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流动过程与测评体系
2017-03-31唐承财
唐承财
摘要:构建旅游业能源消耗测评体系是推动旅游地节能减排中亟须解决的科学问题。本文首先界定旅游业能源消耗的概念,介绍资源流理论的基本内涵。其次,运用资源流理论,分析能源在区域旅游系统的横向流动与纵向流动,从能源生产与运输过程、能源消耗过程、能源消耗后效应过程三个方面分析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流动过程。第三,从界定原则、地域范围、产业范围三方面界定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测评的系统边界。最后,设计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测评框架,从直接能源消耗与间接能源消耗两方面构建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测评体系。
关键词:能源消耗;低碳旅游;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
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变化与能源问题对旅游业造成较大影响,与此同时,快速发展的旅游业也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环境等问题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如何应对这些全球性问题是当前旅游研究亟须解决的重要内容,旅游业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研究成为国内外旅游业研究的热点,而构建旅游业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理论基础与方法体系是该研究的重中之重。当前已有不少国外学者从多个方面对旅游业能源消耗与碳排放进行了研究,然而国际上缺乏统一规范的系统评估旅游产业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理论与方法,而且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均缺乏相关的统计数据与资料,导致旅游业所排放的温室气体难以被科学测定。构建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测评体系对于推动目的地旅游产业及其关联产业的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定量测度旅游业能源消耗的方法主要有:自上而下法和自下而上法、投入产出方法、延伸式旅游卫星账户、生命周期评价法、支出法与生产法。总体而言,当前较多研究集中于旅游业直接能源消耗的测度,对于间接能耗的测度研究较少。然而,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往往有些产品生产过程中直接能耗很低,但是间接能耗很高。马涛与Li Hong等计算了产品的完全能耗(包括直接能耗和间接能耗),也发现不少产品部门的间接能耗大于直接能耗。Liu J等采用投入产出法对成都市旅游业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研究中发现,旅游产业中间接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占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90%以上。上述研究表明,旅游产业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研究必须考虑旅游业间接能耗。当前多运用投入产出分析表来测度旅游业完全能耗与间接能源,然而投入产出分析表每五年编制一次,难以逐年开展分析,其主要从产业视角,难以从企业视角精准测度能源消耗,不利于旅游地旅游业精准节能减排。因此,本文首先拟界定旅游业能源消耗的概念介绍资源流理论基本内涵。其次,运用资源流理论,分析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流动过程。并界定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测评的系统边界。最后,设计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测评框架,从直接能源消耗与间接能源消耗两方面构建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测评体系。
1概念辨析与理论基础
1.1旅游业能源消耗概念辨析
能源消耗可分为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两种形式,能源直接消耗是直接以能源商品为消耗对象;能源间接消耗则是通过消耗非能源商品和服务而引发的生产部门和服务部门的能源消耗。旅游业直接能源消耗是指旅游活动开展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旅游业的间接能耗是指旅游活动开展过程中所消耗的其他产业产品所消耗的能源。例如,旅游巴士的运营过程中需要消耗的石油、电力、天然气等能源,属于旅游业的直接能耗范畴;但生产旅游巴士的过程中需要消耗煤炭、石油、电力等能源,则属于间接能耗范畴。旅游业的直接能耗和间接能耗之和称为旅游业完全能耗。
1.2资源流理论的基本内涵
资源流是指资源在人类活动作用下,在产业、消费链条或不同区域之间所产生的运动、转移和转化。它既包括资源在不同地理空间资源势的作用下发生的空间位移(横向流动),也包括资源在原态、加工、消费、废弃这一链环运动过程中形态、功能、价值的转化过程(纵向流动)。资源流的内涵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复杂性。这里的资源是广义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2)动态性。动态性包括资源的动态性和流动过程的动态性两个方面。(3)时空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属性。资源的流动过程中同样也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属性,具体表现在以下:第一,资源的种类多,具有不同的形态和性质,因此,在其流动过程表现出各自不同的规律和特性,同样的资源在不同的地域,受外部环境影响,其流动也表现各异。第二,资源流动包括了资源在不同空间位置、不同产业组群、不同消费链条之间的运动、转移和转化。
2目的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流动过程分析
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社会经济效应,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其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因此,运用动态的系统科学思想,对旅游业能源消耗流动过程进行分析是构建目的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测评体系的核心,是理清能源生产运输能源消耗能源消耗后效应三大过程在区域旅游系统中流动的重要理论基础,有助于把握我国旅游業发展过程中能源的合理利用方向,构建旅游产业的能源高效持续利用模式,挖掘旅游产业中能源节约潜力以及阐明能源利用过程中生态环境负面效应产生的环节和机理,由此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调控对策。
2.1区域旅游系统的能源流动
根据Boniface和Cooper从地理学视角将旅游系统分成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即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和联系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旅游通道;从产业角度分析,旅游系统可分成旅游产业六要素与旅游关联产业两部分。结合上述分析,区域旅游系统应包括两个层面,即区域旅游地域系统与区域旅游产业系统。旅游业能源流动实质上是能源在由区域旅游地域系统与区域旅游产业系统所组成的区域旅游系统中消耗流动,包括区域旅游地域系统的横向流动(能源从生产区输入区域旅游地域系统中的消费区)与区域旅游产业系统的纵向流动(能源在旅游业及其关联产业之间的流动)。后者能源流动必须以前者为地域空间,而旅游产业则是地域各类旅游活动的支撑载体。因此,旅游能源流动的横向与纵向二者互为依存、缺一不可。图1为能源在区域旅游系统中的横向与纵向流动。各类能源从横向与纵向两方向流入区域旅游系统之中。
(1)区域旅游地域系统的横向流动。将区域旅游地域系统从游客在地域空间的流动分成三大部分,即客源地系统T、区域交通系统与目的地系统D。在客源地系统T中,一般由多个客源地T1所组成,而区域交通系统往往具有多种区域旅游交通方式,如航空、铁路、公路、水路等,旅游者可通过不同的交通方式达到目的地系统D。能源由能源生产区运输至这三大区域旅游地域空间内,不断地横向流动而消耗,进而产生各种经济、社会、生态与环境效应,形成区域旅游地域系统能源横向流动的综合效应。
(2)区域旅游产业系统的纵向流动。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门,旅游业具有影响深远、带动性强的产业关联特点,18个重要国民经济产业与旅游业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联度。区域旅游产业系统包括区域内旅游产业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和区域内外的旅游关联产业(建筑业、信息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保险业、旅游装备业、其他关联产业),而各要素与关联产业又包括了多个子产业部门。各类能源由生产区运输至旅游产业的各要素部门与关联产业部门,并在不同旅游产业及其关联产业中纵向流动,以直接与间接的方式消耗。
2.2目的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流动过程分析
流动性是旅游活动的特点,为了避免在不同区域尺度重复计算旅游业的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及其影响,有必要确定温室气体排放的地理界限。旅游产业绝大部分的能源消耗均围绕着“离开居住地一达到目的地一返回居住地”这一过程而产生,而这其中旅游产业绝大部分集中在旅游目的地,因此研究区域旅游系统的能源流动与消耗问题,关键在于以旅游目的地为能源消耗中心进行研究,分析各类能源在旅游地的旅游产业各部门间的流动消耗。资源流动过程实际上是资源的生命周期过程,而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流动过程也是能源消耗的生命周期过程。基于上述分析,采取生命周期理论与资源流理论构建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流动过程分析,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该过程分成三个过程,分别为:能源生产与运输过程、能源消耗过程、能源消耗后效应过程。
2.2.1能源生产与运输过程
该过程为整个旅游业提供能源基础。虽然不少旅游地具有能源生产的功能,但是大部分的旅游地旅游业消耗的能源往往需要外地生产,并运输到旅游区,且电力均已并网,因此旅游地绝大部分能源供给都需要从外界生产并运输进来。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测评的重点在于:测度旅游地旅游业每年从外部区域运输多少种类的能源量;明确因旅游地旅游产业发展所引起能源消耗量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区域空间上的转移。需要指出的是,旅游地消耗柴油等化石能源所产生的碳排放绝大部分发生在旅游地内部,然而电力的绝大部分碳排放由其生产过程所产生,即发生在电力生产地,而太阳能的大部分碳排放则是由于生产太阳能板等发电设施所间接产生的碳排放,也就是电力与太阳能的碳排放大部分排放在非旅游地范围之内。
2.2.2能源消耗过程
该过程主要包括两大部分,旅游地旅游业六要素部门与旅游关联产业部门运营所需要的直接能源与间接能源。根据旅游业的主要消耗能源的部门,将其分成七类:交通、住宿、餐饮、游览、娱乐、购物、其他。直接消耗能源包括这七类部门运营所直接消耗的电能、石油、煤炭、天然气、太阳能等各类能源。而间接消耗能源包括这七类部门与旅游关联部门建设所消耗的各类能源。能源消耗过程的研究重点在于:科学测度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科学分析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时空分异特征;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采用情景分析法,分析旅游地旅游产业的不同低碳发展情景。
2.2.3能源消耗后效应过程
该过程主要包括由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所产生的综合效应,即经济效应、社会效应、生态效应、环境效应与文化效应等。经济效应是指旅游地旅游业消耗单位能源所产生的旅游业收入及其关联产业获得发展所产生的GDP等效应;社会效应是指旅游地旅游业消耗单位能源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旅游地物价上涨等各类社会效应;生态效应、环境效应是指旅游地旅游业消耗单位能源所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与环境效应;文化效应是指旅游地旅游业消耗单位能源所产生的各种文化效应,例如文化传承与传播。能源消耗后效应过程的研究重点在于:科学评价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综合效应;針对综合效应,制定应对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所产生各种影响的响应机制。
3目的地旅游业能耗系统边界
3.1界定的原则
1)系统科学性原则。由于目的地旅游业能耗测评涉及生态学、资源科学、旅游学、地理学、环境学、能源学等学科领域,也涉及旅游产业及其关联产业,具有多学科、广领域、多部门的特点。因此,目的地旅游业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研究系统边界的界定应坚持系统性与科学性的原则,从多个相关科学与研究领域出发,确定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测评边界。
2)地域空间性原则。由于旅游业能源消耗具有较强的复杂性与综合性,突出表现在随着游客往返于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而能源消耗也随着游客的不断流动而流动。因此本研究首先明确提出研究地域范围界定于旅游目的地,而不包括游客在客源地与区域旅游交通体系中所消耗的能源,为此本文所有的直接能耗测评以目的地为研究地域范围而开展。
3)产业关联性原则。由于旅游产业具有关联性强的特点,因此其能耗也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的特点,即旅游业内部及其关联产业的能源消耗存在很强的连续性,而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测评界限的确定应尊重这种产业的关联性。尤其是针对间接能耗,其绝大部分来自旅游地之外,因此,必须坚持产业关联性原则。
4)可操作性原则。如何界定其研究范围,满足不同地域尺度旅游地的旅游业及其各部门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研究,是界定的难点。提出研究范围界定要兼顾合理性与可操作性原则,在科学把握整体态势的基础上,适度忽略难以测度的能源消耗微小部分,以确保旅游业能耗测评的科学性与综合性。
3.2研究地域范围界定
目的地是一个拥有旅游吸引物的特殊区域,是旅游资源、旅游基础设施和专用设备及其他相关条件的有机结合,其中旅游业是否占主体地位,旅游地都不可避免地成为一切旅游活动的空间载体。因此,旅游地成为旅游业消费能源和最终处理旅游产品过程中直接与间接所消耗的能源与产生的碳排放的主要地区。区域旅游交通体系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主要由交通部门来经营管理,旅游部门难以直接促使其节能减排;而客源地的旅游活动所消耗的能源与产生的碳排放相对较小。因此,本文旅游业能源消耗测评的地域范围界定为旅游目的地,简称为旅游地,不包括旅游地当地居民外出旅游所消耗的能源。
3.3目的地旅游产业范围界定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产业。根据联合国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以及对从事旅游业务经营的具体经济部门加以分析,旅游业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旅行社部门、交通客运部门和住宿业部门。在国际旅游研究中较具代表性的另外一种看法认为,旅游业通常是以旅游目的地(主要是国家或地区)为单位来划分的,例如中国的旅游业等。李天元提出,从一个旅游目的地的市场营销角度去认识,旅游业则应主要由五大部分组成,即除了上述三个部分之外,还应包括以旅游者景点为代表的游览场所经营部门以及各级旅游管理组织,如表1所示。由于我国旅游产业在发展中经常以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作为旅游产业的组成部分,相关的统计资料也均以这六类为标准,因此本文也以旅游六类要素作为组成部分。
此外,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说明:(1)由于本文旨在分析目的地的能源消耗,所以客源地所消耗的能源不考虑。(2)研究内容主要考虑由能源消耗所产生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没有考虑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能源类型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与电力等。(3)旅游地旅游产业范围不包括由于旅游地居民外出旅游所发展的产业能源消耗。(4)假设旅游者在旅游地的食物消费全部为餐饮消费,而不包括旅游者在旅游地消费的各类矿泉水、零食等。(5)部分间接能耗由于采用资源流动理论与生命周期评价法,其涉及到旅游地以外区域的能耗,可在测评体系中说明。
4旅游业能源消耗测评体系
4.1总体框架
将旅游产品的能源消耗按旅游活动的6要素:食、住、行、游、购、娱分为3类,6类产业部门的能源消耗按照直接与间接能耗进行分类分析,如图3所示。能源消耗类型主要包括:电力(年/月耗电量(kwh))、天然气(年/月耗气量(M3)、石油(年/月耗油量(L))、煤炭(年/月耗煤量(t))。
4.2直接能源消耗测评体系
根据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流动过程分析,从部门、系统边界、能源消耗载体、能源类型、能源消耗的指标等方面构建旅游业直接能源消耗账户。(1)餐饮类直接能耗载体主要包括星级宾馆、酒楼、特色餐馆、其他旅游食品;(2)住宿类设施直接能耗的载体包括星级宾馆、经济型酒店、社会宾馆、其他;(3)交通类工具直接能耗的载体包括汽车、轮船、索道,等交通方式;(4)游览类景区为游客提供服务活动所直接消耗的能源,主要体现在景区活动,等;(5)旅游购物类场所消耗的能源,例如旅游购物中心、主要购物点;(6)娱乐类直接能耗包括开展旅游节事、娱乐活动消耗的能源,游乐场、戏院,等;(7)其他类直接能耗包括邮电通讯,等邮电局,等。
4.3间接能源消耗测评体系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结合目的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流动过程分析,从部门、系统边界、能源消耗载体、使用寿命、能源类型、能源消耗的指标等方面提出旅游业间接能源消耗研究范围,如表2所示。旅游建筑能耗以单位建筑面积㎡为计量单元;旅游道路以单位道路长度km为计量單元;旅游装备以各类型装备的计量单位为准,例如旅游巴士以辆为计量单位;旅游商品以件为计量单位。
5结语
针对当前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均缺乏旅游业能源消耗统计数据与资料,导致旅游业所排放的温室气体难以科学测度的困境,综合运用资源流理论、区域旅游系统理论,科学系统分析目的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流动过程,并从直接能源消耗与间接能源消耗两方面构建旅游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测评体系。国际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完善的旅游统计体系,可以采集丰富的旅游能源消耗数据,运用自上而下法和投入产出法可以科学有效测度旅游业碳排放。本文从资源流理论与区域旅游系统理论的视角,可以更加清晰了解目的地旅游业能源消耗流动的过程,特别是运用自下而上测评旅游景区、旅游酒店等企业的碳排放,可以为精准测评目的地旅游业能源消耗与碳排放提供科学方法,丰富了当前我国目的地尺度旅游业能耗测评方法体系,也为区域旅游业节能减排政策、措施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与科学指导。然而,由于旅游活动的地域跨度、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旅游产业与上下游产业链条的关系,使得界定目的地旅游业能源消耗的系统边界成为本研究的难点。建议在今后研究中,在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黄山风景名胜区、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等以旅游业为主体的旅游目的地中,运用本文研究成果予以测试,并根据实际情况予以修正改良。在旅游业间接能源消耗方面,应加强生命周期评价与监管的科学合理运用,对于我国节能减排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