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发展对策探讨
2017-03-31李子成王稳妮
李子成?王稳妮
基金项目:国家民委课题——《民族地区跨越发展的速度与效益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YNZ2003;云南民族大学”2012引进人才科研项目”——《云南民族自治县发展差距研究》
摘 要:从云南省出口国外的外向型加工制造业的现状出发,发现云南省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存在出口增速减缓,与信息产业融合度不高,科研创新能力不足,要素制约加剧等困难和问题,并提出了加大产业园区企业发展载体的投入力度、创新外向型企业招商引资办法和措施、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鼓励企业“走出去”、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等对策措施,以期云南外向型加工制造业能够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云南;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对策建议
云南虽然地处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接合点,是中国通往国外的第三大陆桥的重要通道,但云南一直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末梢,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发展较弱。近年来,虽然在国内外产业转移升级的推动下、在党和国家的支持和重视下,对外开放的步伐所有加快,但云南省的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发展缓慢、竞争力弱。
一、云南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发展现状
受世界经济减缓发展的冲击以及我國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云南外向型加工制造业的发展步伐有所减缓。2015年,云南省外贸进出口总额为245.2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7.2%。其中出口总额166.26亿美元,下降11.5%;进口总额79.01亿美元,下降27%。全年对欧盟进出口总额15.01亿美元,下降15.7%;对东盟进出口总额131.66亿美元,下降8%;对南亚进出口总额11.04亿美元,增长40.4%。全年机电产品出口44.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8.3%;农产品出口40.6亿美元,增长40.2%;纺织品及服装出口13亿美元,下降19.9%;电力出口1.3亿美元,下降15.1%;有色金属出口2.5亿美元,增长57.9%。在进口产品中,机电产品进口9.6亿美元,下降42.9%;金属矿砂进口17.6亿美元,下降19.1%;农产品进口8亿美元,下降44.6%。从云南省的对外贸易状况来看,自2010开始,增长速度开始下降,到了2015年对外贸易总额相比上一年减少了40.95亿美元,机电产品出口、农产品出口、纺织品及服装出口均有所下降。
二、云南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存在问题
云南省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实力不强,发展趋缓,既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存在一些自身发展不足的问题。
1.与信息产业融合度不高
云南信息化辐射广度和深度均不够,信息资源分散,信息孤岛、信息鸿沟的现象突出,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整合利用,信息化能力还需提高,难以适应“互联网+”行动计划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也难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信息技术应用普遍不足,技术创新能力弱,仍有少数政府部门和企业对”新工业革命”认识不到位,发展方式粗放,特别是一些传统的外向型加工制造企业生产方式比较落后,能耗较大,污染严重。大部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很少,缺乏总体规划和系统建设。部分外向型加工制造企业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都不高,智能制造、信息化、自动化生产只有少数企业推行。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面临着资金、人才等诸多因素制约,尤其是面向工业化的信息技术服务能力较弱,缺乏基于“互联网+”培育外向型加工制造业的生产新方式和新兴业态发展环境。
2.产业结构单一,产品附加值低
云南出口的加工制造业产品以传统产业为主、粗加工为主、低端产品多,传统产业占比超过60%,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足,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产品附加值低。
3.研发投入少,技术创新力弱
研发投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4年,云南省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85.9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为0.67%,近几年来,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在全国排名基本处于26-27位。其中,2010年-2013年,云南省研发投入总量均处于全国31省(区、市)第24位,西部第6位,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为江苏、广东、北京和山东的1/20,浙江的1/10。与西部省区相比,仅为四川的1/5、陕西的1/4、重庆的1/2、内蒙和广西的2/3。云南省研发经费投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及西部省区的差距还较大,直接影响了全社会创新的活力和动力,制约着外向型加工制造业的发展。虽然云南省劳动力工资不高、劳动人口多,但劳动力素质不高、熟练工人不多,高素质的管理和技术人才缺乏,外向型加工制造企业缺少独立知识产权技术,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产业化利用水平低,整体上处于模仿和引进阶段,自主创新能力弱。
4.要素制约加剧,发展环境亟待优化
土地多为山坡和谷地,可利用的土地总体不多,开发成本高。能源资源消耗偏高,节能降耗形势严峻,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进一步增大;企业融资、用工、用地等结构性紧缺矛盾趋于常态化;项目审批难、用地难、环评难、规划难、配套难、土地成本过高等问题相互制约。
三、加快云南省外向型加工制造业的对策建议
1.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夯实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发展载体
截止2015年,云南共有132个工业园区,其中7个国家级园区,63个省级园区,62个州市级园区,全省各市、县基本有工业园区。全省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9750.3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30.58亿元,工业主营业务收入9078.4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达81%,工业园区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长贡献率达到75%,对全省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突出。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均应紧紧抓住国家建设”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以及云南省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战略机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合作共建机制、创新园区管理模式、搞好产业配套。加大财政资金申请力度,加快园区道路、供电、供水、污水、雨水、燃气、天然气、通信等各类设施建设,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竣工,提高运营标准和管理水平。政府应积极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与专业机构以PPP、独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参与园区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与运营。抢抓”新三板”扩容和云南省获得中小企业私募债试点的机遇,支持园区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企业集合债券和上市融资等模式直接融资。
(2)创新园区体制机制。园区管委会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小机构、大服务”的运行管理机制,合理确定各部门各岗位的人员配置,建立高效、精简的服务机构,避免机构和人员臃肿。政府应在管理体制上,赋予园区在规划、投入、收益、人财物和社会事务管理权限,确保园区管理工作有效运转。按照管理与开发、政府与企业双重分离的原则,全面推行园区的实体化运作。充分发挥园区管委会的主体作用,采取政策上放权、工作上放手、财税上放活的多种形式,让园区真正实现”封闭式管理、市场化运作、独立式运行”。园区管委会应进一步建立健全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督办问责制和投诉受理制,形成更具活力、更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管委会应建立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一支笔审批,一条龙服务的“四个一”审批服务新流程,形成无缝链接、高效运转的一体化审批服务机制。
(3)搞好园区相关配套。政府应鼓励大企业、大集团在产业园区设立加工和制造基地、配套基地、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物流中心,争取大、中、小企业并重的产业集群式发展。云南省应进一步加快物流园区建设,著力培育第三方、第四方物流,降低物流成本,不断提高物流水平。政府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引入投资、金融、电信、邮政、设备租赁等公共服务机构和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入园区投资兴办研发机构,开展技术创新和科技服务。积极发展保障性住房、医疗卫生、教育文化、职工培训、社区服务、休闲娱乐等公共服务配套,为园区企业职工解决吃、住、行、娱乐、购物、就医、培训、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消除员工的后顾之忧,促进园区和谐发展。
2.抓住产业转移契机,加大推进招商引资力度
各级政府应坚定不移地走招商引资、借力发展道路,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围绕工业发展规划,继续完善招商引资机制、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改善招商引资环境、做好项目储备工作,着力引进一批带动力强的外向型加工和制造企业。
(1)完善招商引资机制。健全招商引资机构,明确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的功能职责,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的经费安排和人员培训工作,将最优秀的人才配置在招商第一线,积极面向国内外的外向型加工和制造企业招商,力争招大商、招强商。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目标考核体系,确定科学合理的招商引资项目并及时下达给招商引资部门,完善相应的考核办法,实行责任目标考核,对招商引资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奖励,对招商引资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相应处罚,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招商引资长效机制。实行政府雇员制、部门联动制、项目包干制、项目考核制等多种招商方式以及激励机制。
(2)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探索项目招商、产业链招商和产业集群招商模式,利用重点产业、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争取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利用互联网、电视、广播、宣传手册等多种方式,细化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及时为投资者提供有关资源、环境、产业优势、项目信息以及企业投资兴趣点和需求点,搭建好招商引资的信息平台,不断优化服务环境。积极运用小分队招商、以商招商、以亲招商等方式加大引进外向型加工和制造企业。
(3)做好项目储备工作。政府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加工和制造业项目库及项目储备信息网,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导向,围绕优势资源,加强项目策划,科学规划、储备一批有特色、有潜力的外向型加工和制造业招商引资项目。特别要重点策划消耗资源少、产业链长、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大中型项目。围绕主导产业,以产业链延伸为方向,策划外向型加工产业发展项目,建立策划、在谈、签约、在建、投产”五个一批”项目数据库,建立项目跟踪通报制度,适时反映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规划、用地、融资、项目审批、环评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3.整合各类资源,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提高政府服务效能、培育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帮扶中小企业、着实扶持小微企业,加大外向型加工和制造企业培育力度。
(1)提高政府服务效能,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政府应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和政府职能转变,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政府信息公开、数据开发为抓手,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维护市场正常秩序,促进市场公平竞争,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原则,严格实施审批事项公示制,一次性告知申请条件和办理程序。推行前置审批与项目核准并联办理,联合审查,同一部门实施多个审批,实行一次受理、一并办理。推行投资项目在线审批,实现网上办理、审批和监管,提高审批效率。全面公开审批受理情况和办理结果,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信息透明度。完善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制,改进和完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备案管理办法,试行格式文本制备案,推行在线备案,简化手续、优化流程。
(2)培育大企业大集团,促进外向型加工企业集群发展。以氧化铝、电解铝、锡、锑、锌、金、钛合金、电解锰、食品等行业为重点,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优势企业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发展壮大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外向型大企业大集团。建立健全扶持重点骨干企业发展工作机制,以企业现有规模为基础,以企业贡献为依据,制定扶持重点骨干企业的标准及名单,实行生产要素适当向骨干企业倾斜,动态管理,优进劣退。坚持”一流平台放一流项目”的发展理念,围绕总体布局,打造外向型加工和制造业发展平台,加快推进优势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聚集。
(3)积极帮扶中小微企业,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应进一步实施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和特色优势中小企业。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专业化发展,支持成长型中小企业做精做优,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专业化企业,支持发展新模式、新业态。鼓励中小企业挖掘、保护、改造民间特色传统工艺,发展地方特色加工和制造产业,形成特色产品。引导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方式开展合作,培育一批“配套专家”,提高协作配套水平。
4.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引作用,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
政府应认真指导、积极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不断加强云南省外向型加工和制造业的竞争实力。
(1)加强对外投资合作。积极开拓工程承包、劳务合作、设计咨询服务等国际市场,推动和扶持企业到境外设立贸易公司、建立生产企业和开展其他形式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政府应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强与国外工业园区产业对接、企业对接、项目对接、人员交流,支持企业参与国内外的工业园区建设。
(2)提高通关服务水平。进一步简化从事境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外派劳务人员、社会事业领域对外交流人员的因公出国(境)手续,对因项目需要拟派出国人员,扩大办理“一次审批、年内多次有效”的出国任务审批“直通车”企业范围。海关、检验检疫、外汇、税务等部门要加强部门协作,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加强口岸“大通关”建设,完善口岸联检机构布局,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便捷的通关、结汇、法律政策咨询等服务,对境外投资企业运回的矿产资源、生物能源等产品,在通关方面给予便利。将口岸交通运输管理站纳入联检机构统一办公,加快出入境交通运输工具验放速度。同步办理货物进出口手续与交通运输工具出入境手续,确保交通运输工具正常、快速出入境。全面推行交通运输工具出入境预检模式,加快出入境车辆口岸通关速度。
(3)政府要加强投资经营引导。政府要进一步完善企业境外投资产业和国别导向政策,鼓励企业以并购、参股、股权置换、技术和品牌投资等多种方式开展跨国经营,积极鼓励有技术有优势的企业“走出去”到东南亚、南亚等地区和国家进行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投资。积极引导企业要转变经营意识,走“双赢”、“竞合”的发展道路,准确地定位自己的市场,通过合作并且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与合作对方形成整合优势,发挥群体功能和企业综合实力,扩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空间。建议政府出台《规范企業境外经营行为工作方案》,进一步加强境外投资的企业文化建设,积极引导企业遵守当地法律法规,注重环境资源保护,尊重当地社会习俗,保障当地员工的合法权益,履行必要的社会责任。
(4)打造品牌。企业要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高企业及其名优产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强化企业品牌、商标等知识产权意识,争创国家级和省市级各种名牌,申请商标国际注册和境外专利,实施企业品牌国际化战略。在一些重点地区设立产品推广网点,对产品展开宣传和推广;建立网络营销网站,将企业、产品的具体信息挂在网页上,通过网络大力宣传品牌;与当地的媒体合作,通过产品的发布会、推介会、明星代言等活动,宣传产品,扩大产品的影响力。企业要根据产品的特性,对海外市场进行细分,通过细分选择最具有潜力目标市场,并对企业产品进行适当的定位和功能改进使之更好适应目标市场。
5.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
(1)健全科技创新体系。政府应围绕优势特色产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支持示范基地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中介机构等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中心,引导转移、引进企业通过产业联盟形成专业化协作,鼓励和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研究机构、社会中介机构之间的合作,实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企业成员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和优势共享。推进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通过充分发挥三方各自优势建立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系统,共同合作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
(2)加大人才引培力度。企业应更多地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紧密合作关系,加强管理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政府应积极鼓励企业建立健全职工培训制度,对企业相关培训费用进行税前抵扣,降低企业培训成本,引导企业实施在岗轮训、再就业培训等,鼓励大规模、多层次地开展人才再培养。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定向培养中高级技工和熟练工人,完善技术工人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制度,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的就业准入控制,造就一批技术精湛的熟练技术人才。政府应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加大人才“柔性引进”的实施范围和力度,实施“事业引才,情感引才,待遇引才”和”以诚求智、聘一流人才”的引才引智战略。坚持把“借脑聚力”与”借才发展”结合起来,牢固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长住、但求常来”的引才观,采取项目合作、有偿咨询、聘请顾问等方式,推行”星期天工程师”、“假日专家”等流动模式大胆探索创新人才引进方式,突出抓好人才特别是高端科技人才的柔性引进。
(3)加强知识产权服务。政府应积极实施知识产权强省战略,鼓励推动企业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加强对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保护。为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创造、申报和保护做好服务。定期向社会发布相关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和重点产业发展信息,积极主动地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外向型加工和制造企业的服务和培育工作,帮助落实各项金融政策、税收政策和奖励政策,降低企业技术创新风险。企业应在加大自主创新的同时,尊重和保护好知识产权。
参考文献:
[1]李子成,金哲松.云南省对外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1.
[2]王稳妮,李子成.国家级高新区创新发探析[J].宏观经济管理,2016.
[3]李子成,陈锋,王稳妮.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周期波动的关联性分析[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3,1:91-95.
作者简介:李子成(1977- ),男,彝族,云南永平人,云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王稳妮(1980- ),女,汉族,陕西富平人,博士研究生,云南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