尤其体现在语言、部分习俗和某些音乐特点等方面。元朝蒙古人执政,蒙古语成为官方通用语言,“蒙古语借词是保安语中所占比例最高的一种借词,约占保安语所有词汇的 40% 左右”。19这种大量蒙古借词的现象使保安族民歌兼有蒙古族民歌的韵味与色彩。保安族语有语言、无文字,其语言属于蒙古语族阿尔泰语系,保安族语同蒙古族语有较大的相似之处,如在“现代蒙古语里的词末长元音(有时候是长元音加舌尖鼻音),与保安语里由短元音构成以舌根鼻音收尾的语音结构相对应,如dolo?/d?l?:七.dzo?/d?u:针.nogo?/n?g?:n绿.xolo?/xalu:n热。保安语里有分别以a 、?、i、 u带起的9个复元音(ai、au、?i、ia、io、ua、u?、ui、ue),数量与蒙古语大致相当”。20这种相似度较高的语言发音,使保安族民歌与蒙古族民歌不但在唇齿喉舌方面有相近的功能、习惯,也有相似的辅音和元音位置,以及较为相像的发声共鸣,使得保安族的歌声也具有圆润、灵活、乐观和热情的特点,并极具舒畅、辽阔及悠揚等风格特色。

藏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最善于歌舞的民族,因此对保安族音乐影响较大。“保安族先民随成吉思汗军队进入青海同仁以后,与当地的藏族长期交往和生活,虽然保安语和藏语的系属和类型迥然不同,但保安语却从藏语中吸收了许多词汇,约占保安语词汇的 17.3%”。21保安族民间文化传人马瑞先生说:“在青海同仁地区,保安族和藏族共同生活了几百年,藏族音乐对保安族音乐产生了明显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影响了保安族能歌善舞的民族习俗,青海民间文艺研究专家马秀福说:“老一辈保安族人在青海同仁居住时会文艺的人比较多,基本上都会唱,到甘肃以后,随着老人们的去世,会唱的人越来越少了。”二是藏族婉转灵活的旋律和丰富的装饰音,以及突出即兴感的歌唱特色也深刻影响了保安族民歌的风格,在保安族花儿的音调中不乏藏族“拉伊”的音乐特征,如以某个音为核心进行回绕、形成密集十六分音符的环绕特定音型等。在演唱方法方面,不强求声带的闭合和音色的集中,而表现出藏族民歌松弛、自如的音色特点。

保安族音乐发展也受到撒拉族的某些影响。尤其同治年间保安族举族迁徙,沿途得到了青海循化一带撒拉族群众的热情收留,一起相处了五六年时间,接触和吸收了撒拉族民间音乐的形式与特点。撒拉族音乐具有亲切、恬静、婉转、富有人性化的曲调特点,同时也不乏酣畅、悠长的阳刚性特色。比如马少青演唱的撒拉令《撒拉的艳姑是好艳姑》,既辽远、粗狂,又细腻、灵活,极为动听,兼有保安族和撒拉族的共同特性。在彼此相互影响之下,两个民族出现了体裁相同、皆较多自由颤音,但衬词不同,音调各有千秋的民歌,比如宴席曲、哭嫁歌、劳动号子等。保安族和撒拉族的哭嫁歌均低迴婉转,哀怨抒情,略带伤感。由于劳动环境和从业方式不同,两个民族歌词内容也各具特色。保安族依山而居,早年山上森林蔽日,一批保安人以伐木、运木为生,产生了著名的《上坡拉木号子》、《平地拉木号子》、《下坡拉木号子》等。而撒拉族主要居住在青海循化等平原地区,多以农业为生,因此产生了《拔草号子》和《梿枷号子》。

总之,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保安族音乐文化得以丰富和发展。正如马瑞老师所讲:“保安族和回族、藏族、撒拉族一样,共同喜欢做散子、油果果、油搅团等面食;保安族与藏族、撒拉族、蒙古族相似,都爱穿长袍、吃酥油、喝奶茶、吃炒面,有共同的生活习俗;在民族音乐方面,保安族、撒拉族都有哭嫁歌,回族、保安族、撒拉族都有宴席曲,保安族和蒙古族则都有打调。”

六、我国民族文化政策扶持了保安族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历史上,古今中外不同国度,因为统治者对民族音乐的重视和扶持,多次引发了国家或地区民族音乐的繁荣与复兴。无论春秋战国时期的采风运动,或是前苏联民族乐派的诞生,都因为对人民的文化艺术高度重视,反映民众的精神生活,从而促进了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文化的繁荣。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对人民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为保安族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宝贵机遇,加大了传播与扶持力度。新中国这种心系民众的社会主义民族文化政策起始于1953年。当时为了提高民族自尊心,强固人民建设国家的信念,克服自卑感,国家文化部通知举办了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这是一件举国上下的文化大事,自上而下层层部署,甘肃省文化厅及民委贯彻国家汇演精神,从积石山的大河家及周边乡镇精选民间文艺骨干马诚信、马廷德、马秀琴、马占清、马祖伟等,并调集临夏州歌舞团创编人员下乡采风,进行创作、排练,在乡、县、州及省会兰州层层汇演,组织演创人员自下而上接受各级培训和节目改编,最后在兰州市接受省文化厅、省群艺馆以及西北民大音乐系歌舞教师的专业集训,确保了汇演节目的日臻完善,节目创编历时一年之久,最终保安族歌舞在全国汇演中一鸣惊人,轰动了京城。这种来自国家和政府的文化举措,促使社会各界全面响应,走向民间,在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影响颇为深远。从此,在文化部和国家民委的推动下,在首都北京人民大会堂和各省会城市为民间艺人搭建各种文艺展演平臺的新举措,坚定而隆重地拉开了序幕,并在以后数十年中得以继承和发扬。在全国少数民族民间汇演及文化交流中,保安族的民间歌手、民族舞蹈、歌舞创作,歌曲创作得到了空前传播与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一次又一次重大突破:1964年7月11日在兰州举办了“全省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演出”,保安族表演的《保安人民心向党》、《千朵牡丹一条根》、《毛主席说下的金子话》、《团结渠边歌声欢》等花儿演唱和舞蹈《快快收割》,受到好评,其中《保安人民心向党》和《快快收割》被推荐前往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演出”,在首都及全国产生了强烈的反响。1979年8月至10月,积石山县保安族歌手马黑娃出席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主办的“全国少数民族民间歌手诗人座谈会”,演唱了保安族花儿《四化的大路(哈)要走哩》,赢得了高度评价。1980年5月,保安族民间歌手马木洒赴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他演唱的保安族花儿《冰冻三尺口子开》、《三大麻钱一骨朵蒜》、《人前头争一口气哩》,音域辽阔,吐字清晰,感情真挚,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和广大听众的热情欢迎。1992年2月,在云南昆明举行“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保安族代表队在开幕式上演出歌舞《红牡丹》,在剧场演出《浪尖上的保安人》广受好评。2000年7月,国家民委、云南省政府在云南举行的“首届中国民族服装服饰博览会”,由保安族代表队表演了保安族歌舞《保安腰刀》和保安族服饰展演节目,展现了保安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获得极高赞誉。在国家民族文化政策的扶持下,甘肃省文化厅、省民委大力重视群众文化的开展,为保安族群众搭建了规模庞大、公开演唱的花儿演唱擂台赛,使“花儿会”这一民族传统成为各民族汇集与交流的盛大节日。

国家的民族文化政策和一系列重大举措,不仅提高了文化、艺术、教育部门对保安族音乐的文化价值与社会功能的认识,而且推动了一批优秀文艺作品的创新与传播,更使一批来自基层、有杰出才华的民间表演艺术家在参加文艺汇演之后,就职于文艺表演团体、相关文化部门。由于汇演所带来的保安族歌舞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精彩亮相,保安族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促进了对传统文化的弘扬,提高了民族向心力,对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甘肃省文化厅、甘肃省民委、甘肃省音乐家协会共同负责甘肃省民族民间音乐的搜集和整理出版,客观上推动了我国民族音乐文献宝贵遗产的保护,促进了保安族音乐文化的繁荣。其中与保安族音乐文化相关的书籍主要包括:“1980年,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由马文成、马文章、韩福臻、马瑞等搜集,整理、编辑《民歌集成积石山县卷》。1982年,《临夏州民歌》编印成册,收入了采集整理的保安族民歌。1983年,省集成办编印了《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甘肃卷·临夏分卷》,收入保安令7首。1986年,省集成办编印出《裕固、东乡、保安、撒拉、土族分卷》,收入用保安语演唱的民歌3首。1986年,《中国音乐》第2期发表了杨鸣键撰写的《保安族民歌》一文,此文后载入《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辞典》。1992年,《中国各民族民歌选集》由《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总编辑部编,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收入保安族民歌5首:《保安人的日子多美满》、《好马配上的是好鞍子》、《山口里有两朵云彩》、《黑头发梳成银线》、《青冰上开一朵牡丹》。1994年,由《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甘肃卷》编辑委员会编纂,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主编庄壮,副主编杨鸣键,王继祖,责任编辑李春发等共同完成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甘肃卷》正式发行,收入保安族各类民歌31首。”222012年,作为“十一五”国家重点音像出版物,由甘肃省音像出版社责任有限公司发行的《中国花儿》系列音像制品,收入保安族经典歌曲音频17首。

[注释]

1参见http://wenwen.sogou.com/z/q589219964.htm。

2参见http://tieba.baidu.com/p/4073896280。

3参见http://wenda.so.com/q/1376339490067287.

461418马少青:《中国保安族》,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頁、第5页、第32页、第15页。

57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概况编写组:《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概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

89参见《讨论》,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谢小冬。

10匡曄:《元代色目人对中国经济和文化的贡献》,《史学月刊》,1958年第9期,第27~33页。

1117阿地里·居玛吐尔地:《中亚民间文学》,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4页、第61~62页。

1213(伊朗)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出版社,1958年版,第109页、第113页。

151622冯光钰、袁炳昌:《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第一卷),京华出版社2007年版,第320页、第321页、第322页。

1921马沛霆:《保安语—断裂中的民族精神桥梁》,《民族日报》,2011年4月7日。

20陈乃雄:《保安语及其方言土语》,《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95年第1期,第94页。

猜你喜欢

音乐文化文化交流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栖霞山与中外文化交流
如何将声乐学习作为音乐文化的积累
《粤江流域人民史》之广西壮族音乐文化《刘三姐》
论吉林省少数民族戏剧发展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四川德昌傈僳族葫芦笙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策略研究
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