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成、做实、做强医联体

2017-03-31何继明

中国社会保障 2017年11期
关键词:医共体联体共同体

何继明清华大学中国医疗服务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今年4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2017年6月底前各省(区、市)都要明确推进医联体建设的工作方案,10月底前所有三级公立医院都要启动医联体建设工作”。最近,国务院医改办又在深圳召开“全国医联体建设现场推进会”,国家对建医联体,尤其是对深圳罗湖、安徽天长等医共体模式建设和推广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

以此为契机,各地纷纷颁布医联体建设实施方案。然而遗憾的是,多数方案只是将国务院文件照抄转发,鲜有具体的措施和步骤,可复制、可操作性不强。各地三甲医院也纷纷找基层医院加挂“××医联体”或“××医共体”牌子,签订“帮扶协议”、公布“优惠照顾”条件,做做宣传,然后原地待命。业界、学界、媒体更多的是唱赞歌,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不加以研究,对实际操作也茫然。

笔者认为,作为建立医联体的纲领性文件,《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得认真领会,从中寻找做实和做好医联体的思想精髓,医联体应当是“服务共同体”“管理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有机统一。建设“医院集团”“医共体”“专科联盟”“远程会诊体系”等四种形式的医联体,政策要求力度很强,但是,技术标准和运行规范却远远没有跟上。对此,笔者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几个切入点。

做成医联体,要敢于“拆旧建新”。要改革医疗体系结构,强基层,催生医疗卫生服务新功能;要纵向整合资源,先在存量上做整合,重建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相对关系,从过去“邻铺是冤家”变为“兄弟一家亲”,拆掉划界“围墙”,拓宽对接“通路”,形成分工合理、高效协作的新格局;要改变诊疗行为习惯,形成预防医疗健康一体化的新型服务模式。

做实医联体,要能够“形成合力”。一要建立新治理结构,确定“医联体理事会”为医联体的最高管理层全面统领医共体发展;二要建章立制,首先要制定“医联体章程”,重新定位医联体内成员单位之间的职能分工,建立科学合理的业务合作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三要在医联体内组建“责任医生团队”,形成跨医院跨科室跨专业的卫生医疗健康服务一体化的技术作业小组,提升供给方服务能力,提振基层医务人员信心和提高居民对基层服务的信任;四要实施居民健康服务“签约履约”制度,以医联体名义由责任医生团队与居民个人或家庭建立契约型“医民关系”,签订并认真履行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慢病管理等方面长期服务协议;五要建设“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建立危重疾病、疑难重症向上级医院转诊的“直通车”保障机制;六要“互联互通”,按新的业务流程和服务模式搭建医联体内部信息共享的系统平台;七要“资源共享”,医联体内构建系列“资源共享中心”,例如,影像中心、检验检测中心、后勤保障中心、药品配送中心等;八要统一管理,建立财务管理中心、信息中心等等。

做强医联体,要考评“制度合理”。做强医联体需要医保支付制度创新和绩效考评。对医联体实行按签约人头累计医疗费总额包干,结余奖励和合理超支分担,驱动医联体积极与区域居民签订预防、医疗、健康一体化服务契约。当然,为了防止“总额包干支付模式”引发“服务不足”等弊端,有必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督促责任医生团队重视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这类指标体系要重点体现居民健康状况改进的实际获得和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例如,签约居民人群新发病率下降多少,常见病种早期诊断病例占比提高多少,恶性病种晚期病例占比下降多少,等等。

综上,做成做实医联体,主要靠卫计部门下功夫;做强医联体,则需要医保管理部门给力。■

猜你喜欢

医共体联体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藏北农牧区县域医共体建设实践与成效:比如经验研究①
爱的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9年宁波全面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
探讨医共体财务管理
医联体:足不出户的健康保障
天长:医共体撑起县域医疗
百花齐放的湖北医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