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联理论视角下《聊斋志异》英译中文化缺省的补偿

2017-03-31王则则

校园英语·下旬 2016年12期
关键词:关联理论聊斋志异

王则则

【摘要】作者在与本族语读者交流时对双方共有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造成了文化缺省问题,阻碍着译语读者对原作的理解,译者必须采取合理的翻译策略进行文化补偿。关联理论对文化缺省现象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本文在其理论框架下,对古典名著《聊斋志异》英译本中宗教神话、风俗习惯、历史和文学典故等文化因素的处理进行分析,从中归纳出有效的补偿策略。

【关键词】文化缺省 关联理论 《聊斋志异》 补偿策略

一、《聊斋志异》及其英译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杰出代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特色,著名汉学家翟理斯称其充满了中国风情的描写,文辞精炼优美。作为拥有外文翻译语种最多的一部小说,《聊斋》已有170余年的英语译介史,其英译研究理应受到学者的关注。翟理斯译本在英语世界影响广泛,被称为向西方传播的典范和奠基之作,本文以该译本为例,探究如何传译文化信息,再现原作风貌。

二、关联理论与文化缺省

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为基础,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推理——明示过程,即发话者将信息意图明确表达出来,受话者根据其行为,结合自身的认知语境,推断出发话者的交际意图。在推理过程中,受话者会寻找话语和语境的最佳关联。文化缺省是作者在与意向读者交流时,对双方共享的文化背景信息的省略,属于本族语交际双方预设的情境认同,而译语读者受文化差异的影响难以将语篇内信息与语篇外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无法构建语义连贯。因此译者的任务就是帮助译语读者弥补文化真空,使其通过最小的推理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从而建立相关关联。

三、关联理论视角下《聊斋志异》英译中的文化补偿

1.文化注解:译者通过显化原语文化的默认值,帮助译语读者构建完整的交际文本,即利用直译或释义加注对难以理解的文化现象进行补充说明。

例一:僧曰:“修德行仁,火坑中有青莲也。”The old priest said, “For those who cultivate virtue, a lily will grow up even in the fiery pit.” Note: Alluding to a well-known Buddhist miracle, in which...

火中生莲是佛教语,译者对其出处进行了注释:“miracle, in which...”,相传耶输陀罗为证明自己是被悉达多太子指腹成胎,抱儿跳入火坑,火光中顿然莲花涌现,并将他们托住,母子二人安然无恙。西方读者可以根据这一典故来推理“lily”的内涵:即使境遇险恶,也能得到佛的度脱。文中曾孝廉做了场享尽荣华富贵,后因贪腐弄权而获罪被杀,在地府又遭受刑罚的宰相梦,曾醒后求老僧指点。由于自身的认知语境得到扩大,译语读者同样能领悟僧人的话,即欲望和杂念使人身处烦恼的热毒中,但只要修德行仁,也能够得到解脱。

例二:二人曰:“‘期且不论,‘功于何有!”

They both rejected, saying, “He would not wear mourning for our mother; shall we do so for his wife?” Note: An wife being an infinitely less important personage than a mother in Chinese.

“期”和“功”是喪服名,在传统丧葬礼仪中,凡长辈如祖父母、伯叔父母等死亡时应穿期服,功服则用于稍疏远的亲属。在文中,曾友于的胞弟仁和义因母亲张氏去世时同父异母的兄弟孝没有为她服丧而心生愤恨,因此当孝死了妻,不肯去奔丧。在封建社会,与仁和义不穿功服吊唁亡嫂相比,孝不为庶母张氏行期服的行为更加不合礼法。由于译语读者不了解中国的丧葬习俗,译者结合具体语境对“期”和“功”进行通俗释义:“wear mourning for our mother” 与 “for his wife”,同时又通过加注对崇母贱妻现象进行说明,使其能够轻松理解小说人物的话语含义。

2.文化置换:在文化缺省密集的语篇中,过多的注解会增加读者的负担,影响阅读的连贯性。译者把原作中的文化意象替换成了译语文化中的熟悉事物,从而提高读者的接受度。

例三:“卿,我鲍叔也。”

“You shall play Pythias to my Damon.”

管鲍之交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常被用来形容朋友间深厚的友谊。西方读者由于不具备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无法结合自身的认知语境,推导出原文的隐含义,因此,译者用希腊罗马神话中一对名叫Pythias和Damon的莫逆之交,来替代这一意象,便于读者对“我鲍叔”进行迅速地语义解码:我的知己,达到了相同的语用效果。

例四:“我视卿如红药碧桃,即竟夜视,不为厌也。”

“My lovely rose, my beautiful peach. I could gaze at you all night long.”

不同民族对同一事物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语义联想和情感反应。译者将“红药”译为玫瑰“rose”,体现了对中西植物词联想差异的敏感性。芍药作为中国的传统名花,被赋予了秀丽绰约的形象,常用来衬托或形容美人的娇媚,如唐代元稹将其比作梳妆后端坐的少女,《红楼梦》中史湘云醉卧芍药圃等。但在译语文化中,芍药的意蕴荡然无存,读者无法体会文中尚生对胡三姐的喜爱之情;相反,玫瑰花具有相似的联想义,例如英国诗人Robert Burns,把恋人比作一朵红红的玫瑰,来歌颂她的美丽,表达炽热的爱情。

3.文化删除:为了准确有效地传递信息,实现交际目的,译者舍弃了原作中某些带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表达形式,使晦涩难懂的句子变得简洁通顺。

例五:莲笑曰;“恐郎强健,醋娘子要食杨梅也。”

Lianxiang added, “if he does get well, I am afraid you will be dreadfully jealous.”

“醋”和“酸”在汉语中比喻嫉妒。在文中,狐仙莲香因为劝阻桑生与会害人的女鬼李氏断绝交往,遭到李氏的忌恨,后来桑生被阴气缠身,重病卧床,李氏始知莲香所说属实,并求她救治桑生。根据这一情境,原语读者既能明白“醋娘子”的所指,又能结合杨梅味酸这一常识,推导出“食杨梅”的含义。但在译语文化中,“醋”和“酸”没有这样的引申义,所以译者删除了相关的比喻意象,直接译为“dreadfully jealous”。

例六:“儿既诺之,处蓬茅而甘藜藿,不怨也。”

“I have accepted him,“added she,”and I shall gladly reside in his humble cottage, and share his poor fare without complaint.”

“蓬茅”,代指用蓬蒿、茅草搭的简陋房屋,如唐诗《山中寡妇》中的“夫因兵死守蓬茅”;“藜藿”是古时穷苦百姓吃的两种野菜,后来泛指粗劣的饭菜,如白居易有诗云:藜藿不充肠,布褐不蔽形。受地理环境差异的影响,译语读者很难理解这类生态文化负载词,于是译者“舍形保义”,放弃了原文中借代的修辞手法,用平实的语言“humble cottage”和“poor fare”来传达核心内容。

四、结语

关联理论对文化缺省现象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能够为文化补偿提供方法论。作为中国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具有独特的艺术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为使译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原作,译者可以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对译文进行适当地调整,解决文化缺省带来的词汇空缺、词义冲突、语义联想差异等问题,例如使用文化注解,为译语读者提供充足的背景信息;利用文化置換,实现相同的语用功能;通过文化删除,摆脱语言形式的束缚。这些补偿策略在传播中国文化与满足西方读者的阅读期待方面各有利弊,译者在使用时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尽量避免文化亏损或可读性的降低,从而取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参考文献:

[1]Giles,Herbert A.Strange Tales from a Chinese Studio[M].Singapore:Tuttle Publishing,2010.

[2]Sperber,D.& Wilson,D.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 Well,1986.

[3]李先进.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文化缺省及翻译策略[J].外国语文,2013(3):112-116.

[4]林煌天.《聊斋志异》在国外[A].中国翻译词典[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5]蒲松龄.聊斋志异[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6]王东风.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 2003.

[7]王东风.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J].外国语,1997(6): 55-60.

[8]俞秀红.汉英词汇联想意义差异与和词汇空缺[J].高教论坛, 2003(1):109-100.

猜你喜欢

关联理论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小翠
《生活大爆炸》中刻意曲解之关联理论探析
基于语用学的虚拟语气研究
成语连线
关联视阈下的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研究
由对立走向友善
半部《聊斋志异》手稿去哪儿了
《聊斋志异》原典出版目录索引(1991-2007)(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