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的新思路

2017-03-31赵丹宁

商场现代化 2016年30期
关键词:最后一公里互联网+互联网

赵丹宁

摘 要:“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一直是困扰物流行业的难题。“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为解决这个难题打开了新的局面。本文在回顾现有的物流配送方案及它们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互联网+”带来的新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互联网+;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

一、介绍

“互联网+”行动计划是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首次提出的,指的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将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应用于传统行业中,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在物流行业中,“最后一公里”配送的难题一直深深地困扰著整个行业。网购商品从快递分发点到顾客手中这一段距离,被电商称为“最后一公里”。在这一环节中,由于交通拥堵、天气状况不佳等原因导致的配送延误或丢失是顾客主要投诉的问题。有调查报告显示,14.5%的被调查者投诉过快递公司,这直接影响了电商在顾客心中的形象。

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使得快递行业业务量激增,根据我国邮政局官方网站所统计的数据,在2014年,我国快递企业年快递量突破了140亿件。如此巨大的快递量使得“最后一公里”配送的问题更加突出。本文会结合“互联网+”的背景,在回顾现有的物流配送方案之后,分析“互联网+”带来的新的解决思路。

二、现有的物流配送方案

在目前的“最后一公里”配送中,除了传统的送货上门模式外,自助提货模式也日渐受到各电商企业的青睐。然而,这两种配送模式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些问题。

1.送货上门

送货上门模式即快递员按照客户要求的时间和地点直接送货上门,客户足不出户就可以收到快递。尽管这种模式是目前电子商务采用的主流方式,它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1)配送成本高:由于送货地址的分散性和随机性,送货路线可能比较复杂。而打电话、发短信通知用户时,有可能由于用户无法及时取货而导致二次配送。另外,自行车和摩托车等需要高人力投入的运输工具的使用更是降低了配送的效率。

(2)服务水平难以保障:送货上门模式普遍存在配送的时效性差、送达的货物易损坏、快递员服务态度差等问题,且在节假日等购物网旺盛的时期问题会更加突出。这样的情况对顾客十分不利。

(3)快递签收难:在快递签收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代收代签的情况,甚至会出现快递员代签的潜规则,存在安全隐患。

(4)隐私泄露的风险:由于快递单上往往会写有用户的家庭住址或者工作地址,如果处理不当的话,很有可能泄露用户的个人隐私,给用户带来潜在的风险。

(5)快递车辆没有统一标准:目前我国大部分收发快递的交通工具为小型三轮车或四轮面包车,在运输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货物相互挤压导致损坏的情况。由于配送的商品品种多样,大小不一,数量不多,物流公司很难统一配送车辆。

2.自助提货

自助提货模式主要是通过集中投递、客户自助提货的形式来完成“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根据提货点实现形式的不同,自助提货服务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便民门店合作,另一类是建立专门的提货点。这些自提点往往建在人流密集的地区,例如社区、学校或商务楼附近。尽管自助提货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送货上门模式面临的各种问题,它又引入了一些新的问题:

(1)自提点建设成本高:自助提货模式前期需要各电商企业投入巨大的资金,如自提柜的购买、土地的租金、与各合作点的交涉等。根据调研显示,仅一组自提柜各种成本加起来就需要5万元左右。启动资金高,后续维修投入多再加上目前自提柜的使用频率不高导致的利润低,这样的建设成本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够收回。

(2)自助提货合作难度大:目前的自提点许多都设立在个体私营户的便民商业,难以进行大范围的标准化流程管理。况且店铺一旦接受了自提的设立,便需要完成签收、看管、处理问题包裹等一系列的后续工作。没有足够的利益驱动,少有店铺愿意积极合作。

(3)自助提货模式不够灵活:目前提货点的覆盖范围较小,不一定在用户期望范围内,加上提货地点的服务时间会受到各种限制,因而自助提货模式的灵活性得不到充分体现,用户的接受程度比较低。另外,自助提货模式不支持用户的及时验货以及货到付款等功能,进一步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意愿。

三、互联网+带来的新思路

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我们可以结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提高“最后一公里”配送过程中的信息化程度,实现更加智能的配送服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电商网站的消费预测

目前电商网站都积累了大量数据,包括用户的购买记录、浏览记录等等行为。利用大数据的分析手段,可以提前预测用户的消费行为,分析不同地区的消费需求,进行提前的货物调度。例如在北方雾霾天气严重之时,就可以提前把其他地区的口罩、空气净化器等相关产品及时调运到雾霾严重的地区,这样当用户进行实际购买之后就可以更加快速地完成配送。

另一方面,在双十一等电商购物节之前,采用预定和预售的方式销售商品,也能够更好地了解用户的消费需求,提前进行商品的调度,缓解随之而来的配送压力。

2.送货员的轨迹分析和智能路线规划

目前智能手机上都配备了GPS等定位功能,快递员可以实时地将自己的位置信息上传到云端服务器。这样,云端服务器可以根据当前的交通状况和快递员的轨迹进行分析,当快递员即将到达某个送货点时,可以提前通过短信等形式提醒用户准备接收快递。相比起传统的只提供文字展示的传统物流配送跟踪服务,这样的做法将配送可视化,更可以提升用户的购物体验,提高用户和快递员之间的协作。

同时,利用目前已有的智能路线规划算法,在快递员出发之前,云端服务器可以根据快递员需要配送的商品地址,规划出最为合适的配送方案,帮助快递员更好地进行配送。

3.共享物流

共享物流就是指通过共享物流资源实现物流资源优化配置,从而提高物流系统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推动物流系统变革的物流模式。在“最后一公里”配送中,存在着大量共享物流的机遇。例如当两家快递公司都需要向同一个小区运送货物时,尽管每家公司运送的量都不大,却都需要各自派出一名快递员。利用共享物流的思想,这两家公司可以采用轮流的合作配送的方式,这样每次只需要派出一名快递员,降低了人力成本。

4.探索新的配送工具

除了使用传统的三轮车和面包车,目前也已经有了一些新的配送工具的探索。例如京东网站就已经开始尝试在农村地区,使用无人机进行商品的运输。在城市地区,同样也存在着一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的运力资源。例如Uber公司就尝试推出了按需快递公司,而国内的外卖网站饿了么也已经开始尝试让它的送餐团队在非订餐时间参与快递配送。

四、总结

面对“最后一公里”配送这样的一个传统问题,本文基于“互联网+”的背景,结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提出了一些新的解决思路,实现更加智能的配送服务。

参考文献:

[1]杨岩.我国电商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36(10):90-91.

[2]詹斌,谷孜琪,李阳.“互联网+”背景下电商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模式优化研究[J].物流技术,2016,35(1):1-4.

[3]杨聚平.以客户为中心“最后一公里”配送模式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4.

[4]董昕灵.我国物流自提服务发展现状及问题浅析[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4,2(6):20-23.

[5]王继祥.共享物流:中国仓储与配送创新趋势[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6,21(7):52-56.

[6]刘平.无人机送快递,助推物流业“智慧转型”[J].金融经济,2016(9).

猜你喜欢

最后一公里互联网+互联网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