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WOT的档案馆品牌建设研究

2017-03-31

浙江档案 2017年11期
关键词:馆藏档案馆建设

1 引言

当前档案馆如何发挥“五位一体”功能、改变公众对档案馆的“刻板印象”,需要认真思考。档案馆应当重新审视其内部的优势、劣势,外部的机遇与挑战,对品牌建设进行探索。目前档案馆品牌建设已经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1][2][3],但并未引起多数研究者或档案馆工作人员的足够关注。笔者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档案馆+品牌”为主题进行检索,发现2006年至2015年有81篇相关文章,但其中真正意义上论述档案馆品牌建设的文章仅有6篇。基于这样的背景,笔者尝试利用SWOT分析档案馆建设现状,并提出档案馆品牌建设的可行性策略。需要注意的是,本文所提到的档案馆,指的是公共档案馆。

2 档案馆品牌建设的SWOT分析

SWOT又称态势分析法,是韦里克(H. Weihrich)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理论,它通过分析研究对象的内部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和外部的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匹配并确定最佳战略。笔者通过分析档案馆品牌建设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有针对性地提出了S—O、S—T、W—O、W—T的策略,形成档案馆品牌建设的SWOT矩阵(如表1所示),下文将具体展开论述。

表1:档案馆品牌建设的SWOT矩阵

2.1 优势(S)分析

2.1.1 文化底蕴深厚。档案具有原始记录性特征,能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档案馆应充分挖掘档案的文化价值,体现档案馆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档案馆利用多种手段,充分展示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是对历史档案进行挖掘,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利用馆藏档案编纂了《清宫辛亥革命档案汇编》《明清皇宫虎门秘档图录》等文献著作[4]。二是对本地区的特色档案进行开发利用,充分反映出地域文化的特色。如山东省泰安市档案馆接收了反映泰山国际登山节的档案资料、泰山石刻照片档案等,建立了泰山特色档案数据库;配合市政府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利用馆藏档案编辑出版《泰城古韵》,反映了泰安市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5]。

2.1.2 馆藏资源丰富。先看档案馆馆藏数量,据统计,我国1987年档案馆馆藏总量为5263万卷,2011年馆藏总量已达3.3亿卷,24年的时间里增长了6倍多。国家档案局提出“三个体系”建设要求后,档案馆馆藏档案不仅数量大幅增加,其门类等亦大幅增加。2013年国家档案局提出,到2020年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将达到6亿多卷,其时馆藏量将比1987年增加近10倍[6]。再看档案馆馆藏质量,档案馆馆藏档案能够还原历史、维系社会记忆。

2.2 劣势(W)分析

2.2.1 资源结构不合理。馆藏档案中反映政府工作的档案资料占据主导地位,如上海市虹口区档案馆对其馆藏类别进行统计,发现反映机关党政工作的文书档案占整个馆藏的85%,而科学技术、民生、艺术、地方民俗等档案仅占15%[7]。反观美国国家档案馆,公众可以在馆内查到家庭历史记录(家谱)、自己或亲属服兵役的记录、先辈移居美国的史料等,可见其馆藏结构更为丰富,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特征[8]。我国档案馆如若不改变馆藏结构,将影响档案馆品牌建设的成效。

2.2.2 人力资源不充足。从知识结构上看,虽然近年来档案馆工作人员学历有所提升、知识结构有所完善,但还是不尽如人意。以2015年为例,全国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综合档案馆共有专职工作人员49190人,其中具备博士学位且所学专业为档案学的只有12人,占总人数的0.02%;具有硕士学位且所学专业为档案学的只有175人,占总人数的0.36%;具有学士学位且所学专业为档案学的只有3259人,占总人数的6.63%[9]。从年龄构成上看,工作人员以中年人为主体。从薪资待遇上看,工作人员的薪资水平参照公务员标准,待遇总体偏低,这是信息技术人才不愿意从事档案行业的重要原因。上述不利因素都会影响到档案馆品牌建设工作的开展。

2.3 机遇(O)分析

2.3.1 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技术是推动档案馆品牌建设的重要因素,不仅有利于对档案馆信息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实现知识化服务,而且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开发档案品牌链、实现精准营销。如,Web2.0技术为用户参与档案馆品牌建设提供了平台,它为用户提供一个畅所欲言的交流环境,有利于了解用户需求。大数据技术通过捕获用户的描述性信息,如用户的访问时间、地点等,预测用户的行为,为档案馆品牌营销策略提供决策支持。此外,还有三网融合技术、云计算等技术,它们都为档案馆品牌建设提供了充足的技术支撑。

2.3.2 社会环境的改善。社会环境的改善不仅加深了社会各阶层对档案馆的认知度,还为档案馆品牌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当前社会环境的改善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企业品牌的申报需要档案认证。2006年,商务部启动“中华老字号”申报品牌认定工作,规定申请企业必须提供与品牌相关的档案资料,在967 家申报企业中只有434 家符合要求,很多知名企业因为没有档案“验明正身”而名落孙山[10],这让企业逐步认识档案的重要性,有助于拉近企业与档案馆的距离;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律法规为提高公民文化权利意识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三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化,为档案馆品牌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4 威胁(T)分析

2.4.1 资金来源单一。我国档案馆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虽说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档案馆获得的资金预算在不断地增加,但总体来看资金仍然紧张。如2013年,浙江省档案馆获得的预算资金占省财政收入比例仅0.0038%左右。反观国外,美国公共档案馆的资金来源于政府拨款、私人捐赠,还能通过市场化途径获得资金。这样一方面拓展了档案馆的资金来源渠道、能够加大对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另一方面使档案馆适应市场竞争、更好地融入社会发展之中。

2.4.2 存在竞争。与图书馆、博物馆等同等公共文化机构相比,档案馆在品牌建设上处于劣势地位。一方面,从信息资源建设上看,档案馆主要倾向于对档案原始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对二次、三次信息资源的开发程度不足。另一方面,从品牌建设效果看,近年来有的档案馆虽已开展品牌建设且有的已经形成品牌效应,但这些档案馆主要集中于深圳、上海、浙江、山东等发达地区[11]。相比之下,图书馆的品牌建设则体现出类型多样、数量众多、参与范围广泛、与互联网结合紧密等特点,如多地图书馆利用全民阅读活动打造诸如“北京读书季”“书香荆楚”等品牌,且品牌数量不断增加;有的图书馆以设立区域网络读书馆的模式打造本馆品牌。

3 基于SWOT的档案馆品牌建设

3.1 优势—机会(S—O)策略

3.1.1 转变思维理念,重视数据积累。长期以来,档案馆建设将重心放在档案的收集整理上,忽略了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实施和政务公开的推进,公民的民主意识和行使知情权的意识不断增强。档案馆工作人员应转变传统的思维理念,积极主动地开发档案资源、创建档案品牌,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档案服务。还要重视数据积累,档案馆品牌建设不仅依靠馆藏资源,还应依靠通过调研获取的数据,了解用户潜在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建设特色品牌,实现档案价值的最大化。

3.1.2 利用智能技术,推进品牌建设。智能技术的发展是档案馆品牌建设工作的助推器。档案馆需要紧随信息技术发展的脚步利用新技术、新设备加强对档案品牌的开发和提供利用,推动档案品牌建设进程。在品牌定位方面,档案馆利用Web2.0技术、大数据技术,不仅可以及时获取用户交流反馈信息,而且还能深度挖掘用户隐性需求,从而更加深入地确定用户需求,进而确定品牌建设的立足点。在品牌宣传方面,利用三网融合技术,通过为用户提供文字、语音、图像、视频等多种要素,加深公众对品牌的认知度。

3.2 优势—威胁(S—T)策略

3.2.1 借助资源优势,争取足够的工作经费。囿于体制机制原因,我国档案馆开展品牌建设工作,争取工作经费最为稳健的方式,是争取足够的国家财政拨款。虽然近年来国家划拨的档案工作经费逐年增长,但反观我国GDP总量、档案事业发展状况及公众对档案利用的需求,可以发现档案工作经费并不充足[12]。因此档案馆要加强档案馆品牌建设工作的宣传,使社会认识到档案馆品牌建设的重要性,争取到足够的国家财政拨款。

3.2.2 创新合作模式,创造品牌价值。首先,寻求商业合作。与具备成熟运营经验的文创公司合作,打造品牌文化产品。如美国博物馆文化产业较为成熟,设有博物馆商店协会,负责联系博物馆及其周边产业公司,规范博物馆文化产品的授权、开发、零售等环节。档案馆可引入市场机制,发挥社会机构的技术、智力、资金优势,完成档案文化的深度开发,促进档案资源的再生[13]。其次,加强与新闻媒体合作,促进品牌宣传。如利用北京卫视所创办的《档案》栏目展示馆藏档案,既能扩大档案的传播范围、增加公众对档案馆和档案文化的认知度,也能增加《档案》栏目品牌的知名度和曝光率,可谓双赢。

3.3 劣势—机会(W—O)策略

3.3.1 优化馆藏结构。首先,扩大档案收集范围。一方面,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宣传档案馆、宣传档案工作,如宣传“6·9国际档案日”活动、档案馆特色馆藏、家庭档案建设等,让公众走进档案馆,积极主动地移交档案。另一方面,加强对涉及民生档案的收集,如大力收集医疗档案、婚姻档案等,优化馆藏结构。其次,面向图书馆、博物馆开展档案征集。我国图书馆、博物馆的藏品中有不少是珍贵的档案,例如国家典籍博物馆收藏的郭沫若、老舍等的手稿[14],档案馆可以向图书馆、博物馆征集这些档案的扫描件或复制件等。最后,结合本地区文化特色征集相关档案。如泉州市档案馆以泉州海丝申遗为契机,收集相关档案资料,为打造档案馆品牌做好准备。

3.3.2 加强队伍建设。首先,加强对馆内人员的培养。一方面加强对档案馆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内容应关于品牌建设的理论知识,以提高其业务素质;另一方面建立人员创新机制,如在档案馆中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鼓励他们为档案馆品牌建设出谋划策、多作贡献。其次,聘请高新技术人才和优秀的公关人才加入进来,保障档案馆品牌建设的顺利实施。

3.4 劣势—威胁(W—T)策略

3.4.1 强化视觉识别系统,塑造品牌形象。品牌的视觉识别系统是品牌的外在表现,表现为名称、标志、图案等。成功塑造视觉形象可以打响品牌文化,使品牌深入人心。首先,档案馆应科学规划馆址,最好与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所相邻,形成大众文化活动中心。其次,档案馆的设计应体现本地区特色,并揭示出其内在的社会职能。这方面工作图书馆开展得较好,档案馆可以学习借鉴其工作经验。如美国纽约皇后区公共图书馆为了更好地传播自身品牌影响力,改用了皇后图书馆这一名称,并重新设计了图书馆的馆徽标识,新的馆徽是由红色和橙色两种暖色调组成的三维型图书图案,上方翻动着的书页又有如飞翔着的翅膀,这一标识让人们感到“图书馆是一个热情、友好和受欢迎的地方”[15]。

3.4.2 建立品牌战略,健全保障机制。从宏观上,档案馆应该建立品牌战略。品牌战略的制定应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在充分调研各地区档案馆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确定行动方针和路线,以减少工作的盲目性。从微观上,建立品牌保障机制。包括文化服务品牌的调研分析机制、品牌设计及持续创新机制、完善的宣传推广机制等,如品牌调研分析机制应根据馆藏数量与质量、公众需求,本馆已经创建或者即将创建的品牌文化等,挖掘本馆潜在的特色文化资源,建立品牌。品牌设计及持续创新机制应结合用户、政府、技术、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引入创新机制,推动档案馆发展。

4 结语

总之,档案馆品牌建设是当前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信息化背景下档案馆应该借助机遇、扬长避短,建立档案馆自身的品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品牌建设过程中,应吸引公众积极主动参与进来,增加档案馆与公众的聚合力。

注释与参考文献:

[1]薛匡勇.档案馆品牌与档案馆外在形象塑造研究[J].浙江档案,2010(04):26-29.

[2]王英玮.谈档案馆的“品牌”战略问题[J].浙江档案,2010(05):22-25.

[3][11]宗培岭.关于档案馆品牌建设的设想[J].浙江档案,2010(04):22-25.

[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首页http://www.lsdag.com/nets/lsdag/page/index.shtml?iv=

[5]许岩.建设面向未来、面向大众的新型档案馆——写在山东省部分档案馆建成之后[J].中国档案,2012(08):22-24.

[6]曹航.中美公共档案馆建设比较及其启示[J].档案,2015(02):24-27.

[7]李莎.基于社会记忆视域的微观档案馆藏建设[J].档案,2016(07):52-56.

[8]NARA.About the National Archives of theUnited States [DB/OL].[2014-12-18].http://www.archives.gov/publications/generalinfoleaflets/1-about-archives.html.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http://www.saac.gov.cn/xxgk/2016-11/16/content_164743.htm.

[10]刘佳慧,王云庆.品牌档案的价值内涵及其实现路径[J].北京档案,2016(10):16-18.

[12]周林兴. 重申弱化档案价值鉴定的合理性存在[J].档案学通讯,2016(02):31-36.

[13]黄芮雯.新时期公共档案馆文化产品开发的策略探究[J].浙江档案,2015(08):12-14.

[14]苏君华,李莎.论公共档案馆的社会合作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6(05):36-39.

[15]邓爱东.国外公共图书馆品牌建设的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图书馆,2013(3):65-68.

猜你喜欢

馆藏档案馆建设
馆藏几件残损《佚目》书画琐记
云南省档案馆馆藏《东巴经》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云南省档案局办公室关于表彰2018年度《云南档案》优秀通联组及发行先进单位的通报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when与while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