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定额消耗比例法与约当产量比例法之比较

2017-03-31唐秀球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33期

唐秀球

摘 要:约当产量比例法和定额消耗比例法,是平行分布结转分步法下两种分配生产费用的方法。依托具体的实例,对它们在平行结转分步法中的应用过程予以展示,比较它们的优势与劣势,以期对平行结转分步法的应用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定额比例法;完工产品;在产品;生产费用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3-0111-03

约当产量比例法是按完工产品产量和在产品约当产量的比例来分配生产费用,而定额消耗比例法是按完工产品和在产品的定额比例来分配生产费用,它们各有优势与劣勢。本文依托具体的实例,对它们在平行结转分步法中的应用过程予以展示,概括其优势与劣势,对平行结转分步法的使用者提供一些启示。

例如,某企业生产甲产品,月末产量为:一车间在产品40件,二车间在产品60件,完工产品690件;月初及本月生产耗费情况(见表1);直接材料是生产开始时一次性投入,各车间在产品完工程度均为50%。单件完工产品和单件在产品各车间定额消耗量和定额单价(见表2)。

一、定额消耗比例法

分配思路:按定额消耗量比例分配完工产品与在产品的实际消耗量,根据实际消耗量计算完工产品和在产品的生产费用。

(一)第一车间成本计算

1.直接材料费用的分配

完工产品的直接材料定额消耗量=690×1=690(千克)

期末在产品的直接材料定额消耗量=40×1+60×1=100(千克)

直接材料消耗量分配率=987.5/(690+100)=1.25

完工产品应分配的直接材料数量=1.25×690=862.5(千克)

期末在产品应分配的直接材料数量=1.25×100=1.25(千克)

完工产品分担的直接材料费用=862.5×8=6 900(元)

期末在产品分担的直接材料费用=125×8=1 000(元)

2.直接人工费用的分配

完工产品的直接人工定额工时=690×1=690(小时)

期末在产品的直接人工定额工时=40×0.5+60×1=80(小时)

直接人工消耗量分配率=616/(690+80)=0.8

完工产品应分配的直接人工工时=0.8×690=552(小时)

期末在产品应分配的直接人工工时=0.8×80=64(小时)

完工产品分担的直接人工费用=552×7.5=4 140(元)

期末在产品分担的直接人工费用=64×7.5=480(元)

3.制造费用的分配

完工产品的制造费用定额工时=690×2=1 380(小时)

期末在产品的制造费用定额工时=40×1+60×2=160(小时)

制造费用消耗量分配率=1 540/(1 380+160)=1

完工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工时=1×1 380=1 380(小时)

期末在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工时=1×160=160(小时)

完工产品分担的制造费用=1 380×2=2 760(元)

期末在产品分担的制造费用=160×2=320(元)

(二)第二车间成本计算:

1.直接人工费用的分配

完工产品的直接人工定额工时=690×1=690(小时)

期末在产品的直接人工定额工时=60×0.5=30(小时)

直接人工消耗量分配率=1 152/(690+30)=1.6

完工产品应分配的直接人工工时=1.6×690=1 104(小时)

期末在产品应分配的直接人工工时=1.6×30=48(小时)

完工产品分担的直接人工费用=1 104×5.5=6 072(元)

期末在产品分担的直接人工费用=48×5.5=264(元)

2.制造费用的分配

完工产品的制造费用定额工时=690×2=1 380(小时)

期末在产品的制造费用定额工时=60×1=60(小时)

制造费用消耗量分配率=2 160/(1 380+60)=1.5

完工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工时=1.5×1 380=2 070(小时)

期末在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工时=1.5×60=90(小时)

完工产品分担的制造费用=2 070×2=4 140(元)

期末在产品分担的制造费用=90×2=180(元)

二、约当产量比例法

(一)第一车间成本计算

1.直接材料费用的分配

完工产品的产量=690 (件)

期末在产品的约当产量=40×1+60×1=100(件)

直接材料费用分配率=79 000/(690+100)=100(元/件)

完工产品分担的直接材料费用=100×100=69 000(元)

期末在产品分担的直接材料费用=100×100=10 000(元

2.直接人工费用的分配

完工产品的产量=690(件)

期末在产品的约当产量=40×0.5+60×1=80(件)

直接人工费用分配率=4 620/(690+80)=6(元/件)

完工产品分担的直接人工费用=6×690=4 140(元)

期末在产品分担的直接人工费用=6×80=480(元)

3.制造费用的分配

完工产品的产量=690(件)

期末在产品的约当产量=40×0.5+60=80(件)

制造费用分配率=3 080/(1 380+160)=4(元/件)

完工产品分担的制造费用=690×4=2 760(元)

期末在產品分担的制造费用=80×4=320(元)

(二)第二车间成本计算:

1.直接人工费用的分配

完工产品产量=690(件)

期末在产品的约当产量=60×0.5=30(件)

直接人工费用分配率=6 336/(690+30)=8.8(元/件)

完工产品分担的直接人工费用=690×8.8=6 072(元)

期末在产品分担的直接人工费用=30×8.8=264(元)

2.制造费用的分配(在产品完工率为50%)

完工产品的产量=690(件)

期末在产品的约当产量=60×0.5=30(件)

制造费用分配率=4 320/(690+30)=6(元/件)

完工产品分担的制造费用=690×6=4 140(元)

期末在产品分担的制造费用=30×6=180(元)

三、两种方法的比较

显然,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相同;但约当产量比例法计算相对简单,该方法不能提供详细的成本数据,而定额比例法可以提供更详细的成本数据,成本差异比较如下:

第一车间:

直接材料的价格差异=(8-8)×862.5=0

数量差异=(862.5-690)×8=1 380

直接人工的价格差异=(7.5-5)×552=1 380

数量差异=(552-690)×5=-690

制造费用的价格差异=(2-2)×1 380=0

数量差异=(1 380-1 380)×2=0

第二车间:

直接人工的价格差异=(5.5-5)×1 104=552

数量差异=(1 104-690)×5=2 070

制造费用的价格差异=(2-2)×2 070=0

数量差异=(2 070-1 380)×2=1 380

根据差异,查明产生差异的每一个原因,找到节支和超支的部门,利于成本管理和业绩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